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2020-2021商業服務業年鑑:低接觸經濟下的商業服務業發展(DHN0344)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經濟部商業司、商研院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6日
定價:699 元
售價:552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328頁
ISBN:978957138379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七章 無接觸式經濟與服務創新之前瞻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陳信宏所長
第一節 前言

  
過去各國類似「科技前瞻(Technology Foresight)」的做法,較偏重於技術預測或產業發展與產業技術創新觀點,近年的「科技前瞻」傾向於從較寬廣的經濟社會發展層面,探討科技發展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更融入「複合式創新」的觀點,不只是科技創新,更可納入社會創新、制度創新等議題。因此,本文主要以較中長期的角度,探討無接觸式經濟與服務創新之前瞻。
  
本文第二節主要討論無接觸式經濟與商業服務業演進的關聯和轉變的方向;而在第三節的各國發展經典案例說明,一方面,以韓國和日本案例做為參考,另一方面,也提出兩個廠商案例,包括:美國Peloton:以軟體/ 服務思維為基礎的OMO(Online Merge Offline)運動服務,以及荷蘭ASML:遠距裝機和新型態供應鏈服務;第四節則提出產業如何應對的建議;第五節為總結與展望。
第二節 無接觸式經濟與商業服務業演進的關聯和轉變的方向
  
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後,無接觸式經濟(或低接觸經濟)成為廣受矚目的新名詞。一方面,一些數位科技被應用於疫情管理,其中一個重點是減少非必要的接觸,如遠距診斷和醫療應用,乃至於醫院病房內的疫情管理應用等(歐宜佩,2020 年)。另一方面,線上點餐結合微物流外送、線上教學、宅經濟等也成為廣為接受的服務模式。然而,一般認為COVID-19疫情將加速許多行業的數位轉型,造就無接觸式經濟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線上點餐結合微物流外送早已存在,如Uber Eats、Foodpanda,一般將其視為O2O的商務型態,亦即透過網路形成線上與線下間的商務關係與服務遞送(delivery)模式。疫情期間,許多服務轉而以減少非必要的接觸做為訴求,因此服務模式更強調突破原有的「生產與消費的共地性」(coloc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和服務遞送過程中的人際接觸與互動型態。另外,新型態的無接觸式經濟或服務的用戶也大幅地跨越原有的「網路原住民」族群,各種世代有意無意間都開始應用或接納新型態的無接觸式經濟或服務。勤業眾信(2020年)也觀察到,隨著無接觸式經濟與宅經濟的崛起,相關業者嘗試使用創新的手法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例如建立完整的虛擬或O2O通路、建立能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線上社群等。另外,也有業者評估導入更多的自動化流程,或在新的營運模式中導入消費者的自助服務(self-service)等。勤業眾信並預測2020年服務型機器人的銷售量將首次超過工業型機器人,相較於2019年增加30%,而且售出的服務型機器人有超過半數將用於倉庫、物流和醫療垂直系統中。
  
從科技前瞻的角度來看,疫情是意外,但並非不可預期。更重要的是,此次疫情影響深遠,造就新經濟社會常態,需要我們結合科技、制度等超前部署。儘管COVID-19疫情催生無接觸式經濟等模式的興起,未來的科技解決方案並非只是處理疫情管理或類似的緊急情況,而是因疫情的影響,一些新型態的無接觸式商務可能成為「新常態」。例如「在家工作」、遠距服務(如遠距裝機、遠距調校)模式變得比較容易為市場或社會所接受;而科技與營運模式的加值可使多種類型的無接觸式經濟變得更為友善或更具體驗價值。
第三節 各國發展經典案例說明
  
隨著疫情擴散速度的減緩,部分國家開始思考後疫情時代的創新或數位政策調整,以下以韓國和日本案例做為參考。另外,本文也提出兩個廠商案例,包括:美國的Peloton:以軟體/ 服務思維為基礎的OMO運動服務,和荷蘭的ASML:遠距裝機和新型態供應鏈服務。

一、韓國:後疫情時代的8大影響領域規劃
  
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後,韓國政府快速召集各方專家,探討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技術應用展望,以此提出8大領域共涉及25項重大的技術創新項目。韓國專家會議討論認為疫情後可能對社會經濟環境帶來4大變化,包括:1.加速發展非接觸式經濟;2.生物技術市場的新挑戰與機會;3.經濟安全思維促使全球供應鏈重組,加速推動產業智慧化;4.社會重視日常風險應對及具備緊急回應能力。
  
