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果芸序
導讀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鉛筆
做繭自縛的女人:百般藉口,十種愚行
逆領導思考:傾聽追隨族工作哲學
創意人與管理人的戰爭
即興創意
日不落行銷
熱愛工作:邁向成功的六大錦囊

企業成功案例

【類別最新出版】
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ChatGPT:AI革命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熱賣行銷學:促銷實戰SOP一次上手(熱賣新裝版)


網路英雄(BE0040)
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 : 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成功案例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凱蒂.海芙納、馬修.萊恩
       Katie Hafner ; Mattew Lyon
譯者:楊幼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24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2489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果芸序導讀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民間總管搶地盤

結果,他們發現麥克埃洛也十分重視科學家。事實上,麥克埃洛在寶鹼任職期間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挹注大筆資金進行研發工作。他深信科學的價值,並認為它具有締造非凡成果的能力。因此,麥克埃格不但在寶鹼創立龐大的「藍天(blue - sky)」研究實驗室,資助大筆基金卻鮮少過問科學家們的研究內容。藍天實驗室是私人企業最早成立的幾個研究機構之一,科學家在這裡可以得到大力支持,隨心所欲地進行任何研究。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重要的科技發展也都是大學與政府攜手合作的結晶。無論是雷達、核子武器,或是大型計算機,全是由不受官僚體制約束的傑出學院派科學家與工程師所構思出來的。

麥克埃洛與吉里安協商、諮詢後,便開始探討設置獨立研究機構的計畫。或許,早在蘇聯發射衛星的前幾個月,也就是在國會舉行聽證會期間,麥克埃洛便已注意到,美國商會有意為聯邦政府設置一個獨立的研發機構。

就在蘇聯發射衛星後不久,有兩個人開始與麥克埃洛進行定期而密集的會晤,其中一位是知名的核子物理學家厄尼思特.勞倫斯(Ernest O. Lawrence),而另一位則是孟山多化學公司(Monsanto Chemical Company)的前執行總裁查爾斯.湯瑪士(Charles Thomas)。在一場長達數小時的會談中,他們討論到設立一個能直接向國防部長報告,並具有高度研發功能的機構。這兩位訪客在會中力促麥克埃洛將這項構想付諸實現。當時與會的還有擔任利佛摩實驗室(Livermore Laboratory)主任的物理學家賀伯特.約克(Herbert York),他也是艾森豪與吉里安的知交。另一力面,麥克埃洛不時與總統和吉里安交換意見,吉里安認為軍隊的傳統任務已可由現代科技取代,若要讓五角大廈邁入新紀元,設立研究機構是最理想的途徑。對麥克埃洛來說,這個概念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他可以藉此控制五角大廈內部對研發計畫與預算激烈的競爭。在蘇聯發射衛星後,美蘇在陸、海、空軍間的競爭達到空前的高峰,三軍指揮官把旅行家升空當作是象徵競賽起跑的鳴槍般,彼此爭先恐後,企圖獲得研發經費中最大的一塊餅。

絕地轉型,領航未來

麥克埃洛認為,設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尖端研究機構,並把龐大的聯邦研發預算直接劃歸他的監督之下,將會減少三軍間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由於軍力的競爭往往以私利乃出發點,向為白宮所憂;因此,這項方案自然會得到總統的歡心。

事實證明艾森豪十分喜歡麥克埃洛的這項提案。儘管當時政府有更大的計畫,如成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 NASA)、通過國防改組法案,以及設置國防研究與工程委員會等,但是這些計畫都很耗費時日;因此,創立尖端研究計畫用的方案立即獲得總統青睞。

1957 年 11 月 20 日,麥克埃洛首次以國防部長的身分到國會山莊,參加為美國彈道飛彈計畫舉行的聽證會。麥克埃洛在會中指出,他已決定為所有的國防研究計畫設置單一的「總管」。他告訴國會,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新機構將會負責統籌處理衛星和太空研發計畫。第二天,他隨即將有關成立新機構的章程草案與指令轉達給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成員,並徵詢他們的意見。

