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借鏡日本,加值台灣/蕭萬長
推薦序 2:科技立國的遠見/林信義
推薦序 3:宏觀的願景,深刻的啟發/陳建仁
推薦序 4:經濟發展的策略性思惟─科技維新的「能耐」及「方向」/洪德生
推薦序 5:展現國際觀的科技發展策略/伍焜玉
好評推薦:創新,才是競爭力/鄭運鵬
作者自序:以科技打造強盛日本
書摘 1:「追隨者時代」邁入「先驅者時代」

譯 者 作 品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增訂版)
超完美!股債平衡才能精準致富: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存債致富
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投資、求職、轉業必勝
花男(1)
花男(2)
花男(3)
零(1)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0年經典版】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5年經典版】

企業政策

【類別最新出版】
ChatGPT:AI革命
徹底3S:「枚岡流」成功法則
2019-2020商業服務業年鑑:一本看透批發、零售、餐飲、物流行業發展潮流
獲利思考:從破壞到創造,顛覆競爭規則的四種獲利模式
三星殞落?—李在鎔接得了班嗎?


科技維新(BE0141)──日本再起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政策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尾身幸次
       Koji Omi
譯者:蕭仁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09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57134539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借鏡日本,加值台灣/蕭萬長推薦序 2:科技立國的遠見/林信義推薦序 3:宏觀的願景,深刻的啟發/陳建仁推薦序 4:經濟發展的策略性思惟─科技維新的「能耐」及「方向」/洪德生推薦序 5:展現國際觀的科技發展策略/伍焜玉好評推薦:創新,才是競爭力/鄭運鵬作者自序:以科技打造強盛日本書摘 1:「追隨者時代」邁入「先驅者時代」



  書摘 1:「追隨者時代」邁入「先驅者時代」

自  1990 年代初期起,日本經濟陷入低迷,落入國際競爭力下滑的困境,使得大眾喪失了信心。面對此情此景,日本人的最大課題便是如何使國家再度強盛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自廢墟中站起,高喊著「追上先進國家,超越先進國家」的口號,經濟快速成長。

當時日本引進歐美國家的最新技術,以優越的能力加以改良,讓產品品質變得更好,再以更低廉的價格出口至原產國,賺取無數外匯。日本再將賺得的外匯有效地投資於生產設備,因此造就了令人驚訝、史無前例的經濟成長。

對當時的日本而言,那是一個「追隨先進國家」的時代。

經過戰後五十餘年的發展,日本終於躋身於世界經濟強國,平均國民所得也登上世界第一。以馬拉松長跑來比喻,日本就像最後起跑的選手,跑了一段時間後進入領先選手群。在全球的經濟版圖中,日本也扮演起先進國家的核心角色。

然而,在冷戰結束、泡沫經濟崩潰後,全球性競爭的序幕也跟著揭開,帶給日本莫大的衝擊。產業空洞化、資訊科技起步太晚,各類問題接踵而來。日本經濟彷彿是洩了氣的氣球,長期低迷,持續至今。由於政府體系傳統、保守,採取的景氣對策始終無法發揮特效藥的作用,連帶使得全體大眾喪失了信心。

資源貧乏、國土狹小的日本,究竟如何才能重新強盛起來?關於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就是藉助「科技創新立國」,以人才決勝負。日本必須做的努力,就是盡可能培育更多資質優秀、富創造力的人才,這也就是「以科技打造強盛日本」的根本做法。

這即是貫穿本書的基本概念。

關於「科技創新立國」的理想,日本應該採取哪些具體作為?日本如何才能從經濟低迷、喪失自信的境況中再度站起,重新成為經濟與科技的強國?如何才能在國際社會中抬頭挺胸?相較於過去,日本必須以更為堅定的態度,極力倡議「科技創新立國」的理念,在各個地方培育年輕人才,鼓勵年輕人才發揮自由的創意與創造力,大膽地讓他們擁有揮灑的空間。此外,日本社會也必須轉型與重建,讓日本願意對國際張開雙臂。

日本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日本。在「追隨先進國家」的時代,眼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到了現在,情形已和過去大不相同。如果眼前沒有路,日本就必須披荊斬棘,開創一條新路才行。


接下來,本章將分析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並介紹結構改革的未來方向,以及我對落實「科技創新立國」的想法。

持續低迷的日本經濟
經濟低迷的主因為何?


