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

異言堂

【類別最新出版】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從急診室,致你:為你寫的60篇愛的故事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疫情世代:如何因應與復原,給所有人的科學與法律指南
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


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JAM0025)
誰でもいいから殺したかった!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異言堂
叢書系列:異言堂
作者:碓井真史
譯者:李怡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16日
定價:330 元
售價:26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7045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章 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



  第一章 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

第一章  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

為了殺人而來秋葉原
   
    二○○八年六月八日,星期日。中午十二點半左右,一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駕著兩噸重的小貨車,衝進熱鬧的秋葉原電器街,步行者天國。直接衝撞路人,甚至沒有留下一點剎車痕跡。車子的擋風玻璃被撞出一條大裂痕。從終於停下的小貨車上,走下了一位年輕人,手裡握著匕首,一邊大喊大叫,一邊開始攻擊路上的行人,不分男女。他手裡的這把刀,連懷著愛心鼓起勇氣照看被害者的女性也不放過,深深地刺進她的背。

    根據報導,剛好也在現場的人,在作證時這麼說:「小貨車非常猛地衝進來。我一開始還以為是肇事逃逸。接著就聽到旁人大喊著『路上殺人魔!是路上殺人魔』柏油路上到處都是血,這一帶完全陷入了恐慌狀態。」
   
    七人死亡,十人身受重傷。最糟糕的路上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了。

    這個被警官制伏在地,然後被逮捕的年輕人,出生於一九八二年九月,青森縣人,事發當時在靜岡縣做油漆工人,是個派遣社員。中學時,曾經以最優秀的成績考上縣內最好的高中……他說:「世上的一切都很煩人。對生活也覺得很厭倦。」「想殺人所以來秋葉原。」「誰都可以。」「想做的事情……殺人,夢想……獨占八卦新聞版面。」

    這個青年到底生什麼氣呢?到底為了什麼傷心了呢?不是直接找惹惱自己的那個當事人發火,也不是摔東西發飆,而是去殺那麼多他從來沒見過的人。年輕的人有時候會氣到忘我,有時候會氣到出手傷人。但是秋葉原的他,那股湧現的怒氣與悲傷,好像失去所有的希望,要把世界終結毀滅似的。若是想要保身的人,應該不會做出這種荒唐的事吧。如果害怕死刑,應該也不會犯下這種大規模殺人的行為吧。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把這個年輕人逼到這樣的絕境呢?

青年的成長過程與家庭
   
    事件發生後,有非常多關於加害者青年與他家人的報導。加害者本人也陸陸續續提到自己的成長過程與家人的事。小他三歲的親弟弟也對外發表自己在事件發生前後的日記及札記(《週刊現代》雜誌二○○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七月五日、七月十二日號)。家人在事件發生後馬上公開自己的札記、日記,這種事情史無前例。就這樣,這個家庭的樣子,從兩個孩子的敘述,浮現了出來。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或許會持反對意見吧,也可能覺得是孩子單方面的誤解或想太多了。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感受到的家族,就是真正家族的樣子;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客觀上的家族,而是孩子感受到的,孩子心裡所呈現的家族的樣子。

    加害者青年的父親在出身地青森的金融機構擔任管理職,是社會上所謂的菁英。母親就讀的高中和青年一樣,是青森的名校──青森高級中學,畢業後沒考上大學,便開始工作。她在職場上認識青年的父親後結婚,現在是家庭主婦。父母兩人都很優秀,經濟上也沒有什麼問題,他們很愛孩子,對孩子的教育也很有熱忱。如果問,那這個家庭什麼問題都沒有嗎?我想至少可以說,絕不是極端糟糕的家庭吧。但這兩個孩子都不約而同地訴說雙親的問題。這對父母有能力,對孩子又有愛情,是努力、有幹勁又拚命的父母,反而就因為是這樣的父母,才讓孩子感到痛苦。

