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情緒=命運
方程式1 絕望=苦難-意義
活用這個方程式 【絕望=苦難-意義】

譯 者 作 品

P&G品牌行銷密碼
發達之途:受用一生的經營智慧
企業BEE修課:組織變革之舞
Lucky or Smart?:發現你的創業天才
玻璃鞋為什麼只有灰姑娘穿得下?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底層邏輯2:帶你升級思考,挖掘數字裡蘊含的商業寶藏


新CEO: 做自己的情緒總管(DH0230)
Emotional Equations: Simple Truths for Creating Happiness + Succes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奇普‧康利
       Chip Conley
譯者:陳琇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28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78957135653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情緒=命運方程式1 絕望=苦難-意義活用這個方程式 【絕望=苦難-意義】



  方程式1 絕望=苦難-意義

方程式1 絕望=苦難-意義   

一九四○年代初期,弗蘭克是維也納前景看好的年輕心理學家,剛新婚的他跟老婆娘家很親,他提出的新治療法正受到歐洲心理學界的重視。弗蘭克認為,人類的基本動機就在於追求生命的意義;從這方面來看,他跟主張追求快樂的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主張追求權力的艾德勒(Alfred Adler)截然不同。弗蘭克經常引述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這句名言:「人若有活下去的理由,任何苦難都能承受。」當時弗蘭克並不知道大戰在即,自己的性格和體驗意義的意志即將大受考驗。他在戰後寫出發人深省的回憶錄《活出意義來》,細數自己如何利用意義這個情緒方程式,熬過集中營內的生活體驗。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弗蘭克跟妻子和雙親被硬生生地拆散,家人被送往不同集中營,接下來那三年,弗蘭克被納粹囚禁,經歷被剝奪所愛的人間煉獄,也讓他痛失親人。

弗蘭克能在如人間煉獄的集中營裡活下來,是因為他相信無論環境如何可怕,只要利用適當的情緒方法,他就能找到一種意義感,他也告訴身邊的人要這樣做才能活下來。他經常看到在集中營裡過世的那些人,未必是當初進集中營時體弱多病者,而是愛鑽牛角尖,老想著自己在受苦的那些人。人懂得在這麼可怕的環境中尋找意義、智慧或學習,就更有能力活下去。

弗蘭克在回憶錄裡寫道:「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戰俘注定活不了。」他以一名友人的故事為例,這個人幻想集中營在一九四四年三月三十日就會把大家放出去,用這種方式說服自己撐下去。但是眼見三月三十日快到了,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們會被放出去,這個人一天比一天沮喪;到了三月三十日,他徹底絕望,隔天就過世,因為他的生存意志徹底瓦解。集中營裡的遭遇當然會影響戰俘的反應,但是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和面對外界環境以什麼樣的情緒回應,則決定了個人能否存活。

弗蘭克把人視為是「以實現意義為目的,而非只憑直覺和衝動追求享樂與滿足的生物」。所以對戰俘來說,找出意義就表示,如何把這個不幸遭遇當成是改變自己人生的催化劑,想像自己其實是因為某些神聖目標才被關在集中營裡。弗蘭克從集中營被釋放出來後,用餘生協助人們了解追求意義就能消除絕望,即使苦難長存,只要找到意義,就不會陷入絕境。

身為執業心理醫師,弗蘭克常看到病人困在某種心理牢籠,比方說:婚姻不美滿、身體病痛或工作不順。他自創「失業性精神官能症」(unemployment neurosis)一詞,定義失業者會變得愈來愈無所謂,熱情漸漸消失,失去生活的動力和創造力。失業者和認為自己是無用之人,也可能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弗蘭克在為這類病患進行心理諮商時,會建議病患先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團體擔任志工,這樣做不但能讓病患培養某種重要紀律,也讓他們善用意志力去體驗意義,最後就能更快找到工作。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坐過牢,不知道坐牢是什麼滋味,但是我們都能聯想到面臨困境或內心掙扎那種痛苦感受。你是否把自己關在情緒的牢籠裡?是的話,請你把本章當成是助你掙脫牢籠、重獲自由的免死金牌。

苦難=痛苦×反抗

這個方程式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西班牙天主教徒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甚至可以追溯到佛陀那個時代。痛苦和苦難可以是同義字,但是反抗會強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或者如同佛陀的開示,苦難的根源是執著。反抗是一種自發性的行動,可能增加苦難或消除苦難,怎樣選擇就由自己決定。以﹝苦難=痛苦×反抗﹞這個方程式來說,苦難或許也可以當成是自願受苦,因為如果你把反抗降到零,苦難就不存在。

作家丹.米爾曼(Dan Millman)認為,痛苦相當客觀具體,但是「苦難是我們心理對所發生狀況的反抗。事件或許會讓我們身體感到痛苦,但事件本身卻無法引起苦難,反抗才會產生苦難,當我們的心智對現狀產生反抗時,壓力就隨之而來。」

