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本書作者及主要研究團隊介紹
前言
書摘 1 :導引 建立獲利思維
書摘 2
書摘 3:可經營市場呈倍數成長
書摘 4:市場波動之害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亞洲銀行新未來(BE0120)
Banking in Asia: Acquiring a Profit Mindset, Revised Edition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包爾斯, 計葵生, 黃偉權
       Tab Bowers, Greg Gibb, Jeffrey Wong
譯者:李佩芝, 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16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4051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本書作者及主要研究團隊介紹前言書摘 1 :導引 建立獲利思維書摘 2書摘 3:可經營市場呈倍數成長書摘 4:市場波動之害



  書摘 2

機會的種子

若我們的目光不侷限於市場變動和不良債權,就能更清晰地看見亞洲金融市場蘊藏的巨大成長機會。這個區域十分多元,可在此處發現世上最窮和最富的人。儘管區域內所有經濟體所處之發展階段有別,但都正在經歷轉型前的陣痛期。投資人經常犯的錯誤是,對亞洲市場驚鴻一瞥後得到一個靜態的評估結果,掩蓋了重塑金融業成功要件和獲利條件的深層改變力量。

以全球咖啡文化圖騰──星巴克跨足亞洲的計畫為例, 2003 年三月底,這家自西雅圖發跡的咖啡公司,在全球共成立了近六千五百家門市,其中僅 20 %位於北美洲以外的地區,而亞洲、中東、澳洲和紐西蘭等地的門市約九百家。該公司最後以總分店數兩萬五千家為目標,預計要在亞太地區成立共六千家。

亞洲對星巴克而言,顯然是個極重要的市場。星巴克之所以制定如此具企圖心的擴張計畫,主要是他們相信在這個以茶為日常飲料的地區,人們的口味正在快速改變,甚至出現融合的現象。星巴克從漢城到新加坡一路大受歡迎的現象,也顯示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正在大幅提升,而亞洲前五十名城市的居民對全球性品牌的需求,更是急速上揚。

星巴克現象不過是冰山一隅。全亞洲的人口構成、收入分布、家庭結構、價值觀和心態等都正出現本質上的改變,可說是一種不論發生在表象之下或公開場合中,都難以察覺的寧靜革命。亞洲年輕人欣然擁抱咖啡文化,也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卻是大規模社經變化正在發生的明確佐證。我們已鎖定正在重塑亞洲各經濟體面貌的六大趨勢,它們蓄積的能量將成為亞洲金融業未來成長和獲利的動力。

 


一、現代型的消費者興起

許多銀行還未認清一個事實,亦即亞洲消費者的需求正在轉變中。多數市場的銀行業者對何謂好客戶,仍保有傳統的觀念:那些辛勤工作的存戶們,他們儲蓄是為了未雨綢繆。相反地,為了改善生活品質而願意借貸的客戶,卻被視為較無責任感,且應極力避免的授信風險。

儘管一般而言,連亞洲消費者本身都認同這個觀點,但對此之看法已經在快速改變了。麥肯錫個人金融服務年度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亞洲人對信用借款的態度已漸趨開放。 2001 年時,四千名受訪者中有五二%認為,為了購屋以外的用途向銀行借款是合理的,而四十歲以下的消費者則有五八%可以接受借貸行為。

這項心態上的轉變,也反映在大幅成長的免擔保小額融資業務上。自一九九五至 2001 年,信用卡的應收帳款總額在亞洲翻漲了三倍,日本的成長率則為五○%。到了 2010 年,麥肯錫預估整個亞洲地區的免擔保消費信用貸款餘額,將成長至大約五兆美元,比 2001 年的水準整整高出一倍。

事實上,花旗銀行全球利潤中的三分之一,以及亞洲區獲利中的三分之二,都來自消費金融業務,也更突顯出亞洲現代型消費者興起的趨勢。同被星巴克看好的這個年輕族群,希望金融機構能更貼近他們的生活型態和消費行為。有意駕馭亞洲這波新興消費者文化的業者,必須改變他們對何謂好客戶的認知,並加強客戶和其品牌之間的情感連結。簡言之,必須重製星巴克的魅力訴求。


