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流行娛樂時報悅讀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作 者 作 品

中華的智慧:中華文化的源泉,東方智慧的精髓

時報悅讀

【類別最新出版】
大唐李靖卷三:龍旂陽陽
年輪交錯的黃金歲月──飛舞的藍蝶
虔心逸芷:從演藝到公益的絢麗人生
年輪交錯的黃金歲月──飛舞的藍蝶+ 虔心逸芷 : 從演藝到公益的絢麗人生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生命的智慧:對生命真締的探討、踐行與證悟(ORN0020)

類別: 流行娛樂>時報悅讀
叢書系列:時報悅讀
作者:邱明正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25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08頁
ISBN:978957137385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前言

前言  法喜充滿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法喜充滿的境界,是因悟解生命的智慧而能任運自在,從而在內心充滿永恆無限的歡欣和喜悅的境界。

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白、體會、領悟宇宙中生命和萬物的真相,好好加以珍惜和善用,以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努力學習與奉獻,持續利益自己、他人和團體,且能不執著自我和萬物,以及不受內外諸境、成敗得失和利衰毀譽的影響,內心恆保安祥、寧定、快樂和喜悅,就能時時處在法喜充滿的境界,雖然身處紅塵滾滾的五濁惡世中,仍感覺人生是如此地快樂、喜悅、美滿與幸福。

儒家創始宗師孔子,生在2500餘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的中央政府東周國力衰微尾大不掉,其下各諸侯國紛紛崛起,彼此為爭權奪利爭戰不已,中華文明崩壞,人民痛苦生靈塗炭。孔子一生學不厭教不倦,教導弟子數千人;在為官時政績卓著,但頗遭昏君當道及政治惡鬥之苦;後率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在各國推廣仁義之道,希求匡平亂世,雖未為各國重用且頗遭困頓,但仍然勇毅奮進堅持不懈;到晚年,又致力興辦教育,作春秋,整理六經。孔子的一生,致力於學習與奉獻,擇善固執貫徹始終,甚至到達「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境界。在《論語》中記載:「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這種境界,真是讓人既佩服又感動。

孔子為何能夠如此?筆者認為,孔子的修為,應該已經到達極大程度的法喜充滿境界。在《論語》中,對於孔子有一段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說,孔子,待人溫和而處世嚴正,威儀莊重而平易不凶猛,外貌敬肅而心境安祥。在《論語》中,還有孔子描述自己的一段話:「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意思是說,楚國大夫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如何,子路沒有回答他。後來子路向孔子提起此事,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對他說,他的為人,認真努力學習與奉獻,常常連飯也忘記吃,心中常保喜悅和快樂,一切煩惱憂愁都忘記消失了;他好像不知老年就快到來似的。」孔子非常偉大,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其所創建的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而且被全世界所尊崇與學習。

佛家的創始宗師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出生於2600餘年前,是當時北印度迦毘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淨飯王的太子,是文武雙全的王位繼承人,享盡榮華富貴。但悉達多觀察社會和思考人生,深感眾生生命無常苦厄連連,於是發大願為眾生尋求究竟解脫之道,希望普度眾生離苦得樂,乃於29歲時偷離王宮,出家修持大道。經多年堅苦修行,終於明心見性開悟大道。洞澈自己的本來面目,參透宇宙的奧祕和真諦,覺悟人生苦厄的根源和解脫的真智妙慧,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至涅槃圓寂間,在極為簡單清苦的出家生活中,以無上的慈悲喜舍心和般若智慧心,向弟子及眾生說法45年。所說佛法,後經弟子結集成為典籍浩瀚的佛經,數千年來普傳天下,影響世界至深至鉅。佛陀本心的境界是無上正等正覺,這種境界豈止是法喜充滿而已。