過度保護,奪其意志

    這對父母給孩子們的零用錢,只有過年的紅包。孩子有什麼需要的東西,會另外買給他們。但是,除了紅包以外,從來沒有給孩子現金當作零用錢,讓他們自由地花費。買東西一定要經過母親的同意。從父母的角度來說,這是為了不想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習慣的「家教」,但如果我有機會跟這對父母聊聊,我會勸他們給孩子們一些零用錢吧。

    為什麼我要這麼建議呢?因為,從父母那裡得到零用錢,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得到愛的象徵。金額的多寡,依家庭的狀況而定,在一般可理解的範圍內,或多或少都沒有關係。當然,給得比較多也不代表愛得比較深。孩子所感受到的是爸媽、阿公阿嬤很愛我,所以給我零用錢花。相反的,孩子只要吵著要就給錢花,也不是一件好事。應該給固定的金額,然後讓孩子照他的想法去花,學習用錢的方法與計畫。

    因為是小孩子,所以會把錢花在沒什麼用的東西上吧,但就算這樣也好。有時候,這樣無謂的花費是必要的。孩子脫離父母的管教,成為自由的個體,從父母的喜好、價值觀中解放,買買零食、買買模型,想買什麼的時候不必一一看父母的臉色。藉由這筆可以自由使用的錢,孩子可以離開父母,活在他們的王國裡。

    透過給孩子一定金額的零用錢,傳達父母的愛,讓孩子體驗離開父母,自己獨立。給孩子零用錢的基本態度是,照約定給零用錢,不過問錢花在哪裡。這其實不用心理學者特地一一說明,相信一般家庭也是這麼做。

    相對的,「當有需要買東西的時候,給相對足夠的錢」,這樣的方法,即便金額上是足夠的,孩子也感受不到愛,同時也失去享受自由,失去透過用錢學習如何在社會生活的機會。若是既認真又嚴格的父母,以上的情況會更顯著。

    孩子有想買的東西時才給孩子錢,這個方法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若在一個氣氛比較活潑自由的家庭,孩子可以對父母撒撒嬌,想辦法不被罵又要到零用錢,雖然會亂花一點錢,但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也學到使用錢的方法。

    此外,也不是說固定時間給零用錢就好了。雖說給零用錢,但是用在哪裡?怎麼用?父母一步一步都要干涉的話,可就不能說是讓孩子自由花費了。

雖然還不到會打小孩的可怕家長那種程度,但是小孩子本身敏銳地察覺父母的期待,只敢照父母的期待去花零用錢的話,結果一樣是沒有用的。就算形式上給孩子可以自由使用的零用錢,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讓孩子自由使用,那麼,孩子雖然一天天地成長,卻始終沒辦法做好離巢獨立的準備。

「過去一直不能自由地買東西。」加害者的弟弟這麼說。然後,漸漸地,「也失去想要什麼東西的欲望了。」

過剩的親情,奪其自立

    加害者的母親,對於男女交往之事也非常嚴格。「我可不准你交女朋友,知道沒?」她曾經這樣訓示。
加害者的弟弟說:「母親對於男女關係總是反應過度。」「徹底地排除異性的存在。」女孩子寫來的明信片總是被貼在牆上,像一種警告。

    對母親的角色來說,教育男孩本來就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為是在教育一個「異性」。我可愛的「小主人」有一天突然變成「男人」,絕大部分母親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困惑。但孩子就是這麼長大的,交男女朋友、性關係,這些事都是促使孩子成長、離開父母獨立的重要關鍵。

    父母期盼孩子的成長。我想應該是期盼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是期待孩子成長的吧。但是,不讓孩子自由地花零用錢、禁止孩子交男女朋友,反倒會綁住孩子,妨礙他們成長。除了交女朋友的事情之外,弟弟也在札記裡這麼寫著:「我們不能帶朋友來家裡玩,也不可以去朋友家玩。」對父母來說,這可能是教出好孩子的一種家教,但從結果來說,卻妨礙了孩子在學習及學校以外,與周遭自由交流的機會。加害者青年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一直想著要離開父母,獲得自由。

