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一次讀懂商業經典

譯 者 作 品

眨眼CEO:亞洲私募基金傳奇女王─王樂怡的生命故事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一次讀懂經濟學經典(KAX1079)
50 Economics Classic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
       Tom Butler-Bowdon
譯者:張嘉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17日
定價:650 元
售價:51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60頁
ISBN:978957138045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1936
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

「對作者而言,這本書的寫成是一段長時間擺脫舊觀念的掙扎之旅,因此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如果作者對他們的攻擊是成功的話,也會是他們脫離習慣性思維和表達習模式的旅程。此處費盡心力所表達的想法非常簡單,而且應該顯而易見。困難處不在於新思想,而是在於擺脫舊觀念,對於那些像我們大多數一樣長大的人,這些舊觀念延伸至我們思想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對社會普遍接受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批評,一直以來都不是在尋找其分析中的邏輯缺陷,而是指出其默認假設很少或從未得到滿足,這樣的結果是它無法解決現實世界的經濟問題。 」

總結一句

經濟如何運作的優雅模型往往是錯誤的。市場並非自動調整,而是需要不斷的干預和管理,以確保高消費需求、投資和就業。

同場加映

利亞卡特‧艾哈邁德《金融之王》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
海曼‧明斯基《穩定不穩定的經濟》
托瑪.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19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

西元1936年的元旦,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朋友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他說,他正在撰寫的這本書「將在很大程度上徹底改變─我想,不會立刻發生但會在接下來的十年裡─

這個世界對經濟問題的看法。」在此,凱因斯著名的自信其來有自,因為《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將改變他所處學科的風貌,創造現代總體經濟學,並形塑戰後世界經濟。根據你的觀點,凱因斯是資本主義的救世主,或是允許戰後政府大規模擴張的人。雖然許多經濟學家曾希望凱因斯的影響力已經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減弱,但在西元2007-08年的金融危機,我們看到了「大師的回歸」,這也是史紀德斯基(Skidelsky)勳爵西元2009年為凱因斯作傳的標題(中譯:《不朽的天才: 凱因斯傳》)。大多數人現在接受,只有政府的大力干預,才能避免另一次大蕭條。凱因斯的想法以雪恥之姿回歸。哲學家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將凱因斯形容為「我一生中遇到過的最聰明的人」。蕭伯納說了相同的話。然而他的想法究竟是什麼,以及他試圖顛覆的典範是什麼?不管用的優雅理論:工資和經濟凱因斯在這本書的一開頭指出,作為一個年輕的經濟學家,他完全接受了他那個時代的經濟學典範。這種「古典」經濟學,一個由馬克思所創用來描述資本主義知識基礎的術語,似乎解釋了現代經濟世界的運作方式,但凱因斯卻逐漸明瞭它的力有未逮。例如,除了極少數例外,古典經濟學對失業問題根本不感興趣。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由於社會資源的使用是有效的(從長遠來看),就業總是會自行達成。如果經濟放緩,亞瑟‧庇古(Arthur Pigou)說,勞力價格會下降,而低價會促使製造商再次招聘,因為這麼做可以帶來利潤。這種自動平衡系統確保了充分就業。但在實際經濟體中,凱因斯觀察,受到經濟情況的影響,有些時候會出現,一個人暫時失業,尋找工作,無法工作,或者不願意試圖找到工作。

此外,在勞力和工資方面,需求和供給之間並非總是完美匹配,因為工資可能是「僵固性的」,也就是說,它們長期保持過高或過低,與經濟體其他部分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所落差。舉例來說,雖然可能有很多人失業,但工會可能會抵制任何工資下降,因為他們長期為某一工資水準而奮鬥。

此外,員工和雇主就名目工資(即實際數字,例如每週200美元)討價還價,而不是針對「實際」工資,即工資相對於價格和通貨膨脹的相對購買力。結果便是,如果整個經濟體的勞力價格下降,那麼價格就會下降,所以事實上經濟體中沒什麼東西會改變;自我修正的情況也不會發生。較低的貨幣工資不會推動整個經濟,但會使工人的情況與社會上的其他人相比更加糟糕。這是因為工資收入者傾向於花費他們的大部分收入(住房、食物和交通),而其他人(資本擁有者和地主)將較少的收入用於消費,並節省更多。因此,「工資彈性」可能無法治愈陷入困境的經濟,而只是使富人更富裕,窮人更貧窮;你將得到一個並非靠工資而是靠資產驅動的經濟體─如果這些資產保持在同樣的人手中,那麼活力便無法產生,也不會有社會流動性。

還有另一個原因,凱因斯不信任低工資能作為經濟停滯的解決方案 還有另一個原因:任何欠款人(假設債務金額保持不變)的償還能力就會降低。例如,有個攤位或小商店的人無法提高價格,但他們仍然需要支付固定債務。結果可能是大規模破產。

