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蕭新煌序
吳惠林序
李顯峰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虛幻曙光(BE0057)──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危機
False Dawn : The Delusions of Global Capitalism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葛瑞
       John Gray
譯者:陳碧芬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24日
定價:240 元
售價:1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2907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蕭新煌序吳惠林序李顯峰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90 年代後期美國輿論仍信心十足,認為美國價值會義無反顧地快速擴散到全世界,經濟循環的空幻想法已是陳腔濫調。歐亞觀察家則認為,美國人並沒有想到「歷史回歸」的預言,美國大成長會在通膨陰影和短暫的國家傲慢心態下,漸漸成為投機泡沬,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戳破。

預測美國泡沬經濟將會破滅,一部分假設來自美國軍方握有對亞洲地區混淆態勢的主導權。雖然印度擁有核子武器,此事並未直接威脅到美國安全,可是它和巴基斯坦之間的核武競賽,讓美國有意扮演國際影響角色,出面禁止核武擴散並危及全世界。顯然美國曾使盡力量阻止南亞地區的核武競賽,可是失敗了,這件事讓美國更加確定,全球化非但不能強化美國力量,甚至還會使美國力量拓展受到限制。美國仍然是全球超強的軍事大國,但稍微受制於科技應用到軍事效用上。

美國經濟力也是有限的。人民幣的貶值競爭對東亞是一場悲劇,對美國來說也是一次挫敗,嚴重的緊縮通膨讓保守派人士占上風,導致國會極不穩定,也傷害到華爾街股市的走勢,這都不是聯邦政府可以預防的。

西方國家讚美中國大陸負起穩定亞洲危機的責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仍未融入全球自由市場,中共當局保留相當大部分的經濟掌控權,西方國家對它言過其實的讚美,全然是因為大陸的行徑與西方觀點一致。

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主要是視當地政治因素而決定的,美國政府拿不出刺激方案給中國高層解決失業率不斷上升的威脅,大量從鄉間湧進城市的流民,造成中國史上人民遷移的高峰,失業人數高達一億左右,該項數據還將因國營事業員工紛紛被迫下崗而持續上升,中共當局現在的做法,是將這些人力引導到出口產業,這又帶來另一個不祥的預兆,把中國經濟陷入緊縮通膨。因此,解決失業率居高的問題,現在超越政治上的任何命令。

西方相信中共當局可以毫無困難地熬過這一波亞洲不景氣,他們親眼目睹俄羅斯獨裁政權的腐敗,也看到掌控印尼全局的獨裁政權,在經濟危機中一個月內就被擊倒,但他們假設這些都不太會在中國發生。

不像西方政府,中國大陸高層較有歷史觀,他們知道一旦能從鄰國的貨幣危機中脫身,必能留名青史,且能操控任何權宜辦法以維持政權。貨幣貶值競賽是鋌而走險的策略之一,會導致經濟條件的惡化和社會政治的極度動盪,中共當局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抱持和天安門事件一樣的心態。

持續波段下跌的東亞各國貨幣,只是可能觸動全球經濟體制危機的事件之一,1998 年 8 月俄羅斯盧布崩盤則是另一個導火點,俄羅斯經濟在經歷第二次瓦解之後,與其換政府,倒不如改朝換代比較有用。「西方」認為,改朝換代可以義無反顧地將俄羅斯推向民主政治,進而深植在俄羅斯。俄羅斯專制主義所推行的病態革新,如今愈來愈像一回事,西方國家認為長此發展,必然會危害到國際體系。同樣地,西方國家愚蠢到想在俄羅斯成立新政權,甚至想透過跨國組織在俄羅斯實行資本主義,在在引起當地反西方的情緒。總之,俄羅斯政權的轉移,確實讓國際經濟合作方面比昔日更為艱辛。

除了俄羅斯政權的瓦解,日本也出現緊縮通膨和財政體系疲軟,它是否會就此賣掉手中握有的美國政府公債,引起世人關注,加上巴西和阿根廷的財政危機,或華爾街崩盤等等事件,任何一件或全部事件一併發生,在現今大環境之下,都極可能觸發全球經濟大混亂。

而上述任何一個環節的出現,結果都將引發保護主義在美國抬頭,特別是從美國國會開始。一般美國人無法因應持續的經濟衰退,在聯邦社會救濟制度下失業率高升,而上億名的共同基金股東,一旦受到市場劇烈變動而損失部分財產,他們就會毫不回頭地偏向支持保護主義。從歷史觀察,一般在國際經濟下挫時,沒有社會福利的國家較易傾向保護主義,如果亞洲經濟繼續蕭條下去,這種歷史模式將首度重現。

現今,美國的個人債務和破產情形在歷史水準之上,許多美國人的消費情況不是看股市是否維持在高檔,而是看指數是否持續走高,一旦股市行情下挫,美國人就覺得變窮了。為延續大眾的投機心態,就必須增加地理政治絕對優越性的殘酷要素,股市發燒的氣氛使得經濟發展變得幾乎不可能。

