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HISTORY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日本人的活法
日本人的做法
日本的底力
被隱藏的日本史:從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
徐靜波講日本史【全二冊】
和食的饗宴
日本人的心態

HISTORY

【類別最新出版】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交一個情義的宋朝朋友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典範聖賢篇】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國家領袖篇】


被偏誤的日本史:從軍國末路到經濟飛躍(VLK0059)

類別: 歷史‧傳記>HISTORY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徐靜波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15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78957138493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62講 無條件投降的決定是怎麼做出的?

日本大概從沒想到會有戰敗的一天。一八九四年,發動近代以來第一次有規模的對外戰爭,凱旋而歸,獲得了二億三千萬銀兩賠款和占有臺灣;一九○四年,再次悍然發動對俄國的戰爭,雖然打得相當艱難,最後還是獲勝了;以後在中國的領土上,從北到南,橫行恣肆,步步擴展,雖然遭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卻幾乎是連戰連勝,整個日本人的「大和魂」,達到極度膨脹的境地。以後一路向南,占據了法屬印度支那,偷襲珍珠港,擊潰英國在東南亞的勢力,占據了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那時日本人所畫的大日本帝國版圖中,整個東亞,從北到南,都在太陽旗的照耀下。然而一九四二年六月中途島之戰以後,日本便感到美軍的強大攻勢,此後雙方雖各有勝負,但日本已明顯處於守勢和敗勢,到了一九四五年,日本漸漸走向了窮途末路。

一九四五年初,美軍奪回菲律賓,之後經過苦戰,全殲硫磺島上的日本守軍。二月,美、英、蘇三國在雅爾達舉行會議,商議戰後如何處置德國和日本的問題。對日本頻頻發動空襲的同時,四月,美軍進攻沖繩本島,兩個多月後,沖繩的日本守軍被全部消滅。美軍已逼近日本本土。與此同時,盟軍在五月八日攻占柏林,希特勒德國全面崩潰,歐戰結束。

這時日本全國上下已是哀鴻一片,民眾已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竭,除了中國戰場上還盤踞著相當的日軍之外,日本國內幾乎已經沒有可投入有效作戰的生力軍了。但是日本上層依然沒有或不敢表現出投降的意向。一九四五年三月,日本內閣決定組建國民義勇隊,動員國民學校初等科畢業生直到六十五歲以下的男子,以及四十五歲以下的女子組成輔助部隊,從事防空、陣地構築、運輸、警備等活動,與軍隊一起參與輔助戰鬥。

六月八日召開的御前會議上,透過了《今後應該採取的戰爭指導基本大綱》,總體意思是在日本本土與盟軍決一死戰,以「護持國體、保衛天皇」。當時媒體鼓吹的口號是「一億玉碎」,即一億日本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與盟軍戰鬥到最後一滴血。

口號是喊得很響,但日本人的底氣卻愈來愈不足了。頻頻加碼的美軍空襲,已把日本的大部分城市炸成了一片焦土,民眾天天生活在缺衣少食和恐懼之中。而另一個世界裡,美國、中國、英國在德國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了十天會議後,七月二十六日,發表了針對日本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並公布了對戰後日本處理的基本原則,但是沒有明確涉及是否保留天皇制的問題。

這時日本上層開始出現了動搖和分化。外務大臣東鄉茂德立即向天皇和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表示,《波茨坦公告》可以接受,日本倘若拒絕,將會引起非常嚴重的後果,鈴木貫太郎首相表示了贊同的意向,但他們的想法遭到陸軍和海軍的強烈反對,軍部認為應該明確地對這一公告加以批駁。於是鈴木首相在七月二十八日記者會上表示:「這份公告沒有任何重大的價值。我們只會對此加以默殺,將堅定地將戰爭進行到底。」

然而八月六日上午,美國向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其威力之大、造成的傷害之嚴重,使日本上層感到震驚。幾乎與此同時,蘇聯根據史達林與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上達成的諒解,廢棄《蘇日中立條約》,八月八日(日本時間八月九日),宣布對日作戰,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滿洲,向占據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攻擊。這時日本完全是四面楚歌了。鈴木首相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日本軍部仍然認為美國或許只有一顆原子彈。此時,傳來了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消息,最後一絲僥倖心理被徹底瓦解。

九日上午十一點,再次舉行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東鄉外相認為只要能「護持國體」,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但軍部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主張在戰爭罪犯、解除武裝、占領範圍等方面應提出日本的條件。雙方意見僵持不下,九日深夜十一點五十分,會議在皇宮的防空洞內繼續進行。除了鈴木首相之外,會議參加者的意見形成了對立的三對三,東鄉外相、平沼樞密院議長和米內海軍大臣表示可以接受,但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總長表示反對。這時鈴木首相站了起來,他沒有表態,而是把皮球踢給了天皇,請求天皇做出「聖斷」。