下降的工資無法透過恢復生產和消費的均衡讓經濟重新站穩腳跟,反而可能導致通貨緊縮、消費疲軟和「信貸緊縮」的螺旋,在這種情況下放款被認為風險太大。也許從長遠來看,情況可能會自行糾正,但這得以數百萬的生計為代價。在這種情形下,凱因斯得出結論,政府有責任採取行動。

不管用的優雅理論:需求心理學

然而,就真正的意義來說凱因斯思想的核心不是就業,而是需求問題。古典經濟學建立在讓-巴蒂斯特‧賽伊(J.B.Say)的觀察之上,即「供給創造了自己的需求」。在一個經濟體之中永遠不會缺乏需求,或者任何東西都過剩,因為生產者(例如,生產螺帽和螺栓的廠商)所賺的錢都花在購買更多原材料(例如鐵)和其他需要的商品上(如食品和衣物)。

當然,同一個生產商可能會嚴重高估市場所需的螺帽和螺栓的數量,因此會花太多錢在成本上然後破產。雖然對他來說是一個打擊,但總體來說,這樣的情況確保了社會的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防止未來任何貨物的供給過量或短缺。因此,供給和需求並非不同的動力運作,而更像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且這也適用於節約。如果不花錢,一個人就可以儲蓄,他們的積蓄可以用來投資,回到社會增加的生產價值之中。

但是,凱因斯問道,當社會所積累的儲蓄並不是全都投入生產性投資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對經濟不確定性的恐懼可能會讓人們囤積現金,或者讓銀行家們猶豫不決,讓借貸者不敢借錢。經濟將會衰退,失業率攀升。此處便是凱因斯對古典經濟學提出的關鍵性突破:由於不確定性的作用,也許還有毫無根據的恐懼,生產與消費之舞並非總是完美。消費者支出和儲蓄的渴望仰賴主觀或心理因素,例如一個人對未來的看法,他們對於獨立自主的嚮往,或者他們將資產留給子女的期望,以及客觀因素,如當前收入和利率。對於企業而言,投資新工廠和設備的決策取決於預期的資本回報率和利率。如果利率很高,這種投資可能不會發生。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企業主對經濟充滿信心,則預期未來的回報率會很高;如果悲觀,預期的回報率就會偏低,那麼可能就不會投資。

凱因斯希望以經過優化以實現充分就業的利率取代古典的「自然」利率。這種「最適」利率將確保資本家和儲蓄者從利率中獲得的任何好處,都不會以犧牲充分就業為代價。凱因斯認為,將充分就業作為利率政策的目標是保持經濟健康的必然方法,因為需求仍將保持在高檔。答案很清楚:為確保適足的投資和充分就業,不能允許利率自然浮動,而應由政府(或中央銀行)根據國家利益進行監管。

對於凱因斯而言,經濟學的古典觀點是一種類似《憨第德》的樂觀主義信念,即「只要我們讓每個人都很好,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切都是最棒的。」

它可能是我們希望經濟如何運作的觀點,「但認為實際上經濟是這麼運作,則是假定我們的困難已經度過,」他寫道。然而,如果關於需求的古典看法如此錯誤,為何它仍是主導的經濟模式?

凱因斯說,這種「邏輯一致的上層結構」有另一個目的:在外在自然、有機系統的偽裝下,它維持了現狀。它允許大量的社會不公甚至殘酷行為持續發生,而資本和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得到進一步的擴張。

該怎麼做:讓經濟持續發展

凱恩斯開玩笑說,在經濟情況不佳時,政府不妨將鈔票放進罐子裡埋入地下,然後僱數千人來挖掘它們。按一般條件支付工人可能是一種「浪費」,但這並不重要,因為總體效應─充分就業使總需求恢復到正常水平─超過成本。政府可以而且應該實際上去做任何事情來推動經濟發展。

凱因斯寫道,在政府投入就業的基金以及對更廣泛經濟的積極影響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率,即有個「乘數」,因此人們可以負擔得起繼續購買商品和服務。問題在於,十九世紀關於「謹慎」和「浪費」的思考,使政策制定者無法看到這種公共支出可能對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甚至就在凱因斯寫作時,他這令人震驚的想法被證明是正確的。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其著名的任職最初的100天裡,對美國瀕死的經濟採取散彈槍式的分散策略,放行支撐銀行體系的措施,減少繁文縟節,貶值美元以幫助出口,並資助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包括水壩、橋樑和道路)。其中一些措施的經濟價值令人存疑,但它們提供了心理上的鼓舞,並將錢放入人們的口袋中。羅斯福也(令顧問驚愕莫名地)使美國與金本位脫勾,讓美元貶值並增加貨幣供給量。由於周圍有更多的錢,美國人感到更敢花錢,復甦於是開始。相比之下,羅斯福前任胡佛總統所採取的更為謹慎措施,卻無法帶領國家脫離困境。後來,美國的大規模戰備推動了經濟發展,再次證明了凱因斯的觀點,即重大刺激會產生重大影響。對於凱因斯來說,政府有責任利用貨幣政策槓桿(中央銀行創造貨幣和調節利率)和財政政策(稅收和支出)來確保總合需求保持健康並緩和商業周期。這意味著在經濟不景氣時實施預算赤字,實際上成為「最後的消費者」。當美好時光回歸時,政府能承受削減支出並使公共財政恢復秩序 。