    弟弟說,因為被限制交女朋友,所以沒有看過「那個人」(在札記裡,弟弟提到哥哥的時候都用「那個人」,或是「犯人」這樣的詞)整理自己的髮型,或是穿得好看、時髦。弟弟似乎很驚訝,這次的事件後,那個人居然悲嘆自己沒有女朋友、長得不帥。

    犯案青年在犯行前這麼說道:「長得太難看了,結束。」「有個女朋友的話,就不會活得這麼悲慘了。」

「沒有女朋友,這就是所有失敗的元凶。」

    這樣的想法成了他心裡不安及怒火的一部分。

    對於男女交往及有關「性」的事情,母親過度限制、過度表現極端的不愉快及厭惡,兒子也就沒有辦法順利處理有關「性」的事情。一般來說,男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有時候會在意自己的穿著,有時候會煩惱自己的容貌,也會經歷與喜歡的女孩子交往、分手。加害者青年如果也在少年時期有這些經驗,也許就不會到二十五歲還那麼在意、拘泥於容貌與沒女朋友的事情。

迫其服從,造成強烈的不安

    加害者青年與弟弟小時候也有幸福的時刻,一家人快樂地聚在一起、玩撲克牌,但父母的家教越來越嚴。

    弟弟提到有一次吃飯時,母親對那個人(哥哥)大怒的事情。當天飯吃到一半,情緒激動高亢的母親攤開報紙,把飯、菜、味?湯全都倒在上面。那個人一邊哭著,一邊把報紙上弄得像剩飯的食物吃掉。

    必要的時候,斥責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不要給孩子超過限度的悲痛記憶。而這個家庭糟糕的是,讓被斥責的孩子一邊哭還一邊吃掉報紙上的食物。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如果會哭著逃回自己的房間,或是發火頂嘴,反倒還好。沒辦法違抗父母只會說對不起、乖乖順從的孩子,當父母不講理的時候,便完全承受了他們的情緒;特別是長子與長女,最容易直接受到父母這樣的影響。

    而且,按照弟弟札記中所說,爸爸媽媽生氣時從不說理由,只是很凶地罵人。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也許是想要孩子自發性地反省,而這對父母罵小孩的方法,也許也有效地讓孩子聽話了,但同時也帶給孩子強烈不安。許多育兒書裡都建議大家:罵孩子的時候要好好地說明理由後再罵……

體罰的可怕副作用

    另外,這個家庭也體罰孩子。雖然沒辦法斷定有「虐待」這樣的激烈性日常暴力,但孩子確實有被父親毆打的經驗。母親也會,當孩子沒辦法照她的想法回話時,被甩巴掌是家常便飯。

體罰是個便利的辦法。如果要讓很小的孩子聽話,是個有效手段。但我們必須謹慎,因為,效果好的藥通常也伴隨著強大的副作用。

    體罰有非常可怕的副作用。首先,體罰人的人與被體罰的人之間,關係會變得不好。其次,一般來說,父母也是一邊養育小孩,一邊慢慢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聽話。但一旦習慣了體罰這種強效的手段,就會變得不知道怎麼使用其他方法。本來,在嘗試各種教育方法的過程中,父母也可以漸漸成長,只用體罰這個方法,就沒辦法培養教育孩子的能力與溝通方法。

    體罰更可怕的副作用是,就算父母心裡想正確地教導孩子什麼道理,孩子所學到的卻是「必要的時候使用暴力也沒有關係」。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到青春期後便開始對媽媽使用暴力。

大多數對家人使用暴力的青少年,小時候都曾經有被體罰的經驗。

    根據別的報導,加害青年家附近的鄰居說:「哥哥小時候被罵,被關在玄關外時,聽過他的哭叫聲;也看過他在冬天超冷的時候,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外面。這到底是在教小孩,還是在虐待小孩?都搞不清楚了。」