從4 大環境趨勢的變化,也進一步預測社會與經濟可能會面臨的重大轉變之8 大領域,包括:醫療、教育、交通運輸、物流、製造、環境、文化及資訊安全等,韓國的專家學者並依照領域推論改變的方向和可能的重大創新解決方案。
韓國在這方面的討論有一大部分與製造領域有關。因為疫情中斷人員移動和經濟活動停擺,也凸顯出全球價值鏈的脆弱性,因此,也不少國家以經濟安全為訴求,加速建構以區域為中心的價值鏈,相對於原有追求規模經濟和生產效率的模式相比,勢必將會增加製造成本(如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製造成本等),同時也可能減少人力聘僱。為追求既有的生產效率水準,企業勢必會擴大提高採用數位製造設備等。因此,在韓國技術專家的討論中,也提出三大議題,包括:1.數位分身的遠距管理應用;2.員工認知及身體耐力的增強技術;3. 製造現場的協作機器人技術。
  
例如,在數位分身的遠距管理應用部分,主要目的是在電腦上建構實體環境的虛擬系統,並透過模擬實體環境的可能發生情境,進行預測性管理。其中,各方專家認為在全球價值鏈中斷情況下,生產製造工廠及設備的智慧化功能需求逐漸增加,需要升級現有智慧工廠計畫,以便更容易掌握整體工廠生產效率。涉及的技術項目,包括:產品資訊感應(如傳感器、控制器等技術收集即時資料,並以虛擬方式模擬成像)、虛擬技術(模擬實體環境的虛擬系統組成成分及運作技術)、通訊與控制(連接與控制實體系統和虛擬系統)等。
  
服務領域則牽涉到醫療、教育、交通、物流,乃至於文化與資訊安全等領域的改變。以教育為例,網路誠然已經促成了線上學習等模式,但是韓國的討論認為,在後疫情時代,不僅線上教育發展將轉為常態,而且遠距教育基礎設施的需求性增加,以學校為中心的傳統教育體系轉變為線上教育系統,未來將融入具超臨場感的沉浸式體驗學習,雙向客製化教育等,以加速擴大線上教育優勢。因此,韓國針對「未來學習」(Future of Learning)擬研發之重大創新解決方案包括:虛擬實境/擴增實境(VR/AR)融合的教育應用、整合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的個人學習技術、大型線上活動的播放技術等。例如,韓國技術教育大學開發智慧型職業訓練平台,讓技職高中師生可運用沉浸式情境,進行虛擬實習訓練。同樣地,美國哈佛商學院也和波士頓公共電視公司合作,以攝影棚作業模式,建構HBX Live 虛擬互動教室,藉此系統哈佛大學商學院個案討論課程即可讓全球各地不同國家的60個學生同時上線,參與「個案討論」,如臨現場。
  
隨後,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CT, MSIT)開始主政,推動一些與重大創新解決方案有關的開發。例如,韓國MSIT 規劃投入80億韓元,支持沉浸式內容的開發,以驅動發展非接觸式產業。沉浸式內容發展被視為後疫情時代的重要技術開發項目之一,韓國MSIT 將資助AR/VR的沉浸式內容,聚焦9項非接觸式核心服務,如遠距會議、協作、教育、行銷等。這些領域同時也是5G沉浸式內容新市場開發計畫之一。預期因為COVID-19影響,對工作、娛樂和通訊方式的改變,將提高民眾對沉浸式體驗和臨場感的服務內容需求,故開發的主要項目包括:

(一)遠距及協作會議(34億韓元)
1.  AR 3D視訊會議系統,以即時方式與用戶共享3D立體影像,改善現有遠距視訊會議的侷限性;
2. 多個遠距用戶可在線上虛擬空間內共享3D產品影像,並支持產品協同設計;
3. 異地專家運用AR提供地下設施管理建議;
4. 現場生產線工作人員可透過AR手冊確認設備狀態。

(二)遠距教育及培訓(22億韓元)
1. 職業教育有關的AR培訓內容;
2. 以3D視覺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抽象的學科(如數學)可具象化;
3. 將海外機場或超市等情境轉化為虛擬,營造環境空間協助學生學習外語;
4. 推動全息影像教學,並以遠距方式提供大學授課。

