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HISTORY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法老王傳奇—埃及古文明、神殿、木乃伊、撒哈拉、尼羅河神秘傳說全導覽

HISTORY

【類別最新出版】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交一個情義的宋朝朋友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典範聖賢篇】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國家領袖篇】


故宮應該這麼逛:一探北京故宮繁榮盛世,用不同角度全面玩味故宮歷史(VL00071)

類別: 歷史‧傳記>HISTORY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吳駿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22日
定價:480 元
售價:379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78957139425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Chapter1 故宮中軸線篇
當一天的九門提督,巡視北京城吧


2020年北京故宮落成600週年,故宮博物院為了迎接這個重大的日子,其實早在2004年就開始大規模的整修紫禁城了,經過十數年的時間和精力之後,終於趕在這個重要的日子全部完工。現今開放的面積也達到空前的80%,許多之前未曾與世人見面的地方,現在終於可以一窺究盡了。現在就讓我們以故宮內的中、東、西三條路線,全方位探尋600年的故事!
    
首先介紹一下北京的地理環境……這裡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隔燕山山脈與蒙古大草原接壤,造成這裡是游牧民族和農業社會溶合的地方,所以和其他地區相比,多了一份粗曠的氣息。現在的北京市不斷的向周圍擴大,目前有16.400多平方公里,超過台灣的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豋記的人口卻和台灣差不多,有2100萬多,至於未登記戶口的稱為「北漂」,有多人呢?這還真不好說……恐怕也有個百萬之數。居住在北京的人民,主要以漢族為主,以及少部份的回族、滿族、蒙古族。其中大部份的共通性,都是「不滿足」,因為這裡的消費水平太高了,所以當地人有句說:「北京居大不易」!
       
大家都知道北京是個歷史悠長、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舉個例子:光看它的名字「京」這個字,就是一個極具內涵意義的,眾所皆知它是首都的意思,其實它也是一個數字單位,位在億、兆之上;垓、秭之下,再說細一點就是十兆為一京,也就是十萬個億的意思,所以北京有「萬億年之城」的霸氣!怎麼樣?光看這個地名夠有底蘊、夠悠長了吧?
    
其實這裡成為政治中心的時間,早在傳說年代就開始了……在傳說中:五千年前黃帝軒轅氏打敗蚩尤之後,就把政治中心設在現今北京西北方;120公里的逐鹿地區。但在歷史上是在西周初年時,堯的後代首先在這裡形成城市,一直發展到今天,也有了三千年的時間了,世界上有這麼長時間,一直有人居住的城市不多,北京絕對是名列前茅!但是在歷史上這裡第一次成為首都,那要到西元1153年,金代的「貞元元年」時,可是這塊土地被鑲上「京」這個字的時間要更早一點點,是遼代的「會同元年」,等於西元938年,只不過那時是以「陪都」的身份,叫做「燕京」又稱「南京幽都府」。至於後來的元的大都,明、清的北京,一直都是首都,大家就耳熟能詳,不需在這聒噪了,所以光是「京」這個字在這裡的歷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了。
    
遼、金時代的都城,大約在今天北京的西南方向,元、明、清的城池,則是差不多在相同的位置。清代的北京城,是延用明代的城池,變化不大。而明代的北京城,是將元代的大都城,向南平移了2.8公里,一百年之後又加了所謂的「外城」,所以明清的北京城,看起來像個「凸」字。上個口叫「內城」、下個口叫「外城」。其實「內城」說是像一個口有點不正確,因為在西北角落的城牆卻是歪斜的,變得好像有五邊,為什麼老北京的「內城」,變得如此奇形怪狀?這有個有趣的傳說……
    
傳說,當年北京城在建造時,請到了當時兩位拔尖的人材,一位的鼎鼎大名的劉伯溫,另一位叫姚廣孝。這兩位大師在規劃設計時,夜晚居然都夢幻到一個小孩在跟前,要求兩人照著他的樣子畫,而且一連數天都是如此……後來兩人在夢中拿起紙筆,描繪那個小孩時,一陣風吹起了小孩的裙子,其中一位大師也忠實的捕捉到這一場景。「內城」歪斜的西北角,就是那片被風吹起的衣裙,投射到西北城牆的建造,就成了五角形了。那個小孩是誰?傳說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三太子-哪叱!因此老北京的「內城」,又有一個別名叫「八臂哪叱城」。
    
當然以上的傳說不可能是真的,因為這個說法在元代的劉秉忠,建大都城時就有了。再來明成祖改造北京城時,劉伯溫早就駕鶴西歸了,怎麼可能再參與規劃?另外也有歪斜的城牆,是為了避開廟宇之說,究竟是為了什麼?成為歷史之迷。
    
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 ,成祖朱隸將元大都改建北京完成,它以週長24公里的厚實城牆,防衛著帝國核心,成為所謂的「內城」。到了嘉靖三十二年(西元1553年) ,又在它的南方增建週長14.1公里的「外城」,以保護更多的人民。這時兩城的牆體相加有40公里長!全部是以夯土為內裡,外層包裹厚重的磚頭而成。據說:將這些磚頭相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二圈半,可見它有多雄偉壯觀!
    