1980 年代以前,日本經濟一直穩定發展。1990 年代初期之後,才出現經濟嚴峻的景況,一直持續至今。

經濟景況嚴峻的第一項主因,即是日本無法走出「泡沫經濟崩潰後遺症」的陰影。

自 1990 年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企業與個人的資產不斷縮水。2000 年,日本地價跌落為過去最高點(1991年)的 45 %左右。2003 年 3 月,股價也從高點(1989年)的平均市值 38,915 日圓下滑,跌破至 8,000 日圓以下關卡。日本整體經濟的土地資本損失為 816 兆日圓,股票市值損失了 512 兆日圓,合計為 1,328兆日圓,股票與土地的資產就這麼憑空蒸發了A。2001 年底,日本的資產餘額為土地 1,456 兆日圓,股票 332 兆日圓。至 2002 年底,僅剩下 251 兆日圓。

地價的急遽滑落也正面衝擊日本的金融體系。在日本的經濟體系中,最常見到人們以土地作擔保,來間接融資周轉資金。隨著土地價格急速下跌,許多金融機構開始出現巨額不良債權,甚至還發生銀行破產的情形。

以價格資產比、價格營收比、價格現金流量比來看日本股價,日本是先進國家中最低的。日本 2003 年的 GDP(國內生產毛額)約為4兆美元,是美國 10.4 兆美元的4成左右。相對地,日本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只有2兆美元左右,與美國的 12 兆美元相比,僅為 6 分之 1。

至於第二項主因,則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產業空洞化。

就日本製造業在海外生產的比率而言,該比率從 1989 年的5.7%,爬升到 2000 年的13.4%。自1985年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B後出現的產業空洞化,到了1990年代更形惡化。

產業為何空洞化?主要原因是中國、韓國等亞洲各國的經濟抬頭,以及這些國家人事費用大幅低於日本所造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擁有10億以上人口的中國,其人事成本只需日本的20分之1。為了追求廉價的勞動力,日本的製造業紛紛移往海外,因而對日本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

除了這兩項主因,還有另一項因素:1980年代後半期,日本未能及時搭上資訊產業的經濟變革浪潮。

資訊科技的發展除了影響專業領域,資訊處理能力所帶來的劃時代進展,也全面帶動經濟活動,更為企業組織的營運帶來巨大變革。也由於資訊產業的發展,過去規模較小的微軟、思科,如今都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不可動搖的地位。對照於美國,日本因為法規限制嚴格,未能及時搭上資訊科技變革的浪潮,企業多半停滯不前,有些甚至被迫採行企業重整、裁員等消極對策。

捉襟見肘的景氣對策

當然,為了安度經濟不景氣,日本政府也採取各種景氣對策。1990年代以後,日本政府實施10次大型公共投資(規模在130兆日圓以上),也在金融政策上採取近零利率的貨幣寬鬆政策。

儘管公共投資一再擴大,由凱因斯(John N. Keynes)等人所提倡、在過去一向有效的「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也無法發揮作用。隨著產業空洞化持續惡化,資金也不斷外流,日本國內留下了大量的長期債務。2002年底,日本中央政府的此類累積債務估計約528兆日圓,地方政府也有195兆日圓,合計高達693兆日圓,其中重疊的部分為30兆日圓。

情況為什麼如此嚴重?原因在於日本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相關的經濟與社會系統已不合時宜,無法因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變化。在這種狀況下發生的結構性不景氣,如果一味採用傳統的景氣對策,自然無法因應。

長期持續的景氣低迷,使得日本大眾喪失信心。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 Corp.,主權信用評等公司)對日本銀行的評價,也讓日本產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感受;至於日本國內的證券市場,也出現任由外資法人擺布的困境。
此外,由於日本大眾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個人消費低迷,企業投資設備的意願大為滑落,導致民間無法自主推動經濟發展。

走進死胡同的日本社會

1980年代前,日本經濟能以「旭日東升」般的態勢不斷成長,其實歸功於大眾的特質。

1. 社會擁有勤勉、具高教育水準與高道德標準的人才。
2. 國民的儲蓄率高,並透過金融機構以間接方式融資給企業界。
3. 年功序列C、終身僱用制的保障,讓企業確保忠誠、勤勉的人才供給無虞。
4. 以效率為優先的組織開發力,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動力,因此能積極改良技術,以更低廉的價格製造品質更好的產品。
5. 產官之間的協調體制能發揮最大功效。