破壞自由及創造力,父母的自我中心意識

    加害者青年的母親對教育非常熱心,尤其在課業方面特別嚴格。犯案前,青年曾在手機網站上這樣寫:「靠媽媽寫的作文、靠媽媽畫的畫得獎,念書也是被強迫逼著念,所以做得很完美。」「媽媽想要向周邊的人炫耀,所以什麼都弄得很完美。連我寫的作文也是,母親全都一一檢查過了。」

    弟弟在札記裡證實哥哥所說:「媽媽一直以來都要求完美。作文也是,為了寫出讓老師喜歡的文章,全都經過媽媽加工。」他記錄某天那個人寫作文時的情景:「哥哥在作文紙上才寫下第一句話,媽媽馬上說不對!伸手就把紙丟了。再寫第一句話,她又說重來!又把紙丟了。」

的確,文章的開頭很重要,孩子有時候會用一些老掉牙的方式開頭,從大人的角度來看,也許會覺得,「能再多想一點、再多下點工夫就好了!」但是那句老掉牙開頭之後,說不定會有優美的詞句出現。不確認孩子有什麼想法、點子,就把作文紙丟掉,這種態度粉碎了孩子的自由及創造力。

    確實,孩子必須學習讀書、寫字,學習算數,也需要被教導如何寫出好文章。以自我認同理論聞名的心理學者艾瑞克森,曾對小學生的教育做出以下論述: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怎麼教他們讀得好、寫得好,或怎麼教他們算數算得好;而是要怎麼讓他們在不產生自卑感的情境下,學習讀書、寫字、算數。而且,對孩子最重要的是──透過讀書、寫字、算數,品嘗得到成果的喜悅。奪去其自由,照父母想法寫出來的作文,就算得獎,孩子也感受不到創作的喜悅。

不適當的撒嬌表現
   
加害者的弟弟說,哥哥在青少年時就曾經對母親施加暴力。兒子對母親施加暴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對母親「撒嬌」的不適當表現。一般來說,撒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小時候的撒嬌就是字面上的撒嬌;青春期後,雖然漸漸瞭解自己不能再一味地撒嬌,但也偶爾會想這麼做。但是,扭曲的撒嬌,會以粗暴的言行表現。
    我們對於不得不客氣的對象,不會耍任性,也不會做出粗暴的言行舉止。在家裡再怎麼可怕的老爸,出外對上司或生意往來的對象,肯定是彬彬有禮,即便怒罵部下或哪位店員,也是因為經過判斷,知道對方是可以發火的對象。不必忍耐、不必有禮貌,這就是一種撒嬌。和小朋友對媽媽耍任性,或表現粗暴是一樣的。

    進一步來說,會對家人施暴的孩子,都是軟弱的孩子。有的是被過度溺愛、保護而變得軟弱;有的是因為家教太過嚴格也變得軟弱。被過度溺愛保護的孩子,不必決定自己的行動,父母什麼都會幫他打點好,所以才變成軟弱的孩子。另一方面,受嚴格教育長大的孩子,乍看之下好像與被過度溺愛的孩子正好相反,但正因為父母決定了所有事情,導致他沒有養成決定事情的能力。然後,在嚴格的家教環境中,導致他各種經驗不足,個性中產生軟弱。

    孩子小時候在父母的保護及管理下,可以活得很自在,但進入青春期後,父母管不到的部分逐漸增加,軟弱的孩子在學校或在朋友間有時候沒能強健、快樂地成長──一直以來以乖孩子印象被教導的孩子,終於遇到了挫折。

    在外面的世界沒能順利發展,累積壓力的少年開始在家裡釋放那份壓力,向父母使性子、製造問題給父母。當不能滿足他們想得到的,便施加暴力。他們抓著父母,一邊吶喊著「給我道歉!給我道歉」,一邊毆打父母。心裡的聲音是:「都是因為媽媽一直以來把我綁住,我才會變成這種懦弱的樣子。把我變成這樣,都是妳的錯!」秋葉原事件的這名加害者青年,是不是也一邊這麼想,一邊打了他的母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