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丹尼爾.高曼
作者導讀
心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定義它?

譯 者 作 品

貓桌上的水手
心靈詭計(電影【福爾摩斯先生】原著小說豪華書衣版)
神聖藍色
美麗男孩
黑水燈塔船
波特貝羅女巫(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第七感:啟動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幸福連結
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
碧麗歌的媒人
滅頂與生還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底層邏輯2:帶你升級思考,挖掘數字裡蘊含的商業寶藏
《劉潤經典叢書:底層邏輯1+2【隨書附「劉潤印簽金句筆記本」】


第七感(BE0177)──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
Mindsigh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丹尼爾˙席格
       Daniel J. Siegel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5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76頁
ISBN:978957135287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丹尼爾.高曼作者導讀心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定義它?



  心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定義它?

(摘錄自第三章 離開乙醚圓頂廳之後)

心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定義它?

就在我決定從醫學院休學的那個星期過後,整整二十五年,我發現自己又回到了乙醚廳。但是情況有些不同。畢竟我已經完成了小兒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的訓練,並且在這麼多年後,被邀請回來這裡當主講人,講題是情緒與故事對於健康發展的重要性。我十五歲大的兒子跟我一起來,也坐在聽眾席當中,而我心底則充滿了各種難以描述的感受──感激、如釋重負以及深刻體會到這期間的巨大改變。

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裡,科學打開了一扇新的窗,讓我們更清楚看見通往人類生命的真相。雖然肉眼無法看見,但我們已經可以確切地說,心,毋庸置疑地「真實」存在。這些年醫學也進展神速。哈佛醫學院已經改變了,今天的許多計劃至少會要求醫學院學生要注意同理心、降低心理壓力,以及將病人視為人看待等等。如果我接受的是這樣注重內在的、全面性的課程,我的醫師受訓經驗應該會好得多。

我自己職業生涯中待過的領域,包括小兒科、精神科,以及心理學,都讓我能夠更深入心理的海洋。我接受一項研究獎助金,而得以研究依附、記憶與人生敘述,並探討心理在家庭中的發展過程,便成為心理健康領域的教育者。此刻,在乙醚廳裡,我正在講述心理的本質,以及第七感對健康的重要性。此外,我也終於能問聽眾一個問題──我到目前為止已經在演講中問過將近八萬個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問題。他們的專業包括了心理學、精神醫學、社工,跟職能治療等等。

演講一開始,我請大家舉手回答:「在你的專業訓練中,有多少人在課程或演講裡探討過心靈或心靈健康的定義?」舉手的人數很容易數得出來。分布在全球各地四大洲的眾多國家裡的演講廳,同樣的統計數字一再出現: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士中,只有百分之二到五的人至少曾經在一場演講中,聽到他們的專業的基礎──心──的定義。對他們,以及對當年受訓的我自己而言,學習的焦點一直都是心理疾病、症狀的分類,以及設計來舒緩心理疾患的治療技巧。然而,這世界充滿了各種心理上的痛苦,而幫助人們減輕痛苦,絕對是我們應該分擔的重要責任之一。但是我們在努力這麼做時,卻經常看不清楚自己的目標,因為我們根本不曾探討健康的心究竟是什麼。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很快也就發現,事實上,其他跟心理有關的研究領域在進行各種有趣的研究時,似乎也都不曾先定義他們企圖研究的目標。

我現在用於治療病人與教導學生的心的定義,是一項卓越的合作研究計畫的成果。一九九二年時,我在UCLA組成了一個跨領域的團體,研究大腦與心智的關連。我總共找來了四十位科學家,分別來自各種截然不同的領域,包括語言學、電腦科學、基因遺傳學、數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當然還有發展與實驗心理學。那是「大腦時代」(Decade of Brain)的開端,而我們都很興奮能夠試圖解答大腦的客觀生理特質跟主觀的心理特質究竟有何關連的難題。

