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魯經智序
李顯峰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評
附錄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紙老虎:全球報業大亨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歐元世紀(BE0052)
Aspects of European Monetary Integration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麗生.華森
       Alison M. S. Watson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08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32頁
ISBN:957132782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魯經智序李顯峰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評附錄



  書摘 2

匯率的不穩定時常會造成的另外一個不良後果,是海外投資及國際貿易減少。當匯率浮動激烈時,投資者會因無法掌握本國貨幣的收益,而減緩貿易及投資的腳步。海外投資及貿易的風險越大,其總量便越萎縮。為強化國際貿易與投資的流通,經濟行為者(economic agents)必須要提高「風險溢價」(risk premium),也就是提高利率。而且,在風險越大的經濟環境中,經濟行為者便越需要增加風險溢價,因而降低了未來的收益。因此,匯率的不確定性只會造成結構性的風險,從而提高長期實質匯率。

例如,利率增加可以改變貸款者的動機。利率越高,貸款人投資計畫的風險增加,反而對他越有利。因為在高利率之下,借款者的預期利益與損失間,會出現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如果投資成功,貸款者在高利率之下,可以獲得比預期更高的利潤;如果投資計畫失敗,貸款者破產,他全部需要付出的損失,僅為他投入投資計畫中的權益(equity share)。因此利率越高,借款者便越傾向於投資高風險的計畫,從而擴大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moral hazard problem)。因此,就一般而言,凡實質利率越高,投資計畫的風險也就越高。而且,貸款者為自求多福,保障自己的權益,往往在貸款時,就高利率之上還另外加上自己的風險溢價,更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

此外,在利率提高後,原本手上掌握低風險投資計畫的人,會覺得自己的投資風險不高,但卻必須以高利率貸款來支持這些計畫,極其划不來,因此便會逐漸離開信用市場,而造成反淘汰現象。

因此,一般而言,不論從道德風險或反淘汰的角度來看,每當利率增高後,投資風險都會提高,而當市場走向單一貨幣後,高風險投資計畫存在的可能,便會相對降低,市場整體的風險係數便可望下降。

最後,歐洲統一貨幣還將為所有會員國帶來一項夢寐以求的好處︰重新建立歐洲人對歐洲貨幣狀況的控制。在歐洲內部一般認定,在建立單一貨幣後,歐洲更能掌握自己貨幣的前途,而自隔於國際貨幣的波動之外。個別國家將不必再受到60、 70 年代,國際貨幣大起大落之苦。而且,有了統一貨幣的歐洲,在國際經濟談判上,將強有力地展現出單一的力量,為整個歐洲謀福利。

上面討論的是,歐洲貨幣統合後對歐盟本身帶來的利弊得失。然而,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又當如何?

政經關係難捨難分

在檢視當代國際政治經濟體制時,必須至少從三方面考量,而這三方面正巧都可以運用於歐洲統合的議題上。首先,非常明顯的議題便是政治與經濟領域間的關係。國際經濟體系的運作,有很大部分受國際政治體系的設計及運作所限制。回顧現代歷史的進程,我們不難發現,不論生產、分配、消費,經濟的各層面,都深受外交和國際策略影響。正如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學者赫特尼(B. Hettne)在最近的論述中所提出的︰

沒有一個經濟體系,能在沒有穩定的政治架構支持下長久維持。因此,我們無法將世界經濟及國際政治系統相互分離,而必須將它們視為同一理論架構中,相輔相成的因素,加以分析……

在今天的歐洲貨幣統合過程中,已經可以明白看到,經濟和政治因素同時在運作。我們先前已經檢討了歐洲貨幣聯盟,在經濟上可能帶來的利弊,但是貨幣聯盟不但是經濟現象,更是政治進程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各會員國之間必須對話,不斷相互協商,而各參與者更需要互相配合、協調,在共同未來的大目標下,相互妥協眼前的利益。