當時這座中國最大防衛體系,內外一共有十六座城門。每個城門都由軍事性質的「城樓」,及火力中心「箭樓」所組成,另外有聯接兩者的拱狀牆體,形成一個被稱為「甕城」的結構。「箭樓」之下有「千斤閘」可以讓人出入,「甕城」內又各自有個小型的廟宇,供奉著武聖關帝(內城北部是真武大帝) 企望保佑城市平安,在廟宇附近也有簡易的市集,提供人民所需。
    
影視作品中經常提到的九門提督,就是掌關「內城」各個防禦體系的指揮官,現在就請幻想一下:各位就是個九門提督,巡視一下您所管制的區域吧。首先我們從東邊開始視查,第一個地方是「東直門」,這裡以前是個重要的商務中心,在明清時想採購建築材料的人們,都來到此處選購,因為各地運來的建料,都先集中在城門附近的庫房中,這是和「城樓」上一個神跡有關。傳說:當年「東直門」的「城樓」蓋好之後,工匠們發現施工時不慎,造成東北角的斗拱相較其他地方要高,正當驚恐要受到嚴罰時,突然有一個小木匠,爬上斗拱一腳把它踩平了,然後就不見蹤影只留下一個足跡,這時人們紛紛說是木工之神──魯班顯靈!從此新來到北京的木工瓦匠,都要到「東直門」的「城樓」來瞻仰祖師爺的足跡。建築材料先集中在這裡,也是希望得到魯班的祝福。
    
「東直門」往南是「朝陽門」,它是北京最老的出入口之一,直接由元代大都城的「齊化門」改名而來。600多年前,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就是從這裡攻入大都城,趕走了元順帝開始明朝的天下。之後清軍進入北京和抗戰時的日本軍隊,都是由「朝陽門」入城的。這裡也是北京居民重要的糧道輸入地。南方的各種米糧由南方水路運來之後,就是由這個城門進入城市的,所以從前的「朝陽門」上刻著一束榖穗,象徵著這件事,也因為如此,所以當年門內附近有許多的糧倉。
    
轉到「內城」的南方有三個城門,第一個叫「崇文門」在它的左(東)方,這裡因為靠近「通惠河」,所以由「京杭大運河」而來的貨物,都會在這裡上岸報稅,因此能和這裡掛上關係的人都富到流油!例如:明末的福王-朱常洵、乾隆的和珅等等,他們的財富都和「崇文門」有關。慈禧掌權後,這裡的稅收用來支付她的化妝費用(別鬧了!可以支付幾萬個女人的化妝費了吧!) ,民國以後的總統薪水也靠這裡,因此「崇文門」是九門之中最忙的地方。
    
中央是「正陽門」也是「內城」的正門,現今仍保存非常完整。它是明清兩代重要的大門,象徵著國家的門面,所以修建的極為壯麗,是皇帝出入北京城的地方。另外在古代它有一個極為少見的儀式,也在這裡舉行,那就是皇帝大婚時的皇后鳳駕,就是從這裡開始進入紫禁城,這是一個極為尊貴的象徵,明清只有少數的皇后享受過這種待遇。
    
「正陽門」南邊可以看到一個上面有很多洞的門,就是剛才提到的火力中心──「箭樓」,那些洞的作用是防衛者箭矢;或者火槍射出的地方。原本「箭樓」兩側延伸出去和「正陽門」相連,有一道「甕城」的結構,後來因為交通問題拆除了,所以現在看起來是各自獨立,但是以前是中國最大的「甕城」。「內城」的右(西)門是「宣武門」。要是以前穿越「宣武門」時,可以看到門洞內的頂部上刻著「後悔遲」三個字,因為這是給作奸犯科的死刑犯走的,或者送葬隊伍也走這裡,所以古代有「死門」之稱。
    
「內城」西南角與「外城」交會的地方,以前有個「西便門」,不屬九門的職掌之內,但這裡有個故事……在200年前,當時門外是一片廣大的草地,散落了幾十塊白石,遠遠看去很像一?白羊正在低頭吃草。傳說那是木工之神魯班,當初為了幫助北京城的興建,將白石變成了白羊,從別的地方趕來,想做為勞力的貢獻,沒想到魯班把羊趕到北京時,沒想到城池已經完工了,於是神羊無用武之地,就在「西便門」外遺棄了牠們,也因此恢復白石的外形了。也許是這個傳說加上這裡水草豐富,牧羊人都喜歡在這放牧,希望在神羊保祐下,能讓自己的羊隻身體健康。每當夕陽西下,在金黃色的陽光的背景下,羊隻緩緩東歸……構成一幅美麗的場色,於是有了「西便白羊」一景的稱呼,只是今天已消失在城市的擴建之中了。
    
沿著城牆再轉彎向北是「阜成門」,它在「內城」的西側靠南,是北京城內居民所使用的煤,主要入城內的地方。它的北方是「西直門」則是專門進皇家御用水的!你說北京內沒水嗎?為什麼要用一個城門專門進水?其實百年前,城中的水質不好,所以貴族們所用的水都是從十幾公里的玉泉山上,取水過來的,靠山最近的這裡才成為專門走水車的。
    
最後「內城」的西北角,有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老城門,而且是原汁原味的,叫「德勝門」。這裡在元代時本叫「健德門」,據說元順帝由此門北歸蒙古後,明代把名字改為「德勝」,做為勝利的紀念。後來元代城牆南移後,唯一沒變的名字就是這座「德勝門」,所以北京有句老話,叫做:「先有德勝門、才有北京城」,就根源於此。它是當時軍隊出征時使用的,軍隊回來時走它旁邊的「安定門」,兩個一左一右共同形成軍隊出征、得勝回朝的吉祥話。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