軍方而臨此一挑戰,自然是強烈反彈。擁有民間科技顧問是一回事,但麥克埃洛此舉顯然已侵犯他們的地盤,其目的無非是企圖透過一個中央機構來掌握國防研發與未來的武器計畫。於是,他們準備反擊。空軍部長詹姆士.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寫道:「空軍充分瞭解這些提案僅為建議。」換句話說,他們明白,但不接受。陸軍、海軍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更是大幅修改原訂的組織章程草案,他們針對新機構的簽約權大玩文字遊戲,字裡行間處處潛藏破壞性的扭曲、充滿陷阱的但書,以及狡詐的省略刪除,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要限制並削弱新機構的功能。

事後麥克埃洛在枝微末節處作了妥協,但卻挑明兩件事:新機構的負責人將擁有簽約權,而其研究範圍也不受任何限制。

1958 年 1 月 7 日,艾森豪要求國會為成立尖端研究計畫局撥款。兩天後,他發表國情諮文時指出:「我今天無意評論三軍間的惡性競爭,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無論他們在爭什麼,我們都希望到此為止。」

此外,艾森豪肯定「在某些最尖端的發展計畫上,要有單一的控制權」。接著,他向所有的將領發出致命的一擊:「我對軍事組織的另一項要求,就是三軍必須確實服從由民間組成的權威機構。這種管理勢必要落實,而不只是表面化而已。」

1958 年初,美國奇異(General Electric)公司副總裁勞伊.強森(Roy Johnson)獲派為尖端研究計畫局的首位局長。就在這項任命案公布 5 天後,國會通過了預算案,尖端研究計畫局開始運作。

在蘇聯衛星升空後的恐慌期,外太空競賽頓時成為美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學校開始強調科學教育、美蘇關係加速惡化,研發支出更是像洩洪般氾濫。在 1959 ~ 64 年間,華盛頓的「外國威脅」研發經費,由每年的 50 億美元遽升為 130 億美元。不可否認的,旅行家衛星的發射開啟了軍事科技的黃金時代。到了 1960 年代中期,美國研發經費的總支出已達國民生產毛額的 3 %,這不僅象徵國家進步,同時也成為他國致力效法的標竿。

尖端研究計畫局挾著 5 億 2 千萬美元的撥款,以及 20 億美元的預算計畫「開張」時,立即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該局研究的範圍涵蓋美國所有的太空計畫,還有一切尖端戰略飛彈的研究。到了 1959 年,尖端研究計畫局總部共雇用七十位人員,即使歷經多年,這個數字一直相當穩定。這些成員主要是科學計畫管理人,負責分析與評估研發提案,並監督數百名承包商的工作進度。

尖端研究計畫用的第一任局長強森,和他的頂頭上司麥克埃洛一樣是個生意人。他是在 52 歲那年,由麥克埃洛親自延攬到華府。在麥克埃洛三寸不爛之舌的遊說下,強森放棄奇異公司年薪 16 萬美元的工作,接受了尖端研究計畫局年薪 1 萬 8 千美元的職位。

出身商界的強森以最拿手的管理技巧來處理研發進程。從他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工作就是要讓人能盡其才,以求迎頭趕上蘇聯。他經常與滿屋的陸軍將領和海軍上將激辯,當然也不放過空軍。不久,大家便明白地看出強森力求軍方在外太空競賽扮演強勢的角色。

吉里安和艾森豪身邊的其他科學家,原本都希望能有個精通科技事務的人來執掌尖端研究計畫局。但強森卻奉命必須聘請一名海軍將官來當副手,並且選一位首席科學家加入他的領導小組。最初這個首席科學家的職位差一點就落到溫賀.布朗(Wernher von Braun)頭上,但由於他堅持要帶一整批助手到五角大廈,因而失之交臂。結果,深受吉里安賞識的賀伯特.約克反倒雀屏中選,從利佛摩實驗室移師到尖端研究計畫局。約克搬到五角大廈三樓後,立刻在辦公室牆上掛起一張巨幅的月球照片,另一邊則掛了一個空相框。約克告訴訪客,不久相框中將會放入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

至於尖端研究計畫用的其餘成員,則是從高級航太相關工業製造商,如洛克希德(Lockheed)、碳化聯合(Union Carbide)、康夫航空(Convair),以及其他五角大廈的承包企業挖角。這些成員的任務,就是要在有如洪水般氾濫的研發計畫中「淘金」。

