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論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評

譯 者 作 品

走進我的交易室
科技活氧革命:資訊進入人性化的時代
新金融時代
自由貿易的迷思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葛斯納親撰IBM成功關鍵
高效經理人:戰勝推拖拉之道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新競爭時代(BE0106)
Reinventing the Bazaar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麥米蘭
       John McMillan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23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3786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論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評



  書摘 2

無法阻擋的交易

這些臨時市場具備一般市場的若干重要特徵。市場的活力十足;因為在難民營或戰俘營這些地方,市場體系似乎不可能會繁榮壯大。市場因為人們的交易而創造利益;所有的經濟學中,買賣創造價值,是我們觀察到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盧安達難民各有專精。有些人賣肉,有些人種菜;有些人撿拾木柴,有些人當裁縫師或廚師。他們接著拿自己生產的東西去交易。戰俘營中,不抽菸的人賣香菸買食物,吃素的印度人拿牛肉罐頭換果醬和植物奶油。難民和戰俘能夠交易,不必只享用自己分配到東西,所以日子可以過得比漂流孤島的魯賓遜好。 市場有辦法突然現身。它們能在艱困的時期運作。市場可以像野草一樣滋長,而且運作效果很好--至少在簡單明瞭的交易場合是如此。人們的生計岌岌可危時,往往能夠發揮才華,創造新的市場或者設計更好的市場,從而改善自己的處境。

連最簡單的市場,仔細觀察之下,也可發現作工之細,令人咋舌。以非洲文化研究學者羅伯森(Claire Robertson)所描述的非洲迦納首都阿克拉(Accra)市中心的馬科拉市集(Makola)為例來說。那裡的攤販大多是婦女,販賣魚、蔬菜、穀物、罐頭食品和家庭基本用品。他們的規模很小,平常一天只賣到幾美元。市場內搭起幾座大棚子,地上汙穢不堪,人群擁擠,塵土飛揚。摩肩接踵的人群、噪音、魚腥味,常令遊客望之卻步。

不過第一印象往往是錯的。馬科拉市集表面上看起來或許粗糙簡陋,卻是個錯綜複雜的體系。攤販不只是零售商,也是批發商:他們大量進貨,再少量賣給消費者,他們也把零星的購物集合起來,轉售給其他的銷售者。他們建立起商品運輸網--以這個國家的道路和鐵路之匱乏來說,這可不是簡單的事--做為廣布四處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中間商。他們從事一些簡略的生產作業:串珠工藝、食物加工、佐料、化妝品。他們回收金屬罐、瓶子、報紙再利用。他們也評估顧客的債信,授與其中一些人信用,扮演起銀行的角色。

這些攤販不識字,必須運用過人的記憶力,把商務往來記在腦子裡。他們精確計算進貨成本,好掌握利潤的多寡。比方說,小販賣出一串珠子收取的價格,反映她購買珠和線的價格、花在串珠上的時間,以及她的利潤目標。

這些攤販已經發展出本身的小型法律制度。非正式的財產權已經出現。雖然他們並沒有獲得攤位的法律所有權,因為技術上這些攤位屬於阿克拉市議會所有,不過他們卻把攤位當做自己的。攤位代代傳承下去。目前的攤販往往是從母親或姊妹那裡取得攤位的使用權。攤位也可以出租或買賣。一些受尊敬的商人,被稱做「皇太后」,可以像法官那樣排難解紛。

交易創造出利益。銷售商供應食品給都市的窮人,也提供收入給農民,讓他們能夠購買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因此有助於別人及自己生活過得更好。他們體現了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對商人所做的分析:「追求本身利益的同時,往往能夠促進社會的利益,而且效果比他刻意增進社會的利益時還好。」

儘管每過一段時間,迦納政府有時動用武力,勒令關閉,馬科拉市集依然繼續運作。一九七九年,軍事政府指責市集商人違反價格管制,使出的暴虐手段達到最高潮。士兵掠奪攤販的商品,然後炸毀市集。後來,在庫瑪西鎮(Kumasi),士兵配備機關槍,查抄市集,痛毆攤販。一名士兵指責一位攤販賺取暴利,強行把她的幼兒從背上抱離,然後將她射死。堆土機接著把市集夷為平地。一名士兵說:「這可以教訓迦納婦女不要再做壞事。」

迦納政府拿商人開刀,指她們為「市場惡女」,做為本身政策失敗的代罪羔羊。在迦納政府主政下,貨品奇缺,通貨膨脹上揚。報紙像傳聲筒,附和政府的立場。有份報紙說,拆毀市場是「快樂的悲劇」,令「平凡的勞工含著喜悅的淚水」,因為他們「在冷酷無情的馬科拉陰謀家(也就是攤販)宰制下一籌莫展」。

一個星期內,攤販重回原來的攤位,賣魚賣蔬菜,只是現在少了棚架遮陽擋雨。羅伯森寫道,馬科拉攤販的成就,「是智慧、決心,有時更是不顧死活的勝利」。

美國方面,市場自發性發展的實例,出現在禁酒時期。一九二○年到一九三三年,在美國賣酒屬非法行為。儘管法律禁止賣酒--或者可能正因為禁止賣酒的關係--酒類交易卻欣欣向榮,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甚至還擠向違法營業的酒吧。

禁酒有其成本。喜歡喝酒的人必須付出高昂的價格,因為偷賣酒的交易成本很高,所以價格漲為三倍。有些酒是用來路不明的成分製造的,含有毒性。而卡彭(Al Capone)等黑幫首腦,為了企圖獨占酒類交易,不惜殺害競爭對手和賄賂警察。

美國政府雖然使盡全力,終究未能根絕酒類市場。禁酒時期近尾聲時,酒的消費量仍達禁酒前的三分之二左右。蘇格蘭歷史學家洛克哈特爵士(Sir Robert Bruce Lockhart)說:「一些嚴肅、高尚,以前可說滴酒不沾的美國人,痛恨政府干預他們的自由,所以現在以在所有的社交場合中喝酒為榮。」禁酒時期這段奇特的往事,令人想起彭斯(Robert Burns;一七五九~一七九六,傑出的蘇格蘭民族詩人)所說的一句話:「自由和威士忌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