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林鐘雄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評1
書評2
書評 3
書評 4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歐元世紀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紙老虎:全球報業大亨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新國富論(BE0054)──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大衛.藍迪斯
       David Landes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25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76頁
ISBN:957132823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林鐘雄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評1書評2書評 3書評 4



  書摘 1

生而不公

地理學何其不幸,遭遇到今日這個年代。早年我念小學時,老師規定我們熟讀、描繪、甚至默寫地圖,並告訴我們許多遙遠地方的人、物、習慣。當時,我們還不知道有所謂「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然而,就在差不多同時,經濟地理與文化地理學開始大行其道。在法國,在研究區域性歷史時,幾乎沒有一個學者不首先考慮該地域的物質生活條件及社會活動。而在美國,杭亭頓(Ellsworth Huntington)及他的子弟兵更將地理(尤其天候)對人類發展的影響,當作一門主要的學問來研究。

儘管杭亭頓的研究內容極有實用價值,但卻為地理學帶來了壞名聲,因為他鑽研過了頭,將物理環境與人類環境之間的關係過分演繹,竟主張人類的文明程度取決於生活的物理環境,並開始將文明按照高低──也就是他心目中的好壞──順序排列。杭亭頓認為,好的文明,都是出自於好天候的地區。由於杭亭頓在耶魯大學教書,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認定耶魯所在的康乃狄克州紐海芬(New Haven, Connecticut)的天氣是全世界最能激勵人類發揮潛能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按秩序等而下之,最不入流的當然就是那些有色人種居住的地方了。我們真得為杭亭頓的幸運而鼓掌!
其實杭亭頓所說的,不過反映出在倫理層面上,一般人對地理的思考方式。很早以來,思考家便經常將天候與居住者的脾氣聯想到一起(因此有人冷酷,有人熱情,有人思考清明冷靜,有人經常興高采烈)。 19 世紀,當人類學剛起步之際,學者們認定地理與智慧、美德等之間有極大的關聯,並假設這是西方人優異於其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到了現在,風水一轉,美國黑人團體中興起另外一股造神運動,將自己比喻為快樂而有創意的「太陽子民」,以與冷酷、無人性的「冰人」對比。

這種自我膨脹的分析,或許能被以種族來定義民族表現及民族個性的學術團體所接受,但是卻被廣義的學術界所鄙視。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是哈佛大學,接著密西根、西北、芝加哥、哥倫比亞等大學等都先後廢止了地理系。

廢止一個學門原本應為一件大事,但除了少數既得利益者以外,幾乎沒有人對此行動有反對意見。這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學在學術上的缺點︰缺乏理論基礎,純屬機會主義,對「人類地理」態度浮泛;更重要的,表現出一般人對地理學研究結果的不滿。研究地理的結果凸顯出來的是一隻充滿種族色彩的筆,而在學術界,沒有人會想要與這種種族主義掛鉤的。

其實,如果我們將種族主義定義為「個人行為──不論好壞──與這個個人所屬的生物團體之間的關係」,那麼沒有一個學門,可以比主張環境對種族有深遠影響的地理學,更不種族主義了。因為,在地理學的範疇內,沒有人可以因為空氣溫度的高低,或降雨量的多寡,或地勢的高低,而判定一個人的好壞。

然而,地理學卻處處飄散著一股道聽途說的氣息。為什麼?其他學門中也有很多不實或矯枉過正之說,但卻沒有因此被廢除,而僅被大眾忽視而已。我個人認為,地理學之所以被認為不可信,或不值得信,主要是因為它的本質所在。地理學指出了一個非常令人不快的事實︰大自然,與生命一樣,生而不公。更糟糕的是,大自然的不公平,是難以逆轉的。有的文明,如西方的文明,驅策人征服、追求勝利,不願意接受挫折、橫梗,因此難以接受地理比較中許多令人喪氣的字眼。

也就是說,地理學中有許多壞的訊息,是人類不想要知道的。誰會歡迎、或聆聽一個只會帶來壞消息的訊息使者?正如一名學界人士所說的︰「和其他歷史不同的地方在於……地理學者因為他的研究結果而被責怪,就好像氣象預報員預告太陽不會出來,而受到那些想到海灘上去嬉戲的人責怪一樣。」

然而,人類並不因為能夠責怪地理學而變得更聰明。如果我們繪製一張生產或人均收入的地圖,便不難發現所有的富有國家都集中於溫帶地區,尤其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而窮苦國家則多半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研究農業經濟時,曾說過︰「以赤道為中心上下一千哩的地帶中,沒有一個已發展國家……在這一塊帶狀地方,人民生活窮,平均壽命短。」而史翠登(Paul Streeten)也對人在抗拒接受壞消息上,有這麼一段觀察︰

