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果芸序
導讀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鉛筆
做繭自縛的女人:百般藉口,十種愚行
逆領導思考:傾聽追隨族工作哲學
創意人與管理人的戰爭
即興創意
日不落行銷
熱愛工作:邁向成功的六大錦囊

企業成功案例

【類別最新出版】
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ChatGPT:AI革命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熱賣行銷學:促銷實戰SOP一次上手(熱賣新裝版)


網路英雄(BE0040)
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 : 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成功案例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凱蒂.海芙納、馬修.萊恩
       Katie Hafner ; Mattew Lyon
譯者:楊幼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24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2489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果芸序導讀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5

然而,魯伊納的促銷手法畢竟是一流的,由於他想盡辦法讓這任務顯得十分緊要,因此福瑞克和黎克萊德決定他們之中應該有人去做。於是他們擲銅板決定,結果由黎克接受那個職位。不過,黎克與魯伊納約法三章,說好讓他擁有推動計畫的絕對自主權,朝他認為適當的方向發展,而魯伊納之所以一口答應,一方面是他太忙,另一方面則是他不懂電腦。

黎克與少數電腦科學家深信,如果手邊有一套具備良好顯示器與資料庫的電腦系統,做事將更有效率。早在黎克於 1962 年秋天動身赴華府前,就曾為國防部及軍方官員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他所想要傳達的訊息,就是任何人在利用電腦解決問題時,都不需要操作員居中處理,大可以自行動手,直接與電腦進行互動。雖然這在劍橋已算是老生常談,但對當時這些軍方聽眾來說,卻是相當新鮮的論調。

黎克認為分時操作前途無量,是讓理論最熱心的傳道者。所謂分時操作就是使用者面前未必真有一台電腦,但卻能創造出人手一機的幻覺。總之,它將電腦的力量帶到每個使用者的手邊,讓他們強烈感受到電腦的威力。當然,推廣分時操作的理念,絕非黎克在尖端研究計畫局的唯一任務。

1962 年 10 月 1 日,黎克第一天上班時,秘書告訴他:「黎克博士,您今天只有一個約會。預算局的先生要來審核您的計畫。」預算局的官員依約抵達後,才好笑地發現他們竟然選在新官上任的第一天來審預算,自然沒什麼好談的,只有一個與系統發展公司的九百萬美元合約,至於剩下大約五百萬美元的預算,則依然原封不動。結果,原本預定進行的預算審核會議,反倒變成一場私人研討會,黎克在會中不厭其煩地闡述有關分時操作、互動運算,以及人工智慧等概念。就像先前的許多人一樣,這些會計師深受黎克的熱情感染。「我告訴他們,我為何而興奮,沒想到他們大感興趣,整個情勢變得對我十分有利,」他後來說道:「當我們真正開預算會議時,他們連一毛錢都沒刪。」

基本上,黎克最主要的任務是想出電腦在數字計算以外的功能,達成與國防部的大電腦運用計畫一別苗頭的目標。以空軍情報部為例,他們想利用大型電腦主機來推測蘇聯高級官員的行為模式。在進行歸納前,他們必須將諸如雞尾酒會的八卦消息等各式各樣的情報輸入電腦,發展出一套最準確的模式來推測蘇聯人的意向。「這主要的構想是將諸如『空軍頭子喝了兩杯馬丁尼』,或是『赫魯雪夫每週一不看真理報』等定性資訊輸入威力強大的電腦,」魯伊納回憶道:「然後電腦便會像福爾摩斯般,推論出蘇聯人勢必在製造 MX-72 飛彈之類的情報。」

銀河網路

魯伊納和黎克萊德倆都前後試圖終止這樣構想拙劣的計畫,也就是黎克所謂的「蠢玩意兒」。於是,黎克費盡心思,試圖尋找全美一流的電腦中心,並與他們簽署研究合約。不久,他使接觸到來自史丹福、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柏克萊大學,以及少數公司的頂尖電腦科學家,既而將他們帶入尖端研究計畫局的新領域。在這些菁英中,大約有十二個人屬於黎克的小圈圈,魯伊納戲稱他們為「黎克的祭司」。黎克則不改一貫幽默的作風,半開玩笑地暱稱自己的小圈圈為「銀河電腦網路(l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

黎克到尖端研究計畫局 6 個月後,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篇備忘錄給銀河電腦網路的成員,表達他對程式語言、除錯系統、分時操作系統控制語言,以及文件編寫綱目始終無法統一的挫折感。為了推動標準化,黎克開始從各個角度設想電腦網路的問題。「試想,若是將幾個不同的中心用網路連結起來,而每個中心又都很『個性化』,有各自的語言和特有的做事方式,」他假設:「難道這些中心不想或甚至不需要協議使用某種語言嗎?」事實上,這個問題就如同科幻小說家曾經探討的:在一群跟人類毫無關係的高等生物裡,你要如何進行溝通?