但是我們很快發現,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看待現實的方式,而且儘管我們都同意大腦是由一整套在頭顱內的神經構成,並且與身體其他部分互相連結,卻對於心的本質沒有共識,也沒有共通的語彙。電腦科學家說它是「一套操作系統」。神經生物學家說「心,不過是腦部的活動」。人類學家說這是「代代相傳的社會共有的進程」。心理學家說「心,是我們的思考與感覺」。就這樣無止盡地下去,直到我開始擔心這不同觀點引起的緊張會導致整個團體瓦解。我必須創造出某種大家都接受,可操作的定義,才可能開始處理我們基本的研究主題。

以下是我最後提供給這個團體的,作為我們探索起點的定義:「人類的心,是一個由身體與人際關係形成的,調節能量與資訊流動的歷程。」就這樣。很令人吃驚的,這個團體裡來自各個領域的所有人,都肯定這個定義符合他們自己的領域的觀點。

心,是真實的存在,忽視它,並不會讓它消失。給予心靈一個定義,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乃至於在各種專業領域中──不論是心理治療、醫學、教育、政策決策與公共議題倡導中──對我們生命的內在本質有了共通的語言。

為了確保我們有共同的理解,首先我們要仔細檢視這個操作定義的各項構成元素。我將先從成果開始講,再往回講到起點。

心智包含能量與資訊的流動  

能量是執行一個動作的能力──不論這個動作是移動四肢,或思考一個概念。物理學中探討的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但基本的「有能力做什麼」的概念,都是一樣的。我們坐在太陽下時,會感覺到陽光四射的能量;我們走在沙灘上或去游泳時,會用到運動的能量;我們思考、講話、傾聽、閱讀時,則是用到神經的能量。

資訊,則是任何一種可以象徵自身以外其他事物的事物。你現在閱讀的文字,或你聽到的語言,其實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資訊,即使這些紙張上一個一個的國字並不是文字的意思,而你聽到的語言也不過是音波以某些特定的頻率震動空氣分子。相反的,石頭本身則不是資訊。石頭有一些資料:我們可以秤出它的重量,看到它的顏色、質地以及化學組成。我們可以想像它形成時的地質年代,以及塑造出它的許多力量。但是製造出這些資訊的,是我們的心。除非有人在石頭表面上刻了一幅畫或一個字,或者除非我們思考它的歷史或跟別人談論它,否則這塊石頭就只是一塊石頭。但是相反的,「石頭」這個字,則是一小捆資訊。甚至是一塊石頭這個概念,都可能對你有意義──但是同樣的,這個意義是你創造出來的,不是石頭本身既有的。

能量與資訊與我們的內心動作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可能對當下的經驗有直接的感覺──例如在飢餓時感覺到胃的飢餓感,或在難過時感覺到情緒的浪潮。但我們也可能以這些充滿能量的感官知覺和感受為基礎,在腦部較高的區域描繪出它們的表徵。我們可以「察覺」胃的咕嚕聲響表示我們「應該」吃飯,然後我們會看看時鐘,告訴自己,再等半小時就可以吃午飯了。我們也可以詮釋一股情緒的意義──瞭解心底湧起的哀傷是因為失去了所愛,察覺隨之而來的孤獨感和疏離感──因此有動力想點辦法,或許找朋友談談,尋求安慰。我們的心智就是這樣從能量的流動中製造出資訊,而資訊又會引導我們以恰當的新方式,動員與運用能量。

我在第一章介紹了「表徵」這個科學術語,來傳達資訊的概念。當我們有能力對自己「表徵」一個情緒反應,而對情緒賦予名字和意義,就可以幫助我們抽離當下的情緒,而有效地加以適切地因應。

當我們知道心智能夠調節能量和資訊,我們就能切實感覺到這兩種心理經驗形式的真實感,並能加以處理,而非迷失其中。

此外,為什麼要說是能量與資訊「流」?因為它們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可以感覺它們從這一刻到下一刻之間,多變的、流暢的、移動的過程,我們也能跨進時間之河裡,改變這些模式的演變。心智的調節功能會創造出新的能量與資訊模式,並持續加以監督與調整。這個過程就是人類主觀生活經驗的精髓。

