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行銷‧趨勢‧理財趨勢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譯者簡介‧目 錄‧得獎記錄
‧導論 1‧導論 2‧序論 1‧序論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不平等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賈德.戴蒙人類文明三部曲(共三冊):槍炮、病菌與鋼鐵 + 大崩壞 + 昨日世界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二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15週年暢銷紀念版)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暢銷慶祝版) ‧賈德.戴蒙經典作品集
譯 者 作 品
‧十月終結戰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電腦生命天演論:人工智慧的演化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2024商業服務業年鑑:迎接智慧轉型,擁抱低碳永續,建構服務業韌性生態系 ‧台積電制霸全球未來:從人工智慧、機器人到電動車,未來十年全世界仍是台積電的天下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第三種猩猩(BE0068)──人類的身世及未來 The Third Chimpanzee :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譯者:王道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2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32頁 ISBN:957133089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導論 2|序論 1|序論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 書摘 1
我們什麼時候不再只是「另一種大型哺乳類罷了」?為什麼?怎麼發生的?回答這 3 個問題,有 3 種不同類型的線索,供我們尋繹答案。考古學家搜尋地層中的化石骨骼與古人遺留的工具,那是人類演化的主要證據。第一部會討論一些傳統的考古證據,以及分子生物學提供的新證據。 討論人類演化,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與黑猩猩究竟有多大的遺傳差異?我們的基因組與黑猩猩的,差別達到 10%?還是 50%?99%?僅僅以肉眼觀察,或列舉可以觀察的體徵比較,無法幫助我們得到答案,因為許多遺傳變化並沒有觀察得到的徵狀,而其他的變化卻有全面性的影響。舉例來說,以外型而論,大丹狗與北京狗的差別,可比人與黑猩猩大多了。然而所有的狗只要給它們機會,都能交配繁殖,不論品種(當然,兩造之間若體型差異太大,交配不易完成);而生下來的,也還是狗。對一個菜鳥觀察者而言,大丹狗與北京狗的外型差異,似乎意味著它們的遺傳差異,比人類與黑猩猩還大。不同品種的狗,外型上有許多差異,例如體型、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毛色等,可是那些形質都由少數幾個基因控制,那些基因的變化,對生殖生理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那麼,我們怎樣估計我們與黑猩猩的遺傳距離呢?這個問題直到 1970、80 年代,才由分子生物學家解決了。答案不僅令學究驚訝,還可能會衍生實際的倫理議題,例如我們該如何對待黑猩猩?讀者會發現:人類與黑猩猩的遺傳差異,雖然比人類各族群之間的差異或不同品種的狗要大,比起其他大家熟悉的親密物種,還是小得多。很明顯地,在黑猩猩的遺傳程式中,只有很小比例的指令發生了變化,於是在我們身上產生了巨大的行為結果。學者也發現,物種之間的遺傳差異,也反映了時間深度,因此我們可以大致估算出人類祖先從人—猿共祖分化出來的時間,那大約是在 700 萬年之前,誤差大約一、兩百萬年。 雖然這些分子生物學結果告訴我們:人與黑猩猩的總體遺傳差異,以及人與黑猩猩分化的大概時間,可是有些重要的問題卻無法回答,例如「人與黑猩猩究竟怎樣不同?」、「那些差異什麼時候出現的?」因此我們接著要討論化石與工具;形態介於猿與現代人之間的生物,學者發現的數以百計,他們的工藝製品,更多不勝數。從那麼豐富的資料,可以抽繹出什麼結論呢?骨骼的變化,一向是體質人類學的研究主題。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最顯著的形態變化有:腦容量增加;涉及直立行走的骨骼變化;以及頭骨骨壁變薄、牙齒縮小、上下顎肌肉變得纖細。 大腦增大,無疑是我們發展語言與人文創制的先決條件。因此你也許會期望從化石紀錄中偵查到腦容量與工藝技術平行發展、密切呼應的趨勢。事實上,兩者並沒有什麼密切呼應的現象。這是人類演化史上最令人驚訝、也最令人不解的發現。即使人類大腦已經演化到接近現代人的範圍,石器仍然維持原來的粗糙狀態,達幾十萬年之久。4 萬年以前,尼安德塔人的腦容量,平均值已經超過現代人的,可是他們的工具仍沒有什麼新奇創意,他們也沒有藝術品傳世。尼安德塔人仍然只不過是一種大型哺乳類。甚至有些人類族群,即使骨骼形態已經與現代人無異,仍然繼續使用尼安德塔類型的工具,達幾萬年之久。 從分子生物學證據得到的結論,因為這些謎團而可以修飾得更為精確。不錯,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組只有 2% 的差異,可是在這個微小比例中,直接涉及人文創制(例如藝術與複雜工具)的必然更小,那些基因與形態無關。至少在歐洲,那些人類特徵是突然出現的,毫無預兆——當時正是克羅馬儂人取代了尼安德塔人的時候。從那時起,我們再也不是「另一種大型哺乳類」了。是哪一小撮遺傳變化使得人類一躍而上,衝破人獸之別的藩籬呢?我會提出一些臆測作為第一部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