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
推薦序2
推薦序3
作者序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24問

譯 者 作 品

資訊新未來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24問
解放型管理 (上)
解放型管理(下)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改版)(DH0156)──反常理思考24問
The Armchair Economist : Economics and Everyday Life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史帝文.藍思博
       Steven E. Landsburg
譯者:魯樂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7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84頁
ISBN:957134395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推薦序2推薦序3作者序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乍聽之下,反對意見的說法言之有理,但是仔細觀察,卻禁不起考驗。要是工人借不到足夠的錢來支持整個計畫推行,那至少可以借一點錢推動這個計畫的一部分。要是通用汽車不能以十億美元的代價把工作賣給你,並在年底時把公司全部的利潤給你,那它至少可以用十億分之幾的代價把工作賣給你,到了年底給你公司利潤的十億分之幾。這種作法與理想是有一段距離,但總比不做要好。

如果你有個理論說,這個計畫因為借錢有所限制,所以難照原定計畫推行,然後,你的理論又預測工人會參與部分的計畫,但整個計畫慢慢擴張,直到每個工人都借到所能借到的每一分錢為止;可是,大部分工人不會借到所能借到的每一分錢。那你的預測是錯的,連帶的,你的理論也是錯的。

還有另一個困難比較看不出來,但也不容易駁斥。對員工來說,買工作的計畫很有鼓舞激勵的作用,但對股東來說,則適得其反。工人買了工作之後,股東就會千方百計製造財務災難,因為公司每賺一美元,就要支付五十萬美元的工資,如果公司不賺錢,一毛工資都不必付。

只要股東能影響公司的決策,這種激勵結構的下場一定很慘。沒人願意在依利潤給工資、而經營者千方百計壓低利潤的公司中買工作。不過,只要制定新的企業結構,不准股東參與任何階層的管理決策,就可以避開這個問題。但是壞心腸的股東還是可以勾結某些重要的員工,買通他們在工廠裡面大肆破壞。

這就牽涉到道德上的問題。設計來解決某個問題的制度,卻變成另一個問題的根源。沒錯,股東無法完全觀察到員工的行為,但是員工一樣無法完全觀察到股東的行為。一旦資訊的分布不平等,就得留意意外的後果產生。

上述買工作的辦法,跟下面要說的一個謎團有雷同之處。

假設有十個人外出到餐廳吃飯,而這家餐廳不願分別開立發票。那裡的餐後點心非常貴,沒人認為值得花那麼高的代價去吃。很不幸的,每個人都點了餐後點心。結果每個人都吃到了餐後點心,所以每個人都要為十份點心出錢,到頭來,每人的花費正好等於原先自己不想付的高價格。那麼要如何避免這種悲劇呢?

解決方法是要每位到場用餐的人付整份帳單。這一來,點一份十美元的點心後,你該付的錢增加到十美元,而不只是一美元,除非你真的願意付那麼高的價格,否則就不會點餐後點心。當然,餐廳連收十次的錢,可以賺很多利潤,所以為了拉攏客人進門,必須先拿錢給顧客。買通你進門的賄賂,平均金額得抵消餐廳的超額利潤,如果不能抵消超額利潤,其他餐廳會給你更好的條件。

這是完美的解決辦法?幾乎是,但也不全然是。因為他們其中一人上完洗手間回座位途中,可能被餐廳經理拉到一邊,悄悄塞給他二十美元去點餐後點心。

為什麼高階主管薪水高

企業高階主管的薪水為何那麼高?為什麼股東會同意給某些高階主管一年四千萬美元左右的待遇?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簡生(Michael Jensen)和莫非(Kevin Murphy)最近探討了這個問題,最後把問題改寫成:「為什麼高階主管的薪資那麼低?」講得更明白些,簡生和莫非發現,許多證據顯示,高階主管的薪水和企業的業績關聯性很小,所以高階主管為公司節省一千美元,平均只能得到三.二五美元的獎勵。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在許多刊物上,從艱深難懂的《政治經濟期刊》,到《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和《富比士》(Forbes)雜誌都有,結論是根據績效所給的獎勵十分微薄,而大部分的問題出在高階主管薪水向上調升的彈性不夠充分。他們覺得,股東若肯給高階主管高於平均水準的薪資、但要求薪資跟個人績效有更密切的關係,股東的收入將遠高於目前,獎和懲都應該比目前高些。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兩位知名經濟學家似乎失去了經濟學上的素養。簡生和莫非的理論說,薪酬和績效的關係不夠密切,股東犯了大錯。即使在人們常犯大錯的世界中,經濟學家也不應自滿於建立一個理論說,由於某人犯錯,所以某些事情發生了。我們所玩的遊戲是,要「假設」人類的行為是為了滿足其目的,並試圖找出理由,說明那些目的是正確的。