從某個角度來看,歐洲聯盟同時是經濟和政治的組合,各所屬會員國和利益團體間的關係複雜,不一定永遠是協調的。而相互妥協──包括國內及國際的妥協──便成為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上的第二大議題了。

就歐洲而言,妥協代表的就是會員國如何維持國內政經結構,與歐盟所建立起來的超國家政經結構及政策互動,而歐盟又將如何以其政經結構在國際體系互動。歐洲貨幣統合的過程,同時在政府及政府間,以及超國家的層次中進行。即使在歐洲聯盟的架構下,每個會員國也無法脫離其本國的利益而思考;相對地,會員國的國家利益則必須置於更大的歐盟框架下考慮。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互動過程,已成為歐洲統合過程中的重點之一。例如,在歐洲經濟共同體還只有六個會員國時,會員國之間便建立起談判與討價還價的傳統;而今天,六個原始會員國與新會員國之間的關係,則成為未來歐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最後,我們必須考慮國際與國內決策的互動,國家在此扮演了拉攏政治及經濟領域、國內及國外活動的角色。就歐洲而言,這幾十年來,經濟統合的過程一直在進行中,而政治統合則亦步亦趨地跟隨在其後。但最後評判這個進程成敗的,還是各國的支持或反對的聲音。我們必須牢牢記住︰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六個原始會員國之間,所簽訂的只是條約,而非憲法,因此各國掌握了他們希望歐洲統合的程度。正如斯布拉吉亞(A. M. Sbragia)所觀察︰歐盟執行委員會(Commission)所建立的架構,也就是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的協議主旨,都在加強各會員國在決策過程中的力量。而且,當我們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金融全球化的進程,如何改變了國際政經環境時,更不能不承認國家在這個布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主張金融全球化的人士認為,過去幾年中,全球金融市場的形成,大大改變了社會活動的本質。在國際市場中,每日交易的貨幣總量,已遠遠超過個別政府所掌握的資源,因此萬一貨幣在市場中發生問題時,各國政府也無力採取任何防禦措施。所以,我們不妨將金融全球化,視為將國家經濟收歸國際市場的一種行為。不過,各國基本上都歡迎全球金融市場擴大權力,因為這會增加了各市場有效尋求資本的能力。但在經濟政策理論的範疇下,學者仍然為國家應該保留多少指定國內經濟政策的權力,而爭執不休。海雷納(E. Helleiner)便主張全球性金融市場的出現,不僅是過去三十年來,市場及科技進步的結果,更是國家的政治選擇及理性行為的結果。作為日益擴大的全球體系一員,歐盟必須考慮未來在全球化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檢視這個問題以前,不妨先回顧過去,並設法從歷史上貨幣統合的經驗,吸取教訓。

漢撒聯盟

貨幣統合的概念至少可溯源至 14 世紀中期,當時在德國北部,出現了以保護和控制貿易為目標的商業組織──漢撒聯盟(Hanseatic League)。由於從 13 世紀開始,德國北部內有好幾個大公被允許製幣,因此同時出現好幾種不同貨幣──分尼(Pfennig),價值各不同,成為漢撒地區的商業障礙(因為不同貨幣增加了交易成本)。為消除這種困難,一些城市如盧貝克、漢堡、威斯瑪、輪納堡,便於 1379 年聯合成立了漢撒聯盟。

這個貨幣聯盟雛形的影響力一直遠及北歐半島。不過,聯盟的力量僅限於製造鉛筆,而沒能將各個加入城市本身,已經具備的貨幣管理系統一併納入。不過,雖然統合規模有限,漢撒聯盟卻為後來各種國際間的區域性貨幣合作及協調,奠定了基礎。漢撒貨幣聯盟議定了貨幣的價值水準,加盟城市無不努力地讓自己的貨幣維持在這水準之上,同時各城市競相爭取聯盟內,貨幣流通的控制權(包括對造幣的監督),並嘗試取得買賣特殊金屬的專利權。這些舉動成為 19 世紀,歐洲嘗試推動貨幣統合時的最佳教材。