他接著說:「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可能會演變成在網路中多數或所有電腦幾乎都無法共同運作。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發掘網路操作系統的潛能。」在黎克進一步延伸銀河網路的概念下,傳遞備忘錄的對象不再是單向地和身邊的一小群人溝通只要是全球電腦連線的用戶,都可以進行雙向溝通,互相傳遞備忘錄。

尖端研究計畫局有個不成文的慣例,那就是大家任職期間都不久,黎克萊德也不例外。他在 1964 年離職時,已成功地將該局電腦研發的重心,從著眼於戰術演練的指揮系統轉移為分時操作系統、電腦繪圖,以及改進電腦語言等方面的尖端研究。原來的指揮與管理研究處也隨著工作內容的轉變,變更為「資訊處理技術處」。黎克萊德選擇的接棒人名叫伊凡.蘇澤蘭(Ivan Sutherland),他也是世界頂尖的電腦繪圖專家。1965 年,蘇澤蘭聘用了一位電腦高手,這位名叫鮑伯.泰勒的年輕人在任職後不久,便對其工作環境感到納悶:為什麼這些電腦無法彼此通信呢?

初生之犢

當 16 歲的鮑伯.泰勒開始上達拉斯大學時,滿心以為自己將來會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一位牧師。由於父親的職業所需,他家從未久居一處,即使名不見經傳的城鎮,只要有衛理公會教堂的德州境內都有他們的足跡。但因為韓戰爆發,泰勒被徵召入伍,所以後來並未成為上帝的使者。

韓戰期間,泰勒服役於達拉斯海軍航空基地,也就是他口中的「美國永不航艦(USS Neverfloat)」。戰爭結束後,他雖援用退伍軍人支援法,進入德州大學就讀,但卻沒有刻意選擇要主修什麼科系。1957 年,他獲得主修心理學副修數學的學位。

泰勒進入研究所後,繼續追求科學方面的興趣,並以心理音響學為論文主題。他鑽研的領域正是某些人轉往電腦界的跳板,泰勒也不例外。「我在研究所就讀時,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電腦科學,」泰勒回憶道:「因此,我對電腦實在所知不多,但那時已意識到,從事電腦研究將會獲益匪淺。」

泰勒一畢業就有許多航太工業方面的工作可供選擇。1961 年,他終於決定到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在華府的尖端研究與技術處擔任計畫專員。1963 年的某天,泰勒獲邀參加一項由政府計畫主管所舉辦的非官方委員會,與負責資助電腦研究的官員交換有關計畫的種種資訊。一方面試圖尋找合作的途徑,另一方面則致力避免彼此計畫的重疊。後來泰勒才發現發出邀請函的,正是他的心理音響學偶像黎克萊德,也就是委員會的主席。由於泰勒深受黎克早期在心理音響學的著作所影響,因此很高興有機會見到這位名聞遐邇的大師。

更令泰勒訝異的是,黎克竟然一點也沒有架子。泰勒說:「一見面,他就立刻表示看過我的論文,令我覺得飄飄然。」泰勒眼前站的是一位富有盛名,但或許也是他這輩子所見過最友善、最隨和的名人。

泰勒第一次加入委員會時,黎克萊德正試圖將電腦科學社區整合於尖端研究計畫局下,讓年輕一代研究員致力開發互動運算的潛能。他們殫思極慮,試圖從嶄新、大膽的角度來規劃與前二十年電腦研發主流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多年來,有關單位為了改善電腦運算的速度、可靠性,以及記憶體的容量,不知投入多少時間與精神。不過,這些有如鳳毛麟角的前衛研究員仍全神貫注地展開另類研究,試圖讓電腦成為人類潛能的擴大器,以及人類身體與心靈的延伸。