為了追上先進國家,現有技術如何改良、團體及組織如何兼顧協調與合作,並維護傳統與慣例,變得極為重要。日本過去的「護航文化」、「共識決」,都是日本社會特有的慣例。在企業或公司裡,行動決策由集體決定,而且在年功序列、終身僱用的制度下,員工都擁有極高的歸屬感與忠誠度,這也是造就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礎。這套系統已經滲透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支撐「日本式」的經營與運作,也造就了戰後至1980年代的奇蹟似繁榮。

可是,當日本躋身為經濟強國後,面前不再是一條康莊大道,更沒有先進技術可供引進。日本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來領導世界,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產品與服務。

對於從事獨創性工作的人而言,日本社會的傳統習慣毋寧是桎梧。在過去,日本社會的特徵就代表優勢;但是在全球激烈競爭的時代,這些特徵便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關於這一點,日本大眾必須有所自覺才行。

日本社會的結構變革

前文說明了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主要因素。欲解決經濟全球化所衍生的產業空洞化問題,絕非易事,因為它是存在於日本經濟與社會結構中的根本問題。

換言之,空洞化的問題是金融、財政等經濟與社會系統──亦即維持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制度本身──已經不合時代潮流,無法迅速因應變化,因而產生了結構性的問題。

小泉內閣的改革目標

2001年4月,高舉「改造自民黨,改造日本」大旗的小泉政權誕生,在「不改革就不成長」的堅定信念下,誓言啟動改革的新內閣。小泉內閣將目標放在打破過去慣例,期望建立一個「機會平等」優先於「結果平等」的社會。

針對結構改革的具體目標,小泉內閣有以下兩大方向:

第一個方向就是充分授權:採行「民間做得到的事,就委由民間去做」,以及「地方做得到的事,就授權地方政府去做」的哲學。

在這個目標下,只要民間能做的事情,就委由民間辦理,並採取具成本意識(cost conscious)的政策,避免資源浪費。例如重新評估道路公團D等特殊法人、郵政事業民營化等作為,都是這股潮流的產物。

此外,新內閣也重新評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力劃分機制。為了讓地方政府獲得充分授權,因此同時進行地方稅賦制度改革,讓地方政府擁有決定權,有效運用財源以推動政策。

第二個改革大方向是「尊重自立自助的精神」,以及「培養有能力挑戰風險的個人」。

日本社會已經轉型:從過去以協調為主要潮流,改而重視個人的創造力。日本需要有彈性、有競爭力的人才,因此社會應設置一道安全機制,激勵勇於挑戰的個人即使不小心失敗,依然能挑戰另一個機會——藉以鼓勵大眾接受挑戰。

這兩個改革方向都是為了帶領日本擺脫舊體制窠臼,利用民間活力與個人創造力,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具競爭力、有創造力的日本社會。至於小泉總理推動的改革潮流,大致上與冷戰後世界的變革方向一致。

我希望日本大眾都能謹記這些目標,並持續保有推動改革的精神,讓日本能在全球化浪潮下更上一層樓,積極挑戰未來。

社會結構改革的方向

在全球競爭的時代,個人力量比團體的秩序與穩定更強而有力。

美國是一個異種複合(heterogeneous)的社會,不同族群在這個種族大熔爐中彼此刺激,創造新的價值,而美國的經濟發展正是由這些充滿夢想、背景多元的國民所創造。

那麼,日本可能成為像美國一樣的種族大熔爐嗎?我認為這樣的可能性極低。一個同質性(homogeneous)很高的社會,如何在全球競爭中維持國家的地位?對於這一點,日本應該比美國更有自覺,必須徹底、自發地推動改革才行。

泡沫經濟崩潰、經濟低迷、背負大量的不良債權,處境如此岌岌可危,日本該如何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在此,我特別提出社會結構改革的具體方向。

首先,日本應先回顧過去追隨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並進行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推動結構改革,藉以帶來經濟新活力。

欲改變社會結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日本社會的特徵──年功序列、終身僱用、護航文化、共識決、橫向主義、前例主義等──這些都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特性。我們必須從根本檢討,留下優點,捨棄缺點。具體而言,日本應該朝以下方向發展:

● 「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重要
● 從改良到創新,從協調到競爭
● 從「學歷社會」邁向「能力主義」
● 從追求穩定至承擔風險
● 改變僵化組織,轉型為彈性體制
● 從官方到民間