天皇平靜地開口說道:「我贊成外務大臣的意見。」說罷用帶著白手套的大拇指擦了一下有點模糊的鏡片,繼續說道:「按照目前的狀況,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將會增加無辜國民的苦惱,最後不僅會導致民族的滅絕,並使世界人類陷於更加嚴峻的不幸。我不忍心看到做為左膀右臂的軍人被人收繳武器,並被認定為戰爭罪犯。但是為了顧全大局,我要學習明治天皇當年對待三國干涉時的態度,接受難以忍耐的現實,救人民於苦難,為求世界人類的幸福,我下了這樣的決心。」按照當時的制度,政府做出一項重大決定時,除了首相簽署之外,還需要擔負輔弼之責的所有內閣大臣副署才可生效。由於天皇的「聖斷」,軍部其他大臣就難以違抗了。於是最高會議之後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決定獲得了通過。

八月十日上午九點,日本外務省向中立國家瑞士和瑞典發去英文電報,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天,以美國國務卿伯恩斯(James Francis Byrnes)的名義給瑞士發送了盟國的回函,表示日本投降之後,天皇和政府的國家統治許可權將從屬於盟軍最高司令部。意味著戰後日本將置於盟軍的管轄之下,這下不僅是陸軍,連原本對投降表示贊同的海軍軍令部、樞密院議長也表示激烈的反對。十四日上午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與內閣的聯席會議,天皇再次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決心,認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國家和民族的毀滅,日後還可留下種子,圖謀民族和國家的復興。於是,會議上沒有再出現反對的聲音。下午,所有成員在事先準備好的結束戰爭詔書署上了名。天皇朗讀了詔書,錄製後的唱片被保存在皇宮侍從室內,預定十五日中午播放。

天皇在十五日中午十二點如期發布了結束戰爭詔書,但詔書中沒有出現任何有關投降的詞語。據撰寫了兩卷本《昭和史》的東京大學教授中村隆英回憶,事先錄製的詔書滿是雜音,又是文縐縐的書面語,一般民眾都不明白天皇到底在說什麼,只有一句算是聽懂了,那就是「朕已命令帝國政府接受美、英、中、蘇四國的公告」。對於大多數日本人來說,漫長的戰爭終於結束了,解脫感、解放感和戰敗的屈辱感、沮喪感交雜在一起,真可謂五味雜陳,一言難盡。

第71講 後泡沫經濟時代:日本真的停滯了嗎?

一九九一年,我第一次去日本,此後幾乎每年都去,斷斷續續在日本各地待了四年多時光,對平成時代的日本多少有些感性認識,也時常閱讀書報,幾乎每天看電視,不時與各類日本人和在日本的華人交往、交談。這一講主要依據各種資料,對後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盡可能做出客觀的描述。

首先,從主要的經濟指數出發,日本這三十年來是對外界裝傻裝弱、實際卻發憤圖強、核心技術上依然是領先世界的科技產業強國?還是「失去了三十年」的低迷停滯狀態?由數字資料來說話。這三十年間,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約在一%,一九九○年代比較糟糕,甚至出現負增長,二○○○年以後雖有起伏,但努力走出困境,尤其是近年,有的年分出現超過一%的增長。儘管如此,這一增長率與同時期中國的七~八%無法比,甚至與美國的二‧五~三%也有明顯的差距,一九六○年代平均約七~八%的增長率,更是遙遠時代的回憶了。通貨膨脹率或者說物價上漲指數(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必要的比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發布的資料,一九九六年~二○一六年的二十年間,美國累計上漲了四六%,英國是四一%,法國是三一‧五%,德國是二九‧一%,而日本只有二‧四%,遠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對於民眾而言,物價穩定或許是件好事,但消費因此難以擴大,經濟增長缺乏動力。

日本為什麼會出現長達三十年、恐怕在今後相當時期內仍會延續的經濟低迷呢?當然,有國際經濟變動、日本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此外,經濟學教授塚崎公義還指出如下三個原因。

一是勞動力嚴重不足,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勞動力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移動,如今這一移動基本已經停止,因為農村已沒有剩餘的人口可以向城市移動,而城市呢,出生率比以前大為降低,也就是說,能夠提供有效勞動力的青壯年人口逐年減少,人口紅利已經完全沒有了;二是因機械化而帶來勞動生產率上升的勢頭已大大減緩,無論在工業領域或農村田間,各種機械早已普及,生產效率上升的空間極為有限,曾出現的玫瑰色光亮已大大消退;三是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當然,還可以找出若干其他原因,比如日本沒有有效及時地開發出經濟增長的新領域,整個社會的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無法與美國匹敵等。

其次,這三十年間,與經濟資料相對應的,出現了幾個大變化。

一、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這問題在一九八○年代已出現,但現在日益顯示其嚴峻性。戰後的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間,每年新生兒出生有二百七十萬人,一對夫婦大約生育四‧三二人,是戰後歷史上最高的,以後有高有低,第二次出生高峰出現在一九七三年前後,大約有二百萬人,一對夫婦大約生育二‧一四人,以後漸漸減少,一九八四年出生人數跌破一百五十萬人,泡沫經濟崩潰以後,出生人口連續下降,到二○一六年,只有九十七萬多人,家庭生育率降到一‧四四人。據統計,二○一二~二○一七年期間,日本總人口減少了一個斯德哥爾摩城市的人口數,即一百零六萬多,截止至二○一七年十月,日本總人口一億二千六百七十一萬人,據預測,今後的四十年間,總人口將減少四五%,而且相當部分是青壯年人口。與此同時,日本的醫療水準不斷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據日本勞動省發布的最新資料,二○一七年男性為八一‧○九歲,女性為八七‧二六歲,在世界上,女性居第二位,男性居第三位。同時,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占了總人口的二七‧七%,也就是說,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超過了六十五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