心智是一種調節的歷程:監督與調整

請想像一下開車的動作。要駕駛或「調節」一輛車,你必須同時意識到它在空間裡的動作與位置,並且能影響它的移動。如果你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但是你的眼睛是閉上的(或專注在你的手機訊息上),那麼你可以讓車子移動,但你並沒有在駕駛它──因為駕駛的意思是掌控這輛車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動作,掌控它的流動。如果你的眼睛是睜開的,但你坐在後座,你可以監督車子的行動(並發出評語,像我認識的某一位親戚),但是你實際上無法自己調整它的行動(不論你多努力都一樣,很抱歉)。

如果你在思考心智在監督與調整的事物究竟是怎麼回事,答案就是能量與資訊這兩種元素在時間裡的流動。心智觀察資訊和能量流,然後影響這流動的特徵、模式與方向。

我們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心智:獨有的思考、感受、感知、記憶、信念跟態度,以及獨有的調節模式。這些模式會形塑我們內在的能量與資訊的流動,同時我們也會與其他人的內心分享這些模式。我們將在本書後續章節探討到一項具有強大力量的發現:我們可以藉由清楚看見內心,而塑造這些模式,改變我們的內心,和我們的大腦。

由身體與人際構成的心智

我們現在來到定義的開端。當我說心智是由身體構成的,意思是能量與資訊流的調節,有一部分就發生在身體裡。心理運作發生的地方就如我們一般想像的,是發生在頭顱內的腦部迴路與突觸中。但是它同時也發生在全身各處,在遍布身體的神經系統中,這些系統負責監督和影響通過我們心臟、腸胃的能量與資訊,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的活動。

最後,心智也是人際互動的歷程。能量與資訊會在人與人之間流動,也會在共有的互動中受到監督與調整。這件事此刻就正透過我的書寫,與你的閱讀,在我們之間發生。這許多片段的資訊──紙張上的文字,或說出來的話語──就從我的內心萌生,而進入你的內心。如果我們坐在同一個房間裡,我們會交換各式各樣的訊號,可能是語言形式的各種象徵,也可能是屬於非語言領域的眼神接觸、臉部表情、聲調語氣、身體姿勢跟手勢等。人際關係就是我們分享能量與資訊流的方式,而分享的方式也就部分地影響了這流動將受到什麼樣的調節。我們的心智是在人際關係中被塑造出來的──包括我們跟我們自己的關係。

將心智的核心層面定義為「調節能量與資訊流的歷程」,是我們這個跨學科的研究團體很重要的起點。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個基礎,讓我們可以由此去探討由身體與人際關係形成的心智,還有其他的面向,以及心智對於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所具有的意義。

人際神經生物學

我們的團體持續聚會了四年,而從那之後,以這種看待心智與心理健康的方式為基礎,而建立的一整個研究領域也逐漸成形。被稱為「人際神經生物學」的這個領域現在有它自己的組織、教育計畫,跟專業書籍文獻,包括超過十二本的教科書。人際神經生物學的中心概念是,第七感幫助我們引導能量與資訊流邁向整合,而整合似乎就是身心健康的核心。我們將會在後續章節探討整合在真實世界中的許多應用。

在同一時期,關於「心智─腦部─身體」相互連結的新近研究也顯示,我們的內在主觀狀態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理健康。研究也證明,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會對免疫系統造成負面影響,減損它對抗感染跟癌症的能力。還有研究發現,曾在童年受到情緒虐待的人,成年後會有較高的風險發展出生理疾病,其原因同樣可能來自壓力對身體防禦能力的影響。相反的,研究也顯示,練習正念認知(mindful awareness)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反應能力。

不過,我必須承認,讓腦部科學成為進行心理治療、教學,以及醫學的常態部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一位資深臨床人員曾對我說:「丹,我這輩子從來沒見過前額葉皮質,為什麼我現在要開始思考它?」還有一個臨床人員承認:「探索大腦讓我覺得自己很笨,很無能,我已經太習慣原來的方式,真的很難改變。」

我也曾經在專業會議上遇到臨床界的同事對我說,這種方式「很糟」。既然人類還不瞭解關於腦的「一切」,治療師又為什麼要知道關於腦的「任何事」?還有一位講師說,她認為「帶入大腦科學研究的概念,會污染心理治療中的人際環境。」(我實在不瞭解這些顧慮。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在進行人際神經生物學研究時一樣,建立一個框架,堅實地立基於科學之上,同時也尊重人際世界的主觀性與重要性?)

