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
導論 2
序論 1
序論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不平等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賈德.戴蒙人類文明三部曲(共三冊):槍炮、病菌與鋼鐵 + 大崩壞 + 昨日世界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15週年暢銷紀念版)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暢銷慶祝版)
賈德.戴蒙經典作品集

譯 者 作 品

十月終結戰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電腦生命天演論:人工智慧的演化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第三種猩猩(BE0068)──人類的身世及未來
The Third Chimpanzee :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譯者:王道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2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32頁
ISBN:957133089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導論 2序論 1序論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序論 2

人類自然史(下)

本書涵蓋的範圍很廣,因此對論述的題材,不能不有所取捨。讀者一定會有意見,或許一些讀者認為重要的題材本書割捨掉了,或者認為某個題材處理得尾大不掉。為了不讓讀者覺得受誤導,我先交代一下寫作本書的宗旨以及淵源。

我父親是個醫生,母親是音樂家,並有語言天賦。小時候,凡是問起我的志向,我的回答總是:我想當醫生,就像爸爸一樣。到了大四那年,我的志向稍微轉了點兒,我不想進醫學院了,我想的是:從事醫學研究。於是我踏進了生理學這個研究領域,現在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生理學教授。

但是,我 7 歲的時候也開始對賞鳥產生了興趣,而且很幸運地,後來能進入一個讓我有機會在語言與歷史中沈潛的大學(哈佛大學)。我從劍橋大學得到博士學位之後,開始覺得:不想只在生理學這個領域中發展事業。就在這時,一些事與人湊巧了,讓我到紐幾內亞高地過上一個夏季。名義上,到那裡為的是測量當地鳥兒築巢的成功率,可是這個研究計畫在幾個禮拜之內就砸鍋了,因為我在叢林中連一個鳥巢都找不到。不過這趟旅行倒達成了我真正的目的,我本來就是為了到紐幾內亞探險、觀鳥而蹚這渾水的,世上已沒有幾塊那樣荒野的地區。當年我看到了紐幾內亞的奇異鳥類,因而發生了興趣,像是花亭鳥與天堂鳥,於是發展出第二個事業:研究鳥類生態學、演化、與生物地理學。從此,田野生物學與生理學是我的兩個平行事業,我繼續回到紐幾內亞及附近的太平洋島嶼作鳥類研究,已有十幾回。

但是紐幾內亞的開發正以空前的速率進行,森林大量砍伐,鳥類棲地破壞,研究也很難作下去,於是我不得不參與生物保育的工作。所以我一面從事學術研究,一面是政府的生物保育顧問,並開始將兩者結合起來,例如對生物分布的知識,對規劃國家公園系統,與調查國家公園預定地,都很有用。在紐幾內亞作研究,還有一個困難得克服,那就是語言。在那裡,每隔 30 公里就有一種不一樣的語言,若想利用土著對鳥類的詳盡知識,得說出鳥兒的土名。於是我早年對語言的興趣派上了用場。最重要的,要是對人類的演化與可能滅亡的命運沒有足夠的知識,研究鳥類的演化與滅絕,也不會有什麼慧見,因為人類到底是所有物種中最令人感興趣的。而對人類感興趣的人,到了紐幾內亞不可能不見獵心喜、心癢難熬,因為那裡的人類差異現象,幅度巨大、內容豐富。

我在本書強調了人類的某些面相,以上便是我對那些面相發生興趣的歷程。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出版過許多精采的著作,討論人類演化史的化石記錄,以及工具的演進,因此本書對這些題材僅做簡要的摘。不過,那些書對我特別感興趣的題材談得非常少,例如人類的生命循環、人類地理學、人類對環境的衝擊、以及人類的動物面相,所以本書詳加演義。那些題材,與傳統題材(化石與工具)一樣,都是理解人類演化史的核心成分。

本書中,我舉了許多紐幾內亞的例子,讀者一開始也許會覺得太多了,可是我相信那些例子都很適切。要是你質問我:紐幾內亞不過是個海島,位於世上某個地方(熱帶太平洋上),怎麼可能提供代表性的人類史(人性)切片?我同意這是個合理的質疑。不過我得指出:紐幾內亞可是一片很厚的切片,別因為它面積小就低估它的歷史所蘊涵的資訊。現在世上大約有 5,000 種語言,其中只有紐幾內亞的人才會說的,就有 1,000 種。現代世界殘存的文化歧異幅度,紐幾內亞保存了大部分。紐幾內亞內地高地上的族群,直到最近,仍是石器時代的農民;許多低地上的游民,並不定居,以狩獵–採集或漁獵維生,他們也會務農,但隨遇而安。每個族群都非常仇外,文化差異雪上加霜,於是在部落地盤之外遊蕩,無異插標賣首。那裡與我合作過的土著,許多都是身負必殺絕藝的獵人;他們的童年,是瀰漫著仇外氣氛的石器時代,若無絕藝,根本沒機會長大。因此我認為紐幾內亞像個窗口,讓我們窺視過去的人類處境,在世界其他地區,那種情境已經消失了。

