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暖身中的自造者空間】

作 者 作 品

Make:Technology on Your Time國際中文版13
Make: 國際中文版14
Make: 國際中文版15
Make: 國際中文版17
Make: 國際中文版18
Make: 國際中文版19
Make: 國際中文版20
Make: 國際中文版21
Make: 國際中文版22
Make: 國際中文版23

資訊科技

【類別最新出版】
ChatGPT:AI革命
區塊鏈完全攻略指南:區塊鏈是什麼?會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初學Jetson Nano不說No-CAVEDU教你一次懂
Arduino首次接觸就上手(套件組合)
百萬粉絲經營法則:30天3步驟打造社群經濟力,在社交平台擁有百萬追蹤數


Make: 國際中文版16(YX02716)
Make: Volume 40(英文版)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資訊科技
叢書系列:馥林文化
作者:MAKER MEDIA
譯者:Dana、Madison、林品秀等
出版社:馥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13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104頁
ISBN:978986405004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暖身中的自造者空間】



  【暖身中的自造者空間】

文:戴爾‧多爾蒂(Maker Media創辦人與執行長)
譯:謝孟璇

「跟健身房一樣,只要是會員,就能使用裡面的設備。」這是TechShop最初成立的構想,創辦人吉姆‧牛頓(Jim Newton)在2006年4月首屆Maker Faire上對我解釋道。他問我能否提供一張桌子讓他掛標誌、向大家宣傳他的理念,看是否有人感興趣。事實上,我之所以答應,是因為當時的他居然開著一輛古董級的軍車來到現場。這種志在改造的熱血態度,使吉姆的構想順利獲得金援,並於2006年10月在加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的工業區公園裡成功創辦了首間TechShop。

幾乎一開始,TechShop就成為天堂──不只是吉姆的,也是所有會員的──只要繳交一筆合理的月費,便能隨時使用這個自造工作室中的設備以及數位加工需要的新工具,例如雷射切割機與3D印表機。

大家都到TechShop來做些什麼呢?有些是自造者團體,他們已經有清楚的構想,把專題帶來這裡完成。通常那些專題有比較實際或商業的運用,而他們需要空間將這些點子發展成更具體的東西。

其他的人可能還沒什麼特定的計劃或目的,他們只是想學習工具的使用方法,未來哪天可能可以派上用場。大衛‧朗(David Lang)就是這種人,他還寫了一本記錄自己經驗的書《自造新手》(Zero to Maker)。

也有人試著落實TechShop的理念。我就在中國深圳看過TechSpace。還有其它與TechShop相似、但屬於在地獨立經營的空間,像是在密西根安娜堡的Maker Works。

圭‧卡瓦爾康蒂(Gui Cavalcanti)在2004年時也嘗試創辦類似的自造工作室,但並未成功,他以當時的失敗為借鏡,思考新的模式,打造出另一個成功案例,也就是如今位於麻薩諸塞州薩默維爾(Somerville)的Artisan’s Asylum。所使用的空間前身是占地24,000平方英呎的信封工廠。當時,開張及裝潢的預算是4萬美元。大多數工具都是二手的,來自會員的捐贈或是工地移除機器、淘汰零件時,權充移除費用而收留下來。Artisan’s Asylum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為會員們打造出一個社群,讓他們租用,而且這個環境不僅能從事個人工作,甚至能像傑若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著述《零邊際成本社會》(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裡說的,成為某種「協作空間」。

還有為數不少看起來像俱樂部的駭客空間,其絕大多數都是由志願者經營。有些僅限會員參與,有些則免費開放給大眾使用,舊金山的Noisebridge就屬後者。另外某些駭客空間,看起來有如裝滿廢五金寶藏的古怪車庫,似乎等著有緣人來大刀闊斧地整頓。總之,儘管把駭客空間想像成一個可聚會的工作場所就對了。

Artisan’s Asylum這種自造者空間規模,介於大規模的TechShop與小規模的駭客空間,它也代表了我所謂的中介層的出現,同時彰顯自造者空間正邁向專業化的趨勢。也就是說,他們勢必有能力運作一套核心服務,支援會員成長。自造者空間也要能展開雙臂歡迎新會員加入,提供基礎的安全訓練,就算會員手上還沒有任何製作專題,依舊能使用空間。

的確,把自造者空間比喻成健身房很容易讓人理解。現今的健身俱樂部,就是從好幾年前的健身房演變過來的。過去健身房的設計,只需要著重在滿足大量男性會員、及其健身需求即可,對新進會員或一般使用者並不特別友善。然而,隨著我們的文化愈來愈強調體魄與健康的重要性,上述情況逐漸改變,健身俱樂部變得更開放、更親切,不論女性使用者或男性會員,不論想認真健身或只是輕鬆運動,都一樣受歡迎,俱樂部的會員數因此直線攀升。這也是我們目前觀察到的:在志願者努力協助會員的情況下,自造者空間正經歷著類似的轉型。

其中一例,就是由尼爾‧格申費爾德(Neil Gershenfeld)一手設計並打造的Fab Lab,該工作室是在2004年於波士頓成立。格申費爾德的「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也被認為是最適合數位加工製造的設計研發實驗室,為我們必然要面對的科技未來,提供完備而極端先進的科技工具。不論是在哪一種領域裡,是自然科學博物館還是社區大學,Fab Lab的成立與管理,都維持著自上而下的風格,這點傳承自他們的學術背景。除此以外,許多大學裡自造者空間的數目也逐漸在增加,像是在耶魯大學、喬治亞理工大學、凱斯西儲大學和南衛理公會大學等。這些空間都專門設計給他們的學生和他們的專題。

說穿了,不論你想怎麼稱呼它──是要叫TechShop、自造者空間、駭客空間、或Fab Lab──都可以。重點是,自造者們能在這裡開創新的構想、取得需要的工具、參與社群活動,甚至有良師益友陪伴左右。我們很期待更多在地的自造者空間成立,讓更多新創意隨之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