二、人口老化

除了日本以外,亞洲人口的年齡遠低於許多已開發國家,但未來二十年內,這個情形將出現劇烈的變化。亞洲人口至 2020 年,將有 12 %的年齡超過 65 歲,而這個數據在 2001 年則是 7 %。在總人口數日益萎縮的日本,預計其本世紀中期的退休人口就會和勞動人口一樣多,而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

如今,亞洲已實際感受到人口老化帶來的影響。麥肯錫 2001 年進行了一項調查A結果發現,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擔心退休後生活無著。隱藏在這項憂慮的背後,是他們越來越體認到養兒(也就是今日的現代型消費者)不能防老;多年來實行一胎化政策的中國更是如此。未來的家庭幾乎不可能同時兼顧生計、適應新的生活型態和奉養上一代。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家庭成員的減少、消費主義興起,以及漸增的經濟壓力,亞洲傳統的孝道觀念也正逐漸式微中。

然而,這層憂慮並不止於傳統家庭結構的崩潰。 2001 年之前的十年間,亞洲高度波動的股市表現並不盡理想,而歐美等地的股票型共同基金,卻能超越房地產和利率型投資,創造兩位數的報酬率。

亞洲不論是開發中或已開發經濟體的政府當局,都已看到退休金問題潛藏的危機,因而紛紛透過立法,執行強制提撥的儲蓄方案。然而,這類方案卻無法滿足目前總數近五億、年齡在四十五至六十五歲之間亞洲人的迫切需求。

銀行正可利用這個大好機會,以廣受信賴的形象為基礎,推出較以往種類更為豐富的投資型及保障型產品。亞洲家庭的存款淨額中,一半以上是存放在低收益的銀行裡,讓銀行因而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進而建議客戶如何規劃未來。銀行必須提供各種國內外投資型和保障型的產品,才能協助客戶避開市場波動的風險;同時也必須開發新的銷售通路,例如理財顧問,才能以更先進的方式進行投資規劃。


三、財富越趨集中

除了新加坡、韓國和日本這些以廣大的中產階級為基礎,建構了相對平等社會的國家外,亞洲多數經濟體仍有明顯的貧富不均問題,其中不乏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例子,使得一小群經濟富裕的消費者,成為金融商機的主要推手。

中國是充分展現收入兩極化現象的驚人例子;不到 1%的都會存戶,其存款就佔了總存款額的一半。《資料監聽》(Datamonitor)預估中國在 2001 年,共有兩百萬家庭的流動資產超過十萬美元──除了日本以外,比亞洲其他任何國家都高。根據《亞洲人口統計》(Asian Demographics)的資料顯示,中國各城市前 10 %的高收入者,就佔了 2001 年總收入的 20 %。到了 2010 年,這個族群創造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可望達到 30 %。根據麥肯錫的經驗,中國一家證券公司前百大客戶的平均流動投資額達到一千萬美元,已是司空見慣的事。

財富逐漸集中的模式,在亞洲許多地方都顯而易見。 UBS 在亞洲區的私人銀行業務呈爆炸性成長,就是這個蓬勃商機的最佳見證。一般認為 UBS 在 2002 年,為其高淨值亞洲客戶管理的資產總值,約達五百億美元之譜,預估是 1997 年的兩倍。由於私人銀行業務的資金多流往國外,本地銀行插手的餘地不多,那些規模漸大、投資金額超過十萬美元的富裕客群,就成為本地銀行極為重要的客戶了。根據我們的經驗,在亞洲前 5 至 10 %的個人戶,往往佔本地分行網絡利潤的五○%以上。只要銀行能在主要城市建立首要地位,並且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吸引富裕客戶,業績必能大幅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