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蕭新煌序
吳惠林序
李顯峰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虛幻曙光(BE0057)──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危機
False Dawn : The Delusions of Global Capitalism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葛瑞
       John Gray
譯者:陳碧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24日
定價:240 元
售價:1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2907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蕭新煌序吳惠林序李顯峰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吳惠林序

自然演化的私產、自由市場經濟還是人類福祉之所繫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當亞洲金融風暴在 1997 年 7 月爆發,隨即如火如荼肆虐人類時,逐漸地從各個角落響起對「資本主義」的質疑聲,有的甚至指出資本主義是禍首,當中也有人附和馬克斯當年的說法,認為資本主義已到自我毀滅的時候了。等到 1998 年 10 月,該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聖恩(Sen, Amartya)時,資本主義又被數落了一次。在一陣陣的撻伐聲中,資本主義似乎真的要沒落了,不過,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佘羅(L.Thurow)卻在此時寫了一本《資本主義的未來》(The Future of Capitalism),似乎不認同資本主義已到窮途末路,而且還指陳未來的資本主義將是何等模樣。但佘羅的樂觀預期,卻立即被兩本名書所淹沒,其一是名震全球的國際投機客索羅斯以區區數月時間寫完,搶在 1998 年底出版的《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這本暢銷書,其宣告資本主義必須改弦易轍以避免危機。其二就是這本約翰.葛瑞撰寫的《虛幻曙光—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危機》,它不但同樣散播著資本主義日薄西山的訊息,而且又認為在英美模式自由市場全球化的此時,自由市場正逐步侵蝕資本主義最重要的中產階級文明價值,將會造成像蘇聯共產主義般的大災難;而導致戰爭,出現更糟糕的倫理衝突,使上百萬人陷於貧困,更是葛瑞的預言。這些言論既附和馬克斯當年的說法,也與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在 1942 年提出的,資本主義因為發展得太成功,終而產生危機異曲同工。不過,儘管有關資本主義的種種眾說紛紜,然而有一個關鍵課題卻必須先要澄清,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資本主義」到底是甚麼?大家指的是同一種東西嗎?

被誣衊的資本主義

在回答「資本主義是甚麼?」之前,有必要先瞭解「主義」的意義為何。讀過三民主義的台灣學子想必對「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力量」的說法印象深刻,而它也的確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主義的魔力之大。不過,儘管主義的力量強大,但其意義畢竟是模糊不清的,正是由於其含混,就給政客大加利用的機會,尤其一冠上××主義,就更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無論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或者是資本主義,都具有含混不清的定義。全球知名的華裔產權經濟學者張五常很感慨地說,就是因為這些各色主義的含混、模稜兩可,就時常被認為精深奧妙,對於眾多無知者而言,更是如此!199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R.H.Coase)有句格言:「不能夠清楚表達的意念,是永不可能被清楚證明是錯的。」亦即,用意不明確的語言,比清晰的更易於達到「洗腦」的目的。無論是毛澤東思想、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實在都有這個特質。任何一種主義的傳播者,都可輕易地將好的事物納入自己的主義中,而將一切不好的事物全歸給敵對的主義。歷史上的顯例就是馬克斯的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

已故的自由經濟學前輩、也是曾對台灣民主具引導作用的《自由中國》半月刊主筆夏道平先生,在 1988 年就曾這樣說過:「『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是馬克斯創造出來,用以概括工業革命初期一切叫人厭惡的現象,作為攻擊的總目標。從此以後,『資本主義』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為剝削制度的代名詞,一般人不懂得經濟學,也不熟悉經濟學,遇到訴諸於感官情緒的反資本主義的宣傳,他們就毫無批判地一概接受。」

無獨有偶地,上文提過的張五常教授更早在 1981 年就將類似夏先生的說法行諸文字,那是他應英國倫敦經濟事務學社邀請所寫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這本小書前兩章的重點,他在回顧 1958 年開始的大躍進,繼之 1966 年席捲全中國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共二十年的悲慘歲月裡,一切被稱為「資本主義」的東西,都被前所未有的殘酷手段,徹底地剷除掉,那段期間增訂的中文字典,甚至將「資本」一詞以整段文字界定為含有邪惡的意思,這與夏先生所言,馬克斯將一切叫人厭惡的現象都稱為資本主義,簡直就是一模一樣。張五常再舉出中國共產黨時常將 1946 ~ 48 年間蔣介石當權時代的中國,比喻作資本主義的典例,當時不斷傳出的各種恐怖劣行,是有事實根據的,順手拈來,腐敗的官員為著搾取人民擁有的黃金和白銀,便不斷印鈔票,以致要以千元的鈔票才能買到一瓶汽水,沒人願意接受面值少於百萬圓的鈔票;在鄉間,很多個年頭,農民要以木薯為主食,為了較易下嚥,人們得將它長期浸在水中;在城市,警察時常夥同扒手一起活動。這種種罄竹難書的事例俯拾即是,之後就被繼而掌權的共產政權,不斷向學生灌輸諸如此類的例子,做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寫照,由此引申出的資本主義定義,便成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假若一個人有適當的關係,就可以任意斂財」,在此定義下的「資本主義」,當然就出現各種可怕又可惡的弊端。