對股東來說,高階主管也是員工,因此跟其他員工一樣,高階主管也需要激勵才有良好的表現。可以稍微多加點激勵的領域,是在風險承擔方面。股東通常偏愛風險高、潛在報酬也高的企業營運計畫,因為一般而言,股東持有的股票不只一家公司,而是分散到好多家公司,如果某個企業的營運計畫失敗,股價當然不如以往值錢,若是股東的投資組合裡面,這家公司的股票只占一小部分,那麼他或許肯冒高一點的風險。

相對的,高階主管的事業生涯繫於公司經營的成敗,面對高風險的營運計畫時,總是臨深淵履薄冰。就股東的觀點來說,這是不好的行為,不應鼓勵,而阻止這種行為的最直接方式是監視高階主管的行為,懲處過度謹慎的主管。不過,要是股東必須監視每位高階主管的決策,那根本不必聘用任何高階主管,凡事自己動手就好了。但實務上,股東欠缺足夠的資訊,直接遂行自己的偏好。

拐了一個大彎觀察到這個現象,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激勵和績效脫節的事實。假設IBM公司總裁推動計畫,開發一種吹氣式全功能型電腦,不用的時候可以摺疊起來放在襯衫口袋裡。可惜這個計畫失敗了,損失了數百萬美元,這時候下列有兩個理論讓股東無法區分。

一、這個構想打從一開始就很愚蠢;
二、這個構想冒了合情合理的風險,只是不幸失敗。

由於第一個理論可能正確,所以他們要換掉總裁。但是第二個理論也可能正確,所以他們不想給總裁太嚴厲的懲罰,這會給未來另一位總裁錯誤的訊息。於是,給公司帶來不幸遭遇的企業高階主管帶著豐厚的退休金下台。大眾傳播媒體經常冷嘲熱諷這種作法,認為根本與常識不合,但是經濟學家堅持從表面看起來荒誕不經的作法裡,找出更深一層的見解,而不像記者那樣對自己一時看不出的事情妄加論斷。

帶有風險的計畫所引起的緊張,對於回答為什麼高階主管的薪水那麼高,可能有幫助。

同時也不要忘了,股東希望高階主管多冒風險。要鼓勵一個人冒險犯難,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讓他變得富有。如果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家財萬貫的人對於工作是否岌岌不保,比起需要錢供養子女上大學的人,要樂觀許多。如果你希望公司總裁能接受開發充氣式電腦的構想,就得鼓勵這種樂觀心態。高薪對於這種心理的建立大有幫助。

企業高階主管的薪資待遇一直是新聞媒體攻訐的熱門話題,認為對經營失敗的高階主管來說,那樣的懲罰很不當。這種攻訐缺乏一般常識的程度,很令我驚訝。人跟禽獸不同,是因為我們有能力興起好奇心,想要瞭解為什麼事情會是那個樣子。在經濟學的領域中,要解答為什麼,往往得先觀察資訊分配不對稱的事實。企業高階主管知道自己做決策時要依據什麼樣的基礎,股東卻只能用猜的,因此只能用不夠完美的激勵措施去塑造高階主管的行為。股東認為高薪資可以鼓勵冒險犯難的行為,是合情合理的想法,因此高薪資是適當激勵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於我們原來的問題,這個分析並不完整,卻顯示我們有可能去做分析,也值得努力去分析。

謊言與真相

假設有某個小島,島民不是說謊,便是說真話,這時便產生另一種邏輯上的謎團。說謊的人永遠說謊,說真話的人永遠說真話,但很不幸的,這兩種人難以分辨,你必須從各式各樣的島民談吐中得出某種推理,或者提出某個問題,用來引出若干被人隱瞞的資訊。最簡單的問題是:當碰見某個島民,你會問哪句話以確定他是不是說謊?單刀直入地問:「你是不是在說謊?」是行不通的,因為說真話和說謊話的人都會回答「不「是」。常用的解決方法是問:「二加二等於多少?」

