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旅行與讀書
舊日廚房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鹽鐵論(XO0027)──漢代財經大辯論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詹宏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1705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2

「現在,有人批評這些措施不當,主張廢除。對內來說,國庫將支用一空;對外來說,國防所須經費毫無著落。想想看,如果在邊境堡壘中防守敵人的將士,他們冷了、餓了,我們拿什麼給他們吃穿呢?廢除鹽鐵等制度的說法,絕對是行不通的。」

另一位文學站起來說:「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國家的君主或家庭的長老,他們不擔憂人少,只擔憂組成份子之間待遇不公平;他們也不擔憂窮,就怕組成份子對環境不滿意。』所以,做天子的人不講『什麼多了,什麼少了』;做諸侯的人不說『什麼有利,什麼有害』,做大丈夫的人不談『得到什麼,失了什麼』。他們都努力修養自己的仁義,做為百姓的模範;他們也都努力推廣自己的德行,獲取百姓的信賴。因而,近的百姓擁護愛戴,遠的百姓願意歸服。所以說,最擅長征服的人是不作戰的,最擅長作戰的人是不帶兵的,最擅長帶兵的人不在戰場佈陣。他們在廟堂之上修養德行,必要時擺出軍隊就可以獲勝。一個行仁政的國君在世界上是沒有對手的,哪裏還需要軍事費用呢?」

御史大夫桑弘羊回答說:「匈奴民族凶暴而且狡猾,常常大膽率兵攻入長城,欺負中國百姓,甚至殺了朔方郡的軍事指揮官,他們的挑釁行為已經太過份了,早就該出兵討伐他們。

「但皇上心中仁慈,同情老百姓生活困苦,更不忍心讓將軍、士兵長久待在北邊的荒野,暫時不出兵。然而,即使皇上穿上盔甲拿起長槍,想要實現北伐匈奴的雄心;卻又要廢除鹽鐵、均輸的財政來源。國防經費發生間題,戰爭策略打了折扣,如何可能呢?提倡廢除鹽鐵的人一點都不考慮邊境的局勢,絕對是行不通的。」

剛才發言的文學,匆忙又站起來辯駁:「古時候的人重視德行,反對用兵。孔子有一句話說:『遠方的百姓不肯歸順,要設法修養國內的文化道德來吸引他們;一旦他們被吸引來了,就要設法讓他們安頓而且滿意。』現在我們放棄道德,而大肆用兵,動不動就派出軍隊攻打他們,要不就佈署軍隊防備他們,長期動員軍隊,軍需糧食的補給輸送不完;結果,邊境的軍隊在外挨餓受凍,國內的百姓工作加倍辛苦。設置鹽鐵制度,首先啟用了『賺錢官』來張羅不足的經費,這不是長久的策略。所以,還是把它廢除比較適宜。」

桑弘羊說:「古時候創立國家的聖賢,既開創農業,也創立了商業,使貨物得以流通;發明了市場以應老百姓的需要,人民聚集在市場,萬種貨物也在市場,農人商人工人軍人都來到市場,尋找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彼此交換貨物帶回家去。易經上說:『交換貨物的制度,使老百姓樂於從事自己的行業不致厭倦。』所以,如果沒有工人,農人耕作的器具就缺乏了;如果沒有商人,珍貴的貨物就找不到了。缺少農業器貝,就種不出稻穀;珍貴貨物絕跡,社會財富就不夠了。鹽鐵、均輸這些制度,正是流通財富,調節需求,提倡廢除,是行不通的。」

另一位文學站起來說:「用道德來領導人民,老百姓會趨向簡樸誠實;讓人民看到利益,社會風氣就會敗壞。風氣敗壞的結果,一般人都變得只知爭逐利害不講道義;爭逐利害的結果,老百姓都擠到熱鬧的街道和市場。老子有一句話說:『貧窮國家好像物品豐饒(很多人買東西)。』其實那不是財富充足,而是老百姓的慾望多而不安份的表現罷了。所以,為王的人要鼓勵農業,抑制商業;用禮和義節制人民的慾望,設立以穀物交換其他貨物的市場。這樣,商人不賣沒有用的東西,工人不做沒有用的器具。所以,商業只是調節多餘的生產,工業只是製造實用的工具,而不是治理國家的要緊事情。」

