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引子 1
引子 2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
成長:發現最好的自己

企業成功案例

【類別最新出版】
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ChatGPT:AI革命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熱賣行銷學:促銷實戰SOP一次上手(熱賣新裝版)


聯想風雲(DJ0009)──蛇吞象
刻畫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聯想」二十年歷程,大膽的紀實之作!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成功案例
叢書系列:BOSS叢書
作者:凌志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4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24頁
ISBN:957134327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引子 1引子 2書摘 1書摘 2



  引子 2

一九六一年夏天,柳傳志高中畢業。他的夢想是當一個空軍飛行員。那時候軍人很神聖,年輕人無論男女,個個都想當兵,飛行員就是他們最崇高的理想。學生都愛唱那首〈我愛祖國的藍天〉,老師也會對學生說:「戰鬥機是用金子堆起來的。」一群軍官到任何一所中學挑飛行員,就像現在清華北大的老師到全國招「零志願」的考生,具有無可爭辯的優先權。

柳傳志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考核,成為全校唯一的入選者,又由於他的舅舅是「右派分子」而被宣布不合格。那一天柳傳志滿心的沮喪無法言傳,猶如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頭上。爸爸媽媽都在家裡等他。父母二人一起與他談話,在他的一生中,這是唯一的一次。父親對兒子說:「不論你將來做了多不起的事,還是多麼平凡的事,只要是一個正直的人,就是我的好兒子。」

這一番話讓兒子刻骨銘心。對父親,柳傳志在內心深處始終都有一種崇拜之情。現在,他終於明白這崇拜從何而來。那不是因為父親的地位和財產,甚至也不是因為父子之間的血緣,而是因為父親的品格。多年後父親已不在人世,兒子也老了,這句話還在心頭縈繞。「回想這些年,」他說,「經歷的越多,對父親的這句話感受越深,真是讓我一輩子受用不盡。」

那一年秋天開始的時候,他成了西安軍事電子工程學院的一年級學生。這學校最著名、也最熱門的專業項目是原子彈和導彈。校方接受了這個學生,但還是認為他的政治不夠「清白」,所以不能接觸原子彈和導彈,只能學雷達。當時誰都不會想到,正是這樣一些細節,讓柳傳志不知不覺地靠近了電腦之路,那正是他在四十歲後所開闢震撼中國的事業。

然而,在六○年代的中國,年輕人最關心的事情是「政治面貌」。十八歲的柳傳志開始學習妥協,學習涵養,學習很專注地傾聽別人說話,學習克制自己的欲望,學習掩蓋自己的情感,學習綿裡藏針的境界和技術,學習和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也學習用極大的熱情去做那些自己討厭的事。他下定決心「苦練工農感情」,其中一個重要行動就是──在寒假裡背著糞桶沿街行走,挨家挨戶去掏糞。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化大革命的風潮捲進這所學校。二十二歲的柳傳志正在學校裡為自己的雷達論文做最後潤飾,本來就要畢業了,立刻被毛澤東的號召鼓動起來,成了第一批造反派的一員。他有口才,有文采,有熱情,說話有極強的煽動力,還善於抓住對手的漏洞,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看上去,他已經擁有一個政治領袖的全部素質。他在造反派的組織裡並不擁有具體職務,但是有一個時期,他是造反派的靈魂。這部分歸功於他的能言善辯,部分在於他的組織能力,能像部署一場戰爭那樣組織政治運動。

但是他很快地對眼前的一切產生疑問。有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明白了一點什麼:原來世間不過有兩種人,一種人把事情看得很明白,就是要往裡鑽,認為這是機會,可以從中得到一點什麼;還有一種是沒看明白,糊里糊塗就投身進去。他不想做糊塗人,也不想成為投機者。他認定這條路不正當,還很危險,於是他從一個堅決的造反派變成逍遙派。紅衛兵司令部的司令跑來批評他「革命意識衰退」,司令是個充滿政治激情、熱衷政治角逐的人,眼見失去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覺得可惜。

