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 對資訊的處理無法系統化

作 者 作 品

過度溫柔的社會:不強迫、不否定、不責備,為什麼我們不敢說真心話?

譯 者 作 品

一本書讀懂哥吉拉:解開跨越半世紀的怪獸之謎
去做狂野的夢:反抗、戰鬥、單刀直入,中村修二的職場哲學
真正有效的不累處方:日本最權威醫學博士的75個擺脫疲勞提案,讓你身心輕盈、活力不斷電
醫學級肺部鍛鍊法:維持肺臟年輕化,避免流感、氣喘、肺炎、肺阻塞、久咳不癒的呼吸訓練
第一次自己建國就上手:上任有理,建國無罪,自己的政策自己訂!
圖解男女對話辭典
全圖解‧1日60秒懶人整理術
呼出馬甲線:丟掉骨盤枕,遠離喝水也會胖,迎向呼吸自然瘦的時代!
地方創生2.0
向世界頂尖人士學習成功的基本態度

異言堂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從急診室,致你:為你寫的60篇愛的故事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疫情世代:如何因應與復原,給所有人的科學與法律指南
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


暴走社會: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JAB0016)
「過剰反応」社会の悪夢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異言堂
叢書系列:異言堂
作者:榎本博明
       榎本博明
譯者:王榆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17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66470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對資訊的處理無法系統化



  ◆ 對資訊的處理無法系統化

在第一章我們曾稍微提到捷思法的作用,由於這是引發反應過度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節將會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心理學家柴肯(Chaiken),將系統式訊息處理(Systematic processing)和捷思式訊息處理(Heuristic processing)區別,並且重新歸納為「捷思─系統二元訊息處理模式」(Heuristic-Systematic dual-Processing Model)。

系統式資訊處理會讓人慎重處理可取得的資訊,並用各種觀點進行論證後再下判斷;而捷思法是一種簡便的資訊處理方法,只要獲得些許的周邊資訊就能憑著直覺快速下判斷。

一般來說,我們要下重要的判斷時,必須仰賴系統式資訊處理的方式。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當然也認為自己應當使用這種方式有系統地做出決定。只要我們使用這種方法,就會仔細參考、思索各種資訊,然後再做出最合適的判斷。

但其實我們還是會在無意間依賴捷思法來下判斷,不但忽視必須考量的資訊,而且也會忘記進行反覆的審視。

即使是自認為不會輕率下判斷的人,也會在無意間使用捷思法思考。例如,我們在對眼前的人暗下評論時,會認為「這個人經過推薦,也許沒問題」、「原來這個人很有誠意啊」,但卻忘了自己必須仔細觀察,結果輕易地接受對方。

「那是間有名的百貨公司,所以賣的東西應該沒問題。」我們會像這樣忽略應該要審慎注意商品的品質,或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貴的那個一定最好」,而放棄仔細比較,直接購買高價位的商品。

我們看到容易理解的宣傳圖示、圖表後,就會覺得「真的耶,看起來很有效耶。」然後靠著感覺下判斷,讓自己疏於檢查宣傳中的數據是否經過加工偽造,又或者沒有審慎考量對方的提案,結果讓自己輕易地被對方說服。

當我們欠缺相關知識時,即使我們擁有可供檢視的有限資訊,也會因為不知該如何下判斷,而輕易地交由捷思法來處理。

而在自己有相關知識的場合中,通常也會因為必須考慮的資訊量太大,在心理上對於要仔細檢視感到疲勞,所以也會在不知不覺間依賴捷思法做決定。

換句話說,人在忙碌、疲勞時,會因為無暇檢視資訊,而讓精神感覺渙散,並輕易的使用捷思法做出簡便的判斷。

所以我們使用捷思法後,容易覺得「這個資訊值得信賴」、「這句話可以接受」,而忘了自己必須考慮其中的合理性;最後又讓自己受到沒由來的資訊、不安、憤怒情緒的煽動,然後做出一連串過度的反應。

◆情緒反應強烈,但認知反應低弱
所謂的反應過度,是因為情緒反應優於認知反應所產生的。當我們讓情緒取得主導權,就會無法冷靜判斷,而且也容易做出極端的行為。

例如,遇到有朋友被他人用難聽的話羞辱,如果是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回應朋友:「這真的很過分,那個人實在是太可惡了」、「真不敢相信!他居然說出這種話,完全無法原諒」等話語。

但如果是認知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冷靜地說:「真的有點過分,他大概是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所以才會這麼生氣吧」、「他居然會說出這種話,會不會中間有什麼誤會」。

情緒反應較強的人,比較無法適應壓力,只要遇到討厭的事情,便容易有承受壓力後的反應。一旦產生討厭的感覺,就會生氣、陷入低潮,或是情緒激動。而認知反應較強的人較有抗壓性,遇到討厭的事物時較不易隨著狀況起舞、不大情緒化並且能冷靜應對。

