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蕭新煌序
吳惠林序
李顯峰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虛幻曙光(BE0057)──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危機
False Dawn : The Delusions of Global Capitalism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葛瑞
       John Gray
譯者:陳碧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24日
定價:240 元
售價:1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2907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蕭新煌序吳惠林序李顯峰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後續篇

這裡所要呈現的,在於說明全球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不安定特性。

世界性自由市場不再自動調節,也不是昔日國家級的自由市場,僅僅十年間,全球資本主義已經蘊含危險的不均衡狀態,除本身被徹底改革外,全球經濟更遭到分崩離析的危險,貿易戰爭、貨幣貶值競賽、經濟崩潰和政治動亂,在在重演 1930 年代同時上場的悲劇和鬧劇。

所有國家的主流派,都堅信走向世界性的自由市場是唯一選擇,而這正是本書所挑戰的經濟哲學思考所在。當本書在 1998 年春天於英國出版時,被各方湧來的政治派系大加攻擊。因為書中斷言,從全球資本主義以往的表現和荒謬的悲觀,加上並未帶來任何啟示性意義,顯示其間強烈的不安定。不到一年的時間,這項斷言已經被廣泛地證實了。

《虛幻曙光》被接納,確定它的中心命題之一:政治、媒體和商業上的當代觀點,已經與進行中的人類事實明顯分開,就此可看出烏托邦不復優秀。因此,我們現在見證到熟悉的棘手衝突、悲劇選擇和被戳破的幻覺,是無法為回溯歷史作準備。

自本書出版第一刷之後短時間之內,陸續發生了許多事件,確切地一一證實書中的分析,甚至代表官方的意見,也開始懷疑亞洲的經濟問題,並非遙遠國家的個別困難;早先以為僅限於亞洲的資本主義危機,很快就會被確定,實際上正快速發展為世界性的資本主義危機,對於國際經濟體系的大動亂正在向我們接近之中的預言,不再抱持懷疑。今後幾年內,臆測某人不再支持昔日的全球觀,必定不會出錯。

本書質疑全球化自由市場不再是歷史發展的鐵律,而是政治性的計畫。這項計畫的最深層瑕疵,已經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眾所皆知,這種建立在英美自由市場之上的全球經濟模型,終究是國際貨幣基金之類跨國性組織的目標。全球化市場是產生破壞的原動力,回頭檢視昔日市場,並不是平穩地發展,而是一波波的成長,靠著谷底、高峰、投機狂熱和財務危機等上下起伏的景氣循環方式進步。而過去的資本主義,也是藉由破壞老舊產業、工作和生活方式,來達到今天全球化資本主義的驚人生產力,並且建立了世界性的規模。

放眼 20 世紀,約翰.熊彼德比任何經濟學家都還要了解資本主義。他看到資本主義無法發揮維護社會凝聚力的功能,只是無窮地破壞自由文明的本性,因此,他贊成資本主義必須被馴服的說法,基於調和社會穩定的資本主義物力論,的確需要政府的仲裁,這和今天全球化市場的真理如出一轍。

今天全球化自由主義的忠實信徒反擊熊彼德,認為是他自己沒弄懂;他們相信,透過自由市場的促銷資產,可以創造更多開放價值。然而,他們沒注意到的是,全球化自由市場引起五花八門的新國家主義和反對進化論主義,而這些主義所創造出的新菁英,甚至使社會中產階級的基礎逐漸被蠶食、開發中國家醞釀著劇烈動盪,全球化資本主義危害到自由文明,也使得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更加困難。

全球化自由主義已成為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的威脅,譬如,目前的國際經濟體制就沒有包括保護自然環境的機構,它所帶來的風險,會引領主權國為控制日漸稀少之地球天然資源而鬥爭;及至下個世紀,國與國之間意識型態的對峙,將如同馬爾薩斯主義所指稱,因資源缺乏而掀起戰端。

亞洲危機是全球化自由市場已難以管理的象徵,美國史上的經濟泡沬將要爆炸、日本出現通貨緊縮、中國大陸也已有跡象、印尼和許多亞洲小國的經濟逐漸蕭條、俄羅斯陷入金融與經濟危機和類似的政權移轉;放眼各地,絲毫沒有任何穩定發展的預兆,更顯示全球經濟的不安定是整體性發生的。

在這篇後續文章中,我將點出近來外界如何印證《虛幻曙光》的論點,也會提出一些未來的情景,及哪些可能是因應之道?。

亞洲如今的危機,會是資本主義亞洲模式的結局嗎?真和西方國家正快速被終結的協商看法吻合嗎?日本可以保存它截然不同的經濟文化嗎?歐盟可以藉由單一貨幣的新工具,與全球市場的衝擊隔離嗎?德國式資本主義可以重新來過嗎?當美洲經濟泡沬爆破時,美國當局對自由市場的承諾會是什麼呢?

