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借鏡日本,加值台灣/蕭萬長
推薦序 2:科技立國的遠見/林信義
推薦序 3:宏觀的願景,深刻的啟發/陳建仁
推薦序 4:經濟發展的策略性思惟─科技維新的「能耐」及「方向」/洪德生
推薦序 5:展現國際觀的科技發展策略/伍焜玉
好評推薦:創新,才是競爭力/鄭運鵬
作者自序:以科技打造強盛日本
書摘 1:「追隨者時代」邁入「先驅者時代」

譯 者 作 品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增訂版)
超完美!股債平衡才能精準致富: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存債致富
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投資、求職、轉業必勝
花男(1)
花男(2)
花男(3)
零(1)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0年經典版】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5年經典版】

企業政策

【類別最新出版】
ChatGPT:AI革命
徹底3S:「枚岡流」成功法則
2019-2020商業服務業年鑑:一本看透批發、零售、餐飲、物流行業發展潮流
獲利思考:從破壞到創造,顛覆競爭規則的四種獲利模式
三星殞落?—李在鎔接得了班嗎?


科技維新(BE0141)──日本再起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政策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尾身幸次
       Koji Omi
譯者:蕭仁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09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57134539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借鏡日本,加值台灣/蕭萬長推薦序 2:科技立國的遠見/林信義推薦序 3:宏觀的願景,深刻的啟發/陳建仁推薦序 4:經濟發展的策略性思惟─科技維新的「能耐」及「方向」/洪德生推薦序 5:展現國際觀的科技發展策略/伍焜玉好評推薦:創新,才是競爭力/鄭運鵬作者自序:以科技打造強盛日本書摘 1:「追隨者時代」邁入「先驅者時代」



  推薦序 4:經濟發展的策略性思惟─科技維新的「能耐」及「方向」/洪德生

經濟發展的策略性思惟─科技維新的「能耐」及「方向」

◎文/洪德生(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相對於「明治維新」,日本 21 世紀初的「科技維新」或許是現在進行式。

作者尾身幸次曾在日本內閣擔任科技政策擔當大臣,以及沖繩及北方對策擔當大臣。本書係以日本面臨泡沫經濟崩潰、競爭全球化與產業空洞化為背景,並以作者倡議的「科技創新立國」為主軸,從整體科技政策的方向與策略、對於新科技及新環境的因應與政策,逐一鋪陳出「科技維新」的理念、日本社會未來的輪廓。整本書讀完,再回頭省思台灣當前的經濟發展瓶頸,確實有更為深刻的體會。

台灣過去數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其實與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有相當近似之處。台灣主要採取「快速追趕」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幾年下來造就了令人驚異的經濟成長奇蹟,不但成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也成為許多已開發國家欽羨的標的。然而,近幾年來新興開發中國家以低土地成本、低勞動工資等優勢,加入國際競爭,使得台灣與日本都同樣面臨全球的激烈競爭及與挑戰。

觀察台灣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狀況,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長期脈絡中,整體產業發展與人才結構轉型面臨了瓶頸。若想化解這種發展的瓶頸,除了重視創意與創新,尚須仰賴「能耐」的深耕。換言之,想要跨越經濟轉型的門檻,關鍵在於:如何讓各產業的技術、人才、營運模式,甚或是政府的政策規畫能力,有了深耕的機會與意願;如何累積更為扎實的營運實力,整合資源以回應諸多外在環境變化,並創造附加價值。而「能耐」的深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續練習與累積經驗。

對此,作者在《科技維新》中特別強調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他提倡機會均等、能力主義、承擔風險及彈性組織等基本的價值觀點,再以這些社會價值觀點為基礎,透過科技創新立國的願景,策略性地擴大投資、加強基礎研究、改革高教機構、培育富創造力的人才、結合產官學三方以刺激經濟活動等。

至於人才能耐的深耕,作者認為必須透過制度、環境的調整與策略性的誘因,才能激發人才的創意,厚植社會的創新能力。台灣目前的大學錄取率高達 9 成,大眾對大學生素質的憂慮,成為社會普遍關切的問題。在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使用效率的此時,如何順應趨勢、調整制度與基本環境、加強人才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連結,並注入嶄新的活力,也是台灣當前必須關注的焦點。

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之路要愈走愈寬大,除了能耐的累積,還必須有新的思惟、新的策略與新的做法。

若觀察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我們目前仍處於「投資驅動」的階段,要邁入「創新趨動」的歷程,還須具備雙核心的創新思惟。台灣不僅應重視既有產業的高附加價值發展,也須使新興領域的研發、生產與市場需求更能有效配合,開拓新的市場。創新若能脫離單純的技術思惟,而與市場需求趨勢接軌,更能創造出獨特的商業價值,才有機會帶動另一波成長。

對於發展新興領域的議題,作者在《科技維新》一書中非常強調策略性的思惟。除了重視大學研發能量的發揮與智財的保護,對於幾個重要的新興科技領域,包括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通訊技術及高階製造技術等,也都從需求面的角度出發,搭配適當的政策來推動。

也就是說,政府的創新政策與企業、研究機構之創新模式,必須在需求面的思惟下整合,才能讓台灣的產業科技水準提升至新層次。舉例來說,台灣若要發展具文化特質的服務業,應有策略地整合,比如可與相關的製造業攜手合作,將數位資訊技術融入服務業,進行跨領域的整合或系統性創新,提升創造價值的能力。
整體來看,《科技維新》已將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兩個要素──「能耐」及「方向」──含括在其架構下。相關的環境趨勢分析(包括產業發展趨勢因應、科技創新市場應用及附加價值提升等各個問題)與重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區域產學合作、高等教育與人才培育等),本書都做了深入淺出的探討。而且,作者皆以日本的因應政策為例,實際提出具體做法及效果,對於思索我國的因應政策,這些詳盡的說明的確深具啟發性。

事實上,本書除了科技、經濟及社會等層面的政策性建言,值得大家在思索台灣的下一步時參酌,作者在闡述其建構於需求上的「科技立國」發展策略、介紹多項尖端科技的研發與人類應共同面對的政策課題時,也以非科技人的角度及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說明,同時還引用諾貝爾獎得主與日本產、學界精英的看法。如此深入淺出的安排,已大幅增加本書的可讀性。對於企業思索未來的長期策略、對於有興趣創業的企業家、對於有志從事科技工作的青年族群,《科技維新》呈現的未來科技與需求面貌,都能提供相當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