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林鐘雄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評1
書評2
書評 3
書評 4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歐元世紀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紙老虎:全球報業大亨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新國富論(BE0054)──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大衛.藍迪斯
       David Landes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25日
定價:390 元
售價:30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76頁
ISBN:957132823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林鐘雄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評1書評2書評 3書評 4



  前言

為什麼窮國之所以會窮、富國之所以會富,近來沒有什麼新的論證。

保羅.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1976年 1836年7月,世界首富納森.羅斯徹爾德(Nathan Rothschild)從倫敦到法蘭克福參加兒子萊內(Lionel)娶姪女夏綠蒂(Charlotte)的大典,同時和他的弟兄商量,以後他們兩人的孩子應該如何開始進入家族事業。身為世界上最富有,至少流動資產最多的大有錢人,納森自然是想要有什麼,就有什麼。

當時納森五十九歲,除了略顯肥碩以外,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鎮日沉浸於工作中,不知疲累。不過,在離開倫敦時,他背部下方、靠近脊椎底部之處,有一點發炎的現象(一名德國醫師診斷為長了癤子,不過也可能是膿腫)。他在德國接受治療,但是傷口仍然化了膿,讓他感到疼痛。納森忍著痛,離開病床去參加婚禮。萬一他當時無法起床的話,婚禮會搬到旅館來舉行,以遷就他。儘管身體疼痛,納森仍由妻子幫忙做記錄,繼續處理公務。同時,他把倫敦的名醫,特拉佛斯醫生,叫來為他看病。當特拉佛斯醫生束手無策時,他又請來了德國的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幫他切開並洗滌傷口。但是這一招也不管用。傷口繼續擴大,病毒侵犯到全身,納森不幸於當年的7月28日去世。羅斯徹爾德家族傳回倫敦的訊息上寫著︰死亡(Il est mort)。

納森.羅斯徹爾德得到的很可能是葡萄球菌(straphylococcus)或鏈球菌(streptococcus)引起的敗血症。在沒有更完整的資料可供參考下,我們很難判斷他到底是死於癤子本身,或清除癤子的手術。手術刀很可能不清潔,對傷口造成感染。因為當時細菌理論還沒有被發展出來,因此鮮少人會注意到消毒的重要,更沒有什麼殺菌劑、抗生素之類的東西。於是一個可以用錢買到全世界的人,就這樣死於一個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個醫院或醫生,甚至藥劑師,都可以治癒的病症。

從納森.羅斯徹爾德的時代到今天,醫藥已有長足的進步,不單在療傷、治病,更在於預防醫學上。人們得以活得更長,主要還不是因為醫藥本身的進步,而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預防疾病,並生活在更清潔、更舒適的環境中。清潔的水、快速清除的垃圾,以及越來越好的個人環境清潔條件,是現代人得以長壽的最大原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人類最大的死亡原因是腸胃中毒,毒源則多為污垢經手沾染至食物上,然後被人吃進消化系統中。即使在今日的社會,仍不時會爆發一場流行疾疫,提醒我們這些微生物的兇猛。最佳傳染途徑通常為一些共同的秘密管道︰解大小便時缺乏乾凈紙張、骯髒的內著衣類等。鎮日穿著骯髒毛線衣--毛質衣料原本便難以清洗--的人,難免會感覺癢而搔身,以至於把手弄髒。而最大的錯誤便發生在吃食以前不先洗手。因此,凡是強調清洗重要的宗教,如猶太教與回教,信仰者的生病率與死亡率都比較低。不過其他信仰的人並沒看出這一點,還認定說猶太人命比較長,是因為他們在基督教徒的井裡下了毒。

當然事情的真相並沒有讓任何人改宗換教,這種現象在工業改革以後才獲得改善。工業革命帶來新科技,使得廉價的棉織品與植物油做的肥皂大量問世,普通人首度買得起原來只有有錢人才能夠穿在身體與衣服之間、被稱之為「身體床單」(body linen)的內衣,並且可以經常用肥皂洗手、洗澡了。不過,當時人還覺得洗太多澡是骯髒的表現︰乾凈的人怎麼會需要經常洗澡?無論如何,個人清潔習慣起了戲劇性的變化;無庸置疑,從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起,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比一世紀以前的國王、皇后還要清潔乾凈。

第三個使疾病與死亡率大為減少的原因是營養變豐富了。這必須要歸功於充分的食物供給,以及運輸的發達。地區性食物缺乏而造成的饑荒越來越少,一般人食用物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動物蛋白比重也越來越高。一般人長高、抽長、而且變壯了。不過營養豐富帶來的改變,比較起醫藥及衛生習慣,過程要緩慢得多,主要因為這與個人的習慣、口胃以及收入大有關係。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加利波利(Gallipoli)為英國人打仗的土耳其兵,還為他們的羊肉軍團與澳洲、紐西蘭和英國鄉下年輕人組成的牛肉軍團之間的身高差異,感到驚異不已。而如果我們追蹤從貧窮國家遷移到富有國家的移民人口,不難發現移民子弟多半比他們父母要更高、更壯。

