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摘自〈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
朱敬一 推薦序
陳國華 推薦序
曾耀寰 導讀

作 者 作 品

愛因斯坦的宇宙
2050科幻大成真:超能力、心智控制、人造記憶、遺忘藥丸、奈米機器人,即將改變我們的世界
愛因斯坦的宇宙:想跟光賽跑、從椅子摔落……世紀天才這樣想出相對論及量子力學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台暢銷萬冊,2019年全新封面版)
2050科幻大成真:超能力、心智控制、人造記憶、遺忘藥丸、奈米機器人,即將改變我們的世界:(紐約時報暢銷書,2019年全新封面版)
離開太陽系:移民火星、超人類誕生到星際旅行,探索物理學家眼中的未來世界
人類未來三部曲:《2100科技大未來》+《2050科幻大成真》+《離開太陽系》(物理大師加來道雄經典代表作)
神的方程式:對萬有理論的追尋

譯 者 作 品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台暢銷萬冊,2019年全新封面版)
失智可以預防(附光碟):生活健腦100招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底層邏輯2:帶你升級思考,挖掘數字裡蘊含的商業寶藏


2100科技大未來(BE0191)──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加來道雄
       Michio Kaku
譯者:張水金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02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416頁
ISBN:978957135667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摘自〈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朱敬一 推薦序陳國華 推薦序曾耀寰 導讀



  摘自〈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

摘自〈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

二一○○年:成為神話中的諸神

今天,如果我們還能拜訪我們的古代先人,向他們展示諸多科技成果,我們將會被認為是位魔法師。我們將以科學魔法,讓他們看見高翔雲端的飛機、可以探索月亮和其他行星的火箭、可以透視體內的磁振造影機,以及可與地球上任何人聯繫的手機。如果讓他們看到手提電腦,可以在頃刻之間將影像及訊息傳送到大陸的另一端,他們會認為這是魔法。

但這只是開端。科學不是靜態的。它在我們周邊以指數性爆發。如果你計算已經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你會發現數量急遽增加,大約每十年就會倍增。創新與發現正在改變整個經濟的、政治的以及社會的風貌,顛覆傳統所重視的信念和偏見。

現在,讓我們勇於想像二一○○年的世界。

到了二一○○年,我們的命運就是成為我們曾經膜拜和畏懼的神明。但我們的工具將不會是魔術棒與仙丹,而是電腦科學、奈米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以及最重要的作為這些科技的基礎量子論。

在二一○○年,如同神話中的神一般,我們將能以我們的念力操控物體。電腦將會悄悄地閱讀著我們的思想,然後實現我們的願望。我們將可以單靠思想,就能移動物體—這種心電感應的能力以前是神的專利。運用生物科技的力量,我們將會創造出完美的身體並延長壽命。我們也將能夠創造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生命形式。我們將可以運用奈米科技的力量,將某種物體轉換成另一種東西,好像是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東西。我們不會像神一般駕馭火紅的戰車,卻有流線型的車子,幾乎不用燃料就能不費力地漂浮空中。我們的引擎將能運用恆星上無盡的能源。我們快要可以送出星船去探索鄰近的星球。

雖然這種類似神的威力,先進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如同前面所說,這些技術的種子都已種下。

那是科學為我們帶來這種力量,不靠聖歌或咒語。

我是個量子物理學家。我每天都在和能夠闡明次原子粒子(創造宇宙的基本元素)之間關係的方程式奮鬥。我所居住的世界,是一個十一維度超空間、黑洞以及通往多重宇宙蟲洞的宇宙。雖然量子論的方程式,一向被用來描述星球的爆炸和宇宙的大爆炸,它也可以用來為我們的未來輪廓解碼。

但所有的這些科技變化將引領我們走向何處?此一科學與技術的漫長航程的終站,究竟在何方?所有這些劇烈變化的高潮,就是行星文明(物理學家稱之為第一型文明)的形成。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轉變,標誌著向過去所有文明的急遽告別。每一則新聞頭條,都以某種方式反映出行星文明誕生的陣痛。商業、貿易、文化、語言、娛樂、休閒活動,甚至戰爭,都因行星文明的浮現而產生變革。依據行星的輸出能量來計算,我們可以預估將在一百年內達到第一型文明的狀態。除非我們抵擋不住混亂和愚蠢的壓力,否則朝向行星文明的轉變是無可避免的。此一巨大、勢不可擋的歷史與科技力量的最後產物,將會超出任何人的控制。

為何有時預言未能成真?

