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狗眼裡看到什麼?

作 者 作 品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典藏紀念版〕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典藏紀念版〕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典藏紀念版〕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精裝版)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暢銷慶功版)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暢銷慶功版)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暢銷慶功版)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譯 者 作 品

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

葛拉威爾作品集

【類別最新出版】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暢銷慶功版)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暢銷慶功版)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暢銷慶功版)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典藏紀念版〕(DMD0004)
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

類別: 商業>葛拉威爾作品集
叢書系列:葛拉威爾作品集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譯者:李巧云、顧淑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25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00頁
ISBN:978957137054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 狗眼裡看到什麼?



  自序 狗眼裡看到什麼?

自序 狗眼裡看到什麼?

我小的時候,時常溜進父親的書房,翻看他擺在桌上的那些報告。父親是數學家。他在方格紙上用鉛筆寫東西:一長串一長串工整的數字和圖表。我會坐在他座椅的邊緣,帶著疑惑和好奇,一頁頁翻看著。一來,那些東西當時在我眼裡有如奇蹟,尤其是父親靠這些我眼中的無字天書,居然就有薪水可拿。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如此摯愛的人,每天都在他自己的腦袋裡,做著我難以了解的事,這一點實在令我難以忘懷。

  這正是我後來學到的,心理學家稱之為他者心靈(Other Minds)的現象。一歲大的幼兒認為,如果他喜歡起士小金魚香脆餅,那爸爸媽媽也一定要喜歡這種餅乾;他還無法理解自己頭腦裡想的,跟其他每個人頭腦裡想的都不一樣。能夠進步到懂得爸爸媽媽不一定也喜歡起士小金魚香脆餅,是人類發育過程中,認知能力成長的一大里程碑。當幼兒發現有別的想法存在,且跟自己的不一樣,就變得特別著迷。其實成年人也從未失去對人類心理的好奇心。當我們在社交場合上,認識一位當醫生的人時,第一個最想知道的是什麼?不是「你都做些什麼事?」我們大概知道醫生是做什麼的。反而我們想要知道的是,整天跟生病的人在一起意味著什麼意思?我們想要知道,當醫生是什麼感覺?因為我們相當清楚,當醫生跟整天坐在電腦前面,或是在學校教書,或是銷售汽車,感覺完全不一樣。這種問題不是明知故問,也不是蠢問題。對於別人日常工作的內情感到好奇,是人類最基本的原動力之一,而撰寫各位手上拿的這本書,也出自同樣的原動力。

  所有《大開眼界》一書中收錄的文章,之前均刊載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我自一九九六年起,即是《紐約客》的專任撰述。在這段期間我寫過無數的文章,而選入本書的都是我的最愛。我把這些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一些鍥而不舍,以及我喜歡稱為「天才型小人物」的人,他們不是愛因斯坦、邱吉爾或曼德拉,也不是其他打造我們這個世界的偉大建築師,而是像銷售萬用剁碎機的朗恩.波沛爾(Ron Popeil);或是說過這句名言的雪莉.波里柯夫(ShirleyPolyko ):「她染不染頭髮?只有她的美髮師最清楚。」第二部分是說理的文章,討論組織個人經驗的方式。我們對於街頭遊民、金融醜聞,或是像「挑戰者號」(Challenger)太空梭爆炸這類災難,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第三部分是對我們評斷人的能力提出疑問。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好壞與否,聰明與否,或是能不能把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妥貼?各位會讀到,我對於我們做這類判斷有多準確是存疑的。

  閱讀這些文章的價值,不在於問題的本身,而在於我更感興趣的部分:亦即會去思考遊民問題、番茄醬或金融醜聞的人,他們究竟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就我本身而言,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評斷「挑戰者號」的事故。那對我來說是無字天書:工整地記在方眼紙上、無法解讀的數字和圖表。可是如果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從另一個人的頭腦裡,去看這個問題,那會得到什麼答案?

  比方說,書中有一篇文章是我試圖去了解,驚慌和失常有什麼差別。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一九九九年七月,小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 Jr.)開飛機失事身亡。他是飛行新手,又碰到壞天氣,因此「失去了水平」(這是飛行員慣用的說法),開始螺旋俯衝。我為了解他當時經歷的過程,特別請一位飛行員,帶我搭上與甘迺迪駕駛的同一型飛機,氣候也選擇跟他當時一樣的。我要飛行員做出急速下墜的動作,這不是在耍花招,而是有其必要。我想了解飛機像這樣失事是什麼感覺,因為光是知道甘迺迪做了什麼,不足以讓我解讀出那次意外的意義。

  〈影像問題〉這一篇是談到如何解讀衛星影像,就好比布希政府誤以為,自己已掌握了海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照片一樣。我之所以著手寫這個題目,是由於和一位放射學家看了一下午的乳房X光片,看到一半時,在毫無提示的情況下,他自己談起曾經想過,像他這種人看乳房X光片所遇到的問題,應該跟中央情報局(CIA)的人看衛星照片時會碰到的問題很類似。我當時正想知道他腦袋裡發生了什麼事,而他卻想知道,CIA官員的腦袋裡是怎麼回事。我還記得在那一刻,整個人覺得頭昏眼花的。

  還有就是本書英文書名來源的那篇文章,那是在速寫馴狗專家凱薩.米蘭(Cesar Millan)。米蘭可以用手的觸摸,把最凶悍、最頑劣的狗擺平。當初促使我執筆寫那篇文章的,是想知道米蘭在做這種工作時,他腦海裡在想什麼?可是這個報導寫到一半時,我發現還有一個更棒的問題:當米蘭施行他的魔法時,狗的頭腦裡是怎麼回事?這才是你我真正想知道的:狗眼裡看到什麼?
(中略)
 
  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想過要當作家。我曾經想當律師,後來到大四的時候,決定要進廣告界。於是我向多倫多市的十八家廣告公司申請工作,結果收到十八封拒絕信,我把這些信一字排開,用膠帶黏在牆上(到現在應該還存放在某個角落)。我考慮過念研究所,可是成績不夠好。我申請過獎學金,想到有異國情調的地方遊學一年,也遭到拒絕。到最後寫作成了我無心插柳而走上的路,只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我怎麼也沒想到寫作可以是一種工作。工作都是很嚴肅、很可怕的,可是寫作卻充滿趣味。

  大學畢業後,我在印地安納州一家小雜誌《美國觀察者》(American Spectator)做了半年,再搬到華盛頓特區,做了幾年自由投稿者,後來進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再從那裡跳到《紐約客》。一路走來,寫作的樂趣始終未曾稍減,但願那雀躍的精神,在本書的文章中躍然紙上。最令我感到挫折的事,莫過於有人看了我寫的或別人寫的東西,卻生氣地說:「我不贊成這種看法!」他們為什麼要生氣?文章的優劣並不取決於說服力有多強,反正讀者在本書中讀到的文章不會是這一種。寫作的成敗關鍵在於,能不能讓讀者手不釋卷,刺激讀者思考,給讀者一窺別人內心世界的機會,即便讀到最後的結論是,此人的內心世界並不值得羨慕。我把選入本書的文章稱為探險,理由在於我寫作的初衷便是如此。現在就請各位細細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