或許最令人震驚的事實是,大部份未開發國家都集中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近來許多作家都忽略這項事實,而認定為一種巧合,反映出學者面對經濟發展時樂觀性的偏見,拒絕承認貧困國家今天所處的地理條件,比先進國家在工業化以前,要惡劣得多。

當然,地理條件僅為許多發展的因素之一。有的學者將落後怪罪於富有國家所發展出來的科技,說先進國家發展出來的方法只適合溫帶氣候,徒然浪費了熱帶氣候肥沃的土地與資源。還有人責怪殖民主義破壞了熱帶地區的平等社會,使當地人失去對環境的控制。奴隸買賣不但使人口大量流失,並逼迫剩下的人回歸叢林,造成采采蠅與昏睡病的流行。大部份的學者甚至選擇閉口不談這個題目。

避重就輕不是答案。歷史學家不能為了自己的快樂,抹煞過去或重寫歷史。經濟學家也不能不正視並非每個國家遲早都會進步為已開發國家的事實。不論現代醫學多麼發達、科技多麼進步、地理的限制如何能被克服,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對我們的影響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顯舉足輕重。

讓我們從一些環境造成的簡單而直接的效應開始檢討,然後再逐漸進入一些複合性、思考性的議題上。

首先讓我們考慮氣候。這個世界因地理區、經緯度、太陽照射角度等因素,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溫度及溫度型態,直接影響到了不同生物的生活節奏。在寒冷的地帶,部份動物到冬季便選擇冬眠;在炎熱、無遮蔭的熱帶,蜥蜴、眼鏡蛇等選擇憩息於岩石或地下。(這也就是為什麼沙漠中有那麼多爬行動物的原因︰爬行動物最貼近地面。)人類基本上盡量避免極端。他們會經過,但是不停留於這一類的天候型態中。只有貪婪──發現石油或金礦──或科學探索,可以讓人類克服理性,違背意願,去到這類天候地帶中,接受自然的考驗。

一般而言,炎熱給人帶來的不適,超過寒冷。寒冷時人只要穿更多的衣服、蓋起或找到更好的遮蔽身體場所、或生起火來就可以了。這種技巧在好幾萬年前,從非洲到寒帶的人便都已發展出來。但是遭遇炎熱的氣候時,問題就比較大一點了。人類肌肉工作時所發出的能源,有四分之三都以熱的形式釋放出來,因此身體就好像機器的引擎一樣,必須釋放能源,以維持本體一定的溫度。不幸的是,身體本身調節溫度的方法有限,必須仰賴汗水帶走身體多餘的溫度。高溫、潮濕的環境影響到身體調節溫度的功能。搧扇子在心理上或許有用,但是實際上只是一種能源的浪費,沒有什麼效果,因為搖扇動作所產生的熱,本身與扇子所帶來的涼風,相互有抵消作用。這其實是一個大自然法則︰無生無(沒有東西不會生出東西來),或以專業用語來表達︰能量不滅定律。

要避免浪費的唯一的方法,便是不要產生熱,也就是盡量保持靜止不動的姿勢,不要工作。這也是熱帶地方會發展出午睡──在最炎熱的下午時不活動──習慣的原因了。在英屬印度時代,有過這麼一句話︰只有瘋狗和英國人會頂著中午的大太陽出門。當地人可不做這種傻事。

奴隸是一種讓別人做苦工的方法。奴隸制度自古以來便與熱帶及亞熱帶有密切關係,絕非偶然。男女分工制度的出現也有類似的意義︰尤其在溫暖的地帶,女人的工作大都為家庭及農耕,而男性則為戰爭及狩獵;到了現代,女性還是主內,男性則專事喝咖啡、打橋牌、開車。兩種制度的目的是一致的︰將工作與痛苦丟給無法說「不」的人身上。

對付熱氣的終極答案為冷氣。冷氣真正出現於生活中,大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那以前,美國人只有在電影中,或醫院、診所、大人物辦公室中才能一窺其貌。因為冷氣的出現,美國的南部才開始有了繁榮,否則亞特蘭大、休士頓、紐奧良到今天還會是無精打采的小鎮呢!