御史大夫桑弘羊說:「管仲曾經說:『一個國家如果有肥沃的耕地,而百姓還缺少糧食,鄒一定是耕作器具不足夠的緣故。一個國家如果有豐富的山上和海底資源,而百姓還缺少財富,那一定是工商業不夠發達的緣故。』隴、蜀一帶生產紅漆、羽毛、荊、揚一帶生產皮革、象牙,江南一帶生產柟木、梓木、竹竿,燕、齊一帶生產魚、鹽、毛衣,袞、豫一帶生產粗絲、麻布,這些產品,都是一般人從生到死不可或缺的物資,有了商業才能流通,有了工業才能製成成品。所以,古時候聖人發明船隻,用來穿越河流山谷;馴服牛馬,用來深入大陸內部;這些交通工具,幫助我們到達遙遠偏僻的地方,可以使貨物交流而造福於百姓。先帝設立鑄鐵機構供應農民耕作器具,開辦均輸制度讓老百姓多積錢財,也正是這個意思。鹽鐵官賣和均輸制度,正是眾多人民所期望擁戴,而賴以生活的經濟制度,說要廢除它,那是行不通的。」

另一位文學大聲反駁說:「一個國家有肥沃的耕地,而百姓還缺少糧食,那是工商業畸形發展而農業生產荒廢的緣故;一個國家有山上海底的資源,而百姓還很窮困,那是資源沒有做成實用的器貝,卻做成一大堆無用奢侈品的緣故。再充沛的河水也倒不滿一個破漏的杯子,再豐富的山海資源也填不滿人民慾望的深淵;這就是為什麼盤庚要遷都(到樸實的新城市提倡樸素的新生活),舜要把黃金藏起來(把黃金埋在深山,不認百姓有貪心的慾望),也就是為什麼漢高祖要立法不准商人擔任官職,這都是希望防止貪心粗俗的習性,而培養純樸誠實的風氣。政府限制商人活動,減少投機機會,老百姓都還做壞事,何況現在政府領頭做生意呢?公羊傳上面寫說:『如果諸侯喜歡錢財,底下的大夫一定粗俗;大夫粗俗,底下的士一定貪心;士貪心,底下的老百姓一定做小偷。』政府建立鹽鐵、均輸這種追求利潤的制度,正是開闢投機牟利的孔道,成為老百姓犯罪的階梯呀。」

桑弘羊立即回聲應道:「從前各地方政府都要拿當地的土產呈獻給中央政府,來來去去運輸很麻煩,長期轉送的結果,東西也變質了,有些東西的價值根本抵不上運費。所以我建議在各地方政府設置運輸機構,彼此接力運送,減經遠方運輸貢物的困難,所以稱為『均輸』(平均分攤貢輸的責任);我又建議在首都設立委府(相當於物資局),吸收錢財和貨物,物價低廉就大量買進,物價高漲就大量拋售,這樣,政府沒有損失,商人卻無暴利可圖,所以稱為『平準』(平衡物價水準)。物價平衡了,百姓就能堅守本份,努力工作;運輸平均了,百姓的辛勞或經鬆都是一致的。

所以平準和均輸制度,都是使所有財物達到均衡,使所有百姓得到方便,絕不是你說的『開闢投機牟利的孔道,成為老百姓犯罪的階梯』。」

另有一位文學又站了起來:「古時候的制度,對人民的賦稅有一個基本原則,要課征人民所擅長的,不要課征人民所不足的;因此,農人繳納耕種的收成,女人繳納手工藝的成績。目前實行的措施,要求人民放棄擁有的現成東西(穀物布匹等),反得繳納他所沒有的東西(錢幣)。農民不得不賤賣貨物,換成現金繳給主管單位。最近,有些地方政府又要求人民織布繳納,承辦官員常常故意挑剔為雞,私下討價還價;結果官府所收的,不只是政府設廠所產的濟陶之絲,和蜀漢之布,還有各種人民所生產的。不肖官吏又有錢弊的情形,官訂價格的高低可依賄賂而定,制度實行的結果,農民受雙重的痛苦,女工納兩倍的稅賦,我們看不到所謂的貢輸之平均。再就平準制度來看,政府官員一窩蜂到市場上操縱買賈,因而大量地進貨。大量進貨的結果,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囤積居奇的商人正好從中得利;官方自行收購貨物的結果,造成官吏舞弊的機會。有權的大官和有錢的富商,大量積存貨物等待物價波動。投機商人和不肖官吏勾結,便宜買進賺取暴利,我們也看不到所謂的物價之平衡。古時候的均輸制度,是讓百姓出力平均方便貢輸,絕不是為了賺錢而由政府做起所有貨物的買賣了。」


.討論時間

在這一節的前段,御史大夫桑弘羊和文學爭論鹽鐵官賣制度該不該廢除。桑大夫認為匈奴強悍無禮,應該籌措軍費出兵討伐;文學認為「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內行仁政,匈奴就會歸順。可以說,雙方對國家所需財政收入看法的不同,來自於他們對匈奴的行為假設不同。依你看,誰的假設比較符合實際?

注意觀察國內立法委員和其他民意代表對國防經費預算的意見,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他們對臺灣安定程度的假救不同?有人認為「大敵當前」,有人認為「太平盛世」,他們的看法是不是就影響了他們對國家財政支用的不同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