但是有一些對資訊時代的預言,卻又顯然未能成真。例如,許多未來學家預言「無紙辦公室」 將會出現,而電腦將使紙張被廢棄不用。事實剛好相反,只要隨意掃視任何辦公室,都會發現用紙量實際上達到新高。

也有人想像出「無人城市」。未來學家預測,透過網際網路舉行的遠距會議,將使面對面的企業會議變得沒有必要,因而不需每天上班。當人們在家(而非辦公室)工作時,城裡將會被清空,變成鬼鎮。

同樣地,我們將看到「虛擬旅遊」的興起,懶得動的「沙發馬鈴薯」將會成天懶洋洋地倚靠沙發,透過電腦網路漫遊世界,觀賞景色。我們也將會看到以滑鼠代步的「虛擬逛街客」。購物中心將會破產。而「虛擬學生」將會在線上教室上課,同時卻祕密地玩著電動遊戲並喝著啤酒。大學將因失去吸引力而關門。

我們也可回想一下「影像電話」的命運。一九六四年世界博覽會期間,AT&T公司花了一億 美元來改進可與電話系統相連的電視螢幕,讓你與交談的對象互相看見。這個想法沒有引起風潮;AT&T只賣了大約一百套,每套平均成本高達一百萬美元。這個失敗的代價很高。

最後,傳統媒體和娛樂事業的死亡,也被認為迫在眉睫。有些未來學家聲稱,網際網路就是雜技團,會吞噬現場演出的劇場、電影、收音機和電視,所有這些很快地都只能在博物館看到。

事實卻剛好相反。交通阻塞空前嚴重—這是都市生活的永恆場景。蜂擁到異國景點的人群創了新紀錄,觀光事業是地球上最快速成長的工業。血拼客顧不得經濟不景氣,擠滿商店。大學取代虛擬教室的增加,招收比以往為多的學生。當然,有較多的人決定在家工作,或與工作夥伴舉行遠距會議,但都市並未清空。它們反而蔓延出許多衛星城市。今天,透過網路進行視訊會議非常容易,但多數人並不喜歡被攝影,反而偏好面對面的會議。當然,當媒體巨人正在苦思如何在網路上賺取收入之時,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整個媒體景觀。但若說到讓電視、收音機和戲劇院消失,則還很遙遠。百老匯的燈光,仍然一如往昔地閃爍著。

穴居人原則

為何這些預測未能實現?我猜想,人們排拒這些進步,主要是基於我的所謂「穴居人原則」(Cave Man Principle)。基因和化石證據都顯示,外觀與我們相似的現代人類,十萬年前出現於非洲,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我們的大腦與性格,此後有過較大的改變。如果你找來那時期的一個人,從解剖學上看來,他與你並無兩樣:如果你讓他洗洗澡、刮刮毛,讓他穿上三件式西裝,然後把他擺在華爾街,他的身體與其他人完全沒有區別。所以我們的需要、夢想、性格以及慾望,在過去十萬年間,可能並無很大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可能與我們的穴居祖先類似。

我的主要的觀點是:當現代科技與我們的原始祖先的慾望衝突時,這些原始慾望總是獲得勝利。這就是「穴居人原則」。例如,穴居人總是要求「獵殺證明」。光是吹噓被逃走的獵物有多大是不夠的。擁有新鮮動物在手,總比被脫逃的故事受歡迎。同樣地,在我們處理檔案的時候,總希望有列印出的紙本在手邊。人類的本能,似乎並不信任在電腦螢幕上浮動的虛幻電子影像,所以我們即使在非必要時,也會將電子郵件和報告列印出來。這就是無紙辦公室沒有變成現實的原因。

