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林鐘雄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評1
書評2
書評 3
書評 4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歐元世紀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紙老虎:全球報業大亨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新國富論(BE0054)──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大衛.藍迪斯
       David Landes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25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76頁
ISBN:957132823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林鐘雄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評1書評2書評 3書評 4



  書評 4

貧與富,莫非定數?

.蕭勝明

受過國中以上教育的,青壯年以下年紀的書友,大概都還記得,西洋近代史就提過亞當‧史密斯這名字。他所寫的經典巨著《國富論》,就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各富國的發展作觀察比較,歸納出國富民強的模式來。著實造成其他欣羨國家起而效尤,也或許真影響了世資本主義獨強全球的後果。
話說回來,這印象也是來自歷史課本的模糊記憶。原著是以如何角度討論富裕之道,是否真是歸納歷史提出學說,以為富裕的教戰守策,沒看過原著,我著實還不明白。

本書中譯書名,頂著「國富論」這名字,顯然是希望沾點亞當‧史密斯的光,讓讀者從舊書的印象,對新書興起探看甚至購買的興趣。加上封面夾頁宣傳文字,大膽概言「......作者以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作為理論依據,敘述了一個關於全世界貧富現象的有趣故事」,更使我好奇,大衛‧藍迪斯會如何來冷飯熱炒,出前人之所見。

可是閱讀之後才發現,我又被誤導了。--這本書,本質實在應是精彩的全球經濟發展史。縱有一兩句個人見解,但應該還稱不上「論」這個字。且由作者的前言後語,他著書用意,在於「反映(歷史)事實」,沒有建立完整架構學說的企圖。雖然多次引用亞當‧史密斯的見解,也只在作為經濟歷史演進的註解上,壓根不在闡揚或駁正《國富論》的內容。撰寫宣傳文字的文宣先生小姐,或許是在未竟讀的狀況下,先因書名誤會了罷。

前不久,介紹過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時報NEXT49)。這兩本書著眼的層面雖不同,其實也相去不遠。他們都企圖解釋:為何文明古國在幾千年歷史裡固步自封,卻叫近幾百年興起的歐美文明後來居上,成為世界領袖。賈德‧戴蒙以論述方式,自生物、地理、歷史、經濟......等各方面探究,全書脈絡井然,旁徵博引,深具說服力。大衛‧藍迪斯身為退休的哈佛大學歷史與經濟學教授,便由「經濟歷史」切入。雖然古往今來絮絮談來,只是「反映」缺乏「闡述」;少有的一兩句不知嚴肅或認真的評論,又使我覺得荒謬好笑。因此在我心目中兩書相較,《槍砲、病菌與鋼鐵》的價值還是高出一截。

在大衛‧藍迪斯心目中,歐洲雖為後起之秀,「從歷史紀錄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過去一千年中,歐洲(西方)是發展與現代化最大的動力」(前言,頁18)。他不諱言,知道這說法易招「種族優越意識」的批評,但他「寧願取真實,不願屈就道德」。甚至,他極不認同,「歐洲......搭上了前人文明的便車,達到近日的成就」這種說法。換言之,歐洲是不假前人文明之力,獨力站上現代文明發展舞台之主角地位的。--狂哉此言!然,證據何在?

藍迪斯無心爭辯,想讓歷史自己來說話。第一章「生而不公」,同賈德‧戴蒙一樣,先解說地理差異。卻表示,歐洲人如何得天獨厚,生於先天條件好的溫帶,註定日後要領導全球。「如果我們繪製一張生產或人均收入的地圖,便不難發現所有的富有國家都集中於溫帶地區,尤其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而窮苦國家則多半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頁21)。因為,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炎熱,疫病叢生,人們糧食得來容易,容易憊懶怠惰,不適於人類生存;而溫帶氣候使人容易警醒奮進,又必須時時努力生產求存,且氣候乾爽環境清潔,身體自然健康。「氣候」,竟成人類文明發展優劣的原罪了。

