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道德主義與先鋒黨
新社會運動
年輕人與女性
後工業社會的運動
風險社會

REVOLUTION

【類別最新出版】
非關政治,替動物發聲
動物同性戀-同性戀的自然史
孔子真面目:2500年來的謊言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上)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下)


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REB0008)
SHAKAI O KAERUNIWA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REVOLUTION
叢書系列:REVOLUTION
作者:小熊英二
       OGUMA EIJI
譯者:陳威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20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00頁
ISBN:9789571364414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道德主義與先鋒黨新社會運動年輕人與女性後工業社會的運動風險社會



  道德主義與先鋒黨

  社會運動在工業社會過渡到後工業社會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以下我將先分別闡述社會運動在初期工業社會與後期工業社會的狀況。

  在初期工業社會,社會運動主要是以勞工為主。當時從事基礎產業,比如製鐵或在礦坑工作的「魁梧強壯的無產階級」,尤其肩負勞工運動的重任。另一方面,佃農、農場工人與小型自耕農等農民階層,也扮演重要角色。

  指導運動的是都市的知識階層。大學教授、律師、老師、作家、學生、記者等階層支援勞工或農民運動,他們出點子、勞動者行動、學生進行串聯之類的社會運動形式在這個時候成形。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學生」,並不單指年輕人,而是年輕的社會菁英。在大學升學率還不高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國家,大學生總抱有菁英意識與使命感。

  在稍早前的發展中國家,不少年輕人從首都的最高學府畢業後,才二十幾歲就出任地方的副首長、警察署長;或者成為NGO的領袖,推動救濟貧民的工作。在教育還不普及的社會,人才匱乏,年輕的社會菁英於是很早就出人頭地。他們也許是村裡唯一考上大學的人,因此背負著鄉里的期待;有些人更是靠雙親變賣田產,才有錢上大學。所以不管日後是成為官員、NGO的領袖或學者,他們都有著肩負國家重任的想法。

  大學生必須關心政治,因為勞工忙於每日的勞動,所以為了導正社會的不公不義,自己非得站出來不可。八○年代以前的韓國,或者六○年代安保鬥爭為止的日本社會,都存在這樣的菁英意識。

道德主義與先鋒黨

  即使到最近,前述的社會運動的形態,仍普遍存在於教育普及率不高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之中,社會運動風格就出現兩種現象。

  一是社會運動的道德主義。亦即知識份子與學生,必須為勞工與農民奉獻犧牲的想法。知識份子與學生應該意識到自己是倍受恩寵的菁英,勞工、農民則是被剝削的一方。所以他們必須捨棄自己的特權,也要放棄菁英之路與享樂的欲望。

  這種意識使得知識份子產生很大的熱情與幹勁。在高壓統治下從事社會運動或參與示威,他們有隨時被逮捕的覺悟。其實只要安分一點、不要搞怪,也能繼續保有特權,但他們卻毅然決然投入各種行動。而正因為自認是菁英,所以他們深信,只要自己投入行動,社會就一定會改變,只要自己上街頭,社會也會跟著動起來。苦惱於究竟要不要參與運動時,他們就閱讀文學、哲學的相關書籍,不斷深思。

  近年來,不論是先進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嘉年華式的示威抗議都變成主流;但是此前的運動則有道德主義的傾向。「全共鬥」運動的時代,似乎就存在著讚揚道德主義的風氣。

  另一個風格則是先鋒黨之組織形態。這必須從革命前的俄羅斯談起。當時,革命陣營為了革命政黨是要採取大眾型政黨或先鋒黨而分裂。

  簡單地說,大眾型政黨的想法就是吸收任何有意願者成為黨員,而且黨員越多越好。相反的,先鋒黨則認為只有少數菁英才能成為黨員,入黨時還必須經過審查。

  為什麼會出現先鋒黨這樣的想法?因為當時的俄羅斯處於高壓統治,且是發展中國家。民眾沒有政治與言論自由,而大部分的農民或勞動者都是文盲。不管再怎麼溫和的運動方式,也會遭到鎮壓,警方的間諜更可能混入運動組織。

  先鋒黨的想法就是在上述的背景下產生。其內涵大致如下:既然沒有言論與政治活動的自由,社會變革就必須透過非法手段或武力來推動。這並非普通人能做到的,因此黨必須由少數菁英組成,並且適時地指導運動。思想武裝不夠的人不能入黨,而為了防止間諜滲透,所以必須進行嚴格的入黨審查。此外,為了在高壓統治下推展地下活動,黨員必須服從黨中央的指令,先鋒黨非得是紀律嚴明的團體不可。黨並且可以在訊問之後,開除不服從黨中央指令的成員。

  先鋒黨與道德主義結合之下,運動就會產生以下狀況。作為菁英的知識份子與學生,背負著改變社會的使命,因此他們必須加入先鋒黨,為勞工、農民奉獻犧牲。而為了達成使命,他們得放棄個人的生活,遵守黨中央的指令,成為優秀的黨員。對此產生質疑的,就會被指責是勞動者的敵人,或被視為尚未拋棄資產階級的習氣。

  以結果論來說,這樣的方針適合當時的俄羅斯,至少主張先鋒黨這種組織形態的列寧等人,贏得革命成功的果實,且結合馬克思與列寧思想的「馬列主義」的影響力更擴及全世界。

  另一方面,在西歐則是採取大眾型政黨路線的工黨取得政權。這是以社會主義為基礎,透過大型工會集結黨員,希冀於選舉中獲取多數席次的社會民主主義路線。此路線背後的邏輯是,若人民有言論自由及參政權,教育也普及,這種運動就有可能成功。

  從結果來看,以先鋒黨的組織形態,達成革命成功的案例幾乎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前殖民地的獨立戰爭中,擁有軍隊一般鐵的紀律的先鋒黨形成很堅實的力量,成功地吸引民眾的支持。在這些國家,有不少領袖在獨立後仍身穿軍服。

  而在西歐,依循社會民主主義路線而取得政權的工黨,在執政之後逐步制訂保障勞工權益的相關規定與福利政策,到了一九六○年代之後,勞工終於開始享受安定的生活,他們持續地把票投給工黨,而激烈的社會運動方式則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