「形勢如火如荼,還得幹革命呀,」司令說。

柳哈哈一笑,說自己已經墮入情網,「不搞革命了,搞對象編註(2)。」

一九六八年柳傳志從學校畢業,到成都的一個研究所做了研究人員。六○年代末期,全世界都在動盪,學者、記者、軍事家和政治家,都在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美國把它在越南的戰爭規模擴大了一倍,將大批軍隊和裝備運送到那個國家,蘇聯人和中國人也捲入其中。這一切都加強了人們對戰爭的擔憂,北京把握時機地將這種擔憂化作動員民眾的力量。毛澤東說「要準備打仗」,讓全國人民熱血沸騰。柳是學雷達的,又出自軍事院校,所以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把繳獲的美國雷達弄來,拆開研究,然後設法改進中國軍隊的雷達系統。幾個月後,中南海傳下號令要知識分子到農村勞動,柳離開了雷達,到廣東一個靠近澳門的農場種水稻,又從那裡遷到湖南的一個農場。這農場原是一些刑事犯和政治犯在服刑期間勞動的地方,所以柳說,他當時的工作也就是「勞動改造」。他就這樣從西北到華南,又從華南到中南。在輾轉了半個中國之後,又回到北京,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那是一九七○年四月。

手裡拎著的箱子是他的全部家當──幾件隨身單衣,一身棉布軍大衣。回到北京的那個早晨,只覺得這城市已經面目全非。北京火車站廣場上沒有了標語和紅旗,身穿舊軍裝、臂紮紅袖章的紅衛兵也不見了,四周牆壁上的大字報被公安局的告示取代。那些告示統統都是宣布某某人是「現行反革命」,已被「立即槍決」。那時候這樣的告示很多,過幾天就換一批,白紙黑字,罪犯的姓名上一律加蓋一個血紅色的「十字叉」,有時候是一個,有時候是一片,每一個「紅叉」就意味著有一個人被處決。如果張貼告示的人希望這能觸目驚心,那麼他們的目的達到了。那一天柳傳志一眼看去,就發現一個「紅叉」下的名字叫王守亮。那是他中學時的語文老師,柳還記得王老師特別喜歡他,常常在課堂上表揚他的作文寫得好。他一直希望著能再見見這個老師,卻不料走進這城市看到的第一件事,竟是老師已被槍決。老師死前最痛苦的事情,是自己的妻子也已被槍決。那告示上明白無誤地寫著,王氏夫妻二人的「罪名」同為裡通外國,唯一的證據是老師的妻子曾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

「慘啊……慘啊……」那一天柳傳志的嘴裡只有這幾句話,「他是一個舊知識分子,但他熱愛共產黨,熱愛毛主席啊……他把毛主席著作讀了好幾遍啊……怎麼會這樣啊?」

他就這樣回來了,經過八年的顛沛流離,造就未來中國電腦之王的關鍵素質已經俱備。他善於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在危機中知道怎樣從有力量的人那裡得到幫助,還有不屈不撓的實業家精神。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他的競爭天性。他是一個夢想家,在看慣了種種不平和殘酷之後,又成為一個超級現實主義者。

   *

七○年代是在一種既沉悶又激昂的氣氛中開始的。一千多萬知識分子失去了往日的清高和傲慢,斯文掃地,意氣消沉,除了忙不迭地寫檢討書和宣誓忠於黨的領袖,腦子裡已沒有別的東西。戰爭的風雲似乎就在頭頂上,製造核武成為鼓舞全國鬥志的最重要力量。一九六四年的第一顆原子彈和一九七○年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讓億萬被西方孤立的中國人獲得極大的安全感。中南海決心把這件事情繼續做下去,秘密制定了研究導彈和發射衛星的計畫。毫無疑問,這會觸動西方國家最敏感的神經。他們無法阻止中國人的決心,但他們可以停止向中國輸出最先進的技術。這讓中國的知識分子重新成為寵兒,以研製大型電腦為目標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然也在其中。

全世界的電腦事業都是在戰爭目的的資助下起步的,中國也不例外。當柳傳志進入計算所的時候,它已經在中關村北邊一公里的地方占據了很大一片土地,聚集著好幾百人。一○四機在原子彈研製過程中的功用無可比擬,這鼓勵了中國人研製更強大電腦的信心。中南海將計算所從中國科學院的機構中抽離出來,歸屬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賦予他們一個軍隊的代號:「京字一一六部隊」。科研人員都成了不穿軍裝的軍人,還有士兵荷槍實彈為他們站崗。儘管中關村還是一片荒蕪之地,但計算所已經是中國最重要的電腦科學聖殿。