如果美國股市出現大幅逆轉,發生日本在 80 年代末大跌三分之二的前例,那將陷美國中產階級於貧困,頓時消失的財富也會令中產階級的不安全感驟升,對窮人的衝擊則更是嚴重,John Steinbeck 所記載 30 年代到處充斥無以為繼的流浪窮人情景,極可能再度在美國社會出現。

因政策分歧導致美國經濟大衰退是不能預知的,但是我們知道美國對自由市場的承諾不是長期以往,現在占上風的保護主義就是個錯亂現象。過去二十年來新保守派的政治觀,被誤植為美國大眾的本意,90 年代初期,極右共和主義快速崛起又消失的個案,說明美國選民實在夠輕浮了。

任何突起的、重挫的經濟衰退,都會測試美國政界對自由市場信仰的減少程度,他們在美國經濟國家主義下重新安排的情境,近年來儼然是全球自由市場救世主的角色。我無意在此指出美國經濟應該如何改革,我想提出的是資本主義並沒有所謂的全球統一模式,每一種文化都應該能夠自由發展出屬於它自己的多樣面貌,並藉此找出活在其中的生活方式。

美國有意超越歐洲或亞洲自有資本主義,是個錯誤的想法,就像它企圖將自己的資本主義強加到歐亞身上一樣,經濟改革必須循著每個文化的本土價值發展,例如美國的個人主義就遠勝於歐、亞社會。美國的任務不能是把市場策劃成更自由或是更適人性需要。

1997 年年底,本書第一版問市時,我寫道:當亞洲國家經濟困難時,西方自由市場人士則揚揚得意,這已經不是西方第一次表現出自己的短視與偏執。顯然亞洲經濟仍需要改革,但毫無預兆就發生的金融危機,快速在自由市場裡蔓延。儘管它是全球緊縮通膨危機的開始,美國把對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國家政策,強加到亞洲身上,進而擴散到其他地區。

日本能撐住嗎?

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經濟強國,它同時擁有世界最大債權國的地位,而高教育水準和豐沛儲備金兩項優異條件,厚實日本在下個世紀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日本的種種表現都遠超過西方國家,如今卻深陷攸關生死的金融經濟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非但不能解決日本經濟問題,反而會讓它更加惡化,把日本同時拖進緊縮通膨和不景氣之中。現在日本面臨房地產價格下跌、經濟活動萎縮,和美國 30 年代的困境如出一轍。西方提供給日本解決經濟困難的處方是,一種不調和的混合物,國際組織和昔日一樣,堅持日本必須照著西方的構想修改財經機制的結構,或許該說,照著美國的模式加以修改,一股腦把美國化搬進日本,似乎是只要日本人停止當日本人,就可以解決經濟困境。

強制西方化政策的結果,不能讓日本表現更傑出,而這與傳統文化錯置的做法,也會破壞過去半個世紀讓日本達到經濟高峰的社會凝聚力,卻完全無法解決日本現今面對的緊縮通膨問題。

西方政府要求日本只需在先進工業經濟上接受凱恩斯學派;西方國家一致認為日本必須減稅、增加公共支出、創造大幅預算赤字,國際組織則要求日本徹底改掉五十年來的終生雇用制,以開放就業市場。但問題是,即使日本做到上述要求,也只是在很為難的情況下把西方社會引進國內,仍舊沒有解決其國內的任何問題。

西方國家強加給日本的凱恩斯理念,無助於化解緊縮通膨的壓力,首先是,這些政策不符合日本人增加儲蓄的文化特性。因減稅而多出來的錢,日本人並不是拿去消費,而是全部儲存起來,所以現在日本的儲蓄率遠超過正常的水準。而即使有運用減稅得來的資金,日本人也會把它投資到國外設廠,而預算赤字的做法也無法發揮預期功效,因為利用較高的公共融資來激勵本地經濟活動的構想,在資金全球流動下較難預期效果,最後導致日本陷入凱恩斯學派的流動資金陷阱,無法自拔。西方政府對此則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日本同意西方國家開放就業市場,也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日本真的依照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模式去做,可能會導致三倍以上的失業率,令受僱階層出現不安全感,更會希望藉由儲蓄或增加資產來保護自己,這個結果和減稅方案的目的完全背離。

或許日本政府可以激勵消費的唯一做法,就是讓儲蓄變得絲毫無利益,進而引發一次通貨膨脹。但這樣做也會使日圓下挫,進一步牽動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採取以牙還牙的做法,這是西方國家最為擔心的。可是西方決策人士不懂得彈性處理日本就業市場開放議題,也沒有察覺到刺激日本需求的政策成本,是觸發亞洲貨幣貶值競賽和歐美保護主義再起的關鍵。

一旦日本出現西方水準的失業率,就會被強迫建立西方模式的福利國家,而同時也會引進連西方國家都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國際組織堅持日本要放棄終生雇用制,這可能會動搖迄今仍維護日本社會和平的資本主義平等論調。不同於西方均分股東利益的多元做法,日本的資本主義是從社會裡一般職員和政策合宜度中取得,若日本順從於國際組織的壓力,就會使得日本模式的資本主義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