有一天,我要四歲女兒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她的方法是:「如果你不告訴我實話,我就不跟你做朋友。」我的結論是,她年紀還太小,無法解決邏輯上的謎團。

若是面前跟你談話的人懂得比你多,解決個人所處劣勢的辦法有二:

一、設計某些機制,誘引出適當的行為來;
二、設計某些機制,把資訊本身誘引出來。

近年來,經濟學家發現,許多十分有趣的機制往往能誘使別人把所知的每一件事情講出來,這跟我們憑直覺的認知大不相同。

康拉德(Joseph Conrad)所寫的小說《颱風》(Typhoon)裡,許多水手把金幣藏在船上保險箱個人的盒子裡。後來船隻不幸碰到暴風雨,盒子破裂,金幣混雜在一起,難以分辦是誰的。每位水手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金幣,但是無人知道別人有多少枚金幣。船長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數目正確的金幣歸還給每一位水手。

這個問題是不是非常棘手?我們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要每位水手把自己本來的金幣數目寫下來,再把水手寫下的數目放在一塊,據以分配金幣,不過你要先宣布,如果大家所寫的數目加起來跟眼前的金幣總數不合,就要把所有的金幣丟進海裡。

這個方法很簡單,證明了一個精妙的理論是行得通的;一言以蔽之,這個理論或可稱之為「真相是可以找到的」。在上面的例子,船長擁有一個關鍵資訊,只有他知道金幣的總數。由此可知,即使決策者一點資訊也沒有,還是能夠設計某種機制,從所有相關人士身上把事實找出來。

該選哪部電影看?

昨晚內人和我沒辦法決定要看哪部電影,後來我們同意以金額表示看誰的偏好強烈,就看那個人想看的電影,於是我們的問題變成:決定哪個人的偏好強烈。不過我們兩人為了得遂所願,都有十足的意願說謊,所以問題變複雜了。

於是我們決定照下面的辦法進行:兩人把出價寫在一張紙上,出價比較高的人可以選擇要看哪部電影,但也必須做一點慈善捐贈,金額相當於輸的一方的出價。

我能出的價格的是八美元,要是贏了,那表示內人所出低於八美元,慈善捐贈絕不會高於八美元。如果內人所出高於八美元,那就是我輸,慈善捐贈不過是八美元,也就是我們的支出最多是八美元。由於我寫的是八美元,所以一定能使這種結果發生。換句話說,由於個人的私利心作祟,我只能誠實出價,內人也是同樣的情形,最後由偏好強列的人決定看哪部電影。

這個辦法很好,所以我們決定將來要多多使用,只不過不是作慈善捐款,而是找一對經濟學家夫妻,把我們輸掉的錢給他們;這對夫妻也必須做同樣的事情,把他們輸掉的錢給我們。長久下來,兩家互給的錢會大致相當,誰也不吃虧。

所謂經濟學家,就是認為值得花時間去思考:為什麼別人不肯以一模一樣的方法選擇要看哪部電影。

本章解析 文 吳惠林

一九九五年八月初,台灣爆發了彰化四信擠兌風波,在其形成的金融風暴中,一個問題被凸顯了出來,此即「存款保險」。當有人拿不到錢時,「為何沒加入存保?」就受到關切,這裡至少涉及兩個問題,一為加入存保需繳保費,二為對於每家金融機構保費應不會一樣。對於第一個問題,關鍵是金融機構「倒閉」機率多高,如果確定不會倒,何必花錢去投保?由於未來都有風險在,因而保險事業才會出現,也因為人愈來愈有錢,付得起保費者愈來愈普遍,加上形形色色的「不確定」因素層出不窮,保險事業乃愈見蓬勃。不過,由於各家金融機構的信用度有別,對於較易倒閉者將收取較高保費,甚至拒絕其參與投保。

由於保險是到事情發生時才有理賠,在事業經營上可作為「福利」項目,與一般的薪資不能混為一談,但兩者在經營成本上都是相同的,對於愛冒險者而言,較不偏好保險,而不同事業的風險也不會相同。所以,何種經營方式較佳,是不能有定論和統一標準的,而高低薪的比較,也需納入風險這個因素來一起比較。

當然,人是具「貪念」的,因此往往會有道德危機,亦即會有「欺騙」行為出現,如何讓每一個人「真實」地顯露出自己的風險偏好,本章所舉的例子可供參考。這裡所涉及的另一個「資訊不足」、「資訊不對稱」課題,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