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HISTORY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用地理看歷史:得中原者,為何得天下?
用地理看歷史:大航海,何以扭轉世界霸權?
用地理看歷史:大航海,何以重劃貿易版圖?
用地理看歷史:大航海時代(全二冊)

HISTORY

【類別最新出版】
何以為雍正?:從蓄勢隱忍到權力巔峰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交一個情義的宋朝朋友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典範聖賢篇】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國家領袖篇】


用地理看歷史:荊州,為何兵家必爭?(VLK0060)

類別: 歷史‧傳記>HISTORY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李不白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29日
定價:480 元
售價:379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320頁
ISBN:978957138514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前情提要和黃巾起義】

先說一下大環境。

中國歷史發展到東漢末年,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原因是為了圍剿黃巾軍,而黃巾起義又與漢末的政治格局息息相關。
先秦時期,中原王朝的統治階層主要由貴族組成。秦滅六國後,貴族被徹底消滅,世襲制遭到瓦解,但國家還是需要官員管理,但官員從哪裡產生卻是個問題,戰國時期那種毛遂自薦的方式終歸不是常態,科舉制度還沒有問世之前,漢朝發明了察舉制,察就是考察,舉就是推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舉孝廉。

孝,即孝順;廉,即廉正。漢武帝創立孝廉制的初衷是讓地方推舉孝順廉正的人做官,用這種方式達到國家選拔人才的目的。但孝廉制考察的是一個人的品行,無法量化,也就無法保障公平,就像現在某些地方推行素質教育一樣,實際上是靠關係、走後門而開啟方便之門,於是孝廉制成為一些世家大族培植自家勢力的利器。當然,其中確實選拔出一些人才,比如曹操就是透過舉孝廉進入仕途。

舉孝廉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一些人為了當官拚命作秀。作秀的主要內容是孝(還沒當上官,所以談不上廉),特別是父母的葬禮,成為各大秀場,於是厚葬成風,一些人就算平日節衣縮食,也要在父母的葬禮上大秀一場,因為這時圍觀的人多,一旦傳開了,說某某很孝順,把家裡寶貝都給父母陪葬了,可能會被舉孝廉的人知道,就有可能被推薦去做官。後來的盜墓者最喜歡的就是漢墓,因為陪葬品多,這種風氣一直到曹操下令整治才有所好轉。

孝廉只能當一些基層官員,真正位高權重的人往往是外戚。他們就是皇帝的外姓親戚,如果某個妃子得寵,她的父親或兄弟就有可能做大官,而且一般都是宰相級的人物。外戚一旦把控朝政,等到下一代皇帝(通常是宰相的外甥)登基,皇帝就會被架空,比如霍光亂政;搞不好還會被篡位,比如王莽建立新朝。

有了歷史教訓,皇帝當然要想辦法自保,於是重用太監,與外戚抗衡。太監沒什麼文化,不懂管理國家,而且做為六根不全的人,通常心理比較扭曲,一旦他們掌權,就會弄得國家烏煙瘴氣。但太監是皇帝的家奴,主子在他們心裡的位置比誰都重要,而且他們通常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來說,用起來最放心,貪點錢財真的不算什麼大事。
於是我們發現,到了東漢末年,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被殺,而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太監(確切稱呼應該是宦官)把控朝廷,就不足為奇了。

外戚和宦官輪番爭鬥,各種腐敗問題層出不窮,官員們忙著結黨營私,沒有人在乎老百姓的死活,再加上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天下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而朝廷一點稅賦都不減,老百姓被逼得沒有活路,於是就起來造反了。

帶頭的人叫張角,河北冀州鉅鹿郡人,他和弟弟張寶、張梁創立太平道,以此組織災民,揭竿而起,頭紮黃巾,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所以稱為黃巾起義。

太平道屬於道教的一支,道教形成於戰國,以老子的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加入一些鬼神元素,最終成為一種宗教。
張角以太平道聚攏人心,糾集幾十萬民眾,對東漢的根基衝擊很大。現代的歷史課本稱為「黃巾起義」,但《三國演義》則經常看到「黃巾之亂」這個詞,這是因為所站的立場不同,課本基本上都把農民起義定義為正義,但對當時的朝廷來說,無疑是場暴亂。以前我看三國時,覺得黃巾軍都是烏合之眾,打沒幾下就全掛了。但如果把它放到歷史長河裡,會發現這次起義意義重大。

先不說黃巾起義直接導致東漢末年的亂世,單說這次農民起義,它是自秦朝陳勝和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農民起義(第二次是西漢末年的赤眉、綠林起義)。俗話說事不過三,如果陳勝、吳廣的起義具有偶然性,那麼黃巾起義直接坐實了底層人民的反抗精神。農民起義不同於軍閥造反,軍閥造反更多是為了個人權力,而農民起義是不堪壓迫後的反擊。這一點,不是每個民族都具有,相反的例子可以看看印度。

印度的地理位置可說得天獨厚,印度次大陸深入印度洋,東西兩側是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大航海時代前無疑是個天然屏障。北部是平均海拔高達七千公尺的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為平均海拔二千公尺的若開山,整個東部是少有人煙的熱帶原始森林;西北部有興都庫什山阻隔,該山脈全長一千六百公里,平均海拔五千公尺以上;西部地區則有蘇萊曼山,平均海拔約二千公尺。除了西北角有一個開伯爾山口外,是一個完全封閉的位置,這種地形有利於文明古國的孕育。而開伯爾山口最窄處只有六百公尺,在中國人眼裡完全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比防守萬里長城容易許多。

不過印度人顯然沒有這個意識,一次又一次的外族入侵正是從這個山口突破。最早是雅利安人,然後是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塞迦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大大小小的入侵達三百多次。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征服史,所有征服者都成為這裡的統治者,而原先的土著卻淪為最低的種姓,不但沒有反抗,反而認為是應該的,把外來統治者強加給他們的宗教當作信仰,認為今生受苦是為了來世修福。如果在中國,早就有人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一直到今天,印度的種姓制度依然強大,因為底層人不反抗,上層人當然不會主動放棄這種特權。

補充一點,這裡說的是地理概念上的印度,泛指整個印度次大陸,也叫南亞次大陸,並非單指印度這個國家。

正是因為中國人具有這種反抗精神,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期間,都不得不考慮民眾的感受,如果做得太超過,就有被推翻的危險。黃巾起義算是替後世的帝王敲響了警鐘──不能太作威作福,要顧慮底層民眾的感受。

黃巾起義衝擊了東漢王朝的地方組織,中央政府派兵清剿,經常顧此失彼,往往這裡剛清剿完,那裡又冒出來。於是中央採取一項政策,改刺史為州牧,讓各個地方自行派兵清剿。正是這一政策,最終導致群雄割據的局面。

刺史,原本是中央派駐地方的監察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而州牧卻是一州之長,「牧」是管理的意思。改刺史為州牧,就是中央把軍政大權下放到地方,直接導致中央王權衰落,地方政權崛起。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