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愛生活

【類別最新出版】
漢代玉雕綜論
麻醉真相
戰疫浮生錄:新冠病毒威震八方的省思
元青花瓷與釉裡紅瓷綜論
髮辮走天涯


幸福死:面對死亡的31個練習,用你想要的方式告別(VKT0023)
人生の最後に笑顔で死ねる31の心得

類別: 保健‧養生‧美容>愛生活
叢書系列:愛生活
作者:石賀丈士
譯者:洪逸慧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15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76頁
ISBN:9789571370828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現代人的死亡常識既荒唐又扭曲~不了解「自然死亡」〉

身而為人,我想如實地生活,我想活得像自己。

近年,像這樣重新審視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愈來愈多。這當然非常好。如果可以認真思考對自己而言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並且加以實踐,就能度過充實的每一天。

可是,在為一千名以上的患者送行之後,還有一件事情,我希望大家也能夠認真思考。

那就是,「如何能夠自然死去」。我認為,能夠做到「自然生活」並兼顧「自然死亡」,才能無悔地、心滿意足地演完人生的最終幕。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幾年。一百萬年前的人類和其他眾多生物一樣,順從「產子後身亡」的自然界法則,迎向生命終點。

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七、八十年前延長到五十歲左右。生活環境水準提升、飲食內容大幅改善都是原因。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繁殖能力衰竭之後便走向死亡」是極為自然的事。

然而,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八十幾歲。人類花了約一百萬年的時間才延長三十年的壽命,在短短的七、八十年間,竟又延長了三十年。

主要理由無疑是因為醫療水準的躍進,才使得日本人的壽命長到超乎自然法則的程度。

長壽,幾乎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可喜之事吧。然而在另一方面,長壽也帶來了極大的弊害。因為醫療能將壽命延伸到戲劇化的長度,不少人都抱持著「只要到醫院接受治療就能長壽」的「錯覺」,而逐漸忘卻任誰都終將一死。

其實,在生物界有三種死,只要演變成如此情況,都意味死亡。

無法與他人交流的「社會死」,無法自主飲食或排泄的「生活死」,以及盡了天命的「生物死」。

在人類以外的生物身上,這三種死的步調幾乎一致,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因為受傷而遭同伴群體拋下,便容易遭受天敵攻擊。無法隨心所欲走到有水、有食物的地方,便會陷於何時命喪黃泉都不奇怪的境地。

然而,現狀是,這三種死亡之間有著極大的時間差。
即使因病在家、在病房足不出戶,人也不會立即死亡。
即使無法飲食、排泄,只要借助體內插管或看護的協助,就不會馬上死亡。
無法自主飲食、排泄之人,也曾經有過繼續活上三十年的前例。

你是否覺得,現代人的死亡處在極其沒有常識、扭曲的情況下呢?只要委身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要意識到自己自然死亡的機會,幾乎是零,更遑論要確立自己的生死觀。我擔心如此一來,自然死亡將理所當然地愈來愈難以實現。

〈在身體健康時,自己主動提出「死亡」話題~「提早準備」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到目前為止,我談及了一些重要事項,告訴大家為了迎向無悔的人生終點,我們能趁著體力和精神都還健康的時候做些什麼。我主要是針對關於「生」與「死」的想法來談。我建議大家,當你在腦海裡最終梳理出自己的生死觀之後,請在平日裡就盡量說給家人聽。

為什麼呢?因為到了死亡變得具體而確切的階段,你和家人都可能無法冷靜下來好好說話。最理想的狀況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它當作是一個普通的話題來聊。

如果家人之間從未談論過此類話題,你可以自己主動開始談論你對死亡的想法。

如果你是家中年紀最長的,大家會心知肚明,一般情況下你將是最早離世的人。家人因為有所顧慮,或許從他們的立場很難主動提及這個話題。

在談過幾次自己的生死觀之後,就可以提及具體的內容,例如,「將來無法自主飲食時,要不要做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或是「已經沒有意識的時候,還要不要打點滴」等等。

如此一來,你就可以更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家人。而他們也會針對你的想法,表達確切的感想或意見。

當然,就算所有家人針對你人生謝幕的方式達成了結論,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難免有些人的想法會改變。事實上,可能也有人在當時並沒有說出真心話。因此,請你平日裡就反覆談論此話題。即使親如親子,如果不從平常就多聊,是難以有共識的。

從我的經驗看來,能像這樣聊天的家庭,十家恐怕只有一家吧。

這樣是不行的。如果你沒有說出自己所期望的迎向生命終點的方式,在治療和醫療處置的所有面向都會發生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醫生向重度失智症患者確認意向,詢問「你同意我們現在進行○○處置嗎?」無論患者點頭或是搖頭,我們都無法判斷他是否在理解問題的情況下做出回答。

而且,愈是像教學醫院這樣的大型醫院,愈不會鉅細靡遺地一一向本人進行確認。只要得到家屬同意,幾乎所有醫師建議的治療或是處理方式就會開始執行。

此時,如果家屬也沒有一定的主見,簽下了許可書「同意醫生建議」,那麼,就算之後反悔,也覆水難收。
最糟的情況就是,沒有人希望進行的治療或是醫療處置,到最後還是被執行了,而這對患者而言意味著承受不必要的痛苦。這與幸福死正是背道而馳。

如果你想笑著迎向生命終點,就從思考善終的方式開始著手。然後將你的想法傳達給家人等重要的人,這將成為一股溫柔陪伴你的力量。

〈將醫師宣告內容善用於日後生活~轉負向為正向〉

當人徘徊在人生的最後關頭時,一定得面對的,就是告知問題。

首先,是接受醫師告知。其內容重點有三類,「病名告知」「病情告知」「餘命告知(預後告知)」。

關於病名,我認為,務必要請醫師告知,並且應該傳達給患者本人。

舉例來說,在告知「癌症」這個病名之後,患者本人的想法是會有所改變的。曾經有患者吐露,「我雖然現在還活著,然而已經第一次預見死亡。」即使是過去從未意識到死亡的人,也會從這一刻開始具體為自己無悔的臨終做準備。

