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丹尼爾.高曼
作者導讀
心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定義它?

譯 者 作 品

貓桌上的水手
心靈詭計(電影【福爾摩斯先生】原著小說豪華書衣版)
神聖藍色
美麗男孩
黑水燈塔船
波特貝羅女巫(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第七感:啟動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幸福連結
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
碧麗歌的媒人
滅頂與生還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底層邏輯2:帶你升級思考,挖掘數字裡蘊含的商業寶藏


第七感(BE0177)──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
Mindsigh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丹尼爾˙席格
       Daniel J. Siegel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5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76頁
ISBN:978957135287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丹尼爾.高曼作者導讀心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定義它?



  作者導讀

作者導讀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內在心智世界──我將此想像為一片內在的海洋──這是一個極為豐富的地方,充滿感覺與思緒、記憶與夢想、希望與期盼。當然這裡也可能動盪不安,讓我們體驗到這些神奇感覺與思緒的黑暗面──畏懼、哀傷、驚恐、悔恨、夢魘。當這內心之海迎面襲來,威脅要將我們拉進海洋最深處時,我們很可能覺得就快溺斃其中。畢竟誰不曾在某個時刻覺得自己就要被心裡的感受淹沒?有時候這些感覺轉眼即逝,可能只是某天工作不順利,或跟你所愛的人吵架,或為了即將到來的考試或簡報焦慮萬分,又或是持續一兩天莫名地憂鬱。但有時這些感覺會更加根深柢固,不受駕馭,彷彿成為我們最根本的部分,以致於我們不認為能夠加以改變。這時候,我所稱的「第七感」(mindsight)就能派上用場了。當我們能得心應手地掌握第七感,它就會成為能讓我們真正脫胎換骨的工具。第七感將有助於我們從既定的心理運作模式中解放出來,將自己的人生發揮到極致。

第七感是什麼?

第七感,是集中注意力,讓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內在的心理運作。它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心理,而不會被它淹沒,也讓我們能脫離根深柢固的行為模式與習慣性的反射反應,超越任何人都可能陷入的情緒惡性循環中。第七感讓我們不至於無力招架所感受到的情緒,反而能加以「命名並馴服」。「我很難過」跟「我覺得很難過」,兩者有何不同?這兩句話看來相似,事實上卻有深刻的差別。「我很難過」是一種受限的自我定義,。「我覺得很難過」則顯示我們有能力辨識並承認一種感覺,而不會被感覺吞噬。第七感所包含的專注技巧,讓我們得以看到內心的感受,加以接受它,然後因接受而放下,最後並能加以轉化我們內心的感受。

你也可以將第七感視為一個很特殊的鏡頭,透過它讓人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程度看見自己的內心。這種鏡頭是任何人都可以培養出來的。而當我們擁有這層鏡頭,就能潛入內心之海的深處,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內在生命。第七感,這種人類專屬的能力,讓我們可以精細且深入地檢視自己思考、感受與行動的歷程,也讓我們能重新塑造並引導自己的內在經驗,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創作者。另一個說法則是,我們所提到的社會智商與情緒智商,其背後的基本技巧就是第七感。

有趣的是,現代神經科學的新發現已經證實,培養第七感技巧所帶來的心理與情緒上的改變,實際上還可以改變腦部的物理構造。發展專注於內在世界的能力,就像是拿起一把解剖刀,重新雕塑我們的神經路徑,刺激大腦中攸關心理健康的區域的生長。在後續章節中,我會經常談到這個部份,因為我相信對大腦運作方式有基本的了解,將有助於了解自己有多大的改變潛能。

但是改變向來不是一蹴可幾,而是要經由努力才能獲得。雖然獲得第七感,藉此了解自己的內心之海,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潛能──有些人甚至因為接下來書中所闡明的原因,而比大多數人更具有這方面的天賦──但是第七感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出現,這跟我們天生擁有肌肉,卻不會因此自動成為運動員是同樣的道理。科學研究證明,我們需要先有一些經驗才可能培養出這種人類不可或缺的能力。我常說,父母和其他照顧者會提供我們入門的第一堂游泳課,讓我們學會如何在這片內在海洋中優游。如果我們幸運地在生命之初就擁有這樣豐沃的人際關係,就足以培養出基本的第七感能力,成為往後發展的基礎。但即使缺乏早期的支持,我們還是可以藉由某些特定的活動與經驗,終其一生不斷發展第七感能力。你將會在本書中看到,不論早期經驗如何,所有人都依舊能培養出第七感這種特殊技能。