我以這本書第一刷出版以來發生的事件為註解,提出一些問題。在此之前,我先略述一下這本書的中心論點,其共分為八章。

虛幻曙光的辯論

自由市場不是如同今天經濟學所假設的,除去政府干涉市場變動因素後的天堂。長期歷史及主要派流之中,很少見到自由市場,它是壽命很短的脫序產物。

每個社會都會自發地形成生命週期,成為一般市場的基準。認為自由市場是國家政權的架構,或如新右派人士認為,與小型化政府為同路人的想法,都與事實相反。因為社會的自然趨勢是約束市場發展,自由市場只能藉由中央集權力量創造出來,它是強勢政府的產物,沒有強勢政府就沒有自由市場。這是虛幻曙光的第一個辯論。

自由放任在 19 世紀的短暫歷史,充分說明上述論點。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環境,對自由市場的孕育最適合不過了。英國不同於其他歐洲國家,長期來就視個人主義為傳統。多少世紀以來,農村小地主都是英國經濟的基石,直到國會的出現,以政治權勢或修改或破壞昔日的財產權,並透過土地私有化的圈地運動造出新的財產標的,才會形成擁有大片土地的國家模式,進而成為主張平均分配土地的資本主義。

自由放任之所以出現在英國,主要在於國會意識高張的歷史情境,而大部分的英國人並未對國會未經抑制的權勢提出異議。19 世紀中期,因為圈地運動、濟貧法和已撤消的穀類貿易法,使得土地、勞工和麵包像任何物品一樣都成為日常用品,自由市場儼然是經濟的中心機制。

但是,自由市場在英國僅有一世代的時光(部分歷史學家甚至誇張地提議,從未有所謂的自由放任世代),約自 1870 年代以降,歷經一次次的立法而逐漸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市場面貌已經過大幅重構,講求全民健保和經濟效率的整體福利,政府明顯地介入社會性服務活動和教育工作。英國極具個人風格的變形資本主義和自由貿易持續推行,直到 30 年代,世界性經濟大恐慌的災難發生,但已足以再度斷言,政治的控制是超越經濟的。自由市場因此被視為剩餘空論或落伍議題,直到 80 年代新右派起來才再度復活。

許多國家新右派之所以掌權,是因為改變了難以逆轉的政治與經濟之生命週期,即使如此,他們仍無法取得十分嚮往的霸權。從英國、美國、澳洲、紐西蘭,到墨西哥、智利、捷克等等國家的政府,均被自由市場的想法嚴重影響,認為可藉此鏟除社團主義分子和集產主義分子的繼承後人。可是分析每一個個案,最初基於政治政策而促成自由市場的結盟,後來都被同一項政策的中期效果所破壞。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關鍵政策之一──推銷社會供給國民住宅,長期以來對英國房地產價格的提升十分成功,可一旦房產價格遽降,數以百萬的人卻因此身陷負債,該項政策也變成一種政治責任。公有資產私有化和基於政治目的開放市場,只是拖長泡沬經濟背後更深層的衝擊,惡化經濟的不安定性。當新右派政府在經濟疲軟時,為彰顯施政效率而做的事情,只會更凸顯這些人開始活在借來的時間裡。

在大部分國家,新開放經濟改革的政治受益人,陸續回到較和緩的左派人士陣營,這在 19 世紀後期和 20 世紀後期都曾出現過,自由市場對社會的破壞效果,使得他們的政治意識難以被接受。

上述觀點引導出本書的第二章內容: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兩者是彼此競爭而非合作夥伴。新保守派人士無時無刻不對「民主資本主義」冷嘲熱諷,暗指它們彼此的關係根本有問題。自由市場的正常附屬產物,譬如輕率的不安全經濟政策,並不利於民主政府所需要的穩定狀態。

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為了每個社會的穩定和安全,市場面向來都被約束,使它不至於衝擊到攸關人類生命維持的需要。在近代的環境下,一般來說自由市場都已被民主政府加以調節過。維多利亞中期的自由市場鼎盛朝代,曾是英國自由放任的代表,隨著民主政治的進步而步步萎縮,直到 1980 年代,來自政府繼承人的民主競賽壓力下,許多國家已經超越自由放任的原始構想,所以自由市場仍未被放到全球性的層級上加以檢視。

由民主政府調和市場經濟的歷史個案看來似乎消失殆盡,唯有歐洲社會民主政府繼續留存今天,但仍缺乏超越戰後成功管理經濟的能力,全球債券市場不允許社會民主國家借貸過多,可是在開放市場中,一旦資金想往那裡流,凱思斯學派政策也是無用,加上全球生產的變動性,企業可以選擇法規限制少和稅賦較輕的地點落腳。

社會民主政府不再擁有社會民主真義等資源,去追求自我目標,致使大部分的歐陸國家陷入高失業率的深淵,除了意外發現石油的挪威外,幾乎沒有政府能提出解決之道,這顯示出社會民主和全球自由市場近乎對立的態勢,十分矛盾。

今天有些堪稱效率的全球經濟組織,重點在於建構遙不可及的政府與市場經濟之平衡關係,與民主政治毫不相干。

第三章是討論社會主義作為經濟制度的不可行,中央集權計畫足以破壞人類活動與經濟事務,蘇聯就是實例,獨裁者付出上百萬條人命作為經濟成長的代價,中國大陸的毛派領導政權同樣用饑荒和天然資源枯竭奠基而成,我們預測這些腐敗作為在下個世紀都不能從頭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