(三)行銷(23億韓元):如在虛擬空間中建置個人化的購物中心,並能以虛擬方式試穿3D服飾

二、日本:後疫情時代的IT 新戰略之調整方向
  
相對而言,日本內部普遍認為,此次疫情在數位應用的回應相對較其他國家為慢,故需要汲取此次經驗及機會,加速推動數位應用。因此日本IT 綜合戰略室已研提後疫情時代的IT 新戰略的調整方向,並以發展「數位強韌性社會」為此次IT 新戰略調整的新目標,在做法上依循日本推動社會數位化整體架構,但更為強調行政體系的數位化。
  
日本IT綜合戰略室歸納後疫情時代的新課題,包括:
  
1. 以防止COVID-19疫情擴散為方針,致力治療藥物與疫苗研發與應用普及;兼顧就業、民眾、廠商需求,將人與人
接觸率降低70%或80%,亟需IT和數據資料的整體性支援。
  
2. 未來面對類似重大公衛事件時,在確保安全社交距離下,若仍可維繫社會經濟的運作,社會須進行根本性改革。
  
3. 在疫情過後,為使日本經濟再次復甦,須化危機為轉機,讓數位化成為社會改革的驅動力,致力於加強社會數位強韌性發展。
  
日本IT綜合戰略室並設定近期目標為降低COVID-19感染擴散,主要做法包括運用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活用IT和數據技術,防止感染擴散,如高風險接觸者通知APP推廣、治癒案例資訊開放、民間企業技術和創新想法落地應用等,同時追蹤各國資料運用動向,在充分考量個資保護前提下,促進資料的活用。中長期目標則是數位強韌性的社會結構變革,重點包括:
  
1. 改革行動:工作、學習及生活型態朝向線上及遠距的方式,即便必須減少面對面接觸機會,社會仍要正常運作,經濟仍可持續成長,運用數位化工具創造社會強韌性。
  
2. 數位基礎設施部署:加強基礎設施、資料流通體制及數位治理之建置,完備強韌性社會基盤整備,落實數位社會的法規改制。確保中小企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等都可享受到的數位包容。
  
3. 數位身分系統:持續透過MyNumber Card集點活絡消費和健康保險證明,目標為2022年度多數居民持有MyNumber Card,並以此做為各種行政系統整合基礎,建構彈性應對疫情或其他災害的數位社會。
  
另外,行政程序數位化一直是推動的目標,現今將以更快的速度推行,全力避免感染風險的提升。IT 總合戰略本部將重新檢討「數位治理施行計畫」,加速推進行政程序的全面數位化。民間企業慣用的紙本和印章模式,未來在全國制度層面檢討中,將納入民間規章,以線上數位化為原則。為避免感染擴散,雖然對民眾生活產生諸多不便,然而政府也以此為契機,加速推進數位化,包含開放初診在內的線上診療,以及因應學校停課,線上教學和數位教學。政府將以危機化轉機的思維,全面性推動數位新規則,在各個領域中活用IT 技術,以「數位強韌」為策略,促進業務的效率化。

三、美國Peloton:以軟體/服務思維為基礎的O2O運動服務
  
對於運動器材製造業的工業4.0,臺灣大多仍停留在以硬體和製造為中心的創新思維,主要討論運動器材製造業的智慧製造,頂多進一步探索運動器材聯網的價值。然而,實質上,廣義的智慧製造或數位轉型牽涉到營運模式創新,可能藉此改變國際供應鏈的樣態。一個與臺灣有關的案例是Peloton的軟體/服務思維創新對臺灣運動器材製造業的影響。
  
美國的Peloton是一家獨角獸, 也是一家「先天國際化企業」(Born-Global),被稱為運動產業的Apple,固然在一開始仰賴臺灣的供應商提供智慧聯網的飛輪和跑步機(期美供貨飛輪;力山供貨飛輪車和跑步機),不過Peloton的創新元素同時包括產品、服務與內容,但其營運模式卻是以軟體/ 服務思維為基礎;其三大核心為:銷售設備、註冊訂閱與創建影音內容。透過飛輪課程結合數位科技轉型為飛輪工作室2.0,讓健身服務可以快速地放大規模(scale up)。在成為獨角獸之後,Peloton 還來臺併購了位在臺南的飛輪大廠期美科技,即其原本的供應商之一。而且,這次COVID-19疫情期間,因封城形成宅經濟,Peloton的業績大幅增加,也帶動了力山(臺灣的飛輪車和跑步機供應商)的業績。
  
Peloton同時賣運動器材、服務與內容。他的飛輪車、跑步機兩款產品都要價不斐,買家每月還須付約新臺幣1,200元的訂閱費,卻能夠在較高階的運動服務市場中吸引到相當規模的消費群,並且已募到將近10億美元的資金,因此被稱為運動產業的Apple。
  
