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旅行與讀書
舊日廚房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鹽鐵論(XO0027)──漢代財經大辯論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詹宏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1705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4

.貨物的流通

對文學所提出來的「鼓勵耕作」的理論,御史大夫桑弘羊認為並不見得合理,於是他提出「貨物流通」的問題,來反駁「鼓勵耕作」的理論漏洞,他說:

「燕國的涿、薊兩個地方,趙國的耶鄲,魏國的溫、軹兩個地方,韓國的榮陽,齊國的臨淄,楚國的宛、陳兩個地方,鄭國的陽翟,三川一帶的鎬京、洛陽,這些都是天下有名的大都市,也是最富有的地方。這些大都市,並不是有人促進當地的耕種和開墾,而是地理上位居五個大都市(洛陽、邯鄲、臨淄、宛城、成都)交會的要衝,佔據了交通的主要便利。可見,物產豐富的地方人民就多起來;住家靠近市場的人就容易賺錢。賺錢要靠技術和計算,不是靠辛苦工作;利益要靠位置條件(人的地位或地理位置),而不是你們所說的『努力耕作』。」

一位文學站出來反駁說:「也不見得『位置條件』就能帶來利益,以荊揚地區來說,南邊是桂林這塊生產豐饒的土地,中央有河流湖泊的交通之利,左邊有產金礦的陵陽,右邊有產木材的蜀漢。樹木砍掉,土地用來種稻穀;野草燒掉,土地用來種玉米;火燒草成肥料,水灌溉而耕作;耕地廣闊,物產豐富。然而,這個地方的百姓懶惰貪圖享樂,講究漂亮衣服和好吃的食物;雖然房子已經簡陋不堪,還每天彈琴唱歌,不願工作;每日揮霍,一個月的存糧都沒有;常常早上還高興歌唱,晚上就憂心煩惱了。趙國中山地區位跨黃河,道路四通八達,位居天下交通要道;商人在路上來來往往,諸侯也滿街可見。然而,人民一窩蜂去做生意,生活奢侈委靡,不重視農業;田地荒廢無人耕種,男男女女爭相炫耀穿著打扮,家裏已經沒有米了,還在房裏彈琴唱歌。因為這個緣故,荊揚地區和趙國中山一帶,儘管位置條件很好,百姓卻普遍貧窮,很少有錢人。在另外一面,像宋國、衛國、韓國、梁國,因為重視農業,努力耕作;一般家庭,一般老百姓,家家富足,人人受到照顧。可見,利益在於愛惜自己,而不在『位置條件』或『交通要津』;財富來自於節約和依照季節生產,而不是來自那些干預生產的主管官員。」

桑弘羊再提出一個理論與例證說:「根據『五行』的理論,東方屬木,但東方的丹陽、章山一帶卻有金礦或銅礦;南方屬火,但交趾一帶有海一樣大的河流;西方屬金,但四川一帶卻有產著名木材的森林;北方屬水,而幽都卻有泥砂沖積的土地。可見,天地之間也有流通各種資源,調節各地有無的自然現象。現在,產在吳、越一帶的竹子,產在隋、唐一帶的木材,用都用不完;但在曹、衛、梁、宋這幾個地方,木材缺乏的情形非常嚴重,連一個棺材都要把死人屍體倒掉,重複使用好幾次。長江、洞庭湖生產的魚,萊、黃一帶生產的河豚,吃都吃不完;但在鄒、魯、周、韓這幾個地方,居民只有蔬菜可吃,根本吃不到魚。自然界的資源並不是不充裕,山礦海產的寶藏也很富足,但老百姓的生活所需仍然缺乏,原因就是,生產有剩餘的地方和生產不足的地方沒有彼此調節,世上的財富沒有充分流通的緣故。」

另一位文學站出來說:「古時候的人,屋椽不雕刻,茅草屋頂不修剪;穿粗布衣服,用土器吃飯,利用金屬鑄成鋤頭等農具,利用陶土做成各式器皿;工人不造奇怪精巧的東西,社會不重視不能吃或穿的東西;每個人都安頓自己的住所,建立自己的風俗,享受自己的食物,把自己的用具做得很便利。這樣,遠方的東西不會有人買賣,昆山的玉也不會千里迢迢輸進來。