當然,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是容易反應過度的類型。

像第一章的案例中,這樣類型的人在知道東京天然氣的廣告會使求職者的心靈受創後,不但馬上任憑情緒反應做出判斷,還會認為「真是豈有此理,這則廣告太可惡了」,並且議論這則廣告的播出是否合理。

接著,他們照樣並不冷靜檢視,而是開始批評廣告:「這種內容當然要停播才對。」然後當他們聽到有人遷怒贊助商、廣告公司、知名企業是人生勝利組,所以才會在不體恤求職者的情況下做出這則廣告時,他們的批判感受也會越來越強烈。他們會開始產生出:「真是一群不知人間疾苦的傢伙,我才不原諒這些踐踏求職者辛酸血淚的人。」之類的想法。

但一般來說,只要稍微冷靜思考,就會發現這則廣告並沒有傷害到所有求職者。事實上,某些苦於找不到工作的求職者在看過廣告後,覺得自己受到了鼓舞。也有求職者看到主角母親所展現的溫情,想起家人也會一樣的關懷自己,即使感覺自己從孤軍奮戰到逐漸被逼進死胡同,但這則廣告讓他們想起家人,心情上也變得輕鬆了些。

這則廣告最大的優點就是能讓許多家庭了解求職者面對的嚴苛挑戰,使大眾對這個社會現象產生共鳴,以及引導觀眾幫拚命找工作的求職者加油。然而針對廣告的批判卻將這些優點指認為缺點,認為這劇情像是在表現人生勝利組不懂求職者的辛酸。

從這則廣告的後續效應來看,情緒反應較強的人也許因為廣告而覺得受傷害、悶悶不樂,而認知反應較強的人則是從廣告當中獲得重新加油再出發的勇氣。

人類會因此產生這兩種反應, 和抗壓性及精神恢復力(Resilience)有相當大的關聯。

例如情緒反應較強的人會因為「我不想看到討厭的場面」、「要是想起找工作的事我會心情不好」的想法,而表達出情緒化的、拒絕的姿態。這一型的人會如此,主要是因為抗壓性和精神恢復力較低所導致。換句話說,他們克服逆境的能力較弱。

而認知反應型的人則會認為「原來現在找工作有這麼難啊」、「大家都這麼辛苦的在找工作呢」,並且冷靜的從廣告中和現實取得共識。至於不像廣告主角一樣有母親在背後默默支持的人,也是可以冷靜的判斷出「雖然我沒有家人支持,不過還是可以跟朋友討論意見」。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當情緒反應強烈時,就容易對各種事物反應過度。人生難免會因壓力而產生困境,所以為了能跨越困境,並預防反應過度,強化我們的認知反應是很重要的解決之道。

◆想獲得認同的欲望會激發被害者心理
正如某些人主張現代社會已經邁入了自戀的時代,我們確實變得越來越自戀。尤其是最近流行的自拍並上傳惡搞照片的PO文行為,更是其中的典型。

在這種時代裡,不少人的自我認同脫離了現實,他們大多會想像自己很帥氣、有能力、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為了不讓自己無所不能的形象受到傷害,會拚命的展現出自己想像中的模樣給大家看。

因此,即使自知沒有能力,也要故意虛張聲勢到底。驅使他們這麼做的動機,就是想得到大眾的認同。如果沒有得到源源不絕的認同,就會傷害到他們在自戀中所刻畫出的自我形象,並且讓他們自以為是的萬能感崩潰。

由於這種人在尋求認同的過程中,會做出依附他人意見的姿態,所以一旦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就會加重內心的被害者意識,進而產生出攻擊性。

由於非常渴望得到認同,因此會因為「為什麼你們都不認同我」的想法,而對他人做出攻擊行為。
換句話說,只要傷害到這種人的自尊,他們就會擺出攻擊姿態。

其實,這種反應是相當普通的反應,尤其在我們感到沒有自信或不安時,特別容易有這樣的行為。但這種人在這樣的狀態下,只要他人表示出一點看法,就容易出現反應過度。

即使對方在交談中沒有惡意,這種人還是會覺得「我被你瞧不起了」。對方只是單純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這種人也會覺得「我被你刻意忽視了」。接著就會反應過度。

光是一點表態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全部都被他人否定,而讓他們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就是因為自戀的心態受到傷害,還有因為害怕虛張聲勢的假象遭到瓦解。正因為自認為無所不能的幻想有可能崩潰,害怕守護自尊的保護膜會被撕下來,所以才會產生攻擊性。

當這種人沒辦法獲得期待中的評價、讚賞、援助時,就會爆發出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攻擊性。而且他們不在乎對方究竟有沒有惡意,也不在乎自己正單方面地展現出攻擊性,而只是任由被害者意識引導自己的情緒,並且開始遷怒於旁人。