筆者年近八十,深切體認和領悟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學習與奉獻,始終以平常心和快樂心去面對一切人、事、物,包括不如意、困難、挫折和災厄等在內,法喜充滿的境界年年頗有增進。近期至親重病入院數次,在住院及出院後迄今的重度陪伴期間,寫作完成《心經的證悟》一書及本書。筆者至今仍然思路清晰、身體矯健、體力充沛,時時都精神抖擻、神采奕奕,始終全心全力踐行學習與奉獻的生命意義,包括經營事業、主講課程、著作書籍、閱覽群書、從事公益、陪伴家人、結交親友,以及運動靜坐,每月還要出國辦事和講課,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二十餘歲。從二十餘年前開始,且以「振興中華民族,創建世界光明」作為人生使命,除了自我努力之外,還與有志之士共同結合,致力推動「建設臺灣,振興中華,世界大同」。

許多親友對筆者建議,年紀這麼大了應該退休。筆者總是回答,學習和奉獻都是工作,工作對我而言,依序是辛苦工作而樂在工作而享受工作,自十餘年前已更進一步到達工作等於休閒等於娛樂的境界,時時都處在法喜充滿中。對於工作上和生活上所面臨的一切壓力、衝擊、競爭,以及成敗、得失、毀譽,都以平常心、智慧心、安祥心、快樂心去面對、接受、處理和放下。所以,筆者向孔子學習發憤忘食和樂以忘憂,除了是不知老之將至而外,更進一步還是不知老之已至,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已經年老,甚至在腦中已經將「年齡」徹底放下,時時刻刻都活在「把握當下」中,以法喜充滿致力學習與奉獻。至於退休問題,筆者還說,將永不退休或退而不休,只要根據身體狀況和其他狀況,調整學習與奉獻的工作安排就好,絕不無所事事而只剩吃睡玩樂。

徹悟真相,修持自性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遇到許多煩惱與痛苦,最少包括八種,即生存、衰老、疾病、死亡、總是與怨恨憎惡的人相遇(怨憎會)、與相愛的人分別離散(愛別離)、所求不能得到或滿足(求不得)、以及身心方面色(身體)、受(感受)、想(思想)、行(行為)、識(業識)五蘊過於熾熱強盛(五蘊熾盛)。除此而外,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再加上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所形成的衝擊、競爭、壓力和災害,更是苦上加苦。在人生中,當然也有快樂的時候,但快樂常十分短暫,而且總會終了,在終了前還擔心失去這些快樂,所以還是經常感覺很苦。雖然如此,如果能夠明白、體認、領悟宇宙中生命和萬物的真相,好好善加因應與運用,就能解脫煩惱與痛苦,使內心常保平靜、安祥和快樂,甚至法喜充滿。

對於宇宙中生命和萬物的真相,佛家說得非常透澈,認為就是真空妙有。在宇宙中,充滿了可供形成各種生命和萬物的元素。所有的生命和萬物,都是由於因緣組合各個元素而產生,當存在時由於因緣不斷變化而持續變化,當因緣消散時就隨之消失,又複分解為元素狀態而回歸到宇宙中。因是主要的原因,緣是次要的原因。宇宙中的生命和萬物,就是處於如此真空妙有的狀態;當以有的狀態存在時,是暫時的假有,其本質並無經常性、不變性、永恆性和真實性,是即有而空的無常真空;當以空的狀態存在時,卻又充滿了可供組合成為生命和萬物的元素,只要因緣具足相互結合就可產生,是即空而有的空中妙有。生命和萬物真空妙有生滅變化過程,稱為因緣法;生命與萬物由於因緣而產生生滅變化的結果,稱為因果律。因緣法和因果律,就是宇宙運行的規律,造成宇宙生命和萬物的一切現象。