在第二章「地理環境的答案:歐洲與中國」,直接坦言西歐的「得天獨厚」,與中國的「先天不足」。西歐的森林茂盛,馬壯牛羊多,環境宜人少病害,真箇是人間天堂。反觀中國,「土地面積為全球的 7 %,人口卻達全球的 21 %,是一個標準的『地窄人稠』的國家」(頁40-41)。要命的,這國家的人主張多生多養,使中國人「社會已經沒有餘力取樂、賺錢,只能一心一意地製造糧食而生養子息」(頁42)。土地被大量耕作下,沒有畜牧空間,終結餿水的豬,成為中國人唯一肉食來源,「使得中國人的飲食中奶製品及蛋白質的攝取量一直不高,生活中更少用羊毛衣物」(頁44),實在可憐。稻作食物的「卡洛里量比大麥、燕麥、蕎麥其他溫帶作物要高,但是其蛋白質含量卻只有其他作物的一半」,且「......在田中除草的人經常曝露於得血吸蟲病和其他可怕傳染疾病的危險中,造成人力的損失,和更高的勞動力需求」(頁44),這樣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大衛‧藍迪斯似在隱隱暗示,歐洲人天生就不得不勝出中國(亞洲)人。

即使如此,藍迪斯無法否認,許多當代文明所憑藉的重要發明:紙張、火藥、印刷術......等,都源自中國。隨後的章節,他自歐洲經濟史的源頭,十世紀諸島國紛亂局勢次第談來。在第四章「發明新發明」,他舉出水車、眼鏡、機械時鐘、印刷術、火藥作為中世紀科技的代表。當然,後三者都源自中國,卻由於封建政府勢力壓迫下,無法發展。而歐洲之所以能發展光大,藍迪斯歸納學者說法,前三者來自猶太-基督教義的「尊敬勞動」、「相信人定勝天」與「直線時間觀念(無「輪迴轉世」)帶來進步想法」,最後一點是「自由市場競爭」。

這些想法或歸論,都值得參考。我閱讀間最覺得不舒服的,還是在於前幾章毫不掩藏的種族優越態度。藍迪斯以西方人生活方式來界定中國人或其他種族,自然一無是處。可是這些生活方式敦優敦劣,實難論斷。

後來的章節,除了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繼之西歐各國向外發展(侵略)的歷史,花了兩章節談日本對西洋文化從衝擊而快速模仿接受,進而成為現代經濟強國;也在第二十七章「贏家是......」,提到「亞洲四小龍」香港、韓國、台灣、新加坡的經濟快速發展。這些經濟史,恰補足了賈德‧戴蒙書中不能詳談的部分。

話說回來,亞洲四小龍也是黃種人,若依最先幾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理論,何以如今能與白種社會分庭抗禮?藍迪斯在第二十七章解釋,除了後發展國家有前鑑可供仿效,「(韓國、台灣)是前日本殖民地,香港和新加坡則是類似中世紀晚期在義大利出現的城邦國家」,換言之走的還是歐洲的老路線。而且,「四個國家最大的資產......便是高生產和低薪資,以及和日本人一樣,從用筷子而訓練出來的高度手的靈巧度,在精細裝配上發揮最大的作用」(頁434)。

哇塞!我讀及此,著實為之噴飯。藍迪斯自知如此,連忙隨後括註,「我的這項主張令我的同事發笑。但我堅持我的說法。現代很多裝配都用上非常精密的鉗子等工具,沒有任何訓練,比從小用筷子吃飯更好的了」(頁434)。就算如此,藍迪斯舉出的三者,都是外在條件,卻完全忽略(或根本不明白)亞洲人勤懇民族性、智能、發明、運用等的優越表現。而這些,毋寧才是四小龍經濟奇蹟的根本理由。

總括而言,大衛‧藍迪斯站在白種人立場來解釋經濟發展史,立論根基原就偏頗;加上對亞洲民族流於文件資料的片面了解,使得他由經濟史看富貧的若干解釋難免偏失了。加上,不知由於中譯省略或原著如此,文中所有引論幾乎都未言明來源出處,甚至有「直接引言,讀者卻不知所言者誰」的狀況。將此書視作西方簡明經濟史來看,的確是本傑作;但若想真如封面宣傳文字所言,在書中找「為什麼世間有人這麼有錢,有人這麼窮?」的解答,只怕得不到完整可使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