普奧德關稅同盟

與漢撒貨幣聯盟的加盟城鎮相較, 19 世紀在歐洲發生的貨幣聯盟實驗,不論規模和野心都要大了許多。其統合範圍從德國北部的幾個城鎮,擴大到好幾個獨立國家。當時,歐洲各國發展出來的銀行體系和貨幣非常複雜,例如在 1816 年時,光僅萊茵河流域上下,便有七十種之多的貨幣在流通。在這種情況下,1857 年,奧地利與德國關稅聯盟(Zollverein)的城邦間,便成立了貨幣聯盟。這可說是全世界第一個真正推動國際貨幣聯盟的嘗試。

關稅同盟首先成立於 1818 年。當時普魯士率先統一境內關稅。之前普魯士境內,一共有 67 個不同的關稅系統,而境內 13 塊非普魯士的領地,更各有一套財政系統,各行其政。1818 年的關稅同盟,首先打破了普魯士所屬各地方所訂定的進出關稅。1819 年,普魯士外交部長莫茲(Motz),說服了境內一塊非普魯士領地的地主,交出其關稅管理權,另外六塊非普魯士領地的政府,也於 1822 做出同樣決定。德國的城邦看到普魯士因關稅同盟獲得的利益不貲後,也在國內開始推動關稅聯盟,於 1828 年一口氣成立了北、中、南三個聯盟。不過由於普魯士的規模和資源都遠超過德國,1833 年,德國新成立的系統,被迫合併於最初成立的關稅聯盟中。

起初,各國在關稅同盟下簽訂條約,規定各城邦收取金幣或銀幣作為關稅(以維持貨幣主權),不過相互議定,將以設定重量、價值相同的錢幣,為同盟的最終目標。不過,關稅協定第一次在統一錢幣上的努力,卻是在 1837 年,南部的幾個城邦在慕尼黑相互簽訂了一個條約,規定將以固登(gulden)或佛洛林(florin)為貨幣單位。北方的城邦於 1838 年 7 月做出反應,決定以現有的普魯士銀幣(thaler, 14 個兌換 1 個南方的科隆銀幣)為基礎貨幣。隨後,南方與北方的城邦在德雷斯登舉行會議,設定了 4 個普魯士銀幣兌換 7 個固登的匯率。會議並且設定了一種新錢幣──協會錢幣(Vereinsmunze),相當於 2 個普魯士銀幣,或 3.5 個固登。

德雷斯登會議的決議執行了大約二十年後,奧地利開始展露出,對普魯士所管轄的德國的領土野心。這時奧地利本身正急需貨幣改革︰1848 年,奧地利國家銀行因為革命事件,而暫停兌換貨幣;1854 年,美國加州及澳洲先後發現金礦後,國家銀行更建議奧國及德國的關稅聯盟,建立以黃金為基礎的新貨幣系統。普魯士於 1856 年拒絕了奧國的建議,而奧國也同意,兩邊之間的貨幣談判,應限於改善德雷斯登會議的結果之上。在兩國的努力下,鑄幣協會(Munzverein)錢幣同盟因運而生。在錢幣同盟之下,科隆的銀馬克廢止流通,取而代之的則為佐普分(Zollpfund,關稅聯盟磅之意)。

同時,新同盟還規定了比較簡單的貨幣兌換制度,規定一個普魯士銀幣相當於一又四分之三南德佛洛林,或一又二分之一奧國佛洛林,並新發行一種金幣克隆(crown),以在國家間流通。此外,這個貨幣聯盟可謂是當時所有國際貨幣協定中,唯一觸及紙幣使用的,由奧國同意紙幣與銀幣間可以相互兌換。奧國從 1858 年 9 月開始,遵守了這個協定一陣子。到 1859 年 4 月,奧地利與義大利之間爆發戰爭後,奧國便宣布停止兩者間的兌換。1866 年,奧國與普魯士宣戰後,奧國更片面推出鑄幣協會錢幣聯盟,紙幣自然不能流通了。在政治的紛擾下,這貨幣統合的過程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