在我剛開始探究人類心理這項專業工作的早期年代,一般日常用語中並沒有任何辭彙可以準確描述我們如何認知自己的思考、感受、知覺、記憶、信念、態度、希望、夢想、幻想。當然,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這些心理活動,我們並不需要學習任何技能即可體驗到心理活動的發生。但是我們要如何發展出一種能力,而能認知到自己的某個想法──而不只是擁有一個想法──並認知到這是自己的一個心理活動,而不至於被它掌控?我們要如何能獲取所有關於心理活動的豐富寶藏,而不是只能受至於心理反射?我們要如何引導自己的思考與感受,而不是被它們驅使?我們又如何能了解他人的內心,真正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並且更有效、更同理地給予回應?當我還是個年輕的精神科醫師時,科學界,甚至在臨床上,都沒有太多好用的辭彙可以完整形容這項能力。為了幫助我的病人,我創造出「第七感」這個辭彙,以便能一起討論這項幫助我們看見並形塑自我心理運作的重要能力。

我們最基本的五種感官知覺讓我們得以認知外在世界,例如能聽到鳥鳴或蛇的嘶嘶警告聲,感官能帶領我們穿越擁擠的街道,或聞到春天逐漸溫暖的大地香氣。而所謂的第六感則讓我們得以認知自己內在的生理狀態,例如心跳加速表示恐懼或興奮、焦躁不安,或是試圖引起我們注意的疼痛等。而第七感,這種向內觀看以認知內心,反思自我經驗的能力,同樣與我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第七感就是我們的第七感。

我將在本書說明這項重要的技巧如何幫助我們建立社會與情緒方面的智商,讓我們從混亂邁向心理健康,創造充滿情感連結與同理心並令人滿足的關係。曾有許多企業與政府領導人告訴我,了解團體中的心理歷程,幫助他們更有效地領導組織,促進團隊生產力。許多醫學界與心理醫療界的臨床人士也說第七感改變了他們面對病人的方式,而將心理運作置於醫療工作的核心,也讓他們創造出新穎而有效的醫療方法。了解第七感概念的老師們也表示當他們學會「在教學中隨時謹記大腦的運作」時,便能以更深刻、更有長遠影響力的方式進行教學與互動。

就個人生活而言,第七感讓我們有機會探索自己是誰,並且創造出具有深刻意義、更了解內心世界的人生。有了第七感,幫助我們平衡內在情緒,應付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壓力將更得心應手。而第七感這樣的專注能力,也讓我們更容易保持身體與大腦的恆定性──攸關身心健康的一種內在平衡、協調與適應。最後,第七感還能改善我們與朋友、同事、配偶和子女的關係,甚至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邁向身心健康的新途徑

本書的所有內容都建立在三個原則上。第一,第七感可以經由非常實際的步驟培養出來。這表示我們能夠藉由學習獲得第七感的技能,進而創造心理上、親密關係上,甚至生理上的幸福健康。本書將從基礎到進階,逐步探索航行於內心之海的技巧。

第二個原則是,如之前提到的,當我們發展出第七感的技能時,事實上正在改變腦部的構造。培養出可以更清晰的鏡頭來觀看內心,即能刺激大腦生長出很重要的新連結。這個概念是根據過去二十年來最令人興奮的科學發現之一: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會形塑腦部的構造。神經科學研究也支持,發展第七感這樣的反思技巧,正足以啟動創造身心健康與彈性的神經迴路,也就是引發移情與同理心的同樣迴路。神經科學也同樣確切地顯示我們終其一生都能生長出這些新的連結,而不只是在童年時期而已。本書第一部份各章節後面的「大腦解析」單元就像是旅遊手冊,引導讀者進入這個新領土。

第三個原則與我身為心理治療師、教育者以及科學家的工作息息相關。當我們在生活中創造出連結,當我們學會用第七感幫助大腦達到並維持「整合」,讓各種分開的元素連結起來,成為流暢運作的整體時,即能帶來身心的健康。我知道這樣的描述剛開始會顯得既陌生又抽象,但我希望讀者很快就會發現,這種思考生活的方式是很自然又有用的。舉例來說,有了整合的基礎,我們才能以健康的方式與別人產生連結,尊重彼此的差異,同時又保持溝通管道的開放與順暢。整合,也就是將各個分開的實體連結起來,也將有利於左右半腦同時運作近而釋放出創造力。

整合讓我們變得靈活有彈性,相反的,缺乏連結的生活則會引發過於僵化或過於混亂的生活,你的生活可能因此遲滯沉悶,難以預料的混亂也可能一觸即發。整合帶來的自由,會讓你覺得充滿活力、自在健康。但缺少整合,我們就可能被行為的窠臼囚禁,陷入焦慮、憂鬱、貪婪、執迷,或耽溺而無法自拔。第七感的技巧將有助於我們改變心理歷程,讓我們的生活邁向整合,遠離混亂或僵化的極端。具備第七感後,我們就能集中內心來整合大腦的運作,而具有韌性與健康的身心。

