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得獎記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導言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十月終結戰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問世20週年紀念版〕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

資訊科技

【類別最新出版】
ChatGPT:AI革命
區塊鏈完全攻略指南:區塊鏈是什麼?會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初學Jetson Nano不說No-CAVEDU教你一次懂
Arduino首次接觸就上手(套件組合)
百萬粉絲經營法則:30天3步驟打造社群經濟力,在社交平台擁有百萬追蹤數


電腦生命天演論(BE0080)──人工智慧的演化
Darwin among the Machine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資訊科技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喬治‧戴森
       George Dyson
譯者:王道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3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57133241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言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60 年前,英國邏輯學家涂靈(Alan Turing)建構了一個關於「可以計算的數字」的理論。他想像一個機器,具有幾個獨立的狀態,可以「閱讀」(輸入)紙帶上的符號,符號的意義不計,可是長相各不相同,紙帶可以無限長;這個機器也可以在紙帶上印上(輸出)符號。在涂靈的宇宙中,只有兩樣東西存在:涂靈機器與紙帶。涂靈的思想實驗,與萊布尼茲那個發展一套「基本、普遍的語言」的夢想,接近的程度,正是心靈、機械、或數學攜手共進所能達到的程度。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統計分析與破解「可計算的函數」,成為攸關生死之事。理論變成硬體,只消一個晚上。涂靈與他的戰時同事在布來區里公園,為盟軍做情報工作,每天必須將長長的打孔紙帶,以每小時近 50 公里的速度,通過一個光學閱讀機加以傳送,這個機器與一個裝配了邏輯線路的原始計算機「大個兒」(Colossus)相連。大約 1,500 個真空管,安排好用來做平行布林運算,每一秒大約進行五千次狀態變化,嘗試在長串擾動過的訊息中,辨認有意義的模式。二次世界大戰接近結束的時候,十架「大個兒」可以連接在一起運算,電子數位計算機時代,就這樣祕密地展開了。

打從一開始,就是涂靈機器,只不過形式有變化。我們這個時代,是「可計算的數字」的時代,從皮夾裡的計算機,到莫札特的雷射唱碟,到新台幣兩、三千元一份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例如Windows 98)──其中包含的指令,行數可達 1,100,萬,都是應用「可計算的數字」(與涂靈機器)的產品。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計算迷宮中,其中有幾十億個涂靈機器出沒,每一個內部狀態一秒鐘可以變化幾百萬次;它們之間沒有統合協調機制;每個都在讀紙帶上長串的符號,同時在紙帶上寫(印)符號;讀入與輸出的符號都是互通的;紙帶有群體的界限,但是在群體內,紙帶長度無限;一個群體的紙帶內容,整體而言,自我指涉、相互糾纏。

對於電腦網路的成長,我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電腦網路是人類的通訊媒介。其實那是表象,更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之間的通訊,有更為廣泛的成長。人類為了使操作電腦網路更為容易所下的每一分工夫,都讓電腦網路更容易操縱人類,當然,理由並不相同。共生倚賴正回饋維持。長距通訊的好處實在太吸引人了,我們渴望與這些機器分享我們的世界。

畢竟,我們是社會動物,出於天性,我們組成社會單位,就像我們是由細胞組成的社會構成一樣。威爾斯(H. G. Wells,著有《隱形人》與《時間機器》等科幻小說)儘管晚年對未來愈來愈悲觀,但對人類知識成為全球共享資源之後的世界,有無限的憧憬,在他 1938 年(出版的《世界大腦》(World Brain)裡寫道:「人類的知識與觀念,經過統一組織與分疏後……也就是我所謂的世界大腦……那個世界大腦將會取代我們許多沒有統一協調的神經節……我認為,只有世界大腦出現了之後,才會有一個真正有能力的接收器,觀照世界事務……我們不需要獨裁者,我們不需要寡頭政黨或階級統治,我們要的是一個能夠意識到自身的世界智慧。」我們為所有東西,不分大小,都發展了數位模型,而那些模型,面臨了模仿、複製自身的難題。就我們所知,這就是意識演化的起點。

威爾斯承認:記憶不是智慧的附件,而是產生智慧的實體。「整個人類記憶,可以讓每一個人利用,可能不久就會實現……,這個全人類大腦是全新的……,不必存在於某一個特定地點。它不會像人類的頭或心臟一樣脆弱。它可以在任何安全的地方完整、完全地複製,例如祕魯、中國、冰島、中非等地,只要當地沒有危險或干擾。它同時擁有『用腦動物』集中型的中樞神經系統,也擁有變形蟲的分散型活力。」技術上,霍布斯「利維坦」具有分散的、(大部分)不可操作的性質,今日的資訊處理系統是分散的、高度機械化的,威爾斯當年(1938 年),技術只進展到兩者的中途,他的希望繫於:從人類已經展現的愚蠢,這一集體智慧能學得教訓。威爾斯是對的嗎?大家一起禱告吧。

我們建造網路,將網路連繫在一起,建造更大的網路──網路中會出現「突現的智慧」嗎?果真的話,對人類有利嗎?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今日發展中的計算機網路,以組合尺度來說,由於史無前例,我們難以把握,我們只能憑直覺將智慧與複雜計算連繫在一起。「由於複雜程度是這一類組合的指數函數,電腦與扁蟲或任何其他的簡單生物,其實有非常大的鴻溝,」莫里森在 1974 年,考慮到人工智慧的前景時警告我們。「計算機專家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要是他們努力工作,他們的機器也許可以逼近一個人的智力。但是人類不是一個人,人類包括一百億個人,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了。當他們和你談一百億個計算機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憂慮了。」