唯有朝著這些方向推動社會結構改革,方能成就日本的「文化革命」,為日本帶來嶄新活力。

「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重要

目前日本社會彌漫著惡質的平等主義,就算是有能力的人,行動也受到牽制,結果這種假平等傷害到日本的活力。

日本應該改變舊有的社會結構,提供所有人相同的機會,讓有能力、願意付出努力的人獲得回報。不論是企業或個人,只要怠惰或沒有表現,就該遭到淘汰。
無論考進大學的成績有多好,都不是評斷人才的唯一依據。日本社會必須改變觀念,應該追問人才在社會上是否做出相對的貢獻。

不論是年輕人、女性、銀髮族、曾經失敗或犯錯的人,日本社會都應該提供平等的機會,而不是平等的結果,讓所有人都能擁抱夢想,挑戰難題,並增加他們成功的機會,為日本找回活力。在我看來,這才是足以使日本再度強盛的重要基礎。

從改良到創新,從協調到競爭

日本過去從歐美先進國家引進技術,運用本身的能力進行改良,再以更低廉的成本製造出品質更勝原創國的產品。但是,對於今日的日本,已經沒有任何必須從先進國家引進的技術。日本今後必須自行發展新的理論,並運用研發成果,創造出嶄新的商品與服務。

在過去目標明確、全體行動一致的時代,遵循社會慣例,對企業組織的協調十分重要。在昔日的日本社會,一旦有人與眾不同,「樹大招風,引人側目」也是在所難免的事。然而,日本今後不能再培育大量程度相當的「齊頭式」人才,而應該培養一些「引人側目」的異類人才。

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扮演帶動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未來是一個重視個人創造力、競爭力更勝於協調力的時代,唯有仰賴個人的力量,才能提升社會與經濟的活力。

從「學歷社會」邁向「能力主義」

在過去的「學歷社會」,人們只要從好大學畢業,進入大企業或政府機構工作,就不須冒任何風險,彷彿獲得一生穩定的入場券,能十拿九穩地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但是,未來的日本社會必須揮別這種「學歷社會」,改革社會與企業的舊有意識,轉而追求個人的努力與創意,成為重視個人實力的社會。

尤其是企業與大學必須徹底採行「能力主義」,建立良好環境,讓年輕人才的能力與活力發揮到最大極限。

其次,我們也應鼓勵女性投入社會,進一步活用女性的能力。因此,職場女性不應遭受歧視,相關的支援體系也必須建立,讓女性能兼顧家庭與工作。

此外,對於銀髮族工作者,工作內容也必須能因應能力來調整,同時建立能力退休制度(參見第二章「第十三項策略」)。

從追求穩定至承擔風險

自1990年代起,各產業出現結構性轉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明顯。日本如欲恢復產業競爭力,除了運用原有的高階技術外,也需要革新的能力,並以創造新的產業來因應。但是,在開創新產品與新服務、造就新興產業之時,個人與企業也必須承擔風險,勇於接受挑戰。

以美國為例,很早即出現所謂的「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亦即個人投資者與創業投資公司(簡稱創投)──他們會對投資的企業提供資金與經營建議,並對高風險、高報酬的新事業積極投資。就美國的情況來看,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許多新創企業擁有充足資源,運用新商機發展壯大,也帶動國家經濟活力。

日本則不然。如何讓「承擔風險,追求自我實現」的觀念在日本生根,變得十分重要。為了改變日本社會的氣氛,我們首先必須改變融資的方式:從過去以土地為擔保的「間接融資」,改為自資本市場募資的「直接融資」型態。

過去主要採行的間接融資方式,十分適合成長規模幅度大、風險低的「安定型」經濟活動。但是,若置身在技術蓬勃發展的環境中,資金通常不會輕易流向高風險、高報酬的業種。因此日本的金融結構應該改革,以美國式的直接金融方式為範本,鼓勵個人投資者投入資本市場。

改變僵化組織,轉型為彈性體制

年功序列、終身僱用、採取共識決等,是日本社會特有的慣例,也是昔日趕上先進國家的社會基礎。但是,這些慣例也產生「橫向齊頭主義」、「前例主義」,不利於創造性思考、大膽挑戰的精神,更形成主要的制約。