* * * * *

人類的興亡史,可以分為 5 個部分討論,每個都自成一格。第一部涵蓋幾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直到 1 萬年前農業興起前夕打住。其中包括兩章,討論的是化石、工具、以及基因,也就是保存在考古紀錄與生化紀錄中的證據,關於人類如何演化,那些證據是最直接的資料。此外,化石與工具的年代,通常可以鑑定,於是可以推斷我們何時演變的。「我們的基因組中,有 98% 與黑猩猩的一樣」,我們會檢驗這個結論的基礎,然後嘗試解答「讓人類得以演化大躍進的 2% 究竟是什麼?」

第二部討論人類生命循環中的變化,那些變化與骨架的變化一樣,對語言與藝術的發展,都扮演了關鍵角色。人類照顧嬰兒,斷奶後仍繼續餵食,不像其他哺乳類,讓雛兒自行覓食;大多數成年男女都組成對、送作堆;大多數父親,與母親一樣,會照顧嬰幼兒;許多人都長壽,看得見自己的孫子;女性會經歷更年期。凡此種種,我們習以為常,列舉出來都有灌水充篇幅的嫌疑,但是咱們自然界最親近的親戚,卻會覺得不可思議。這些正是我們最背離祖先的地方,可惜生命循環的特徵不會石化,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出現的。難怪古人類學書籍,花了大量篇幅討論大腦與骨盆的變化,而生命循環特徵的變化,寥寥幾筆就交代過去了。可是那些變化關係著人類獨特的文化發展,值得我們仔細討論。

第一、二部的主題,是我們文化表現的生物基礎,第三部接著討論那些我們認為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徵。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引以為傲的語言、藝術、技術、與農業,這些都是文明的標幟。不過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徵,也包括我們記錄上的污點,例如嗑藥。儘管所有這些文明的標幟,是不是人類獨有的,仍有辯論的餘地,至少我們可以說:那些特徵即使在動物界早已萌芽,在人類身上它們才顯得有聲有色。不過它們必然已經在動物界萌芽了,因為在生命演化史上,它們很晚才開花結果。它們在其他動物身上,是怎樣表現的?在地球生命史上,那些文明特徵註定會出現嗎?那麼其他行星的生命系統,也會演化出像我們一樣的生靈嘍!

除了嗑藥,我們的陰暗特徵中,還有兩個可能引我們走上毀滅的道路。第四部討論其中的第一個:我們仇殺外族的性向。這個特徵的動物原形十分明顯:除了人類,還有許多物種,個體或群體相互競爭,往往以謀殺終場。我們的技術發明,只不過增進了我們的殺戮本領。第四部會討論:在國家興起之前,人類情境是以仇外與孤絕建構出來的;國家這種政治體,打破了傳統社會的孤絕,遏阻了文化的歧異發展,促進了族群的融合。我們會討論人類族群競爭的結果,如何受技術、文化、與地理的影響。歷史上充滿了族群鬥爭,我只舉出大家都很熟悉的兩組歷史事件做例子。我們也要回顧世界史上的大規模族滅事件。這是個痛苦的題材,但是要緊的是,它會警惕我們:要是我們不正視歷史,就註定要犯同樣的錯誤,而造成的傷痛與禍害,卻會大到可怕的地步。

另一個人類的陰暗特徵是:對環境日漸加速地破壞。這個行為也有不折不扣的動物原形。動物族群有時能逃過獵食獸或寄生蟲的制衡,要是它們的數量沒有內部機制約束,就會不斷增加,直到破壞資源基礎的地步,偶爾它們會將資源消耗殆盡,然後滅絕。這樣的情節,套用到人類身上,顯得特別有力,因為現在人類幾乎不受獵食獸的威脅,地球上沒有一個棲境不受人類影響,我們殺戮動物與摧毀棲境的能力, 又是空前的。

不幸的是,許多人仍然懷抱盧梭式的幻想,以為我們破壞環境的行為是工業革命以來的新鮮事。在以前,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過的是天人合一的日子。果真如此,那我們除了感嘆「何昔日之芳草兮,今值為此蕭艾也」,無法從過去學到任何教訓。在第五部,筆者為讀者細說人類經營環境失當的歷史,以戳穿那個幻象。第五部和第四部一樣,筆者的重點都是:我們目前的處境並不新鮮,「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經營社會,卻不經營周遭的自然環境」,這戲碼在歷史上已上演過好多次,結果明擺在那裡,就看我們是不是有心學習了。

本書以〈跋語〉作結,筆者回顧了人類從動物界興起的歷程。我們自毀的能力也同時加速成長。要不是我感到迫切的危機,是不會寫這本書的;如果我相信我們毀滅的命運已經註定了,也不會寫這本書。要是我列舉的歷史紀錄令讀者感到喪氣,我對困境的描繪令讀者感到無助,在〈跋語〉中,我指出了令人振奮的跡象,以及向過去學習的方法,請讀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