亞當‧史密斯說,每個節儉的個人都是公眾的恩人,因為只有透過私人儲蓄,國家才有個資金池得以投資。凱因斯說,這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並非無限期。畢竟,如果每個人都像吝嗇鬼一樣生活,就不會有對於新衣、住房或娛樂的需求以推動經濟。對個人或家庭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對社會有益。經濟增長需要大量支出及儲蓄。

凱因斯的遺產

在一般理論的尾聲,凱因斯指出,如果他提出的「中央控制」能夠成功地促進經濟產出,從而實現充分就業,那麼國家的經濟就沒有理由不留給預設的古典經濟模型,由市場力量決定。這實際上是戰後時代所發生的事:央行選定通膨目標,政府實施旨在保持高需求的財政政策,但價格和投資由個人和公司承擔。凱因斯寫道,只要中央的控制在「消費傾向和投資誘導」之間取得了良好的平衡,那麼「與先前相比,就沒有理由讓經濟生活社會主義化。」

大蕭條只是「磁電機故障」(引擎出問題),凱因斯說,需要特定的機械修復。沒有一絲一毫共產主義那種大規模生產重組的意味,僅需創造一種環境,確保所有想工作的人都能有效地就業。實際上,只有透過他提綱挈領描述的方式擴大政府的角色,資本主義民主才能保持健康,避免極權主義革命的前景。凱因斯承認專制國家解決了失業問題,但「卻犧牲了效率和自由」。凱因斯的系統提供了一條救生索,一個機會得以「在保持效率和自由的同時治癒疾病」。

世界熱情地抓住凱因斯所給的救生索,以至於到西元1970年代初期,尼克松總統說道:「我們現在都是凱因斯主義者。」戰後的凱因斯主義國家經濟似乎成功地產生了人性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將人而不是資本放在首位,並且(正如托瑪.皮凱提所論證的那樣)導致的不平等程度低於長期的歷史常態,而工資收入者則尚能與資本利息抗衡。

總評

凱因斯原先也許能夠在任何職業獲得成就,驅動著他成為一名經濟學家的動機,是他發現經濟學中的錯誤思維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由於對自然利率或金本位的必要性等想法的不合理依附,各國可能因而衰弱,既得的利益可能使經濟體及其人民無法充分發揮潛力。藉由暴露這種典範的異常,他創造了一個新的典範,儘管有許多批評者,凱因斯主義的方法仍然是當今世界經濟的核心。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凱因斯於西元1883年出生於劍橋。他的父親是劍橋大學的邏輯學家和經濟學家,他的母親是社會改革者,後來成為該市的市長。凱因斯獲得了伊頓和劍橋的獎學金,他在那接觸了一些當時的偉大思想家:研究哲學的喬治‧愛德華‧摩爾(G. E. Moore),鑽研經濟學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和塞西爾‧庇古(Cecil Pigou),以及探索數學的阿爾弗雷德‧諾斯‧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凱因斯參加了公務員資格考試,並在全國排名第二。他在印度辦公室任職,但發現它太過沉悶,於是回到劍橋教經濟學。 在他還是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成為了著名的經濟學雜誌的編輯,並在西元1915年被招聘到財政部,為英國政府的戰備談判貸款事宜。 戰爭結束後,凱因斯被列入凡爾賽和平會議的英國代表團中,並且是德國戰爭賠償的強烈反對者。 由於總理勞合‧喬治(Lloyd George)和美國代表團不接受他的論點,他於是寫了《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年)。這本書意外地成為暢銷書,並使他成為名人。 他的《貨幣改革論》(1923年)認為,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經濟的破壞,央行應該控制貨幣供給,而不是與金本位掛鉤。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凱因斯在建立布列頓森林系統(Bretton Woods system)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一個靈活的制度,可以阻止在戰前造成諸多仇恨的貨幣競貶。凱因斯還幫忙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凱因斯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Set)」的一員,這團體的成員還包括了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他並與俄羅斯芭蕾女舞者莉迪亞‧樂甫歌娃(Lydia Lopokov)結婚。

他支持皇家歌劇院,確保英國藝術委員會資金來源無虞,並且是現代主義繪畫的收藏家。 他非常成功地替劍橋國王學院管理投資,並透過股票投資為自己賺了一大筆錢。 西元1946年,他由於心臟衰竭和為英國談判戰後條款的壓力而去世,留下了價值479,000英鎊的房產,換算今日貨幣價值大約1800萬英鎊。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