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三國演義:龍爭虎鬥
三國演義:龍爭虎鬥
縱橫得天下神機妙算:三國演義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25開)

【類別最新出版】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唐朝的短篇小說:唐代傳奇
失去的大觀園:紅樓夢
龍爭虎鬥:三國演義
西周英雄傳奇:封神榜


龍爭虎鬥(XD042B)──三國演義
出版已久封面陳舊,但不影響閱讀,請確定後再購買

類別: 文學‧小說(中文創作)>中國歷代經典寶庫(25開)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25開)
作者:邵紅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25日
定價:149 元
售價:11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27255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十一、三顧茅廬

當玄德同關、張兩人,並一些隨從來到隆中,只見山畔有數人荷著鋤頭,正在種田,口中唱著歌,歌辭說:

「蒼天如圓蓋,陸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玄德覺得歌辭深刻,不像農夫所作,便問農夫,歌辭是誰作的?有一位農夫回答說:「歌辭乃是臥龍先生作的。」

玄德又問臥龍的住處,農夫說:

「這山以南一帶的高岡,就是臥龍岡,岡前樹林內的茅屋,就是諸葛先生的住處了。」玄德便領著從人往前行,來到莊前下馬,親自叩柴門,有一位童子前來應門,玄德說:

「漢左將軍宣城亭侯領豫州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

童子說:

「我記不得許多名字!」

玄德說:

「你只說劉備來訪就成了!」

童子說:

「先生今早就出門了。」

玄德說:

「先生往何處去了?」

童子說:

「蹤跡不定,也不知道他往何處去了。」

玄德問:

「先生幾時回來?」

童子說:

「歸期也不一定,或者三、五天,或者十幾天。」

玄德心中十分惆悵。張飛不耐,便說:

「既然見不著,我們就回去算啦。」

玄德要再等片刻。雲長說:

「不如先回去,再派人來打聽。」

玄德便囑咐童子,待諸葛先生回來時,告訴他劉備曾來拜訪。於是上了馬,回頭觀看隆中景色,真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花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正在賞覽之時,忽然有一人從山間小路走來,這人容貌軒昂,丰姿俊爽,玄德心想,這大概就是臥龍先生了,急忙下馬行禮,問道:「先生是否臥龍先生!」

那人回答道:

「我是博陵人崔州平,孔明是我的好友,我不是孔明。」原來孔明和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元直四人是密友。玄德和崔州平兩人便在林間石上坐下,州平問玄德道:「將軍何故要見孔明?」

玄德說:

「如今天下正亂,四方戰事不住地發生,我想見孔明,就是要請教他安邦定國的方法。」

州半就說:

「將軍以定亂為個人的抱負,確是出於一番仁心。然而自古以來,治亂無常,就以本朝為例,自從高祖起義,推翻秦二世,平定天下,天下由亂入治,至哀、平之世,二百多年太平日子已久,王莽遂行篡逆,這是由治而亂,以後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又由亂而入治,如今又已二百多年,戰爭紛紛發生,也不過就是由治而亂罷了。情勢所趨,不見得能藉少數人的力量而使之平靜。將軍想要得孔明來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怕不容易達到目的,只是徒然浪費心力罷了!」

玄德說:

「先生所說的,真是一番高論,然而我是漢家後胄,如何能不盡心?」

文德還想邀州平回到縣中,州半表示無意求名,便長揖而去。張飛等候已久,十分急躁,便說:

「孔明見不著,卻遇到了這個腐儒,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

三人只好回到新野。玄德常常派人去探聽臥龍回來了沒有,有一大,使者回說臥龍已經回家,玄德就令人備馬,張飛說:

「看起來也不過是鄉下人,何必哥哥親自去?派個人叫來就成了。」

玄德叱罵張飛無禮,上馬再訪孔明,關、張兩人照例跟隨。這時正值深冬,天氣十分寒冷,形雲密布,北風吹得正猛烈,張飛說:「天寒地凍,尚且不適合打戰,竟要來拜訪這個沒有用的人?不如早些回新野避風雪。」

玄德聽了覺得不高興,表示自己正想使孔明知道自己的誠意。走近酒店,聽見店中有兩人擊桌而歌,歌聲激昂慷慨,玄德就進去問道:

「臥龍先生在這裏嗎?兩位之中誰是臥龍先生?」

原來兩人是臥龍的朋友潁川石廣元及汝南孟公威。玄德只好告辭上馬。向臥龍岡走去,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說:

「先生今天是否在莊上?」

童子回答道:「此刻正在莊上讀書呢。」玄德大喜,就跟著童子進門,來到中間,只見門中對聯寫作: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玄德正看著對聯,又聽到吟詠之聲傳來,從門邊看入,只見一個少年,在草堂上擁爐抱膝唱著歌。玄德等他歌畢,就上前施禮,說道:

「我長久以來,便想結識先生。今天冒雪而來,能夠見著,真是萬幸。」

那少年慌忙答禮,問道:「將軍莫非是劉豫州?想見家兄?」

玄德驚訝地說:

「難道先生又不是臥龍先生?」

少年回答說:

「我乃臥龍之弟諸葛均,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正在江東孫仲謀處。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悵然若失,便問孔明去向,諸葛均說:「家兄昨天被崔州平邀約出去閒遊,或在江湖之上駕小舟,或者往山中訪僧道,或者在村落中尋朋友,或者在洞府內下棋奏琴,我並不知道兩人去向。」