對於正遭遇人生悲劇的人來說,這樣講聽起來或許有點冒犯,但是我們在緒論中學到,我們的處境並非造成不幸的主因,我們對處境所做的回應,才是造成我們不幸的罪魁禍首。我們究竟要反抗,或是接受呢?這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之一,而且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在面臨自己無法掌控的難題或困境時,你會怎樣回應?我這輩子花大部分時間在困境中出奇制勝,我發現要選擇接受或決定「臣服」,真的很難拿捏。

有時候,即使身陷痛苦之中,反抗卻是正確的答案。我在努力不懈為被誤判入獄的家人辯護時,就有五年以上的痛苦經歷,我的家人因為誤判入獄,到加州聖昆廷監獄服無期徒刑,這簡直是在考驗這名家人跟我在困境中尋找意義的能力,但是最後我們的反抗終於讓正義得以伸張,聯邦法官判決我的家人無罪釋放。

身陷苦難時,重要的是別鑽牛角尖,老想著自己在受苦。佛陀向世人開示四聖諦,第一聖諦就是苦難無所不在。苦難不只在集中營、在監獄、在景氣不好時,也常存於生活中,如果你不把心思放在無止盡地受苦,反而是放在消除痛苦和從痛苦體驗中找到意義,那麼苦難就有神聖的目的。一旦你修正自己的期待,明白苦難就像氧氣和電一樣恆常,你就能仰賴它;只要你不把心思放在自己正在受苦,你就能轉移注意力,開始尋找苦難事件的意義。

人是意義的創造者

正向心理學家認為,創造意義是人的基本需求:我們努力創造自己活在世上的意義,尤其生活愈艱困時更是如此。我們的生活愈艱困,專注於意義的尋求就更加重要。沒有意義的世界,就是絕望和苦難的世界,最後我們就會尋求各種方式麻痺自己,看電視、上網、酗酒來消除痛苦。

《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認為,生命成長的關鍵「不在於樂觀心境本身,而在於樂觀的人很容易找出事件的意義。」海德特引述創傷與後續健康問題之關係的研究發現做說明。不管是遭受性虐待或配偶自殺身亡(不是生病或意外過世),創傷的本質跟受害者後續健康問題幾乎無關;重要的是受害者後來做了什麼:那些跟朋友或支援團體講述心事的人,大都不會因為心理創傷讓健康出問題。寫作是相當有用的治療方式,不管是講出來或是寫出來,只要人們能從這種可怕經歷中找出意義,就能讓情緒得以宣洩,獲得相當好的療效。

創傷就是傷口,如果傷口清洗包紮得當,就能好好癒合,傷疤久而久之就看不出來。我們都有傷疤,絕望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但是我們的健康跟傷口比較無關,跟我們如何治療傷口比較有關。衣索匹亞的古老諺語這麼說:「隱瞞病情,就別指望病能治好。」傷口若沒有細心照料,就會變成慢性疾病,細心照料傷口,傷口就能痊癒,人生就能繼續走下去。

我的傷疤變成突破困境的戰利品

常言道,人生的目的就是找到有目的人生。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找到有意義的人生。在我四十五歲生日到五十歲生日那段期間,我覺得我的人生好像每件事都出了差錯;現在回想起來,我發現當時自己正經驗情緒和個性的轉變,就像從毛毛蟲蛻變成蝴蝶那樣,唯一的問題是,我內心的蛻變被攤在陽光下,讓眾人皆知。

一路走來,我心裡面那位作家覺得有必要在日記上,記錄自己負荷超載的世界,雖然我不喜歡寫日記,但是在那段期間我律己甚嚴,要求自己寫日記。我在日記中不時提到意義方程式﹝絕望=苦難-意義﹞,也不斷自問:「這些艱難體驗究竟有什麼意義?」

我在人生這段崎嶇道路中,終於慢慢找到一項人生主題,或許我有先見之明,我在二十六歲創辦的第一家飯店就以「鳳凰」(The Phoenix)為名,因為我喜歡浴火鳳凰這種說法,我把原本妓女出入、名不見經傳的汽車旅館,成功轉型為從大衛.鮑伊(David Bowie)到琳達.朗絲黛(Linda Ronstadt)這些搖滾巨星下榻的搖滾飯店。我的中年時期就是浴火鳳凰的寫照,在我有此頓悟後,就發現這一切苦難遭遇不是只發生在我身上。

為了減輕一些情緒重擔,我將自家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賣給一位無可挑剔且幹勁十足的傢伙,這傢伙現在是個億萬富豪。現在,這家公司再次迅速擴張,跟湯普森精品飯店(Thompson Hotels)聯手拓展營運版圖。我自己更深入鑽研身為作家與演說家的第二天職,這部分跟以往擔任企業執行長職務格格不入。二十年來,我一直保持單身,但我很慶幸自己能跟兩位伴侶和平共處,我跟朋友和家人的關係更加穩健,對自己也有更深入的了解。五十歲時,我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寫了《在人生的斷層線起死回生》(Flatline on the Faultline)這本「短篇」回憶錄,只送給最親近的朋友和家人,跟他們分享我發現的意義感。這個重生過程療癒我的傷口,協助我繼續人生的旅程,讓我的傷疤變成突破困境的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