同樣地,我們的祖先總是喜歡可以面對面的場合。這種場合讓我們與他人發生關聯,並讀取隱匿的情緒訊息。這就是「無人城市」沒有應驗的原因。比如,一個主管可能想要仔細評估他的部屬。這件事很難在網路連線時辦好,但在面對面時,主管可以觀察身體語言,以獲得有價值的無意識訊息。由於近身觀察,我們發生了關聯,也能讀取他們微妙的身體語言,去發現他們腦海中正在動什麼念頭。這是因為我們的類猿祖先,在尚未發展出語言前的好幾千年間,幾乎僅僅仰賴身體語言,以傳達思想和感情。

這就是為何「虛擬觀光」沒有起飛的原因。看見印度古蹟泰姬瑪哈陵是一回事,有權利吹噓親眼看見,又是另外一回事。類似的情形也反映在音樂欣賞上,在光碟上聆聽你喜歡的音樂家的感受,與在現場演奏會看到這個音樂家被樂迷包圍、歡呼以及叫囂,因而熱血奔騰的感受,並不相同。這意味著,即使我們能夠下載我們喜歡的戲劇或名人的影像,但還是無法與親眼看到舞台上的戲劇或歌手的表演相提並論。雖然歌迷可以從網路上免費下載圖片,但他們寧可排很長的隊伍,去獲得簽名照或買票。

這就是有關「網際網路會淘汰電視和收音機」的預言尚未實現的原因。當電影和收音機剛出現時,人們為現場演出的劇院感到痛惜。當電視來臨時,人們也預期電影和收音機的末路。但我們現在卻仍然生活在一個混合的媒體世界中。我們得到的教訓是,某一個新媒體不會使前面的媒體成為過去式,而是與它共生。但是這些媒體之間的混合和關係卻不斷地改變。任何能夠正確預測未來這些媒體的結合方式的人,將會非常富有。

這樣的演變理由在於,我們的古代祖先總是希望眼見為憑,而非道聽塗說。我們在森林中若要繼續生存,仰賴實際物證而非依靠謠言,乃至關重要。甚至在一個世紀以後,我們仍將會有現場演出的劇院,也會繼續有追星族,這是遠古以來的傳統。

還有,我們是掠食性動物的子孫。因而,我們喜歡觀看別人,甚至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好幾小時,不斷地觀賞著人類同伴的可笑舉止;但若是感覺到有人在看我們時,則立刻緊張起來。事實上,科學家做過統計,我們只要被陌生人注視四秒鐘,就會覺得不自在。過了十秒鐘,我們就會因為被人注視而生氣,產生敵意。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原來的影像電話會失敗。還有,誰願意在上網以前先梳理頭髮?(今天,經過數十年的緩慢、痛苦的改進,視訊會議終於開始流行。)

現在我們也可能選修線上課程。但大學裡仍然擠滿學生。與教授一對一的會面,能夠獲得個別的注意,以及個人問題的回答,因而仍然比線上課程受歡迎。當申請工作時,大學學位仍然比線上課程證書有分量。

所以「高科技」(High Tech)和「高接觸」(High Touch)之間的競爭,一直存在。亦即,坐在室內看電視好呢?還是走出去,接觸周邊事物?在這個競爭中,我們希望兩者兼得。所以,在這虛擬空間與虛擬實境的時代,我們仍然有實況演出的劇院、搖滾音樂會、報紙與觀光旅遊。如果有人要給我們一張我們的偶像音樂家的免費照片,或是現場演出的入場券,我們將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入場券。