所以,由馬克斯創始到毛澤東共產政權,他們對資本主義的描述,就是貪污舞弊、官商勾結、特權橫行,弱勢者永遠受到欺凌而無法翻身。連已故的偉大奧國學派經濟學者熊彼得在 1942 年所寫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Capitalism , Socialism and Democracy)那本名書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重大的差別在於熊彼得所預言的,資本主義崩潰不在於像馬克斯所預言的是因它的缺點,而在於其優點。說得明白一點,資本主義的種子會帶來高度的經濟富裕,也會產生一個官僚和行政人員充斥的年代,以取代使這些美夢成真的改革者和企業家。而這又會破壞資本主義所倚賴的社會結構:對私有財產的廣泛接受和尊敬。言下之意即資本主義終究仍會崩盤。這樣子的認知,直至今日仍然深印在世人腦海裡,尤其不少知識份子更深信不疑,如今的俄羅斯慘狀,以及亞洲金融風暴所顯露出的特權、貪污等等現象,不正好也相互輝映嗎?甚至於其他各國普遍出現的「泡沫經濟」、金錢遊戲,也多被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古今對比,可知「資本主義」已被劃歸為偏向邪惡的一邊,而值得憂慮的是,此種認知的資本主義還與「自由市場」幾乎劃上等號呢!

不過,今天全球輿論提出的資本主義種種論調,同樣也是模糊、含混,各人口中的資本主義都缺乏明確的定義。正如張五常所言:「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甚至資本主義,它們的定義,含糊不清。甚至在以嚴謹見稱的經濟學的範疇裡,替這些名詞所下的任何定義,也大有問題。」迄今,這個說詞仍是顛撲不破的,雖然充斥著各種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我們看不到清晰的資本主義輪廓,似乎每位批判者都樹立一個稻草人來撻伐。那麼,既然「資本主義」這麼模糊,何不設法將之定義清楚,或者乾脆放棄不用,將之徹底埋葬算了。張五常贊成第二種處理方式,這由他多次表示對各種「主義」的現有定義,一概不滿,尤其對資本主義更認為不必再提及,就連「資本」兩個字也應免可以得知。不過,上文提及的那篇他的文章,其題目為何又白紙黑字地出現資本主義一詞呢?原來這是英國倫敦經濟事務學社編輯的堅持,因為基於「吸引力」的考量,預期在冠上「資本主義」的題目之後,一定會引人注意,爭睹者會大量增加。而在幾次電報來回折衝下,張五常最後掙得的只是在「資本主義」一詞加上括號,藉以表示括號內的字眼另有別意。由此一端可以得知,資本主義這個詞是不可能丟棄的,因為有市場啊!正如上文引過的寇斯一針見血之言:「不能夠清楚表達的意念,是永不能被清楚地證明是錯的。」張五常再加以引申說:「用意義不明確的言語,比用清晰的更易於達到『洗腦』的目的。無知或教育不高的民眾,更容易接受模糊的概念。」試看佘羅的《資本主義的未來》和索羅斯的《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兩本最新的書,其中對資本主義是否做了清楚定義了呢?似乎仍是打混仗,仍以「想當然耳」來用資本主義這個詞。既然如此,我們當然無法判定他們對所謂的資本主義看法之對與錯,而讀者也很自然地各取所需了。那麼,既然無法放棄資本主義這個詞,為免大家各說各話,還是應該將其做明確定義。其實,在歷年來對於資本主義種種的辯證過程中,已有專家做了此項工作,其中仍以夏道平先生和張五常教授兩人最具代表性。

資本主義就是私產經濟、市場經濟

上文引述過的夏先生文章,在評斷過馬克斯眼中的資本主義之後,接著說:「正確地講,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秩序。這種經濟秩序,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生產與分配則由市場運作,透過價格體系來決定;政府的經濟功能,只限於提供某些必要的法制架構,使市場能自由順暢地運作而不加干擾。所以我們也把資本主義叫做市場經濟。」夏先生接著說:「市場經濟不是什麼偉大人物的精心設計,它是芸芸眾生個別行為的互動中慢慢自然形成的;高明的社會哲學家只是發現它,瞭解它的優越性、並進而發展出一套自由經濟的理論體系。」