據日本內閣府二○一七年發布的老齡社會白皮書,泡沫經濟崩潰尚未充分顯現的一九九○年是五‧八個勞動力人口養活一個老年人(六十五歲及以上);二○○○年變成三‧九人養活一個老年人;到二○二五年,二‧一人養活一個老年人,之後的情形將愈來愈糟糕。

近年,日本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動者悄悄放鬆了簽證門檻,日本各地的低端服務型行業,諸如餐飲、超市、便利店等的臨時從業人員,來自越南的年輕人多了起來,他們大都是藉學習的名義來日本的打工者,一些印尼衛生學校畢業生來到日本努力學習,設法考取準入資格,在醫院或養老設施當起護理員,而多年來以所謂「研修」名義來到各工廠打工的中國人也不在少數。日本的勞動力短缺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躍進,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機器的良性運轉。從這一點來看,總體上,日本未來的前景恐怕難以再現一九六○年代前後的燦爛景象。

二、泡沫經濟崩潰以後直到今天,日本人的實際收入在下降。有份日本官方發布的統計,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一年的十七年裡,人均年收入從四百五十七萬日圓,小幅下降到四百零九萬日圓,這期間,一九九八年曾上升到四百六十七萬日圓,換句話說,現在每個月的淨收入比一九九八年減少了五萬日圓。考慮到物價小幅度上漲,日本人的實際生活水準無疑比三十年前下降了。

三、由此日本社會在戰後首次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貧富差別,或者說是一定程度的貧困化,即近年來日語中頻頻出現的「下流社會」或者社會的「下流化」。一定程度的貧困化出現當然有各種原因,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出現了派遣員工的現象和制度,有些人畢業後或想重新就業時,一時難以找到正式的就業機會,就去派遣公司登記,派遣公司根據招聘公司的要求,向這些公司派遣員工,一般簽約期是數天到六個月,期滿後要再次簽約,亦即該員工雖然在某公司工作,卻只是個臨時工,不享受公司的獎金福利,他只與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由派遣公司負責社保、醫保,而大多數合同都是有期限的,因此工作不穩定,收入相對較低,一旦合同到期,往往會遭遇失業,雖然日本社會建立了較完善的救濟制度,依然難免會產生窮人。從統計上來看,純粹的派遣員工人數似乎並不很多,二○○○年是三十九萬,二○一七年為二百一十九萬,占整個就業人數的二‧四%,但還有九百九十二萬非全日制員工,四百二十四萬臨時打工者,三百九十四萬合同工等,加起來人數相當可觀,這些人的工作相對缺乏穩定性,幾乎沒有晉升的可能性,收入也較正式員工為低,很容易淪為社會底層。處於社會底層的,還有一部分是單親媽媽。我在二○○七年《中央公論》雜誌上讀到一篇報導,一位在缺乏家庭溫暖中成長的單身母親,年輕時學習不是很用功,高中沒念完就草草結婚,婚後發現男方沒有家庭責任,也沒有經濟能力,於是婚姻破裂,獨自養育孩子,靠開小貨車送快遞為生,不僅收入較低,還幾乎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為熊孩子。這樣的情形並不是個別的例子,伴侶無法依靠,疏遠了父母(上一代可能也是單親家庭),而自己也沒有太好的技能,只能做些簡單的勞動,而自己的孩子也難以在身心兩方面得到健康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往往會一代一代地傳遞。由以上各種元素疊加,大約從二○○○年前後開始,日本漸漸形成了所謂「下流社會」,雖然窮人的數量和貧困程度,遠比發展中國家、甚至美國的窮人要好得多,但相對於整個社會,日本畢竟已經產生了窮人階層。

當然,這三十年中,日本不都是一片陰雲慘霧,有時太陽的光亮透過雲層照射出令人鼓舞的光芒,日本在有些領域依然穩步發展,諸如高科技領域、醫療技術和設施、高端製造業甚至航太科技等方面,依然有不少驕人的成就,在整個世界上仍處於領先地位,並出現多名諾貝爾獎得主,是歐美之外獲得諾貝爾獎者最多的國家。另外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日本在海外的資產數額連續二十七年居於世界首位,二○一七年達到二千零一十二萬四千三百一十億日圓,扣去負債數,海外純資產數額為三百二十八萬四千四百七十億日圓,數額較前幾年有所增加。這說明了日本經濟雖然整體上在走下坡路,確實有著難以根治的結構性缺陷,但依然是個很有底蘊、很有實力的國家,整個社會的肌體比較健康,目前並沒有尖銳的社會矛盾,世界第三經濟體的地位,一時很難撼動。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