玄德覺得自己其是福薄緣淺,心想我到此處,豈能不留下片言隻字,便借紙筆寫了一封短信,留給孔明,表達自己仰慕的赤忱。只見張飛忍耐不住,一直嚷著風雪這麼大,不如早回去。玄德心中十分不快。

玄德回新野之後,經過了一段時日的忙碌之後,使命人選擇了佳期,自己齋戒沐浴,打算再往臥龍岡去見孔明。關、張兩人不悅,希望玄德打消去意,關公以為玄德兩次前訪,執禮太過,張飛卻說:

「哥哥,你錯啦,想來這個臥龍,也不過是一個村夫,那裏是什麼大賢?這趟用不著哥哥去,我來對付,他如果不肯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綁來就得了!」

玄德怒叱張飛無禮,且說道:

「這次你不用去,我自和雲長兩人去便了。」

張飛卻又說道:

「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能落後?」

於是玄德再三叮嚀張飛,千萬不可失禮。三人上馬便往隆中出發,在不到車廬約半里的地方,玄德就下馬步行。走了一程,正遇到諸葛均,艾德急忙施禮,問道:

「令兄是否在莊上?」

諸葛均說:

「昨晚方回莊,此刻正在莊上。」

說罷,便飄然自去了。玄德覺得十分僥倖,這次必能見到孔明,而張飛卻不滿諸葛均不曾引見。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出來應門,玄德說:

「有勞仙童轉告,說劉備特來拜見先生。」

童子說:

「今天先生在家,但是現在正在草堂小睡。」

玄德說:

「既如此,就先不要通報罷。」

玄德吩咐關、張兩人只在門口等著,自己慢慢走入,只見孔明仰臥在草堂几席之上。玄德從容不迫,便在階下拱手站立。

過了半個時辰,孔明猶未醒來。關、張兩人在門口等得不耐煩,便進來見玄德,只見孔明高臥不起,玄德正侍立階下。張飛大怒,對雲長說:

「這先生太傲慢!等我到屋後去放一把火,看他起是不起!」

雲長再三勸阻,張飛乃強行捺住怒氣。玄德仍命二人在門外等候,二人望向堂上,只見孔明翻身將起,卻又朝裏睡著了。童子欲通報,玄德攔阻不肯。因此,玄德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方才醒來,吟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便問童子,是否有俗客來訪,童子回報說:

「劉皇叔在此站立等候很久了。」

孔明趕緊起身,整衣出迎,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王,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好似神仙。便行下拜,對孔明說:

「備是漢室末冑,涿郡的愚夫,早已隨說先生大名,兩次晉謁,不得見面,今天有幸能見到先生。」

孔明謙遜一番,兩人分賓主坐下。玄德立即表明自己渴慕孔明,欲得孔明相助的赤忱。孔明笑著說:

「我希望聽聽將軍的打算。」

於是玄德移坐促席,慷慨陳言,表明自己欲伸大義,輔佐漢室,又希望孔明念及天下蒼生,能教誨開導自己。孔明方才說:

「自從董卓弄權以後,天下豪傑紛紛起義。曹操的勢力不及袁紹,而能繼袁紹而起,完全是仰仗人謀的緣故。如今曹操已擁有百萬之軍,挾天子以令諸侯,無法和他爭鋒。孫權佔據江東,已有三代,佔地利之便,又得江東百姓的擁護,一時無法打算和他相爭。而荊州這地方,原是兵家用武之地,是上天要助將軍取得的,不應該放棄。益州有天險,土地又肥沃,從前高祖就因為據有此地而成就了帝業,然而劉璋昏昧柔弱,不能善持這民殷國富的情勢。至於將軍,信義之名名聞四海,又能求賢若渴,又有英雄相輔佐,如果又能擁有荊、益兩州,依恃地利,對內修理政事,對外安撫西戎南越,和孫權連絡,一待天下有變,領著荊州之兵,攻向許都,則可以成大業,而可以興漢室!如今曹操居北佔天時,孫權居南佔地利,而將軍可佔人和,先取荊州,後取西川,和曹、孫成鼎足而居之形勢,然後才能打算進攻中原。」

玄德聽後,離席拱手向孔明道謝,他說:

「先生這一番話,真令我茅塞頓開,好似撥雲霧而見青天,然而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都是漢室宗親,我如何能忍心去搶奪?」

孔明表示劉表已不久人世,劉璋並非能立業者,荊、益兩州日後定歸玄德。玄德頓首拜謝,力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玄德就流下了眼淚,說道:

「先生不出,要把大下的蒼生怎麼辦?」

玄德眼淚沾濕了袍袖,連衣服前襟也都被淚沾濕了,孔明感覺玄德的心意真是十分誠摯,才說:

「既蒙將軍不棄,我盡力效勞就是了!」

玄德大喜,命關、張入見,又送上金帛禮物,孔明堅持不受。眾人在莊中住了一晚,次日,孔明囑咐諸葛均說:

「我受了劉皇叔三顧之恩,不能不出山相助!你要在此好好耕讀,不要讓田畝荒蕪!待我功成之日,我立即歸隱。」

玄德便和孔明、關、張諸人,辭了諸葛均,同回新野。玄德以師禮待孔明,食同桌、寢同榻,終日談論天下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