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作 者 作 品

11元的鐵道旅行
男人的菜市場

人間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縱浪談
PK天文遊記
探索宇宙的盡頭:哈伯太空望遠鏡
鹿園情事


小綠山歌(AB0222)──四季的自然觀察

類別: 文學‧小說(中文創作)>人間叢書
叢書系列:人間叢書
作者:劉克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8月08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362頁
ISBN:957131767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序

天氣溫煦的寒冬清晨。依舊如往常,悄悄地穿過稈莖多毛而潮溼的巴拉草叢,抵達小坡池﹔然後,在池邊的一塊枯石靜坐下來。掏出筆記本,記錄一些適才遇見的重要事物,一邊等待著太陽自背後昇起,把沾溼褲管的露水曬乾,背脊也溫熱了,再起身離去。

在這個山林包圍的池邊,還是會聽到轟隆的市囂與建築工地的聲音從隔鄰的馬路傳來﹔也能清楚地看見福州山後,一團烏濁之氣盤繞在台北城區。這些自然環境的污染源,都日以繼夜地提醒我身處的位置。這個位置不止是現實時空裡這一刻的存在,還有一個自然志歷史時空裡,自己所應面對的階段。

但無論如何慎密地思索、盱衡,面對野外發生的生命律動時,這些都必須暫且拋諸腦後。就像眼前正閃著藍色腹尾的亞東細蟌,前後左右地飛遊,只能專注地獵捕長梗滿天星裡的小飛蟲。做為一個簡單的自然觀察者,我必須割捨過去的自己。割捨本質的憂鬱和感性。割捨詩。

繼續專注地眺望著對岸的小綠山,和那隻最初來便熟識的小白鷺阿英以及跛腳的夜鷺阿信。一千多個日子裡,我盡量保持一星期入山四、五天的觀察原則,在林子裡尋找那些熟悉的和依舊未發現的,以及繼續在追蹤的生物﹔努力地瞭解牠們的各種生態習性。

我知道,自己正在進行一樁吃力而龐雜的觀察工作,已經犯下無數個自然觀察的錯誤案例,而且繼續在摸索、試驗,甚至重蹈覆轍﹔但也只能繼續前進,別無後路。所幸,再嚴重的失敗,一個小小觀察的收穫,所賺取的快樂,往往能彌補這種無所不在的長期沮喪。我也習慣於珍視這種微不足道的喜悅,以及一種很奇怪的,別人難以體會的滿足感。它是簡樸的,帶有淡淡臭味的,詭譎之黃綠色的,或珊瑚菌、或白鬼傘……

我所觀察的這座小綠山,位於台北盆地南方,辛亥隧道附近。是一個相思樹、香楠、白 子、血桐、和水同木為主的低海拔丘陵。

但打開任何一種地圖,絕對都找不到小綠山的名字。畢竟它只是萬芳社區北邊,抱子腳子山(海拔一四四公尺)東西縱走的小支稜。二十多年前,萬美街自小支稜前端橫切而過,一個人為的獨立山頭遂出現了。小綠山,這個名字是我擅自取的。取這個名字意味著,這樣的獨立山頭,在台灣北部各地皆能發現,只是一個相當普通常見的小山頭而已,並非具有特別的地形或生物。

為何要選擇這樣普通的小山進行長期的觀察,而不找一個顯著地理位置,並具有豐富生物資源的自然環境呢﹖有下面幾個連續而相關的重要因由。

一、 我堅信,縱使在一個住家附近的普通自然環境,只要那兒有一座小山、一個池塘,都可能有豐富的生物棲息。

二、透過長期而經年的四季觀察,縱使是一個平地郊區最為人疏忽的地方,依舊能累積出驚人而多元的自然生態內容。這也是我個人強調「區域自然志」細密調查的模式之一。

三、讓自己和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徹底體驗土地倫理的精神。在觀察進入第二年之後,我隱隱期待一種感覺,希望自己對這座上的一草一木,或者牠們對我,都能產生親切的互動。那種互動,透過的是一種長期的認識與信賴。