泰勒本身素以具有良好的洞察力而聞名,被公認為富有遠見的計畫專員。由於他別具慧眼,因此無論是尋求計畫或研究員,總能找到創意十足的贏家。1965 年初,就在黎克萊德離職後不久,泰勒進入尖端研究計畫局,成為資訊處理技術處第二任處長蘇澤蘭的副手。1966 年,34 歲的泰勒扶正,成為資訊處理技術處第三任處長,承擔該組織對電腦社區的一切責任與前瞻。這期間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不同,便是當時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賀茲費德所領導的尖端研究計畫局,在經費的調度與使用上,要比魯伊納任職期間來得更迅速更寬鬆。計畫負責人之間便流傳這麼一則笑話:你只要想出一項有創意的研究計畫,30 分鐘內就可以取得經費。

多年來,從黎克萊德、蘇澤蘭,一直到泰勒任內,所謂的「終端機問題」始終是令他們挫折的泉源。就在泰勒成為資訊處理技術處處長不久後的某一天,他的腦海不斷浮現一個黎克曾跟他討論過好幾次,卻從未付諸行動的點子。如今既然輪到他當家,泰勒決心放手一搏。

打定主意後,泰勒在既未擬妥備忘錄,也未事先約定的情況下,直驅賀茲費德的辦公室。除了泰勒外,其他計畫負責人在面對體型壯碩、說起話來帶有濃厚維也納腔的賀茲費德時,難免有些畏懼。然而,泰勒在老闆跟前卻儼然是個中規中矩的乖孩子。

泰勒走進辦公室後,立即開門見山告訴這位尖端研究計畫局的掌門人說,他要討論有關網路實驗經費的問題,由於他們先前已曾有過類似的討論,因此網路的概念對賀茲費德來說並不新鮮,而他也曾造訪過泰勒的辦公室,親眼目睹登入程式到三台不同的電腦,其間的過程有多麼惱人。

首先,泰勒先向老闆作簡報:多數身為資訊處理技術處承包者的大學研究機構,對電腦資源的需求日增,而每位大牌研究員都想要擁有一台專用電腦。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研究社區顯然有人力資源重疊的現象,至於其間所耗費的成本,更是昂貴得不像話。既然電腦體積龐大,價格又不便宜,為何不乾脆把它們連結起來?透過電腦連線系統,全美各地從事類似工作的研究員將可以更輕易地分享資源,以及研究的成果。尖端研究計畫局與其將六台昂貴的電腦主機分置各地,用以支援尖端電腦繪圖的研究,倒不如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在一、兩個地方,然後建立一個路徑,讓每個人都能經由此獲得這些資源。或許,有的大學致力鑽研某個主題,而其他研究中心則是探討別的主題,但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透過電腦獲得一切必要的資訊。最後泰勒提議,尖端研究計畫局可以先撥出一部分經費,建立一個小型的測試網路,先建立四個節點,再逐步擴增為十二個左右的節點。

由於美國國防部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買家,因此決定要添置某種特殊品牌的製品,就成為十分慎重的大事。尤其聯邦法令強制規定必須讓所有廠商享有同等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要化繁為簡,將採購的電腦限定在其幾種品牌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何況要電腦界在短期內制定出一套統一的操作系統,無異是緣木求魚。因此,像尖端研究計畫局這類的研究贊助者只好另覓他途,找出克服各品牌電腦不相容的辦法。泰勒告訴賀茲費德,如果電腦網路的概念可行,由不同製造商所生產的電腦便有可能連結,而選購電腦的問題也將大大減少。其實,光是減少採購電腦的爭議就足以說服賀茲費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得以解決可信度的問題。在網路中,如果有一條線路故障,訊息仍能透過電腦的連結,經由其他路徑傳輸。

於是,賀茲費德問道:「做起來難不難?」泰勒不暇思索地回答:「噢,不難,我們已經知道怎麼做了。」

賀茲費德聞言便說:「好主意,那就動手吧。現在你們的預算已增加了 100 萬美元,加油!」

泰勒離開賀茲費德位於 E 環的辦公室,轉身走到與 D 環及自己辦公室相連的走廊時,低頭瞥了手錶一眼,然後自言自語地輕聲說道:「老天!才花了 20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