張五常在 1987 年 12 月 15 日發表的〈可怕的資本主義〉反諷式文章裡,劈頭就說:「在主觀的、價值觀的經濟學上,我一向推舉的是私有產權——即在資產上有明確的個人權利界定的制度,但卻從來沒有擁護過那人云亦云的『資本主義』。……私有產權當然可說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制度。但私有產權——有清楚界定的私人使用權利、轉讓權利,及收入的享受權利——是一個很清楚的概念。」這應非常明確地點出他心目中的真正資本主義就是私產制度。

既然「資本主義」這個迷人的名詞不可能被丟棄,我們也將其真義做了明確的定義和說明,而「私產制度」或「市場經濟」就是最好的代名詞。那麼,正如上文引述的夏道平先生之說法,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秩序,是以私產為基礎,生產與分配則由市場運作,透過價格體系來決定,政府的經濟功能,只是在於提供某些必要的法制架構,使市場能自由順暢地運作而不加以干擾。因此,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千千萬萬活生生、有靈魂、會思考的「個人」,而在人類有人與人之間互動開始以來,為了追求生活的最大滿足,致「治理這地、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的境界得以達成並維繫,發現市場經濟是最好的制度。當然,在市場經濟裡,充滿了人際間必須遵循的「準則」,我們姑且稱之為「市場規則」或「市場倫理」,而各個行為人也應該具備身為人的基本修養,如誠信倫理,至於政府這個組織,在市場經濟裡也扮演著極其重要角色,簡單地說是「維護芸芸眾生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實際生活在「所謂的」市場經濟的人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叫人厭惡或苦惱的,卻是愈來愈多。這該怎麼解釋呢?實情是,這不是市場經濟的結果,而是市場運作受到許多違反經濟法則的干擾使然,而這種干擾的源頭卻弔詭的總是原本該擔任去除阻礙市場運作障礙任務的政府。

市場秩序還是較佳規則

經由上文對資本主義的明確定義,並剖析所謂資本主義社會裡諸多不堪現象的疑惑之後,回頭看葛瑞的這本《虛幻曙光》就不至於打迷糊仗,因為葛瑞書中對於資本主義的處理還是犯了前人的不清不楚毛病,甚至於將資本主義隨意標上各種分類,而且也將自由市場與資本主義分別看待。因此,觀看本書時必須拋開這些名詞,而專注於葛瑞所描述的實景。如此,我們就可清楚地得知葛瑞其實是在譴責美國經濟強權,譴責其借全球化經濟和全球自由市場的形成,遂其一國之私利,不論是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紐西蘭,或是遠在天邊的俄羅斯,都被「強制」移植美國式制度,致景況淒涼,而能抗拒並自我作選擇的國家,如日本、新加坡、中國等等能保持並發揚自我特色的國家,就都能免於災難。乍看葛瑞的描述,讀者很難不同意,以俄羅斯為例更具說服力。只是必須進一步思考的是,蘇聯等國的倒向自由市場經濟,究竟是「人為」主導,抑「自然演化」,即使美國力量介入(包括美國學者當顧問在內),是否就是主要的衝擊變數,我們必須問的是:停留不變,或是他種改變真的會比較好嗎?這當然是沒有答案的。不過,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經濟無國界或全球自由貿易是一種擋不住的潮流,當由極度管制進行轉換時,代價是龐大的,其中夾雜的「權力競逐」、貪污舞弊或許是必要之惡,而開放的方式,各項制度的轉換及選擇,說實話仍是「某些人」在主導、撥弄,但包括葛瑞在內的諸多觀察家,卻往往將罪惡套在「自由市場」的頭上,輕易地卸去「人的責任」,這裡所指的人當然是握管制權的政府決策者。

人間沒有天堂,但依市場自然演化而成的規則,讓參與各市場的交易者依「自由意志」充分且彈性地運作,是迄今為止「比較符合人類福祉」的體制,這些也就是現今所謂的「民主政治」之主幹,如果要這種體制運作得更為良善,各個市場中的每一個活生生的人都必須擁有起碼的「誠信」這些倫理道德。由於這樣的境界屬於烏托邦的理想,乃有退而求其次的法律規則之存在。即使是這種「次佳」的實際社會,不可否認現今的美國方式還是「相對地」較佳,但無疑它有著葛瑞筆下描述的貧富不均擴大、犯罪增加、家庭倫理敗壞等等不堪現象,此與 1942 年熊彼得所描述的十分雷同。這也提供人類嚴肅思考:如果我們不滿意美國式的制度,應該不要全盤接收,並且應該思索如何改進,而不宜只是埋怨、譴責。畢竟烏托邦縱然是夢境,但積極的作法是尋找比較能接近之路,如此,演化而出的自由市場經濟就是正路,恐怕這才是葛瑞這本著作帶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