然而冷卻空氣是一種昂貴的技術,非貧窮世界所負擔得起的,而且這僅是一種重新分配熱氣的方法。富有國家消耗能源製造冷空氣的同時,卻使得沒有冷氣的地方溫度上升,而造成了溫室效應,進一步降低了熱帶國家的勞動生產力。

除了上述的直接效果以外,溫室的間接效應,為熱帶人口製造了一個更不適合生存、更危險的生活環境︰溫度上升以後,昆蟲繁殖得更快,細菌孳生的速度更高,使得流行病到處流竄。通常,我們以再生率來測量傳染病的危險情況。一,也就是一個新個案比一個舊個案,表示傳染情況穩定。腮腺炎、白喉等傳染病最高傳染率為八,瘧疾則為九○。氣候溫暖時,由昆蟲媒介的傳染病會肆無忌憚地流竄。冬天,儘管為詩人所厭惡,卻是昆蟲的無聲殺手、細菌的終極洗滌者,因此冬天堪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

熱帶,除了高地以外,是沒有霜的,溫度再低,也不會少於攝氏十八度,非常適合於對人體有害的各種生物活動。任何人要接近亞撒哈拉沙漠(Sub-Saharan)前,均應該多做考慮。在非洲成立了許多新興國家,開始有軍隊,並有軍醫為新兵做檢查以後,我們才開始對亞撒哈拉非洲的疾病情形,有所瞭解。例如,我們現在才知道很多人身上攜帶不只一種,而是好幾種寄生蟲,使得人身體經常極度不適,無法工作,而這些人的健康只有日漸惡化一途。

我們可以舉一、兩個例子,讓讀者更清楚這些地區的悲慘情況。

許多亞洲與非洲的河流、溪水中都有一種蝸牛,身上寄生著一種吸血蟲,每到繁殖期,便將大量的有尾幼蟲釋放至水中。這些幼蟲透過身體的傷口、裂痕或任何皮膚的開口,進入哺乳動物的身體內,先在血管內找到適合的居住環境,逐漸長大,然後在動物體內交配,由雌蟲在動物身體內產下上萬個卵,每個上面都有許多倒刺,以防止從寄生體內滑出。蟲卵往肝與腸移動,一路破壞寄生體的組織,造成肝功能異常、腸內出血、出現癌狀肉瘤,並造成消化不良、瀉肚等現象。被寄生的人類身體逐漸衰弱,時常發熱發冷,成為其他疾病及寄生蟲的攻擊對象。

這便是一般人所稱的蝸牛熱,或肝蛭蟲,也就是血吸蟲病或比哈西亞症(bilharzia),以紀念 1852 年首先發現這個疾病的醫生比哈西亞。血吸蟲病在熱帶非洲最為嚴重,不過在非洲全域,以及亞熱帶的亞洲都有病例,在南美洲也有類似的傳染病出現,對於經常在水中工作的人,如種植稻米者,是一大威脅。

近幾十年來,雖然醫學界發展出幾種殺蟲藥,不過其副作用之大,幾乎和血吸蟲所造成的傷害不分軒輊。將這些化學藥劑傾倒入河流、溪水中,固然殺死了蝸牛,但是魚類也無法倖免存活。有時候,病例會大幅減少,但過了一段時間,疾病又死灰復燃。到現在,血吸蟲病不但仍然與我們同在,致命率甚至比以前還更高。

另外還有一種更為有名的疾病︰錐蟲病(trypanosomiasis)群,包括只發生於動物身上的非洲錐蟲病(nagana)、一般的昏睡病,以及南美州的查加斯氏病(Chagas* disease)。錐蟲病的病源來自於一種身體如錐、會鑽尖入體的寄生性原生動物,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狡詐、能夠改變本身抗原的怪物。現在已知的錐蟲病有一百種,而其存在的可能性也達千種以上。它忽見忽不見,非身體免疫系統可以偵察得到。得病後,唯一對抗的辦法,便是使用藥物──仍在實驗階段,以攻擊疾病的媒介。

非洲錐蟲病的帶菌者為采采蠅,一種體積極小、但攻擊力極強的小昆蟲,幾天不吸到哺乳類動物的血,便會乾渴而死。即使在強力殺蟲劑充斥全球的今天,熱帶非洲仍有很大一塊地方因為這些小蟲子的存在,而不適合動物及人類居住。過去,在科學及藥學還不似今日發達時,這一塊地方的經濟甚至受到很大的影響。基於蟲害,當地無法有任何養殖或畜牧的活動,以動物搬運貨物基本上也不可能。只有少數經濟價值高、但體積有限的東西,才能透過人力的搬運,進出這一個地區。除了奴隸以外,有誰會志願擔任這搬運的工作?然而當一個奴隸不幸感染上昏睡病以後,整個族人可能都受到感染,造成人口之間極大的不安與恐慌。也因為如此,非洲有很長一段時間,部族之間互不往來,也不互相通商,不交換食物,因此也沒有建立聚落、城鎮的必要,減緩了文化與科技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