在軍事目標的推動下,大批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計算所,開始了電晶體電腦的研製。一九六四年誕生的「一○九機」,每秒鐘運算六萬次,比一○四機快了六倍,不過它還是真空管的。一年後誕生的「一○九乙機」,是中國人自行研製的第一台大型電晶體通用數位電腦。又過了兩年,「一○九丙機」也誕生了,它每秒運算十一萬次,看上去更加成熟,也更加先進。「已經超越了日本人,」曾茂朝說,「在遠東地區,還找不出第二台。」到了一九七一年「一一一數位電腦」也誕生了,它是中國第一台積體電路電腦,只是規模還相當小。這樣看來,中國的電腦事業在五○年代、六○年代經歷了「真空管時代」和「電晶體時代」,等到柳傳志離開湖南勞改農場進入計算所的時候,中國的電腦技術已經開始了第三代。

一九七六年柳傳志已三十二歲,不僅一事無成,甚至連自己該做什麼還沒想明白。他進入電腦圈子,並成為計算所第六研究室的磁記錄技術工程師,完全是出於偶然,當時他只想找一個機會攜妻牽女回到父母身邊。至於電腦,無論是技術問題還是世界大勢,他都一無所知。事實上,他的政治情結依然強大。與他的那些同事不同,當他回想起那些年的時候,沒有一點技術專家的色彩,反而會因政治事件的起伏跌宕而激動得滿面紅光。

到科學院的最初幾年,他總感覺心裡憋得慌,日子很難熬,「你完全不說話,實在受不了;你要是說點心裡話,說不定什麼時候漏出去,就很危險。後來終於有了兩三個非常好的朋友,大家關著門議論國事,就覺得舒服了不少。」他和朋友在一起議論的事情真是不少──林彪事件、四人幫、毛澤東的夫人江青如何作惡多端、周恩來如何冤枉,還有鄧小平,還有毛澤東選擇的接班人華國鋒,這些都是他心裡的大事,都能讓他激動不已,也讓他氣得滿臉通紅。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恩來的去世讓他悲痛萬分。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這個名字他都熱淚盈眶。「總理命苦,」他對朋友說,「這個國家,我算看明白了。」然後又長歎一聲,說起魯迅文章寫到那群生活在鐵屋裡的人:「空氣稀薄,大家都睡著。你最先醒了,感到窒息,有一種臨死前的恐懼,卻發現四圍都是鐵壁,捶打不開。」

經過這麼多風風雨雨,柳開始信奉「又要做點事,又要保護自己」的信念。再過幾年他創辦聯想公司之後,這信念就發展成一句格言:「不做改革的犧牲者。」這話如今公司裡人人皆知,但很少人洞悉那背後的一把辛酸淚。當年柳傳志四處躲避員警,又與調查人員百般周旋,死不認帳。妻子為他捏一把汗,日夜擔驚受怕,總覺得說不定哪個早上員警就拿著手銬站在門口。他卻說:

「他們抓不到我。那事誰知道啊?就我老婆知道。」

   *

一九七八年開始的時候,毛澤東不在人世已經一年又三個月。中國人經歷了最初的悲傷後,在心裡升起新的期待。三月十八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從這一天起,「科學的春天」就成為新歷史的代名詞。中國科學院已經有一百二十三個研究所,計算所已經擁有一千五百人,還有很多人從這裡走到全國,在上海、西安、武漢、成都和瀋陽建立起自己的電腦團隊。大學已經連續十二年沒有招生,也沒有畢業生出來。五○年代那一代的電腦科學家,此時都是四十多歲的人了。曾茂朝接替閻沛霖的位置,成了計算所的第二任所長。大洋彼岸的「牛郎星八八○○」(Altair 8800)編註(3)並沒有引起中國的人注意,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大型機上,覺得那才是一個國家電腦科學水準的標誌。