如果患者是「沒試過所有治療方法就不甘心」的人,只要經濟上寬裕,就可以從最先進的醫療到最新的健康輔助食品開始嘗試。有一長串心願清單的人,也可以立即開始一件件著手執行。

然而,如果連病名都不告知患者本人,他將維持和過去相同的生活方式直到臨終。其結果將造成他無論在醫療面或是生活面,都無法實現他想做的,抱憾而終。

也有極為少數的患者會說,「關於死的事情,我都不要聽。」

如果是本人希望如此,那麼就不需要告知患者病名,然而家人之間一定要周知、詳細了解病情。家屬可以陪伴,在日常生活中從旁觀察患者有沒有想做的事,協助他完成。

另外,關於病情告知,我認為,除非本人排斥,否則基本上應該要傳達給本人。

告知病情最大的好處是,藉由告訴患者疾病現在的狀態,可以讓他同時理解未來將產生的症狀。除了可以在早期做好面對這些症狀的心理準備,也可以預先具體想像自己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消失的能力,提早做規劃。
例如,如果告知病人「因為癌症已經移轉至腦部,今後隨時都可能發生痙攣」,如此一來,他就能判斷,「那我就不要再開車或騎車了。」

相反地,如果沒有正確傳達病情,只有告知患者原發(一開始發現)的大腸癌,那麼就可能造成他想開車就獨自開車出門,進而造成危險事故的後果。由此可知,病情的告知與提高日常生活的安全緊密相關。

而關於餘命告知,說實話,我曾經猶豫過。

當然,如果患者本人明確表示「我想知道」,那麼基本上就應該誠實告知。然而,如果患者本人沒有特別表達意願的話,因為餘命告知的內容明顯比前述兩種告知更加沉重,因此應該要在充分考量患者本身的性格之後,再來判斷是否進行。

不過,所有的醫生都不知道正確的餘命。即使身為一個緩和治療醫師的我,大概也只有在餘命剩下約一個月左右的階段,才做得到正確預測。事實上,也有許多例子是醫師宣告餘命剩三個月卻活了一年,亦或是宣告餘命還有半年,卻在三個月後一命嗚呼的。

說得更誠實一點,醫師在宣告所剩天數時,做的都是最壞打算。因此,如果醫生宣告的餘命比預期要短,陪伴的家屬可以用比較樂觀的心態來對應。

比方說,「雖然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但情況好的話,可以再活上三年呢!但最糟的情況是三個月,從今天開始就過著不留遺憾的日子吧。如果可以一直活下去的話,那不是很幸運嗎?」

也就是說,無論接受的是三種宣告裡面的哪一種,不要只是負面看待,請從告知的內容裡找出可以正面思考的要素,善用於今後的生活之中。

〈結語〉

轉眼間,我已經四十一歲,醫師生涯已過了十六個年頭。

我見證許多「同樣身而為人,真是令我憧憬」的活法和死法,從諸位人生前輩那裡,我學到許多。

然而,雖然說我陪伴了許多人走過最後一程,我自己卻還沒有為步下人生舞台做好心理準備。一旦大限來臨,或許我會慌張煩亂,和自己理想中的情況差上十萬八千里。我希望,當我即將嚥下最後一口氣時,我的孩子或是下一個世代的人對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活著時好酷,死的時候也是。」

人既然是動物,就注定了在一天天的生命中步向死亡。可是,如果你想像自己是為了迎接更加美好的最後一天,而一天天努力修行的話,一定會更加充實。每天都用「今天是我人生最後一天」的心情來努力生活的人,一定能迎接無憾的臨終。這是我做為緩和照護醫師所學習到的非常重要的事。

其他醫師經常問我們這些居家緩和照護醫師說,「你們老是看著人死,有成就感嗎?」

可是,我們的心態並不是想目睹死亡的瞬間。

居家臨終見證了我們能夠協助患者在自己住慣了的家中,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直到最後一刻。也見證了患者、家屬以及我們之間所建立的信賴關係。因此,重要的不是結果。大家一起共同度過更美好的人生,這段過程才是喜悅,才是我們身為醫師的成就感。

這數十年間,日本人在醫院去世的人數增加,與死亡正面相對的機會真的愈來愈少,孩子們也都被排除在珍貴的臨終場面之外。這些孩子從未思考過生命的重要以及死亡,就這樣成了老師、醫師、護理師、僧侶和政治家。然後,關於生與死,這些人也不深入思考,以至於將錯誤的判斷及教導施加在下一代身上,我們就陷於這樣的惡性循環。

我強烈地感受到,人們從今以後必須去親身經歷身邊的人的死亡,改變視死亡為忌諱的心態,做好心理建設,迎接臨終者和送終者雙方都無憾的「幸福死」。

我自己身為居家醫療醫師,則希望能夠提供人們體驗自然死亡的場面和機會,並透過演講和拜訪國中、國小的機會來傳達「生命教育」,以此作為我畢生的志業。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所有患者,他們教育我成為真正的醫師,以及所有已經離世的患者,謝謝你們讓我透過陪伴你們的最後一程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也謝謝所有從診所開業以來與我共享歡笑與悲傷的工作夥伴。

本書若能成為讀者與家人或你所珍視的人之間共同思考「活得更好、也死得更好」的契機,對我而言就是無上的欣慰了。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