尖端研究計畫局能夠成功的最重要關鍵,在於強森不遺餘力地強調美國在外太空的角色,並且將美蘇間的緊張關係單純化。不過,他最大的錯誤則是將尖端研究計畫用的任務幾乎全限定在軍事上,並按自己的構想規劃出一連串的太空計畫,如全球監視衛星、空中防衛攔截機、戰略軌道武器系統、同步通訊衛星、載人太空站,以及月球基地等。

另一方面,艾森豪與他的民間科學家的進展迅速。1958 年夏末,美國正式通過設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幾乎就在一夕之間,強森所鼓吹的太空軍事計畫與飛彈計畫,全由尖端研究計畫局轉移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或是該說轉回軍方手中,頓時使尖端研究計畫用的預算遽減為 1 億 5 千萬美元。隨著尖端研究計畫用的任務縮減,局內成員也因為沒有舞台可供發揮而紛紛離職。

強森眼見大勢已去,立刻遞上辭呈。不過,他在離開之前要求幕僚撰寫一份尖端研究計畫局的發展方向,評估四種可能:一、廢除尖端研究計畫局;二、擴張其規模;三、維持現狀;四、更新界定其任務。最後,他旗下的分析家決定要讓尖端研究計畫局朝第四種選擇發展,正因為這份堅持,尖端研究計畫局才免於被世人遺忘。他們擬出一連串的目標,將尖端研究計畫局的研究重心轉移到美國長遠的基礎研究上,使其角色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有明顯的區隔。由於軍方對抽象的研究計畫根本不感興趣,再加上他們一向受近程目標主導,並早已習於和工業承包商間的安逸關係;因此,尖端研究計畫局的成員認為重新把該機構定位成致力於尖端研究的團體,必將成為絕處逢生的良機。

實現學界美夢

此一轉機令尖端研究計畫局成員體認到他們最大的錯誤,便是未曾善用豐富的大學資源。科學界在得知尖端研究計畫局將脫胎換骨,成為「高風險、高收穫」的研究計畫贊助者後,立即響應其號召,為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貢獻力量。結果,尖端研究計畫局不但被賦予新任務,也實現了學界的美夢。隨著尖端研究計畫局新特色的形成,原本已經很顯著的特質變得更加凸顯,那就是由於組織不大,局長的個性很容易風行草偃地感染整個機構。不久,富有自由輕鬆、勇於冒險,以及敏捷俐落的「尖端研究計畫局風格」便瀰漫於整個組織。漸漸的,其他華府官僚反倒羨慕尖端研究計畫局的運作方式,並從頂尖大學與實驗室吸引來一群大力倡導研發的菁英,從而著手建立擁有美國研究界一流科技人才的社區。

當時,尖端研究計畫局朝基礎研究與特殊計畫努力的新方向,恰好符合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上台後的華府新氣象。在甘迺迪的領導魅力下,華府官僚無不使盡渾身解數,但求投其所好。在五角大廈,美國新任國防部長羅伯特.麥納瑪拉(Robert S. McNamara)將美國的戰略哲學由「大舉報復」轉為「彈性反應」,以因應其所面臨的國際威脅。從此,科學使成為指引美國內外政策的新開拓綱領。

1961 年初,尖端研究計畫局的第二任局長奧斯汀.貝茲(Austin W. Betts)准將辭職,改由傑克.魯伊納(Jack P. Ruina)接任,使尖端研究計畫局終於出現第一位出身科學家的局長。事實上,魯伊納不僅有崇高的學術聲譽,同時也擁有軍事背景:他所受的是正統的電機工程師養成訓練,當過大學教授,也曾擔任空軍次長。此外,他與白宮科學顧問的關係也十分密切。

此時,尖端研究計畫局的黃金時代才揭開序幕,魯伊納不僅帶來輕鬆的管理風格,同時賦予組織分權式的新架構。他對細節不感興趣,卻酷愛發掘出類拔萃的人才。他深信在選出一流的人才後,就該放手讓他們自行選擇最尖端的科學研究領域,讓計畫負責人自由發揮。在他眼裡,自己的工作就是要盡可能地提供他們資金與援助。魯伊納有一套獨特的見解,那就是真正有才能的人通常不會在政府機構久待,但只要提供充分的彈性空間,以及夠龐大的預算,他們便會多留個一、兩年。魯伊納從不為進帳心煩,因為他相信組織將因不斷接觸新觀點而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