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HISTORY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台灣血皇帝:血海帝王霧峰林文察

HISTORY

【類別最新出版】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交一個情義的宋朝朋友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典範聖賢篇】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國家領袖篇】


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VL00072)

類別: 歷史‧傳記>HISTORY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賴祥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19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78957139646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臺灣發現「恐龍」化石

回到恐龍時代的臺灣,會看見什麼?

美國好萊塢經典電影《侏儸紀公園》帶來恐龍復活的視覺震撼,歷久不衰。恐龍紀元的影像再現,一方面讓人驚嘆於千萬年歷史的浩瀚與多變,另一方面也怵感於人類自稱地球主宰卻始終渺小。
  
人類能偉大,正在於會用腦、能反思。例如,恐龍為什麼滅絕?就是世人常問的問題。

臺灣過去有恐龍生存過嗎?這就是許多人都曾經感到好奇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戈壁沙漠發現許多恐龍化石,包括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因為地層豐富、化石完整,有助於世人研究恐龍的演變。至於鄰近的日本,不但也出土了恐龍化石,而且還真的有小學生和國中生發現了恐龍化石,漫畫《哆啦A夢》的相關情節還真不是憑空想像。日本持續挖掘出許多恐龍化石,先前發現以及最近才確認了兩種新的恐龍化石,分別命名為「神威龍」、「伊奘諾的日本龍」。
  
化石,是證明恐龍等古生物存在的最好證據,可惜的是,臺灣從開始有考古研究到現在,一直沒找到恐龍化石,直到西元2021年終於有了重大突破。儘管這個科學上的突破,可能跟很多人的預期非常不一樣。
  
恐龍可以分成陸地跑的、天上飛的。最新的古生物學術名詞是區分為「非鳥類恐龍」與「鳥類恐龍」。有人可能會問:恐龍沒有水中游的嗎?還真的沒有。滄龍等「龍」經常被認為是「水中恐龍」,但其實是和恐龍這種「主龍類」完全不同類別的「鱗龍類」。

恐龍可能在兩億年前的三疊紀就已出現,在侏羅紀時稱霸地球長達一億多年,然後大約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上演恐龍大滅絕。

一般民眾知道非鳥類恐龍早就已經滅絕,例如暴龍等凶猛巨獸。科學家推估,非鳥類恐龍應該完全滅絕了,這個時間點從地質年代來看,是中生代正要結束、新生代才剛開始的交界。不過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鳥類恐龍的演化還一直持續到今天。
  
當代的西方科學家普遍相信鳥類的祖先就是恐龍。依此而論,我們平常看到的大小鳥類都是恐龍的後代。全世界目前已知有8600多種鳥類,臺灣則有超過600多種鳥類。既然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連生活中常見的小麻雀也是恐龍後代,當然可以推論在臺灣不難找到鳥類恐龍一路演化的後代以及化石,只是型態到底是比較像恐龍還是像鳥,程度有差而已。
  
陸地的非鳥類恐龍已經滅絕,鳥類恐龍則是鳥的祖先。至於前述的滄龍等鱗龍,則是蜥蜴與蛇的祖先,不是恐龍一族。科學家估計在一億多年的歷史中,存在過大約一千種不同恐龍,有大有小,但是沒有水生恐龍。
  
臺灣從日治時期就開始尋找化石,最知名的是台北帝國大學(現在臺灣大學的前身)的地質學教授早?一郎,他在臺灣找到很多古生物的化石,但是從當時到現在,儘管考古學家們前仆後繼,卻始終沒有在臺灣找到恐龍化石,即使是鳥類的古生物化石也一直沒有找到。直到西元2021年。
  
西元2021年,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助理教授蔡政修在國際期刊發表了論文,證實了化石捐贈者侯立仁20多年前在臺南找到的一小塊古生物化石,就是地質時代更新世時期鳥類古生物所遺留的「跗跖骨」(小腿骨)化石,估計原本生存在距今80萬年前到40萬年前之間。

這塊古生物跗跖骨化石的長度約2公分、寬度約1公分,其實不算大,推估原本的大小應該只略大於現在的鳥類,以尺寸來看,比起想像中的鳥類恐龍真是遠遠不如。當然,在考古的學術發現上還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鳥類果真是從鳥類恐龍演變而來嗎?在多大程度上,鳥類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看成鳥類恐龍化石?從鳥類恐龍變成鳥類,其間到底怎麼劃分,那是古生物科學家的研究課題。事實上,要怎麼定義恐龍,科學界一直都有辯論,也經常推翻先前的定義。
  
可以確定的是,根據地層研究,臺灣應該不會有暴龍這類生活在地上的非鳥類恐龍,也不會有他們的化石。這是因為臺灣島浮出海面的時間,根據推估大約是在650萬年前,但是科學家認為非鳥類恐龍早在6600萬年前就完全滅絕。臺灣登上舞臺的時間遠比陸地恐龍滅絕的時間晚,所以非鳥類恐龍的化石不可能在臺灣出土,除非是鄰近大陸地區的恐龍化石被沖刷而漂流到臺灣,但是這個可能性不會太高,因為即使是大陸沿海的福建與廣東等省份,至今也沒有發現非鳥類恐龍的化石。如果臺灣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可別穿越到恐龍時代,因為一開門就會掉到海裡──6600萬年前臺灣還沒浮出來。
  
南臺灣有化石重鎮,相較於此,北臺灣目前已知的古生物化石出土地點不少,包括新北市的林口、汐止、八里、新店、樹林及三峽;還有基隆市山區,以及桃園市的大溪、復興以及龜山。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北市林口區的海邊,不只有古生物的化石,還發現了史前人類的文物。人類歷史久遠雖然比不上古生物,但是更有意義。「下罟坑遺址」的石器、陶片等文物,疑似是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距今超過7000年,僅次於臺東的長濱文化遺址。目前臺灣考古發現的人類文物,多數都屬於新石器時代。
  