四、不想再看到下一代喜愛自然觀察的人,依舊沒有長期經營大規模本土自然創作的案例可尋。希望自己的工作是一個初步的奠石,能夠讓更多下一代的人從事自然觀察時,有一個參考的範例,避免我曾犯過的錯誤,或重新摸索、浪費在一個探索的過程。他們要做的是踏著我或者類似工作者的肩膀,朝那更上階的境界,去尋找生活和自然間更深層的諸種意義。

五、為了照顧兩個小孩的成長,無法離家太遠,遂被迫選擇住家最近的山頭。我也試著,在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裡,把小綠山視為自然生態教育的主要地方。

從1992年11月起,我開始進行迄今仍持續的長期觀察。每天穿著綠色迷彩衣帽、長統雨鞋﹔再帶著望遠鏡、相機、記事本、瑞士刀、腳架、捕蟲綱、開山刀、圓鍬等工具,到隱密的林子和荒廢的菜畦、芒草原工作。有時按著既有的羊腸小徑,有時自己開路、除草,在這座一個小時內便能結束散步的小山,像隻台灣鼴鼠周而復始地鑽探。最初,從鳥類、植物開始觀察研究,進而走入蝴蝶、蜻蜓、爬蟲、蛙類、貝類、甲蟲、菌菇、蕨類和蜘蛛等各種生物的淵博世界。那種感覺像是走在迷宮裡,又時時覺得自己漂浮在海洋上,永遠見不著陸地。我從未感覺疲憊,只有不斷抽長的貪婪的求知慾。

這段目前仍持續進行的自然觀察,大部份時候都是在早晨上山,中午回家進行鑑定、繪圖、文字記錄,同時思考各種問題,尋找可能的答案。

這次的自然觀察創作,幾近科學記錄的敘述,反而離文學的本質較遠了。科學記錄的冗長、枯燥無味,對一個喜愛講求詩般文字精鍊度的創作者,無疑是相當殘忍的煎熬。我常被自己呆板而模式化的文字敘述方式,感到怒不可遏,又時而情緒沮喪到了極點。但我亦無奈地深知,這種重覆而呆滯的文字敘述是必須的,唯有透過這般自然寫作的記錄,生態習性的知識才能清楚而準確的表達﹔閱讀者才能從中獲得更具體的收穫。

在自然寫作裡,文學偶爾是要做一個過場的客人,適於點綴場面。這回確實是要讓渡給自然科學當家做主。自然元素的符號本身就飽含了明快的訊息,它的素樸、簡潔,很多時候不是優美的詞藻所能取代,唯靠創作者的運用、取捨,形成另一層次的知性美學。

這是一個相當艱鉅的工作,因為要觀照研究的內容過於繁複。觀察中途,難免懷疑自己是否會半途而廢。所幸憑藉著對自然熾熱的喜愛,以及素樸生活的信念,終能度過許多觀察期的低潮。

本書的寫作過程裡,鳥類、蝴蝶和植物部份,由於坊間已有不少圖鑑指南,足以對我提出的物種做很充裕而完善的解釋。在撰文時,乃放棄了對這些物種的註釋。主要的註釋和學名部份,著重在蜻蜓、甲蟲、蜂科、菌類、貝類、蕨類和蜘蛛等較為人陌生物種的描述和屬種的尋找。在文本之後,我將列出多篇各種生物在小綠山採集的名錄,諸如鳥類、蝴蝶、蜻蜓、貝類、蕨類、蛙類和爬蟲等,供有心的人士進一步研究。同時,個人所使用的自然參考圖鑑,也在文後做一個詳細的分類名單,讓其他自然觀察者參考。

這兩三年的觀察過程裡,必須感謝林金雄、陳健一、陳一銘、葉文琪、陳建志、陳賢賓、吳尊賢、徐偉斌、何華仁、楊懿如、陳啟楨等諸位學有專長的人士前來幫忙,或給予自然知識問題的解答,和各類自然寫作的思辨。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