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前言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歐元世紀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企業政策

【類別最新出版】
ChatGPT:AI革命
徹底3S:「枚岡流」成功法則
2019-2020商業服務業年鑑:一本看透批發、零售、餐飲、物流行業發展潮流
獲利思考:從破壞到創造,顛覆競爭規則的四種獲利模式
三星殞落?—李在鎔接得了班嗎?


微軟祕笈(DH0037)──微軟七大理想工作模式完全導讀
Microsoft Secrets : How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Software Company Creates Technology, Shapes Markets, and Manages People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政策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麥可.卡沙馬諾、理查.沙貝
       Michael A. Cusumano ; Richard W. Selby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01月0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40頁
ISBN:957132213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前言



  前言

1993年,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開始比較製作軟體供個人電腦使用的軟體公司,與製作軟體供大電腦與迷你電腦使用的傳統軟體公司,在產品開發管理上有何異同。很快地,我們發現,微軟從70年代起便成為業界領袖,而其他同時期創業的同儕卻紛紛倒閉,最主要的理由是:在快速成長、衍化的市場中,微軟有一套完整的競爭和行銷概念。同時,微軟並創造了嶄新的產品開發和團體管理方法,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整穩法」(synch-and-stabilize process),使微軟在越來越複雜的軟體開發工作中,能不斷推陳出新,創造新產品、新功能,這對支援微軟發展企業文化與事業策略有極大貢獻。

在寫這本書時,我們非常幸運能自由面廣泛地在微軟內部尋得許多資料,研究了已經發行的各種文章、書籍,分析該公司的歷史、策略、活動範圍以及產品。不過,本書的重點不在此,最關鍵的是內部員工與我們的坦誠對話,以及數千頁過去從未公開過的內部文件及專案資料。1993年3月和1994年9月,我們赴微軟華盛頓州雷蒙(Redmond)總部和白勒維(Bellevue)辦公室採訪,與37名員工深度對話(內容全部錄音,並轉為文字,長達數千頁)。當然,一直到1995年完成此書之前,雙方仍不斷以電話及電子郵件聯絡。

這37位被訪談的人士涵括老闆在內,從高階主管、中級經理人、資深及新進開發人員、程式經理、測試人員,到產品經理、人事、客戶服務部門人員等各色人物,橫跨Word、Excel、Office、Mail、Windows NT、MS-DOS、Windows 95等先進消費產品和研究領域。我們非常難得地拿到從1987年到1994年,微軟內部重大專案的「事後檢討報告」(Postmortem)。在分析微軟產品品質、交貨時間、專案管理、產品升級、軟體開發、測試、消費者教育等表現時,這些檢討文件呈現出最佳的量化資料。我們搜集到的寶貴資料還包括:不同開發階段的產品規格資料、產品設計開發的訓練資料、有關軟體開發工具的文件、測試計畫、顧客問題報告,以及內部員工的調查書等等。我們在微軟的要求下,簽下保密同意書,保證避免討論未出廠產品的特色或時間表,並讓微軟在出版前先校閱書本內容,做必要的修正。不過,我們保留權利發表我們認為最正確的、微軟公司所採行的策略、程序、方法和組織架構。因此,微軟除了建議我們如何處理部分敏感資料外,並沒有權利干涉本書的內容,而我們在微軟作研究時,除使用他們提供的辦公室外,也沒有得到任何財務支援。我們相信,競爭者或對微軟有意見的人,或許會從我們的分析中得到不同的結論,不過,我們自認已經非常忠實地刻劃出微軟公司的真相了。

我們嘗試抽離出微軟的「理想工作模式」。微軟每個工作群(group)有不同的習性,而能夠替公司帶來大筆利潤的大專案(如Excel、Word、Office、Windows 95)與涉及新科技的專案(如Windows NT),與一般的小專案,在管理方式上完全不同。而且微軟經理人對掌控新專案的興趣,遠遠低於已經確定有廣大市場的軟體產品。

為什麼微軟會同意將最秘密的文件公諸於世?微軟經理人說,他們有兩個理由與我們合作。第一,他們自我批評的意願很強,也希望能從內部認知自己的「理想工作模式」,將好的模式傳播出去。

他們不怕被分析,相反地,希望這本書就像另外一份內部的事後檢討報告一般,給他們更多的省思空間。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報告的執筆者是力圖公證、客觀,希望從整體表現,而非某次專案來評量微軟成敗的外來和尚而已。

第二個微軟願意合作的理由,是該公司在準時交貨及產品穩定性上,曾備感壓力。經過幾年的努力,雖然仍不完美,但是公司內部在品管等各方面的成就,已非常滿意,兩他們希望透過這本書,與顧客有進一步的溝通。他們認為,即使涉及部分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公開討論仍然比閉門造車要有意義。