各種醫療的改善,增加了人類的平均壽命,也減少了貧富之間的差距。成年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從感染,尤其腸胃消化道的感染,轉移為老年病。這種現象雖然在人人均有機會獲得醫療照顧的富有工業國中最為顯著,不過即使是貧窮國家,此一現象也極為明顯。

醫藥及衛生的進步背後,代表人類在科技知識運用上,越來越純熟了。於是,人類開始對現在與未來存有更多的希望,甚至幻想有一天人類可以長生不死,或者更進一步,能夠長生不老。

不過在科學,也就是現實的基礎上,這些幻想僅能說是富有及幸運者之夢想。知識,即使在富有的國家中,也未能平均分配。我們仍生活在一個不公平的、多元化的世界中。這個世界裡有三種國家︰有一種國家,國民花很多錢,設法把體重控制下來;一種國家,國民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勉強溫飽,還有一種國家,國民不知道下一餐會在哪裡。三種國家的平均壽命與罹病率自然也大不相同。富國的國民活得越來越久,但也越來越耽心老後的問題。他們努力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抗拒體內過多的血脂肪、膽固醇,但又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電視、電話、遊戲上,還安慰自己正處於「黃金年代」之中什麼的。「青春」是美好的,「年老」則代表了貶抑、問題,至於窮國的國民,他們生存的目的就在餵飽自己一張嘴。他們不必耽心血脂肪、血管堵塞之類的問題,因為他們的飲食習慣已經夠清淡的了,而且他們多半比較早死。如果他們耽心老後景況,就會努力生下多個兒女,並設法灌輸子女孝順的觀念。

過去,我們將世界劃分為東西兩半,但已無太大意義。近來,我們經常將世界分為南北兩半,以強調因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而引發的挑戰與威脅。其實與其按地理分界分成南北,還不如把世界分成「西方」與「非西方」來得實際。當我們在跨過第二個千禧年、展望未來之際,不得不提醒自己的是︰未來一千年中,貧富的差異將是人類最大的問題與危機所在。勉強可以排名第二的則是環境惡化的問題,而兩者之間的關係又非常密切。富國不但消費而且浪費,不僅生產而且破壞。財富越多,製造出來的浪費與破壞就越多,對我們環境的威脅也就越大。

富國與窮國之間差距到底有多大?非常簡略地說,最有錢的國家,例如瑞士,和最貧窮的國家,如莫三鼻克,國民所得之比大約為400:1。二百五十年前,這中間的差異頂多不過五:一而已,而當時歐洲和東亞或南亞(中國或印度)之間的差異大約只有一.五或二比一。

貧富之間的差異仍在持續擴大中嗎?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有的國家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不論從絕對或相對的標準來看,都一天比一天窮。還有一些國家要是能守住現況就很不錯了。至於一些國家則在振翅起飛、努力追趕中。我們(富國)的任務--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好--必須使得窮國變得更富有、更健康。如果我們不肯伸出援手,這些國家就必須設法掠奪他們無法製造出來的東西;如果他們無法從出口貨品中賺取足夠的金錢,就會出口勞力和人口至海外。簡單地說,財富是一個無法抵抗的大磁鐵,而貧窮則是一種無法被局限、分離的現象。長期而言,富國的和平與繁榮,終將取決於窮國的幸福與否上。
貧國應該如何做?富國應該如何幫忙?本書將努力「提獻」答案。我強調提獻,因為國貧國富絕對不會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不是一個解方就可以搞定的。所有自稱為萬靈丹的解方,都和其他千禧年的幻想一樣,是不合實際的。

我將從歷史學的角度去看問題,這不但因為我本身為歷史學者,更因為我相信要解決一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先問︰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為什麼會變成這個地步?富國為什麼會變得這麼有錢?窮國又為什麼會如此貧窮?為什麼歐洲(西方)在世界改變之際,扮演了主角?

歷史不一定能保證提供答案。過去很多人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並提供了他們所得出的答案。大部份的答案可分成兩大類︰有的人覺得西方的財富與主導地盤,是一種善良戰勝邪惡的結果。他們認為,歐洲人比較聰明,有組織,努力工作,其他民族的人則懶惰、崇物、傲慢、落後、迷信。還有一批人則持完全相反的想法,他們認為歐洲人侵略性高、無情偽善、貪婪、寡廉鮮恥,而受害者則快樂、天真、脆弱--因為聽任別人加害,因此成為受害者。或許兩者說法都有真實之處,但也一定有部份出於幻想。實情通常都比我們所想像的要複雜。

當然還有另外第三種學說,認為這種西方與非西方的一刀切為二的分類法,基本上是錯誤的。在世界史的大潮流中,歐洲其實只是個新進者,搭上了前人文明的便車,達到近日的成就。這種說法極不正確。從歷史紀錄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過去一千年中,歐洲(西方)是發展與現代化最大的動力。

話說至此,還是沒有解決道德議題。必定會有人說這種以歐洲為中心的態度,對我們、對世界而言是不好的,因此應該避免。很多人也的確設法避免這種觀點。至於我,我寧願取真實,而不願屈就道德。在真實之上,我覺得能站得比較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