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引子 1
引子 2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
成長:發現最好的自己

企業成功案例

【類別最新出版】
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ChatGPT:AI革命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熱賣行銷學:促銷實戰SOP一次上手(熱賣新裝版)


聯想風雲(DJ0009)──蛇吞象
刻畫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聯想」二十年歷程,大膽的紀實之作!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成功案例
叢書系列:BOSS叢書
作者:凌志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4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24頁
ISBN:957134327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引子 1引子 2書摘 1書摘 2



  引子 1

引子 中國故事

空氣稀薄,大家都睡著。你最先醒了,感到窒息,有一種臨死前的恐懼,卻發現四圍都是鐵壁,捶打不開。──柳傳志

二○○四年六月二十二日那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見證了這個公司的又一個雄心。在京城西郊香山腳下一座庭院中,柳傳志與一位朋友的閒談不斷地被電話鈴聲打斷。他本想為自己爭取一天清靜的時間,可是不成,因為就在五公里之外的地方,一項巨大的收購計畫已進入最後階段。聯想集團試圖將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收歸自己帳下,公司高級副總裁馬雪征不斷地將談判桌上的進展向他報告,雙方談判人員正在十一億美元和十五億美元之間討價還價。

「真是抱歉,又把咱們的清靜打斷了,」柳對朋友說,「沒辦法,這是公司現在的頭等大事。」他的眼睛深處放射出動人的光彩,與其說是歉意,不如說是激昂。

這項中國商業史上規模空前的收購行動顯然已超越公司本身,而擁有更加廣大深厚的價值。這場收購戰為中國當代商業史上一位卓越的領袖人物──柳傳志,開闢一條達到其事業頂峰的道路,也讓他的每一次挫折和每一次成功都增添了不同尋常的色彩。

柳傳志是公認最具創造力和判斷力的企業領導者,現在他正試圖持續不斷地證明這一點。在這之前,他把公司的權力移交給兩個年輕人──楊元慶和郭為,並且打算退出公眾的視線。他不止一次地對同事表示,他太累了,希望回家去頤養天年,就像那些和他一同開創聯想的老朋友們一樣。但是自那以後的三年來,他一點也不清閒。每天早晨七點鐘,他從萬泉新新家園的頂樓公寓走出來,到游泳池游泳,然後坐著那輛賓士600到公司,直到很晚才能回家。在二○○四年六月他六十歲生日的晚宴上,他看上去容光煥發,不過相當疲倦。

資訊技術產業是年輕人的領域,一個由老人治理的公司將失去熱情,迷失方向。但對公司的新一代領導者來說,柳傳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精神領袖。即使是那些圈子外的學者、記者、作家和形形色色的觀察家,也都認定,離開了第一線的柳傳志,依然是聯想的靈魂。他們說他是「中國資訊產業的教父」,美國《商業週刊》則說他是「世界商業領袖」,把他和另外二十四位全球最著名的企業家並列在一起。

但是,柳傳志並不是天生的企業家。他的事業是從四十歲以後開始的,當他在一九八四年創辦這家公司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工程師,淹沒在中國科學院計算科學研究所的一千五百個員工中,看上去普通極了,在技術方面的成就也遠不如他那些同事。當中國開始創建電腦事業的那一年,亦即一九五六年,他還只是個初中一年級學生。他在中國社會的激烈動盪中長大,他的家庭灌輸他中國式的夢想和中國式的做人準則,而這個國家所經歷的種種故事,造就了他的智慧與品格,也造就了他個人的歷史與聯想的歷史。

