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丘彥明 荷華著名作家,詮釋生活藝術】
【顏敏如 投身時事文學的寫者】

作 者 作 品

寫在旅居歐洲時:三十位歐華作家的生命歷程
大風之歌:38位牽動臺灣歷史的時代巨擘

獨立作家

【類別最新出版】
認識軍人精神疾病
兩界智慧書
臺灣的媽祖信仰
在歐洲呼喚世界:三十位歐華作家的生命記事
紅色史褶裡的真相(五):士林紅色·域外紅感


在歐洲呼喚世界:三十位歐華作家的生命記事(WJPG2024)

類別: 總經銷代理>獨立作家
叢書系列:獨立作家
作者:高關中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9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4頁
ISBN:978986959187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丘彥明 荷華著名作家,詮釋生活藝術】【顏敏如 投身時事文學的寫者】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我旅居德國漢堡,寫作以列國風土、人物傳記和新聞報導為主。近年來參加過多次歐華作家組織的年會、論壇,進行了報導,並採訪過好幾十位歐華作家,由此對歐華文壇的現狀有一定的瞭解,總的來看,隨著歐洲華人的不斷增加,文化層次的不斷提高,歐華文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本文主要介紹歐洲華文作家的相關組織、主要成員、活動和出書、辦網站的情況,重點放在歐華作協、歐華文學會和中歐跨文化作家協會。

  歐華作協

  早期歐華作家們都是單兵獨馬,沒有組織起來。1981年在關愚謙(長篇小說《浪》的作者)、黃祖瑜(瑞典漢學家)、李治華(法文《紅樓夢》譯者)等人推動下,成立了「歐洲華人學會」,其中有不少作家參加。但歐華學會主要是一個學者組織,出版過4期《歐華學報》,基本上都是學術論文,包括文學評論,如趙淑俠的《淺談中國當代文學》和朱文輝的《華文文學在海外的傳薪和發揚》,而幾乎沒有純文學作品。

  歐洲真正的第一個華文作家組織,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簡稱歐華作協,誕生於1991年。那個年代,西歐有一批客居異鄉的華人知識份子,在一方面擁著思鄉情懷、一方面為事業打拼之餘,用母語華文寫下去國離鄉的心頭感懷和異國他鄉的所見所聞。當時的條件很差,沒有先進的個人電腦,歐洲華文報刊也極少,如中歐80年代初只有一份手刻油印的月刊《西德僑報》(德國統一後改名為《德國僑報》)。但文友們還是鍥而不捨地堅持寫作,不少出色的文章進而發表在兩岸三地(大陸、臺灣、港澳)的報章刊物,頻頻獲獎,有的還出了書。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是當時旅居瑞士的趙淑俠。到八十年代中期,已出版了20多本小說和散文。這時她開始考慮如何把旅歐文友們組織起來繁榮歐洲華文創作的問題,萌生了組織華人文學會社的念頭。經她和散文作家呂大明、推理小說家朱文輝等一些熱心文友的廣泛聯絡,積極籌備,終於在1991年3月16日,於巴黎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大會,也就是歐華作協的第一屆年會。歐華作協是歐洲有華僑史以來,第一個全歐性的華文文學組織。創會會員共64人,來自12個國家。

  歐華作協成立以來,恪守「增強旅歐各國華文文友之聯繫,以筆會友,相互切磋,提攜後進,培養新秀,發揚中華文化,進而協助旅歐華文作家融入世界華文寫作社會」的創會宗旨,在培養新人,擴大歐華作家作品影響諸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績。如今會員已擴展到17個國家,掌握14種語言。人數最多時約80位。

  歐華作協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定期舉行年會,二是鼓勵個人出書,組織集體出書。

  歐華作協每兩三年選擇歐洲各大城市舉辦年會,以增強各國文友間的聯繫,藉以發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並邀請海峽兩岸的名家學者參會講演傳經,成果豐碩。歷屆年會在瑞士伯恩(1993)、漢堡(1996)、維也納(1999)、蘇黎世(2002)、布達佩斯(2004)、布拉格(2007)、維也納(2009)、雅典(2011)、柏林(2013)、巴賽隆納(2015)和華沙(2017)舉行。在海外,沒有政府的財力支持,沒有專職人員,創辦歐華作協並堅持26年,完美地組織過12屆年會(基本上每兩年舉辦一次),近幾屆每次約五六十人參加,這本身就是一件奇跡。