電腦的研製仍然是「國家任務」,但這已經是計算所研製的最後一台大型電腦了。它有個龐大的名字叫「七五七工程」,還擁有龐大的體積:一千三百多塊插件,兩萬多個邏輯元件,分布在一座樓房的上下兩層,主機房裡有十五個機架,輔助機房則是所有周邊設備,包括磁片、光碟、輸入、印表機,總計占有至少八百平方米的空間。它漫長的製造歷史被曾茂朝稱之為「八年抗戰」,因為計算所的一千多人從一九七六年便開始為它忙碌,直到一九八三年才終於完成,而它的調試又延續了大約一年。它擁有每秒千萬次的運算速度,技術水準屬於「國內領先」,進而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不過,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亦即後來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卻老實地承認:這七五七機根本不好用。

不僅大型電腦不好用,這條科研的道路也教人覺得日暮途窮。中國科學院有九萬名科研人員,每年花掉國家三億多元,可惜很少能夠把他們的科研成果變成老百姓能用的東西。八○年代中期的中國顯然正在變化,戰爭的憂慮越來越遠,軍事工業的生產線要麼轉向民用,要麼成為棄兒。在這種以軍事為目標的電腦發展歷史中,七五七機也就成了絕唱。

   *

一九八四年,全國都沉浸在一種激昂的情緒中,可是計算所卻開始冷清。柳傳志的情緒非常不好,他不在乎生活的貧苦,但是他不能允許自己虛度光陰,「要緊的是確實要做一點事情。」他也不能接受計算所被人家說成「一隻不會下蛋的母雞」。這比喻雖然刻薄,但說出了一個事實。這麼多年來,成百上千的人將自己的智慧和熱情傾注在那些大型電腦上,做好一台就放在那裡,然後等待做下一台,一口氣做了二十多台,卻沒有一台能賣出去。除了一堆獲獎證書和一堆高級職稱的任命書,他覺得電腦技術還應該獲得更多的東西。有一個時期他感到失望,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他已經在科學之路上奔走了十幾年,一無所成。他知道自己不是個好的科學家,在技術領域裡耕耘只能做個平庸之輩。也許做官可以實現他的夢想,他從中學到大學,又工作到今天,總是有一群人圍在左右,他相信自己具有領導者的才幹,總想找個機會一顯身手。於是他離開計算所,到中國科學院的人事處做了一個幹部。可是幾個月後,他發現自己又錯了。他在官場深處感受不到任何熱情,一切按部就班,再加上細心周全和無所事事。這樣的工作誰都能做,根本無法證明他的價值。

在計算所的歷史中,這一年也不是沒有令人激動的事。一○九丙機退役了,它在過去十八年裡專門用於原子彈、氫彈、導彈和衛星的研製,真是功勞赫赫。在它被拆除之前,國防科工委為它授勳,將它命名為「功勳電腦」,就像是表彰一個忠心耿耿的戰士。計算所裡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因此獲獎,因為至少有一千個人和幾十個機構為它貢獻了自己的智慧,一時間竟不知道該把功勳獎章授給誰。對於這些計算所的科學家來說,讓誰受勳並不重要,只是另外一些事情讓他們感到悲哀:他們的「功臣」已經壽終正寢,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所長曾茂朝感到肩上壓力越來越大。計算所的財務狀況非常糟糕,來自軍事部門的研究計畫沒有了,也沒有任何資金撥下來。一千多名科技人員和五百名工人閒著沒事做,讓他寢食難安。還有不少消息也讓他擔憂,其中一個說,中央政府就要頒布「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已把電腦列為應用科學,其經費撥款將在一九八五年削減二○%,還將在五年之內全部取消。倘若這是真的,就意味著一千五百多名員工不僅不能展開正常的科研,連自己的飯碗都成了問題。

「政府對我說,」曾茂朝告訴他的屬下,「它把錢放在用戶的口袋裡了,你有本事就去拿吧。」

柳傳志明白這不是危言聳聽。他深信舊的制度靠不住了,傳統意義上的單位靠不住了。他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什麼都行,只要能讓自己知道未來還有希望就行。

到了一九八四年深秋,這個既輝煌又悲愴的故事就要結束,所有人都迫切地等待著新的篇章。可是新的篇章又在哪裡呢?


編注:

(2)意指談戀愛。▲ TOP
(3)全球第一台裝配微處理器的微電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