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書摘
前言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春藥
歐元世紀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紙老虎:全球報業大亨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亞洲金融風暴(BE0043)──世紀末經濟危機
Asia no Higeki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長谷川慶太郎
       Keitarou Hasegawa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5月12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16頁
ISBN:957132558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書摘前言



  書摘

第一部 亞洲崩潰的過程

第一章:世界第一高成長的實象與虛象——克魯曼理論的寓言

繁榮虛象一筆塗銷

1997年世界經濟最大事件,莫過於以東協為中心的東亞經濟危機表面化、不斷擴大化。這使得過去經濟人從來沒有懷疑過、世界成長最高最快的東亞經濟,突然之間成了泡沫,進而成為拖累世界經濟成長的包袱。

變化為何如此激烈?在這個大動盪之際,我們不能不聯想到,1994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以「竹馬經濟」形容東亞繁榮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克魯曼在當時便指出,東亞的「竹馬」是依賴從國際金融市場流入該地區的巨額短期資金而形成,此舉無異在沙灘上築高樓,這種經濟形式對增加生產力、強化經濟實力毫無益處。然而,克魯曼的意見被當成少數派的大膽發言,並未受到重視。

克魯曼論無誤

克魯曼提出他的大膽假設以後,東亞各國的政治領袖自然盡其所能的大力抨擊,尤其像馬來西亞馬哈地之類的元首,一直有一種錯覺,以為是自己國家經濟政策的成功,造就了東南亞的經濟繁榮,因此更無法接受克魯曼的學說,而大力駁斥。駁斥歸駁斥,1997年的經濟危機,為克魯曼的理論提供了最佳的真實佐證,證實他的說法的確有道理。

在過去幾年來,東亞經濟的確成長驚人。然而,我們實在不應該以表面的經濟成長數字來評斷其成就。從成長的內涵來看,東亞的經濟成長,其實只不過是以美國、日本為中心的先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附帶現象而已。

美日支撐下的脆弱基礎

就以東亞國家的製造業而言,過去雖然實踐了非常高度的成長,但是支撐這份高成長的主要支柱之一,應該是日本製造業所提供的機械,也就是從日本進口的資本財了。日本不但提供生產最基本所需要的機器,而且還大量、穩定地提供重要零件,使得東亞國家名為發展製造業,但實際上一點也無法脫出加工生產的範疇。

因此,嚴格地說,東亞製造業只不過是在「日本的溫情懷抱」中,辛勤地維持生產活動。在觀察東亞製造業時,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角度。

美國市場的存在更不容忽視。這幾年來,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美國,大量進口東亞製造業所推出的工業產品,以支撐其「無通貨膨脹的經濟成長」。對美國而言,東亞各國的工業製品,提供了社會廉價消費品,成為經濟成長中的一大支柱,在美國的經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國的低所得階級人口,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有東亞所提供的廉價商品,而得以靠微薄的薪資過活。這也就是美國經濟雖然成長,但是薪資卻沒有隨之成長的原因之一。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東亞各國的消費品大量輸入,以美國這幾年的連續高成長情況,國內薪資水準沒有理由不成長,各類商品,尤其消費品,更應該發生供應不足,而導致國內物價上升。

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上人口最多、但剩餘勞力也最多的國家——中國,曾幾何時竟然成為美國消費性商品最大的供應來源,對期盼中國市場發展的東亞各國而言,這真是何等的難題與嚴竣的情勢。

經濟成長為高日圓的副產品

東亞各國表面上經濟成長快速,發展令人艷羨,但是在這高成長的背後,卻隱藏著許多問題。其中之一便是,東亞各國的政治領袖無一不認為經濟成長是自己國家經濟政策成功的結果,因此在掌理本國的經濟、財政等營運時,手法散漫,長期制度不彰,造成國家體制上的弱點。

從某個角度而言,東亞經濟成長,其實也可以說是日本接受強大「外壓」下的副產品。過去一、二十年來,在海外壓力下,日圓對美元一步步上升,1995 年 4 月,曾一度高騰至於 810 日圓兌一美元的水準,使得日本製造業不得不快速將生產據點轉移至海外,而引發國內經濟因日圓升值而造成的空洞現象。

日本產業外移的第一目標便為東南亞,尤其以東協為主的各國。日本產業轉移生產據點的行動,如排山倒海一般襲擊東南亞,幾乎一舉將所有勞力密集型的生產,以及最後組裝性的生產,都移入了這些國家,以設法彌補日圓升值、國內生產成本增加的缺陷,因而間接促成東亞區域突飛猛進的工業化。

因此,東亞各國的經濟成長實在無法歸功於各國經濟政策,而應該說它僅為日圓升值、日本將生產據點轉移至這些國家的結果。

造成經濟危機的錯誤

因為以上種種因素而沉溺於錯覺中的東南亞,尤其是東協各國的領袖,在財政管理上鬆散浪費,沒有任何想要從嚴管理,以求改善多年貿易收支赤字的意思。

不但如此,這些領袖一來不認為日圓升值只是一時的現象,反而覺得這是既成的事實,以後只會更高、不會更低,而一味地追著這一股「神風」,將本國的經濟政策建築在「利用高日圓推進本國經濟成長」的前提之上,而這種過分樂觀的判斷,正是導致今天經濟危機的最大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東亞各國所面臨的經濟危機,有一大半是因為各國所置身的國際環境的結果。再加上美國持續性「無通貨膨脹經濟成長」,更助長這些國家不斷從事生產、維持一個前所未見的高經濟成長水平。沒有辦法認清這個國際環境的事實,並以此為基礎推動經濟政策,使得東亞領袖只能任由危機爆發,卻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