   *

柳傳志一九四四年出生在上海。在此之前很多年,他的祖父從江蘇省鎮江的錢莊職員做起,兢兢業業,直到成為經理,等到稍有積蓄,就送孩子去上學。父親柳谷書從小喜歡讀書,不過,當他考取上海中國銀行的一個職位時,便聽從了祖父的勸告,放棄讀大學的機會,隻身進入上海。二十世紀三○年代,上海的繁華舉世聞名,兩百多家銀行沿著黃浦江一線排開,因而有「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之稱。祖父憑藉著自己的經驗和眼光,認定這城市是個不得了的地方,銀行業更是前途無量。父親大半生沒離開過金融圈,最終成為共產黨旗下中國專利代理公司的董事長。母親出身於鎮江一個大戶人家,她的父親是地方軍閥孫傳芳屬下的財政部長。她從小受過嚴格的大家閨秀訓練,擁有一個既柔順又剛毅的性格,自從結識了父親,便追隨左右,顛沛流離。

這是一個堅韌和務實的家庭,父親繼承了這一份傳統。在他的心目中,一個人的品格是首要問題,擁有誠實正直比擁有財富名望更重要。這種信念並不需要外人的認可和張揚,但它在這個家庭中始終都是一種催人向善的力量,生生不息。

柳傳志出生的第二年,無論對全世界來說還是對中國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杜魯門、史達林和邱吉爾簽署「波茨坦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群年輕的電子工程師,在戰爭計畫的資助下,耗費四十萬美元,研製出第一台數位電腦「愛尼亞克」(ENIAC)。這個帶著幾分浪漫、神秘氣息的名字,其實是「電子數值積分儀與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縮寫。愛尼亞克有三十噸重,占地一千八百平方英尺,擁有一萬九千支電子管,在十七萬五千瓦的巨大電力支持下,每秒鐘能運算五千次,只相當於今天一台筆記型電腦的萬分之一。它的誕生本來純粹是為了戰場的需要──提高火炮的命中率,現在戰爭結束了,它似乎沒了用武之地,但是它所包含的概念──建立「存儲程式」和使用「二進位數字學」,成功地將全世界引進電腦的時代。

就像戰爭曾經促使人們瘋狂地投入技術領域那樣,冷戰和軍備競賽成了推動科學前進的新動力。IBM開始設想用矽電晶體替換它大型電腦中的真空管,因此成為德州儀器公司最早和最大的客戶。電晶體的時代真正到來了,可是它剛剛開始便又結束。一九五九年,諾伊斯(Robert N. Noyce)把電路中的元件都刻蝕在一小塊矽晶片上,所有複雜的元件──電阻、電容、二極體和三極管,竟能緊密排列在微小的空間內,在一層保護性的氧化矽下相互連接。諾伊斯把它叫做「積體電路」。他在三十四歲時完成了這個偉大的創舉,又在四十三歲那年與兩個年輕人一同創辦了英特爾(Intel)公司。一個年輕人名叫摩爾(Gordon Moore),他在六○年代提出的「摩爾定律」,直到今天仍在引領著電子世界的進程;另一個年輕人名叫葛洛夫(Andrew Grove),他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裡,始終是英特爾公司最重要的領導者。

柳傳志直到四十年後才見到葛洛夫。當那些人奮力打開數位時代的大門時,他還只是一個中學生。中國的電腦事業是在一九五六年倉促建立起來的。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領數百官員和科學家制定「科學技術發展規畫」,希望把未來十二年的中國科學統統囊括在內,其中第四十一項列有「建立計算技術」的任務說明書,還特別指出這是一項「緊急措施」。幾位來自蘇聯的電腦專家成了最重要的顧問。蘇聯人把自己的急迫感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規畫中,甚至促使中國同時建立了四個研究所──計算所、半導體所、自動控制所、電子所。計算技術研究所在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成立,一個名叫閻沛霖的老資格革命家成為首任所長。他對電腦一竅不通,但擁有雷厲風行、鐵面無私的性格,其行政級別九級,這在官員的階級中,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省委書記。

