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中國企業無限公司(BE0135)
China Inc.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泰德.費雪曼
       Ted C. Fishman
譯者:胡瑋珊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2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57134401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2

中國的經濟奇蹟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全方位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來自四面八方。中國一旦崛起之後,將會深入每一個層面,要想不看到都很難。

超大型勞動人力

促使中國過去二十五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潛在原因,其實就是當地擁有眾多人口這個根本事實。中國的人口數幾乎使得該國每一個面向都變成「超大型」。中國實際有十五億人口,這和官方統計的十三億人口相差甚多,其間的差異就相當於德國、法國和英國三個國家加起來的總人口數。換句話說,中國沒有被計算到的眾多人口如果自成一國,將為全球第五大國。

不過令人訝異的是,中國的勞工成本並不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國工人的時薪就算只有二十五美分,可是跟東南亞或是非洲一些更窮苦的國家比起來,還算是高的了。在這世界上最窮苦的角落,孩童拿著來福槍,願意為了一天不到一美元的代價去走地雷區。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他們的政局和其他國家相較起來還算穩定,而且可以提供國際製造商大批在政府法治的管訓之下,可靠、溫馴、能幹的勞工。

近年來政府對農民遷移的限制鬆綁,上億農民往城市遷移也是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的一大原因。這個國家過去二十年來擁抱市場資本主義,加上政府不再補助農民,都是促使農民離鄉背井的主要因素。這波人口遷移的規模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實際人口的估計數字也最不明確:離鄉背井到城市找工作的人數在九千萬到三億之間;即使是這個區間的低檔數字,也和美國全部勞動力不相上下,如果是這個區間的高檔,則超過美國和歐洲勞動力的總和。中國在二○一○年會有將近一半的人口住在都市地區,其中有些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都會在幾年前甚至根本不存在。

這些數字的意義在於:中國龐大成本低廉製造機器的生產力,以及十幾億消費者的胃口逐漸擴大,已經讓中國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資源。中國人和世界各國運用這種天然資源的方式,將會形塑美國和其他各國的經濟情勢;這股力量就和美國過去百年來工業化和經濟成長一樣強大。

面對中國劇變的反應兩極

中國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如此巨大,而且很可能會有爆炸性的衝擊;可是奇怪的是,理應掌握全局的在位者反而無法掌握這波趨勢。至少,密爾瓦基的哈雷機車工廠工人是這麼認為。二○○三年夏末,布希政府一干最重要的經濟官員參觀這家工廠,勞工部長趙小蘭、財政部長史諾(John Snow),以及商務部部長埃文斯(Donald Evans)搭著巴士來到這家最具美國色彩的公司,大力宣揚經濟的榮景。他們以為這些穿著皮夾克、鼓吹個人主義、生產美國碩果僅存的哈雷機車的工人,會為政府自以為是的重商氣氛歡呼。

可是大家的反應卻冷冰冰。這是因為來自中國的冷鋒襲擊。美國過去五年當中,有兩百九十萬名製造業的工人失業。威斯康辛州就有九萬人,也就是說從二○○○年以來,有六分之一的製造業工作消失不見。哈雷工廠的群眾急欲追究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由於訂單和工作機會逐漸流失到海外,與他們一同成長的公司也跟著萎縮。面對有關中國崛起的問題,勞工部長趙小蘭一臉困惑,只說前赴伊拉克打仗的美國國民兵回國之後,保證還是可以回到原單位就職。財政部長史諾甚至還把中國的人民幣跟日圓混為一談。台下的群眾聽到後來愈來愈不安,他們吼道:中國是影響當地經濟最重要的議題,其重要性超越稅制、超過預算赤字,或是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費用。對製造業而言,美國如何和中國競爭,將是威斯康辛州能不能力挽狂瀾、鞏固製造業根基的關鍵。

這群部長的旅程橫貫中西部的十幾個地點,每次都有憤怒的群眾拿著擴音器追問他們有關中國的問題。這些人當中有的是勞工、有的是經理,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全部都一樣。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則是共和黨的老票倉──中小型的製造業者;面對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生產力不斷提升,他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些事情都是在本書出版前一年半發生的。現在,政府官員再也不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感到驚訝。既然已經了解這樣的趨勢,他們會決定怎麼做還有待觀察──特別是當大眾對於中國的反應還不斷改變之際,而且往往是隨著美國彼此矛盾的政治和經濟議題而起伏不定:中國一下子是我們最大的威脅,一下子又成了我們最好的朋友。中國奪走美國的就業機會;中國攸關著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國是這個世界的工廠;中國蘊藏著全球最龐大的市場商機。中國的工業力量可能侵蝕開發中國家的機會;可是這個國家飢渴的經濟將會帶領比較貧窮的國家一塊成長。中國會輸出通貨緊縮;他們會造成物價攀升。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可觀;中國經濟將會泡沫化。