基於宇宙中生命和萬物真空妙有的真相,依循因緣法和因果律,大家當可明白及領悟,一切生命和萬物,都只是暫時而假有的存在,都在不斷生滅變化之中,而且所有原因必產生相應結果,包括名利、財產、親友和得失、成敗、毀譽在內。既然如此,對於自我,就要努力去除我執,既不執著自我,更不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一方面要減少、降低及消除自我過度的欲望和需求,一方面要推己及人而與他人共創利益共用成果,以及盡力為他人奉獻。而對於生命和萬物,就要不執著、不妄想、不計較、不煩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勝利不驕挫敗不餒,安處順境轉變逆境,以及轉化煩惱、痛苦成為向上提升的力量和智慧。除此而外,對於各種因緣,就要好好重視、掌握和運作,努力種善因、結善緣,從而產生更好的生滅變化過程和結果。再更進一步,就要以感恩惜福之心,對生命和萬物盡心愛護和妥善運用,努力學習與奉獻,除了利益自己之外,更能利益他人和眾生。而在學習與奉獻時,更要在過程中為所當為力求精進,不受我相、他相和外相的影響與牽絆。如果能這樣,就會使煩惱和痛苦大為減少和降低,以及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喜悅,從而使法喜逐漸充滿。

每個人除了明白宇宙中生命和萬物的真相之外,最好還要瞭解和領悟生命的本質。佛家認為,眾生生命和自心本性,都具足慈悲和智慧,與佛陀的自心本性相等,只因被累世的妄想和執著所遮蔽,以致未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在悟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家禪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上也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善知識,示導見性。」又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每個人都是未成之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即心即佛。人身難得,具有修行的智慧。世間善惡美醜兼具,是最佳的修行道場。每個人都要在世間全心全力修持即心即佛,努力去除妄想、執著、煩惱、污染,更要修持本心自性,終而明心見性。在修持自心本性的過程中,內心就會愈來愈清淨,法喜也會越來越充滿。

每個人對生命和萬物的認定與感受,都是內心的反映,認為是苦是樂都是如此,因此修心是根本要務。修持本心自性,首先要建立和培養積極正面的人生觀,無論對人對事,都要以積極、正面、向上、提升、樂觀、快樂的思想、心態和作法去面對與處理。如果能這樣,對於一切苦厄就會以平常心和快樂心去面對,不會感覺那麼痛苦,而且還會不斷找方法去處理和解決,甚至轉變苦厄成為最終獲得成功、快樂、幸福的動力。就煩惱和痛苦而言,以積極正面的人生觀來對應,認為根本不應該有煩惱和痛苦;因為煩惱和痛苦只有兩種,一種是能夠解決的,一種是不能解決的;能夠解決的,就應該不斷找方法去解決造成的原因和處理未解決前的狀況,煩惱和痛苦無濟於事;不能解決的,煩惱和痛苦也沒有用,應該坦然面對和承受,以及不斷找方法去減少損害。每個人以煩惱和痛苦度過是一天,以正面和快樂度過也是一天。人生短短數十寒暑,何不正面快樂過呢?

修持本心自性,除了建立、培養積極正面的人生觀而外,更要依循各家所教導的方法,努力學習、實踐、體驗和領悟。修心的方法,主要是學習與奉獻,而且在學習中有奉獻,奉獻中有學習。佛家的主張,主要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十善道,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三聚淨戒,戒、定、慧三無漏學,以及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等。道家的主張,主要是道法自然,依循自然的性狀和規律行德;以慈悲、儉嗇、私欲私利不敢為天下先,作為為人處世的三寶;以及教導大家成為聖人,要善於救人救物而不棄人棄物,要去甚、去奢、去泰。儒家的主張,主要是要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修持誠心,踐行中庸之道;人人都要修持成為兼備智、仁、勇三達德的君子;以及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學習,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奉獻。

佛家、道家和儒家的主張,都是學習與奉獻並重,而且相輔相成相互為用。通過學習與奉獻而修持本心自性,就可以增加福報和提升智慧而自利利他,也使內心的法喜逐漸充滿。當學習與奉獻到達發憤忘食的狀態時,內心就更會常住在法喜充滿的境界中。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