中國人用部署戰爭的辦法建立了自己的電腦事業。北京西苑旅社的三號樓成為這場戰鬥的第一個指揮部。那時候,幾乎沒有人知道計算技術是怎麼回事,不知道磁芯記憶體,不知道積體電路,不知道有愛尼亞克和IBM,甚至沒有人見過一台真正的數位電腦。日後聯想公司裡那些開創中國個人電腦時代的創業功臣,此時都與電腦搭不上邊。曾茂朝是上海交大的三年級學生,倪光南和李勤剛進入大學,柳傳志在中學讀書,楊元慶和郭為還要再過好多年才出生。

中國第一批「電腦科學家」是以調動軍隊作戰的方式集合起來的,實際上只不過是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和北京大學挑選出的四十五個高年級學生。那時候大學裡還沒有電腦專業,所以這些學生全都來自自動控制系。他們在一次短期訓練中第一次知道什麼叫電腦,又陸續跑到蘇聯看人家的電腦是什麼樣子,回到北京後就走進計算所,拿著蘇聯人的設計圖,開始製造中國第一台電腦。那台機器叫「一○三」,是一台小型機,每秒鐘運算三十次。

   *

一九五七年秋天,曾茂朝帶著大學畢業文憑走進計算所。他的工作證序號是「第五○號」,這表明中國的第一支電腦團隊已經有了五十個人。曾後來成為計算所所長,也是聯想創建過程中的關鍵人物。

計算所的院子裡沒有架起高爐,但是夢想和熱情在這裡燃燒著。年輕的科學家們鼓起勇氣,制定自己的「躍進指標」。他們決定研製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腦,每秒運算一萬次,取了個名字叫「一○四機」,打算在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以前造出來。後來曾茂朝說起這個故事,總會搖頭:「定科研指標,我覺得很奇怪,工人可以說生產多少件,你這科研是個什麼指標?」

可惜當時沒有人這樣說。計算所的研究人員忍著饑餓加班加點,把一○四機當作「大躍進」的成果獻給國家,在「國慶十週年」的天安門廣場慶典上周遊一圈,弄得人人熱血沸騰。其實這機器還沒完成,根本不能用。獻禮儀式結束了,曾茂朝和他的同伴們又回來繼續工作。他們誰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讓一○四機穩定運作,於是請蘇聯專家來指點。不料兩國化友為敵,中國的報紙天天罵蘇聯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叛徒,蘇聯則在一夜之間撤回全部專家。曾茂朝還記得那是一九六○年,他無法理解毛澤東和史達林之間的糾葛,只是一個勁地念叨:「蘇聯專家是真的幫助我們,是真的。」

二十五歲的曾茂朝成了一○四機的機長。他說這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群「猴子」在往後的一年裡將蘇聯人留在一○四機的問題一一解決,還改進它的磁芯存儲系統,讓它的速度提高了一百倍。

一○四機是中國第一台大型數位電腦,總計使用了八千個真空管。真空管這東西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但在電晶體時代到來之前,它是所有電子設備上最主要的部件。它是一個擁有玻璃外罩的圓錐體,大的狀如燈泡,小的也有手指那麼粗,所以那時的收音機都是裝在櫃子似的木殼中,而一○四機占據一個至少一百平方米編註(1)的房間。

其實就在曾茂朝把數千真空管裝進一○四機的那幾年,世界電子史上用電晶體代替真空管的進程已經開始。美國市場上電晶體的年銷售額增加了一倍,有四億多美元。電晶體大型電腦成為工商界的寵兒,電晶體微型收音機則是普通家庭的消費品。

一○四機成為中國的一個「秘密武器」。它完成了各種複雜的計算,包括天氣預報、水壩工程、人民大會堂的拱形屋頂、還有原子彈和氫彈。不過,它的運作相當吃力,八千個真空管散發出巨大的熱量,每到夏天,工作人員便不得不搬來好多冰塊,又在周圍擺滿電風扇,一齊鼓吹,令機器冷卻。它就這樣運作了大約二十年。


編注:

(1)中國計算建築物面積的單位,米即公尺,一平方米約○.三○二五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