不同於傳統的健身器材,Peloton的產品除了配有可計算心率、步伐變化的20吋、30吋觸控螢幕外,每天大約有20堂由名師直播的教學課程,結合團體課程概念,讓消費者更有動機運動。直播完畢後,影片則會上傳雲端,方便客戶在家使用隨選服務,邊看課程、邊做運動。位在紐約的飛輪工作室(Peloton Studio),本身只是空間有限的運動健身場域,但透過直播線上內容,大多數的客戶可在家運動。Peloton 藉此改變了運動器材公司和消費者之間一次性的買賣關係,以長期策略來經營學員黏著度、延續彼此的關係。Peloton並致力於打造旗下教練成為明星,協助他們經營社群或拍攝YouTube影片,受歡迎的教練往往在Instagram上就有超過百萬的粉絲追蹤,養成學員長期持久的忠誠度,這也不同於傳統的健身房。由於Peloton 的運動器材並不便宜,並非所有人都有辦法負擔,因此Peloton規劃要進一步推動「健身即是服務」(fitness as a service),甚至於不排除推翻目前的商業模式。
  
固然在一開始仰賴臺灣的供應商提供智慧聯網的飛輪和跑步機,Peloton 的創新元素同時包括產品、服務與內容,但其營運模式卻是以軟體/ 服務思維為基礎。透過飛輪課程結合數位科技轉型為飛輪工作室2.0,讓健身服務可以快速地放大規模。飛輪教室結合科技與社群也打破移動上的限制,以新模式帶給運動愛好者全新的體驗,透過直播的方式與在紐約飛輪工作室的學員與老師同步一起上課。線上課程讓客戶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配合其行程來設計運動;Peloton並藉此蒐集個人習慣的數據,以提供更適合客戶的課程。而且打造明星教練也成為Peloton營造生態系和經營客戶群的重要手法。透過這種以軟體/ 服務思維為基礎的整合式與營運模式創新,Peloton得以快速地拓展其市場空間,進而躍升為運動產業的獨角獸。

四、荷蘭ASML:遠距裝機和新型態供應鏈服務
  
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是:新興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可能形成新型態(數位化)的「價值鏈上的服務」(service in value chain/supply chain)或製造服務化,也扣合著無接觸式服務的發展方向。誠然臺灣的ICT產業早已發展出製造服務化:由OEM、ODM到物流維修,都在為國際品牌提供各種「價值鏈上的服務」(典型的代表為ICT產業的全球運籌模式),這與上下游互動/ 價值鏈功能外包密切相關。這種製造服務化基本上是由代工業者所執行,故不必然以服務業的產值呈現,其對我國的價值反而可能反映在「三角貿易收入」。但是,新數位化科技有助於管理跨境和跨組織的全球價值鏈,因此透過數位化加值,供應鏈上的服務會有新的面貌,即便工廠在海外,也可以遠端調校、處理,或許比較容易形成以市場為主要考量的區域化供應鏈或是以市場為核心的短鏈。過程中,臺灣本地的廠商可以提供新數位化型態的製造服務,藉此有機會提高附加價值。
  
一個參考案例是:天下雜誌所報導的荷蘭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透過荷、美、臺三國連線,運用混合實境(MR)幫台積電遠距裝設機台,透過MR 混合實境智慧眼鏡HoloLens,連結Wifi,ASML 荷蘭總部、美國、臺灣團隊及工廠工程師即可進入虛擬會議室,進行MR裝機。
  
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疫情衝擊之際,工程師無法出差,半導體業者該怎麼維修機台?怎麼安裝新設備?ASML荷、美、臺三國總動員,完成史無前例、如科幻電影般的任務:MR(混合實境)遠距裝機。要發展「遠端修機」計畫則必須先完成三件事:1.出貨的機台必須早就有系統診斷軟體程式,定時讓機台傳送相關數據回報健康情況;2.開發新程式,結合實體機台、診斷工具(System Diagnostic Tool)、註解工具(類似小畫家)、即時影像(MR眼鏡),建置MR虛擬會議室;3.網路及資訊安全。對半導體設備廠商而言,第一項已行之多年,較難的是第二及第三項。不過,天下雜誌的報導指出:ASML認為,未來MR眼鏡不只用在故障排除和設備維修,會更被接受、擴大應用在包括工廠產線跨國溝通、產品研發等方面,遠端支援將「不只是支援,有望落實為工廠運作常態。」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