關於第七感的誤解

讀者或病人在寄給我的電子郵件上寫到:「我對現實的整個觀感都改變了,」真的讓人感覺很棒。但並非所有剛接觸第七感的人都能立刻領悟。有些人會擔心那只是另一種讓人自我陷溺的方式,讓人只顧著關注自己,忙於顧影自憐而不是積極充實地去生活。或許你也讀過一些新近的研究(或古老的智慧),談到快樂來自於「超脫自己」。第七感會讓我們忽視這種超脫自身的、更廣闊的美好嗎?自我陷溺確實會降低一個人快樂的程度,但是事實上第七感反而會讓你變得不那麼陷溺在自己的世界裡。當我們不受制於被自己的思考與情緒時,反而可以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內心世界。科學研究亦支持這項見解,證實擁有較多第七感技巧的人對他人有更強烈的興趣與同理。研究同時也清楚顯示,第七感不但有助於個人內在與人際之間的幸福感,亦有助於提升個人在學業與工作上的效率與成就。

有一次,我在跟一群教師談話時,談到了一般人對第七感的另一個強烈顧慮。「你怎麼能要求我們叫小孩子反思自己的心理?」一個老師對我說。「那不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確實,當潘朵拉的盒子開啟時,所有的所有麻煩隨即傾巢而出。但是,這就是我們對自己或孩子的內在世界的想像嗎?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當我們帶著好奇與尊重,而非恐懼和逃避來觀看自己的內心運作時,更大的轉變才會開始。當我們邀請自己的思緒與感受進入意識層面,才可能向它們學習,而不是被它們所驅使;我們可以使它們平靜下來,而不是忽視它們;我們可以聽到它們的智慧,而不是被它們的吶喊所恫嚇。而且,你會在本書的一些故事中看到,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當他們更清楚察覺到自己的衝動時,也可以學會先暫停情緒,然後再考慮下一步該怎麼做。

如何培養第七感

第七感並非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能力。第七感是一種專精的技術,因此只要我們願意花時間力氣,加以練習,即可鍛鍊得來。

大多數人與生俱來都有足夠的大腦潛力但需要生活經驗的刺激才可發展出第七感所需的神經迴路,能發達茁壯。對某些人而言,例如有自閉症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人,即使有最佳的照顧,恐怕也無法發展出足以支持第七感的神經迴路。但是大多數孩子只要經由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尤其是如果父母或照顧者專注地與他溝通,就會發展出看見自己心理運作的能力。如果大人能調整自己與與孩子頻率相同,並能精確回應孩子的內在世界,孩子就會逐漸學會清楚感受自己的心理。這就是第七感的基礎。神經學家現在正在研究大腦中有哪些神經迴路參與這樣的親密對話,並探索為何照顧者的頻率與孩子的內在世界頻率相同時,可以刺激這些神經迴路的發展。

但如果父母的反應冷淡、疏離或混亂,無法與孩子頻率相同,就不可能精確地回應孩子的內心世界。研究顯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第七感鏡頭就可能變得扭曲或朦朧。這樣的孩子可能看不清自己的內心之海,或只能看到一部份,但也可能發展出很清晰卻非常脆弱的鏡頭,很容易在壓力之下或情緒緊繃時破碎。

好消息是,不論我們在生命初期的經驗如何,經由刺激神經纖維生長以支持第七感茁壯,永遠都不會太晚。你將在本書中看到,一個九十二歲的老人仍舊可以克服他痛苦而扭曲的童年,成為一個第七感專家。這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活生生的證據,見證了現代神經科學界的新發現:人類的腦部永遠都能藉由經驗持續生長。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有快樂童年的人。即使我們在生命早期就與父母或照顧者擁有正面的關係──甚至還能寫作關於這個主題的書──也都仍舊能在有生之年不斷發展這關鍵的第七感,促進自我與他人的連結與整合,而提升由此而來的心理幸福感。

在旅程的一開始,本書的第一部份,我們將先探索缺乏這項關鍵技巧時的情形。這些故事將顯示,能清晰看見心理歷程並加以改變,是邁向幸福不可或缺的因素。第一部份較偏向理論,我會在這個章節解釋基本的概念,簡介有關大腦的科學知識,並提供讀者也能輕易理解的關於心理運作與心理健康的各種辭彙定義。我知道本書讀者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背景與興趣,因此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將大部份的腦科學資料很快地瀏覽過去,甚至完全略過,以便直接進入第二部份。在第二部份,我們會深入我在執業時遇到的一些故事,以說明發展第七感技巧所需的各個步驟。我將在這部份分享一些知識與實用技巧,讓讀者了解要如何塑造出健康的心理。本書最後的附錄則會概略列出基本的觀念,以及完整註解,說明支持這些觀念的科學研究。

我們對第七感的探索將從一個家庭的故事開始,這個故事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以及我進行心理治療的方式。為了找出幫助他們的方法,我開始尋求新的答案,來解答第七感消失時所引發的痛苦及問題。這也促使我去尋找新的技巧,以幫助我們重新獲得並創造我們對自己、對自己的子女,甚至對社群團體的第七感。我誠摯希望,你可以與我一起探索這內在的海洋,因為在海洋深處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遼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