  既然是作協,活動的重心就要放在寫作上。協會鼓勵會員出書,不少人是在加入協會後,才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集體出書更是歐華作協的亮點。與北美、東南亞等地的大協會相比,歐華作協人數不算多。但在寫作出書方面,歐華作協的確出手不凡,成就驕人。這群身負中華文化,也受到僑居國文化特色薰陶的文友,已創作出很多富有特色的作品。其中一部分收入會員文集。第一本《歐羅巴的編鐘協奏》1998年出版。2004年的《歐洲華人作家文選》為第2本。2008年,第三本會員文集《在歐洲的天空下》也已問世。最近幾年更是快馬加鞭,又組織會員撰寫、出版了《迤邐文林二十年──歐華作協成立紀念文集》、《東張西望──看歐洲家庭教育》、《對窗六百八十格──歐洲華文作家微型小說選》上下集、旅遊文集《歐洲不再是傳說》、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文集《歐洲綠生活》和美食文集《餐桌上的歐遊食光》等7本集子。這些文集,涉及歐洲文化、歐洲教育、歐洲旅遊、歐洲環保,都是海內外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因此頗受讀者歡迎。秀威公司已經把歐華作為出版品牌,主動向歐華作協約稿!有的書還出了幾個版本。如旅遊文集《歐洲不再是傳說》既出了臺灣版,還出了大陸版。前不久我到四川廣安參觀鄧小平故居途中,就在當地新華書店的顯著位置看到了《歐洲不再是傳說》,真是又驚又喜,想不到歐華作協的書籍會在這樣偏遠的小縣市流傳。迄今,歐華作協已集體出版了11本書。

  歐華作協創辦20多年來,很重視傳承。早在2013年創會會長趙淑俠就提出編纂協會歷史的問題,在會員們的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下,由我執筆,出版了《寫在旅居歐洲時──30位歐華作家的生命歷程》,共介紹了30位作家。其他作家小傳還在陸續撰寫。
  小結一下,歐華作協成立26年來,開過12屆年會,出版了11本文集。平時會員們通過一個集體郵箱聯繫,也使用微信群。並在網上建有歐華作協專欄。

(......中略......)

  綜上所述,歐洲華文文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著名海外文學評論家、海外新移民華文作家國際筆會會長陳瑞琳評價說:「進入二十一世紀,歐洲的華文文學明顯在崛起,從上世紀的『散兵游勇』進入到『騎兵縱隊』的方陣。生活在人類文明的源頭,歐華作家善於用他們的靈性之眼看世界、感知世界及 表達世界。他們在寫作的題材上進行了大顛覆和大開拓,常常給人以驚豔之感。」

  陳瑞琳認為,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自冷戰結束後,統一後的德國逐漸取代了英、法,而成為歐洲文學的心臟,德華文學也隨之興盛起來,如麥勝梅女士筆下的德國風景,復旦才女穆紫荊的創作,新移民作家劉瑛的小說,文壇快手高關中走百國寫世界的文化隨筆,記者作家一肩挑的傳媒作家倪娜(呢喃)的紀實小說《一步之遙》等非虛構創作,以及漢堡藝術家譚綠屏的紀實報導等,都有其特別的貢獻。

  陳瑞琳鼓勵說,歐洲的華文文學正在踏入一個開花結果的成熟階段,他們已經告別了以往那多愁善感的文學情懷,在精神之海暢遊,他們的努力需要加油的掌聲。

  那麼歐華文壇的前景如何呢?筆者在歐洲生活30多年,觀察到華裔第一代是寫作的主力,到第二代,寫作的人就少了,更多的是融入了當地社會,用所在國語言寫作,這種情況只能通過各地中文學校的努力,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歐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近幾十年來,華人通過留學、經商、婚嫁源源不斷進入歐洲,人數還在增加,這些新移民是歐華文壇的主力,在可見的未來,會仍然保持這一趨勢,這是歐華文壇與東南亞華文文壇不一樣的地方,但與北美和澳洲的情況相類似。

(2016年9月5日發表於在韓國外國語大學龍仁校區舉行的第三屆韓國世華文學研討會,略有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