那一百億個計算機現在還沒出現,但是前鋒正在紮營。它們大部分都在忙自己的事,處理例行公事,例如計算報表、安排會議、(你開車時)校正點火時間,用不著什麼大智慧,對我們不構成威脅,也無害。它們有些比較顯眼,特別是個人電腦──與人類大腦的記憶、直覺、決心能力多少可說密切地連在一起的微處理器。突然間,計算機與長距通訊工業合併了(更別說銀行業了;其實整個發展是銀行業開的路),每一個東西都與其他東西連結在一起。

A與B由電線開關連接,使資訊得以流通, 整個網路由電路開關控制,數以百萬計的電腦,同時要求隨機接觸它們的集體位址空間,構成的組合會變得難以處理,整個網路因而癱瘓。世上所有的開關根本無法追上。但是我們已經有以資訊小包作為開關的傳訊技術,只要(電子的與生物的)處理器的數目增長了,集體計算的尺度就會增長。多虧「熱馬鈴薯」尋路算則,單獨的訊息—智慧得以形成的原料──能夠分解為許多小塊,只註明它們的目的地,而不指定路線,等它們自行尋路到達目的地之後,再組合起來。網路上的所有處理器都會跑「共識程序」,這個程序能維持網路所有元素之間的同時連結,而且相當穩固。資訊與計算資源的自由市場,最後便會出現,它決定哪些連結路線應加強,哪些會萎縮、死亡。從已有的技術來看,我們現有的計算場域,已經給虛擬線路滲透了,培育出一種類似神經樹突的機遇式結構,比較接近自然的設計,而不像人工產物。規則很簡單,結果很複雜。這個發展諭示的是智慧突現,或只不過是竹林朝向光源生長的思維能力。

網路的組織結構完全是隨機出現的,好像我們大腦的初期解剖組織一樣,不知這是巧合,還是命定如此?不過,隨機是有理由的。古德(I. J. Good)1958 年在一場 IBM 主辦的平行處理研討會上說,「若要建造一個機器,主張一開始以隨機方式進行的人,會這樣論證:如果機器夠大的話,隨機進行的結果,將包括後來會用到的每一個網絡。」他參與過「大個兒」的開發。無論讓一個大腦發育,還是讓一個長距通訊系統演化,這似乎都是一個好主意。
儘管每隔幾年就會有人預測計算機能夠具有人類心靈的本領,計算機也許永遠不能達到那個水準。但是維繫共生關係的,是差異。共生意味著不同生物間的合作,宿主與寄生蟲之間的競爭,往往會演化出共享利益的共存,那就是共生了。新而不怎麼分辨得出的聯盟,例如地衣(真菌與藻類的共生體)與真核細胞(細菌的共生體),也許會形成。「生命席捲全球的手段,不是戰鬥,而是發展網絡關係,」馬古莉絲寫道,她描述的是生命在地球上第一次發生的過程──生命是從太古的化學處理器之間的訊息交換中產生的。生命發生過至少一次,後來一直在找尋另類出路。人類與微處理器的合作,史無前例,倒不是沒有過類似的事例,而是就速度與尺度來說的。

從簡單分子組成的簡單集團,演化成複雜分子的複雜組合,形成一個多產的分子生態系,最後有生命的細胞出現了,這簡直是個不可能的過程,可是生命就這樣出現了。然後,簡單細胞結合形成簡單的生物。然後,細胞逐漸複雜、分化,構成逐漸複雜、分化的生命形式。社會昆蟲演化出基本而極為成功的集團生物──由每一個成員的行為維持生命,如霍布斯《利維坦》在人文世界中引入的集團生物(指國家)觀念,在霍布斯心中,國家是一個個的人組成、維持的,而人有非常複雜的自我。現在,我們透過電子學與生物學的結合,形成一個複雜的集團生物,其組成分子是個別的智慧──由光速(電子的速度)控制,而不是國會控制。

這是自然的終點嗎?不是!正如柏納(J. D. Bernal)所說,「我們太接近宇宙的創生時刻,怎麼可能對它的死亡有確定的知識?」我們太接近自然的創生時刻(更別說科學了),怎麼可能對它的死亡有確定的知識?霍布斯的「利維坦」引發了「君權神授」的辯論,新的「利維坦」諭示的是:過去我們相信人類以技術控制自然,那不過是個幻象,我們得拋棄。微處理器的大量生產、分散型通訊網路的成長,其中蘊藏的祕密,幽微的程度,有如生命起源、人類智慧的來源、或生物學與技術朝向一個共同語言匯合──那個語言的基本辭彙,是能夠自我複製的密碼串。下一個是什麼?我們憑什麼想像呢?艾思里(L. Eiseley)1953 年評論生命在其他行星發生的可能時,是這麼說的:「自然什麼都可能,什麼不可能的世界都建得成。」

自然還沒完成的不可能的世界中,有一個我們叫做「家」。霍布斯在《利維坦》最後一段寫道:「懷抱著這個希望,我要重拾我對自然身體的思緒,在那裡,(如果上帝賜我健康,容許我完成的話)我希望我持論之新奇,足供讀者耳目之娛,以彌補我這部論人工身體之書,讓人產生的反感。」

自然對複雜的喜愛,無邊無際, 她已開始徵召我們的創造物,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