微軟人員發現顧客越來越要求產品的可靠性;為滿足顧客的要求,公司不但需要有良好的形象,還要有更佳的開發過程。在市場逐漸轉移至個人電腦及工作站以後,很多大公司自己建立或購買「任務中心」的軟體系統,而這種系統對微軟的Windows、Office(包括Word和Excel)和Windows NT等依賴日深。客戶對這種趨勢甚為憂心。這種憂懼緣於客戶80年代末的經驗。關於這一點,1989年微軟知名的內部文件,「零缺點程式行」(zero-defect code)所陳述的新品管目標中,可充分看出這個態度。這份文件指出,會計報表或文字處理程式上的任何一個瑕疵,都可能造成客戶巨大的金錢損失,微軟必須更認真做品管。(Intel公司經過Pentium微處理機的計算錯誤以後,對這一點可能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多年來個人及公司客戶對品管的要求都越來越嚴格,並且希望看到微軟的產品有更高的穩定性。雖然在改進路途上不免有很多嘗試與錯誤,微軟決定全力以赴回應顧客要求。

微軟經理人承認,之所以感受到如此強大的壓力,原因之一是過去有太多延遲交貨或取消產品的紀錄,也有數次因為產品瑕疵太多,而不得不回收的事件。個人電腦硬體廠商,如IBM、康柏(Compaq)、Dell,都安裝微軟的產品,對微軟更時有微詞。微軟延遲交貨,對整個業界均非好事,對硬體業者、應用軟體開發者、軟體零售業均有影響,也造成微軟技術、公關及財務的重大損失。

我們不相信微軟已經解決這類問題,微軟也自知他們的產品仍會持續發生延遲交貨、有瑕疵的狀況。事實上,所有軟體業者都無法避免此類問題。個人電腦軟體設計是門高深學問,而且軟體本身越來越龐大、複雜,加上業者喜歡給自己許多不實際的壓力,比如要求在短期內完成新產品,代替舊產品等。為因應這些壓力,微軟在產品開發上做了不少改進,也諸多調整組織、資源分享。

為了讓讀者對作者與微軟之間的對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特地將「為什麼讓我們寫這本書」這個問題的部分回答,摘錄於下:

「讓公司客戶多知道一些開發過程是好事,因為我們的客戶本身也做很多開發工作。總體而言,他們的開發人員比商業軟體公司要多。我們想要提醒客戶,我們也有一些好點子,並希望和他們分享。或許他們會因此買更多的個人電腦。」(1993年 8 月 2 日,董事長兼執行長比爾.蓋茲)

「我們一直認為有想法、有遠見非常重要,但是執行能力才是各公司分高下的關鍵。大體而言,微軟就像一本打開的書一樣公開,很大方說明正在做的事……至於在管理、執行上,微軟佔有決定性優勢,關鍵在公司所擁有的人,也因為我們在做的事。所以這並不是什麼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就某種程度而言,是自我意識的驅使。我很高興你們來寫這本書,告訴我們自己有多棒或有多差,可以改進哪些地方……就某方面而言,你們在幫微軟傳播「理想工作模式」的概念。(1993年 4 月16日,資深執行副總裁麥克.梅波斯 Mike Maples)

「我的想法是,微軟的工作群正需要轉型。他們必須經過許多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時間……競爭者也必須走過同樣的轉型與階段,或許會花很多年的時間。如果我們比競爭者早開始,就可以走在前面,並以較快的速度達成目標。所以我們並不耽心曝露資料,讓競爭者者有機可乘……如果他們要模仿,我們早知道他們模仿的系統的短處,還有他們在到達我們的程度時,會發生的問題。」(1993年 4 月16日,開發主任戴夫.摩爾 Dave Moore)

「據我所知,這是蓋茲第一次接受這種訪問……我認為沒有任何書能真正說明微軟的作法……我們不想看到一本像操作手冊那樣的書。誰都沒有辦法走遍全世界,找到和我們完全一樣的員工;就好像工藝和工程之間的差異,即使你讀遍築橋的書,也無法真正學會如何造橋。」(1993年8月3日,前蓋茲技術助理,現辦公室產品單位的群計畫經理,史蒂文.西諾夫斯基 Steven Sinofsky)
我們還有兩個重點要與讀者溝通。

第一,有部分的討論,是針對熟悉個人軟體及軟體開發業務的人士而寫的(第三章)。對微軟整體構造比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選擇性地閱讀這些章節,而將注意力集中於微軟在組織、競爭、開發新產品上的看法。

第二,以部門(division)及群為基準的組織中,微軟常因產品單位(Product unit)不同而在管理方法上有所差異。因此,我們對一個產品群所做的觀察與結論,未必能運用於另外一個產品群上。例如,Excel群的管理與Windows NT就可能大相逕庭。而在應用與系統及語言之間,這種差異尤其為大,更反映了產品概念及面對的客戶之不同。不過經理人不同的認知、公司發展途中各個群體之間的缺乏溝通,以及其他與科技及行銷無關的原因,也影響到相互的差異性,不過,我們希望強調的是,比起其他公司,微軟內的各個群體之間,相似處比相異處要多。基於這信念,我們在書中描述的是微軟公司內外大部分人士認同的微軟策略和「理想工作模式」。

 
導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