另一方面,有些神經科學家也不願意接受「心智」不僅是「腦部活動的結果」。大腦是一個可測量的實體,有重量,有體積,有物理特質,還有確切的位置。但是我們要到物理空間中的哪裡去尋找「心」?我們要如何測量它,或對它的特徵賦予數字?在一次會議上,一位腦部科學家宣布:「我們根本不應該問任何無法被量化的問題。」為了青出於藍,他的一個學生甚至變本加厲說:「我們根本不應該思考任何無法被量化的想法。」我的一個人類學家朋友聽到這裡,臉色大變,終於深吸一口氣,嚴正表達不能贊同。此時在座的許多人才如釋重負,吐出一口無法被量化的大氣。

當然,現在已經有一些複雜的腦部掃描可以讓我們從事些許的量化:我們可以測量腦部的血流量、腦部某個特定區域的神經連結密度,或在某個特定時間的電流活動幅度。而且就如「大腦剖析」單元所看到的,有些令人興奮的新興科學技術已經能追蹤在經歷某些最私密的經驗時,我們腦部的相關活動。但是內在世界的大部分仍舊無法以絕對確實的方式加以量化。我們要如何測量意義?我們要如何賦予一個感受,或一個意圖特定的數值?我們要如何量化我們跟彼此的連結感,或「感覺被感覺」,或被注視時的感覺?

這些討論並不僅是學術討論,而是與我們如何定義現實有密切相關。現代科學奠基於測量之上。這門學科的基礎是統計跟數值分析,而能夠由客觀的觀察者加以重複查核來證明無誤。然而主觀的內在心智世界,卻大多只能以質化方式來觀察,其基礎經常是實際擁有心理的研究對象所陳述的第一手敘述。如果你執著於數字遊戲,那麼就很容易忽略我們的心。當我身處充滿質疑挑戰、令人挫折的學術討論中時,經常忍不住想起我在乙醚圓頂廳裡的經驗。無數備受尊崇的醫學與外科界的教授們似乎都當作心靈根本不存在。他們都是具備高度理性的男性與女性,在自己的領域極為傑出,但為什麼他們的心靈可以對心靈這樣真實的事物視而不見?

第七感的精確定義

心的世界比大腦更遼闊。它會在人際關係中茁壯,並且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然而我們經驗中如此主觀的核心,卻無法被我們握在手上,也無法用最先進的機器顯示出來。如果我們只聚焦在具體的物理世界,那麼就很容易忽略我們的心。我們很容易就能抹去眼淚,而創造意義、感受感覺,讓我們知道自己活著並且充滿痛苦或喜悅的心,也沒留下任何淚痕。

當我們感知內心時,我們所意識到的不僅是我們或別人的內在世界:我們現在已經能更精確地找出第七感的概念,瞭解到它並不僅止於我在本書一開始所描述的,只是洞見與同理的結合。雖然這樣的描述是個易於瞭解也很重要的起點,但它只是整個故事的開始而已。第七感可以讓我們意識並塑造能量與資訊流。這才是它根本的定義、更深刻的真相以及更完整的全貌。有了第七感,我們就能感知與認識位於我們的生命核心中的調節機制(心智)、分享(人際關係)與神經機制(大腦)。我們的生命包括了你的生命以及我的生命,第七感能消除分隔你我的表面疆界,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屬於一股互相連結的河流,屬於一個更廣大的整體。

當我們將心智、大腦跟人際關係視為同一個實體的三個根本面向──能量與資訊流的各個層面,就能以真正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