此外,日本的組織制度講究細節,忽略整體性思考,因此組織無法發揮全部的機能。

一旦時代改變,全球競爭環境由先進國家掌控,日本的企業、教育機構(尤其是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關、政府部門等組織,都必須捨棄僵化的組織型態,轉型為更有彈性、對國際社會開放的新體制。畢竟年功序列或終身僱用都是眾多選項之一,而不是唯一的選擇。

從官方到民間

江戶時代末期,美國的東印度艦隊司令官培里(Matthew C. Perry, 1794-1858)於1853年率船隊進入浦賀,要求日本對西方國家開放。長期鎖國的日本赫然發現,日本已大幅落後西方各國。為了彌補這個落差,日本創立了官方的大學、官營的八幡製鐵所,也建立郵政儲金等國營事業。

由國家主導、仰賴政府營運的體系,在昔日的確能充分發揮功效。但是時代不斷變化,部分的官僚體制已經陳腐老舊。

與其他先進各國相比,日本公共事業等經濟活動所占GDP的比例過高。以投資的情況為例,公共部門固定資本形成的比例在日本占29%,美國則為16%,英國為7%E。

為了導正做法,日本必須改變作風,以民間主導取代官方主導,並採取「選擇」與「集中」的方式,消弭浪費,推動高效率的政策。

日本四大基礎實力

日本今日呈現大眾失去信心的景象。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社會度過了許多難關,奇蹟似地完成戰後的重建與復興。若要將日本拉回現代化的道路,必須推動整個社會的結構改革。憑著過去累積的實力,日本應該能再造為充滿創造力與活力的國家。之所以這麼說,是根據以下四點:

第一,日本國民擁有勤勉、教育水準高與知識水準高的特性,而且人才的道德感強烈。

日本國民向來尊重傳統,追求穩定,但在面對左右國家未來的情勢時,也能發揮自我改革的力量。這一點在1973年發生石油危機時就能清楚看出。當時原油價格一舉翻升4倍。1960年代,日本的GDP成長率為10%;到了1974年,跌落為負成長,不景氣的情況持續了4年。

在這麼嚴峻的情況下,日本從企業到個人皆竭力節省能源,也因此獲得節能的領先地位。不僅如此,日本更將相關技術應用到汽車業、家電業,在競爭下徹底追求效率,讓日本能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更好的產品,為日本帶來1980年代的經濟成長。

至於日本的第二項實力,則是目前依然擁有豐厚資產。

日本的GDP為507兆日圓(2001年),維持全球第二的地位,每人GDP為3.3萬美元(2002年平均值,以1美元兌換121日圓匯率計算),是全球第五名。

其次,日本國民的儲蓄意願極高,擁有1,400兆日圓的個人金融資產。日本的海外投資也領先各國,位居世界第一,2001年的對外資產餘額為179兆日圓,是第二名瑞士的5倍。

第三,日本經濟的基礎──製造業──至今依然領先全球。在這20年間,日本製造產品的工具機械,其市場占有率達30%,為世界第一;至於製造業不可或缺的機器人,也約有6成是日本製造。如果全球的製造業少了日本的工具機械,可能就因此停滯不前,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此外,日本的模具(塑膠或鑄造物等各種材料成形所用的模子)也占全球市場的4成以上。以汽車為例,精密度要求達數微米的加工成形,如果沒有日本的模具,遑論美國的前三大汽車廠,即使是歐洲的賓士汽車、積架汽車,也無法打造出優雅、沉穩的車身。

第四,日本擁有高超的技術力,在特定領域也擁有卓越的創造力。在泡沫經濟崩潰後,1993年度授權費用類的技術貿易從入超轉為出超,之後年年成長。在該年度,日本因授權所得的金額為4,000億日圓,支付國外的授權費用為3,630億日圓(收支比1.1);2000年度,收取的授權金為1兆580億日圓,支付國外的授權費用為4,430億日圓(收支比2.4)F。

從專利數來看,1999年,日本於美國取得專利的件數為5萬件,排名第二,是第一名(美國15萬6,000件)的3分之1左右,也大幅超過第三名(德國2萬1,000件)G。近年來,日本的專利申請件數日漸提高,在2001年達到6萬3,000件H。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電玩軟體在2001年的海外總出貨金額為2,532億日圓,為5年前1,227億日圓的2倍I。在卡通方面,日本製作的《神奇寶貝》(又稱「口袋怪獸」,即Pocket Monster,簡稱為Pokemon)及其人物所帶來的旋風,依然席捲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