所以,這就是「穴居人原則」:我們最喜歡魚與熊掌兼得,但如果只能選擇其一,我們會追隨洞穴先人,選擇「高接觸」。

但是,這個原則也有一個必然的結果。早在一九六○年代科學家剛剛發明網際網路時,人們普遍相信,它會演化成一個為教育、科學及進步而存在的論壇。另外卻有人唯恐它迅速墮落成為沒有法制的西部大蠻荒,一如今日情況。事實上,這是可以預期的結果。依據「穴居人原則」推論,如果你想要預測未來人類社會的互動,你只要想像我們在十萬年前的社會互動,再乘以十億倍。也就是說,掌握小道消息、社交網絡和娛樂的人會得到獎賞。在古代部落中,謠言對消息的迅速流通(特別是有關領袖和大人物的消息)極其重要。那些局外人往往無法存活下來,並傳遞基因。今天,我們可以在雜貨店結帳區的雜誌架上看到這個功能。架上有整面牆的明星八卦雜誌。另外在追逐明星的文化中也可見到。現在唯一的不同在於,部落八卦的重要性被大眾傳播大大增強,可以在瞬息間環繞地球好幾圈。

社群網站的勃興,在一夜之間將年輕的娃娃臉企業家變成億萬富翁,使許多分析師跌破眼鏡,但它也是這個原則的一個例證。在我們的演化歷史中,那些能夠維持廣大社交網絡的人,可以靠它們取得對生存極其重要的資源、意見和幫助。

最後,娛樂事業將會繼續爆發性的成長。我們有時不喜歡承認,但娛樂事業確實在我們的文化中居於優勢地位。行獵之餘暇,我們的祖先放鬆並娛樂他們自己。這不僅對維繫團結極為重要,也有利於個人建立在部族中的地位。這一點並不意外,因為在動物王國中,舞蹈和歌唱不但是娛樂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向異性證明健壯的要素。當雄鳥唱出美妙、婉轉的音調,或進行奇異的求偶儀式時,牠們的目的主要是要向雌鳥證明自己是健康的、體能良好、沒有寄生蟲,並且擁有值得遺傳下去的基因。

另外,藝術的創造不僅是為了愉悅,也對大腦的進化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在大腦中大部分資訊是以符號的形式處理的。

所以,除非我們從基因上根本改變我們的人格,否則我們仍可以預期,未來的娛樂事業、八卦小報以及社交網絡的力量將會增加,而非減少。

科學如利劍

我曾看過一部由莎士比亞名劇《暴風雨》(The Tempest)改編而成的電影,片名是《禁忌的星球》(Forbidden Planet)。這部電影徹底改變了我對未來的態度。在電影中,太空人來到了一個處於興盛時期的古代文明,這個文明比我們先進好幾百萬年。他們達成了科技的終極目標:不須動用工具而有無限能力,也就是透過念力就能做幾乎任何事情。他們的思想與埋藏於星球深層的巨大熱核電力工廠連接,那些工廠會將他們的慾望轉變成為真實。換句話說,他們擁有神力。

我們將會擁有類似的能力,但我們將不需要再等好幾百萬年。我們將只需等待一個世紀,而且即使在今日的科技,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未來已經在萌芽。但這部電影也是一個說教故事,因為它擁有的神力,最終還是毀滅了這個文明。

當然,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它所製造的問題跟解決的問題一樣多,但每經一次考驗,問題的層級都會提高。今日世界有兩大對立的趨勢:一個是去創造寬容的、科學的和繁榮的行星文明,而另一個卻是頌揚會導致社會撕裂的混亂與無知。雖然現在宗派主義者、基要主義者(排斥進化學說)以及祖先延續下來的非理性熱情仍然存在,但不同的是,現在我們有核子、化學以及生物武器。

在未來,我們將從自然之舞的被動觀察者,轉變為大自然的編舞者去主導自然,最終並成為自然的保育者。所以,讓我們祈求,我們能以智慧與和平的力量來運用科學之劍,降伏古代流傳下來的野蠻。

現在,讓我們來開始進行一個假設性旅程,如同那些致力使它成真的科學家所告訴我的,去經歷未來一百年的科學創新與發現。未來的電腦、電信、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以及奈米科技的神速進展,將會令人目眩神搖。無疑地,它將會徹底改變未來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