其實,這是自信心和強烈的自戀心互相融合所導致的結果。他們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身邊的人們必須繞著他們轉,所以大家也必須關懷他們。一旦受到萬眾矚目的期待落空後,就會做出誇張的行徑。

當他們沒有獲得肯定,也沒有受到另眼相待時,就會產生出「每個人都在看不起我」的恨意。

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產生的期待感就此落空後,更刺激他們的被害者意識的萌生,然後開始展現過度的攻擊性。所以即使所做所為無益於工作,他們也要將自己無法獲得肯定、另眼相待的過錯全推給他人,如此才能保持住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

此外,也有因為無法得到認同而陷入低潮狀態的類型。不過,那不是因為太盡責,而在自責的當下產生憂鬱,反而是因為欠缺責任感、習慣將過錯轉嫁給他人或團體,並且自怨自艾。近年來,這種類型的人也快速增多,可說是現代典型的低潮族群。

這種人在工作時,會按照自己的心情休息或是摸魚找樂子。其心情變化顯得很極端,只要他人表示一點意見,這種類型的人就會開始追究責任,並且以被害者的姿態加以控訴。這種人不會隱藏自己的憂鬱,甚至可以說他們根本就是想藉著憂鬱的模樣尋求他人的禮遇。換句話說,這是屬於因為以自我為中心而陷入低潮的類型。

總之,現實戳破他們自以為美好的假象後,他們不但會顯現出異常強烈的被害者意識和攻擊性,因此產生的憂鬱情緒為了保護原本的自戀心態,更會拚命掩蓋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幻覺。

◆自我誇大和缺乏自信是相輔相成的
有些人喜歡驕傲地誇耀自己的能力,刻意展現出淵博的知識,同時也瞧不起他人工作效率太差或思想淺薄。但這種看似充滿自信的人,若是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勃然大怒,就代表他們的內心處於不安定的狀態。

雖然在工作上我們有時候會聽說:「那個人的自尊心很強,很難要他幫忙。」但那些很難請託的人,自尊心真的這麼高嗎?

其實,自尊心除了有高低之分外,也有是否安定不易動搖的分別。簡單地說,有些人的自尊心較高,而且也對自己很有信心,因此不容易產生動搖,但也有人的自尊心雖然很高,卻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讓自尊心崩潰。不管是來自他人的否定,又或是自己否定自己,只要自尊心產生動搖,都有可能引發反應過度。

麥可‧ 柯尼斯(Michael Kernis)透過實驗證明,自尊心強且不安定的人,在面對他人的否定時,特別容易展現出強烈的憤怒和敵意,至於自尊心強且安定的人,即使遇到相同的狀況,也幾乎不會生氣或產生敵意。而自尊心低且安定的人和自尊心低且不安定的人,其行為的強烈程度則居於兩者之間。

換言之,「自尊心強而且要小心相處」的人,與其說他們的自尊心較強,不如說他們處於一種自我陶醉狀態的。雖然這種人會想維持較高的自尊心,但內心其實是對自己沒信心的,只要一點小事就能讓他們的自尊心開始動搖。所以當你一不小心惹這種人生氣時,他們就會成為難以溝通、令人頭痛的人物。

這種難以溝通的人,其內心除了自以為萬能、自以為有才幹之外,同時也害怕自己對任何事無能為力、沒自信。也因為同時存在這些互相矛盾的因子,所以他們才會在自我誇大和沒有自信之間遊走。

雖然他們在被人稱讚時會高興得快要飛起來,但要是被人輕視,內心就會受到很深的傷害。而這時的傷害會逐漸演變成具有攻擊性的過度反應。

此外,這種人常常會特地擺出高姿態,向人炫耀自己的豐功偉業。但聽眾若沒有給予正面的回應,他們就會為此大發雷霆,即使表面上仍保持著自信,但心底其實隱藏著對自己沒信心的自卑。還有,他們不會和人推心置腹,主要是自認為自己比較尊貴。除此之外,也會不自然地試圖影響他人對自己的感想,這只是為了不讓他人發現自己沒有自信罷了。

而自尊心強烈並且安定的人不會因為被人瞧不起而感到不安,他們也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安和沒有信心被人看透而自亂陣腳,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需要用高傲的盔甲保護自己。因此這種人在被他人嘲笑時,內心其實是可以自我調適的。他們不但可以大方承認自己的弱點,而且被人用失禮的態度對待時也能一笑置之。

反觀那些只有表面上自尊心強烈的人,由於會遊走在自我誇大和沒有自信之間,所以被人嘲笑時會無所適從,被人挑出弱點時也不會大方承認;被人用失禮的態度對待後不但會記仇,最後還會做出一連串脫序的舉動。而這副模樣,就是他們拚死支撐脆弱自尊時掙扎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