事實上,就如同所有的大國一樣,這種種有關中國矛盾的說法都是正確的。短期之內除了感受到龐大的變化力量外,實在不容易看到真正的答案。

數字會說話

不管以什麼數據來看,中國的經濟都在快速成長。以國家的層次來說,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國家衡量每年經濟進展的方式,也是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總值。在二○○三年,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為一‧四兆美元。以這個數字來看,中國是全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美國的經濟規模至今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二○○三年國內生產毛額為十‧一兆美元,是中國的七倍(全世界的經濟也可以國內生產毛額來衡量,在二○○三年總值為三十六‧四兆美元)。

不過中國的經濟數據還是要打點折扣。就跟中國幾乎所有其他的經濟統計數據一樣,其可信度都令人懷疑。中國人有胡謅數據的傾向,過去總有人抱怨說,官員為了展現自己的功績而拉高數據。現在,有許多人懷疑這個數字過低。因為中國中央規劃官員為了開發貧窮地區,開始提供這些地方官員更多的開發基金;所以中國的東部沿海省分,儘管在經濟改革之下已有非常亮麗的成績,仍掩飾其高額的成長率,以免政府把這些開發資源調度到其他地方。至於經濟蕭條的省分,這樣的動機就更為強烈;即使當地商業活動開始熱絡起來,他們依然力圖保住貧窮省分的標籤。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央政府從各省彙整出來的數據跟地區和地方政府自行公佈的數據並不一樣。如果根據地方政府的數據,中國的經濟規模要高出一五%。這些統計數據上的差異,讓中央政府的顏面掛不住,因此曾經一舉起訴兩萬名竄改數據的地方官員。

此外,官方數據只有呈現中國合法商業活動,一般市井小民沒有政府印章(和稅單)的小生意,也就是其地下經濟的規模十分龐大,且多不勝數。

中國的人民幣採取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也使得中國經濟規模為全世界第七的排名很可能被低估。世界其他主要貨幣兌美元的波動都是根據市場狀況而定。通常來說,以中國這樣的經濟力量,貨幣應該會上漲才對,不過中國運用其外匯準備的龐大力量,不論市場價格為何,都讓人民幣匯率緊跟著美元波動。過去這幾年來要不是美元兌歐元和兌其他主要貨幣下跌,中國經濟在這世界上的排名應該還要往前擠一兩個位子才對。

有些分析師認定中國的排名要比這個高得多。他們計算的方式是看一美元可以在這個國家買到多少東西,在中國可以買到的東西比起美國、歐洲、日本和大多數其他地區要多得多。有些商品──譬如日本的機器設備、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法國的時尚、瑞士的藥品,以及美國行銷學教授一個小時的時間──都有標準的全球價格。不過主導中國經濟的要素──勞工、食品、租金、磚塊、醫生、中國製造的衣服和休閒娛樂──則有自己一套符合當地的平衡供需。在中國,一美元可以買到在印地安納州首府印地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相當四‧七美元的東西。中情局(CIA)在估計中國經濟規模在世界上的排名時,將這樣的差異納入計算當中。他們發現,中國的經濟規模其實應該比較像是六‧六兆美元的國內生產毛額,而不是一‧四兆美元。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規模應該比較接近美國的三分之二,而不是七分之一。

另外還有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衡量未來經濟發展的速度。基本上,各國都希望國內生產毛額數字愈高愈好。中國過去二十五年經濟成長速度之快、規模之大,讓人幾乎覺得像是毛澤東時代的樣板農場再現。美國──世界各國都以其作為自我衡量的標竿──的經濟成長率長久以來都是七大工業國(G7)當中最高的。美國的經濟成長率也遠高於經濟發展暨合作組織(OECD)的平均水準,該組織的市場經濟規模總和在世界經濟產出當中占了三分之二。從一九八二年到二○○二年,美國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平均為三‧三%。對於美國的政治人物而言,成長率破四%就算是亮麗的表現,破二%還算不錯,如果連這個水準都無法達到,對他們的政治生涯就如同毒藥一般。至於拉丁美洲──人們往往將拉丁美洲國家視為中國低成本製造業的主要競爭對手──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經濟成長率比起大蕭條期間還要差。可是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如果只有美國的二倍,會被視為低迷的表現。中國的官員說,他們的經濟成長率必須要超過七%,才能為不斷湧入就業市場的人口創造足夠的工作機會。

中國致力於推動經濟成長,他們老是說會眾志成城達成目標。中國官方傳達出來的訊息總是瀰漫著這樣的樂觀氣氛,而這的確也有其必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學院院長夏偉(Orville Schell)的著作《透視西藏》(Virtual Tibet)中,將中國人當初反資本主義和現在追求資本主義的集體性來做對比。他認為,這兩種情況下,中國人都願意拋開邏輯思考,一心一意只想追求更美好的將來,結果都是落得過猶不及。現在追求資本主義的當下,中國願意忽視現代化的黑暗面,把經濟成長看做可以解決所有國內問題的萬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