其他比較為人所知的化石地點包括基隆市的八堵山,主要為海膽化石;新北市汐止山區也是以海相化石為主;桃園市大溪的大漢溪河畔,主要以螃蟹的古生物化石為主。
  
再呈現一下簡單的歷史排序:非鳥類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臺灣在650萬年前浮出海面、臺灣目前找到的古生物化石年代大約是100萬年前到數萬年前,至於臺灣找到的文物化石,大概是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人類化石目前找到最早的是5000年前。
    
唐朝詩人李紳寫了一首著名的〈憫農詩〉悲憐農民之苦,詩句有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想起鳥類恐龍的演變,不由得感嘆起昔日地球霸主歷經演化後的下場:「方知盤中雞,祖先皆霸主。」

消失的臺灣第一城與護城河

臺灣第一城,可以指清廷用木柵興建的臺南城,也可以指清廷用石塊興建的臺北城。
  
臺灣最早的石頭城,其實不是官方興建的臺北城,而是由板橋林家所興建的板橋城。在此之前,臺灣當然也有城池,但是早期是種刺竹當城圍,後來陸續改用木材與土泥,官方真正以石塊當材料的第一座城池,是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完工的臺北城。
  
但官方的臺北城出現之前,臺灣已經有石頭城,那就是民間的板橋城。
  
板橋城建於清朝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比臺北城早了29年。堅固的板橋城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與小東門五個城門。這座城池讓板橋林家得以在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的漳泉大械鬥中,經過慘烈犧牲後還能反守為攻,從板橋打回新莊。可惜,板橋城在日治時期已經遭到拆除,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到這座城的痕跡,只剩下引人遙思的特殊街道名稱,例如西門街、北門街,間接證實了城門曾經存在。至於當年板橋城的真正「護城河」,現在也已看不到溪河樣貌。
  
板橋城曾經有護城河?板橋曾經有河?這可能令不少人訝異。如果問:板橋的蛋黃區有幾條溪河?市府前面有溪河嗎?相信答得出來的民眾恐怕沒有幾位,如果能說出正確答案,那就可以算是板橋文史達人了。
  
針對板橋境內有幾條溪河,有人可能會想起赫赫有名的新店溪與大漢溪。但這不是正確答案,尤其新店溪是圍繞新北市板橋區,而不是在境內;至於大漢溪,則只有很短的一小段穿越板橋而劃出了浮洲地區。
  
臺灣藝術大學的學生們應該都可以說出其中一條,那就是被暱稱為臺藝大「護校河」的湳仔溪或湳仔溝,因為這是流經學校旁邊的溪河,而且學生們每次要從學校前往湳雅夜市,一定都會經過。
  
至於市府前面有溪河嗎?有人或許會想到「新板萬坪都會公園」,裡面不只有溪河,還有小湖。但這也不是正確答案,因為那只是人造的水道及水池而已。
  
針對第一個問題,標準的答案是在板橋境內,一共有有四條天然溪河,外加一條人工圳道:原本有大漢溪、湳仔溪、公館溪、港仔溪這四條溪河,大漢溪因為穿越板橋境內非常短,只流經靠近樹林的那一側,後來隨著河道縮減壅塞,慢慢被改稱為湳仔溝、公館溝、港仔溝。湳仔溝因為流經了湳雅夜市與臺灣藝術大學中間,知道的人比較多,其他兩條溪河就慢慢被遺忘了。除此之外,板橋境內還有一條大安圳,勉強也可以算是一條溪河。
  
回顧過去,先民剛到板橋,就是引用溪河的水來種植水稻,於是沿著溪河發展出聚落,聚落名稱也反映了這段歷史,例如:社後、後埔、湳仔、新埔等。
  
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林成祖在板橋開墾建造大安圳,引入大嵙溪(今大漢溪)的水,經過土城到四汴頭,再分流灌溉四汴頭到港仔嘴的田,促成了板橋發展。
  
當板橋慢慢從農業區轉型為都會區之後,原本的溪河慢慢淪為溝渠,也漸漸失去功能,例如公館溪就變成公館溝。民國69年為了拓寬道路,把公館溝加蓋舖成馬路,加上為了避免市區水災,把上游的水改向導入湳仔溝,從此以後,公館溪慢慢淡出了居民的生活與記憶,變成了排放廢水的下水道。
  
市府前面的溪河,指的就是原本的公館溪,後來名稱變成公館溝,從現在的亞東醫院,流經林家花園,再流到市府前。這條公館溪,正是咸豐五年興建板橋城時的護城河,是真正的溪河成為護城河,而不是人工挖出來的護城假河。
  
從公館溪到公館溝,後來又被加蓋而淪為下水道,從此不見天日,當年的美麗溪道,成為如今的公館街。這條街正是因為沿溪而成,所以蜿蜒曲折,被在地人暱稱為「蛇街」。許多板橋的新居民只知道市府前方、跟文化路平行,有一條道路因為非常蜿蜒而被俗稱為「蛇街」,卻不知道這蜿蜒曲線的背後大有歷史,正是曾經灌溉板橋、如今已被遺忘的公館溪。
  
公館溪失去了上游注入的水,上面的公館街又已高度開發,恐怕再也沒有機會重見天日。板橋的港仔溪消失了,公館溪遮蓋了,只剩湳仔溪在新北市水利局的多年整治之下,先前的髒臭已經去除許多,又有了一線生機。期待湳仔溪能夠繼續恢復往日的樣貌,留住曾經灌溉板橋、滋養先民的美麗溪河。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