「現在,社會風俗敗壞,每個人比賽奢侈浮誇;女人要穿最講究的服飾,工人要做最精巧的東西;樸實的天然材料都被雕上各種裝飾的花案,奇怪的東西反而受到讚賞。風氣所趨,人們開掘山礦,為了找金子和銀子;潛入深水,為了採珍珠寶物;裝置陷阱機關,為了捕捉犀牛和大象;佈置羅網,為了捕捉青色的翡翠鳥。人們四處尋找野蠻民族的東西,讓中國人感到稀奇開了眼界,又把邛、筰兩地的貨物運到遙遠的東海;這樣,把相距萬里的貨物運過來運過去,花費時間和力氣,卻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老百姓耗盡體力工作,仍然穿不暖吃不飽。

「所以,真正的聖王一定禁止投機暴利,節省不必要的支出。商業暴利被禁止,人們就會回到耕農的本來崗位;不必要的支出削減了,百姓就足衣足食。這樣,活著的人不會生活匱乏,死了的人也不會從棺材被倒出來。」

御史大夫桑弘羊說:「古時候,建造宮殿和房屋有一定的規格,馬車和衣服也有一定的標準;屋椽、茅草屋頂不加裝飾和修剪,並不合於古代聖王的制度。君子反對奢侈浪費,但也反對過份節儉,過份節儉就太簡陋了。從前孫叔敖在楚國當宰相的時候,他的妻子不穿絲織衣服,他的馬不餵稻穀,孔子就批評他說:『這樣不對,大節儉就變得卑鄙了。』這也就是詩經<蟋蟀>這首詩諷刺的主題。管仲也曾經說:「宮殿房屋不加裝飾,生產的材木就要過剩了;廚房做菜不講美味,生產的禽獸就用不完了。沒有商業利益的追求,農業生產也銷不出去;沒有刺繡禮服的需要,女人手藝也不會發展。』

「所以,工人、商人、木匠、機師,都是為了國家的需要與器械的供給而存在;這些職業從古時候就有了,並不是現代獨特的現象。弦高在周賣牛,五羖在秦開租車業,公輸子從事設計製造器具,歐治則從事鑄造鐵器,這幾位都是工商業的知名人士,他們的成就也有目共睹。論語裏頭說:『各種工匠都開自己的店面,努力從事自己的工作。』農人和商人互換擁有的產品,對農業與商業彼此都有好處。

「有的人住在山上,有的人住在池塘旁邊,有的人住在肥沃的土地,有的住在貧瘠的土地,他們之間,就靠貨物的充份流通,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這樣,生產多的人不會過剩,生產少的人不會挨餓。如果每個人都固定住在自己的地方,只吃自己所生產的東西;那麼,橘子、柚子也不會賣了,胊地生產的岩鹽也不會出現了,毛氈地毯也不會上市了,吳、唐生產的木材也用不到了。」

另一位文學起來反駁說:「孟子曾徑說:『農業生產如果能完全配合季節氣候,稻穀產量一定吃不完;養蠶種麻如果能完全配合季節氣候,絲與布的產量做衣服一定用不完;配合季節上山砍材、木材也用不完,配合季節打獵捕魚,魚和肉也吃不完。』但如果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有限,建造宮殿房屋講究裝飾,又蓋平臺又蓋亭子,木匠把大塊木頭削成小塊,把圓的木頭削成方的,只為了雕刻出雲的形狀、樹林的形狀,這樣,木材的生產不可能夠用的。男人不從事耕作,都跑去當工匠,雕刻精細的花紋啦,雕刻禽獸的模樣啦,追求物品精巧的極端,那麼,稻米的生產不可能夠吃的。同樣,婦女講究裝飾打扮,把她們所有的技巧,心思都花在細小瑣碎的東西上面,那麼,絲布是不夠敞衣服的。廚師講究烹調,禽獸不成熟就宰殺了,又煎又煮又混炒又調味,追求美味的極致,那麼,魚和肉的生產是不夠吃的。

「所以,對目前的社會而言,我們的問題不是禽獸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而是我們的奢侈浪費沒有限度;我們的問題也不在毛氈地毯、橘子柚子賣不賣,就恐怕我們可能連破房子都沒得住,連米糠都沒得吃。」


.討論時間

桑弘羊在本節中提出一個觀念,每個人都在自己所住的地區從事生產,但生產條件和生產的東西各不相同,因此貿易就產生了,這個看法與近代的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非常相似。然而,丈學提出另一個觀念,認為人應該配合自然界的季節與資源的生態來運用資源,不可以讓人類的慾望破壞了整個生態的平衛,這個看法與最近世人反省生產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異曲同工。文學以生態平衛的觀念來反對貿易,你覺得這兩個看法彼此衝突嗎?或者說,兩者在什麼情況下才發生衝突?

丈學主張房屋不要修飾,器具只求便利,不要重視不能吃穿的東西,這種刻意簡樸的觀念,與最近社會上提倡的「精緻文化」有衝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