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作 者 作 品

11元的鐵道旅行
男人的菜市場

人間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縱浪談
PK天文遊記
探索宇宙的盡頭:哈伯太空望遠鏡
鹿園情事


小綠山歌(AB0222)──四季的自然觀察

類別: 文學‧小說(中文創作)>人間叢書
叢書系列:人間叢書
作者:劉克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8月08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362頁
ISBN:957131767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小綠山導讀手記——我如何從事自然觀察

劉克襄

在小綠山三年的長期觀察,所撰寫的「小綠山系列」自然觀察書籍,由於涉及的自然知識相當龐雜而繁瑣,並不適合初入門的人直接進入。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謹再寫就這篇導讀,詳談個人的觀察方式。

目前市面上販售的各種生物圖鑑和賞鳥指南,都有頗為完整的內容,引導我們在野外從事自然觀察時,應該注意與使用哪些工具,或者如何觀察各種生物。這種指南的必要性陳述,無庸在我的導讀裡出現,我要敘述的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觀察,以及深入瞭解小綠山系列的解說。

「小綠山」也非一個山頭之名而已,而是台北近郊盆地,低海拔山區,或台灣各地小山丘的縮影。所以儘管是個人的觀察導讀,許多內容應該也適合在其他地區運用。

主要生物的觀察方法如下:

.鳥類

根據三年的調查,鳥類總共有六十種。除了黑冠麻鷺、灰斑鶲、翠翼鳩外,大部份是常見的鳥類或外來種。每天總有十來隻左右的記錄﹔冬天較多,夏日常不超出十種。只要有一本《台灣野鳥圖鑑》就可迎刃而解。

每天遇到都是熟悉的鳥種時,不要只是記錄所認識的種類,還要注意牠們停棲的位置、覓食何種植物昆蟲、做什麼活動等等,把這些芝麻大小的事都記錄到本子裡。

各種動物都有習慣棲息的固定區域,擁有飛行能力的鳥類也一樣。有些留鳥長期居住,直到老死﹔有的是固定時間裡,每年到來﹔甚至固定回到原來的地方築巢,例如白面白鶺鴒、烏秋、珠頸鳩等。我們若採用長期定點觀察,常有更深入認識個別鳥種的機會。

我便常以熟悉、常見,而且數量少的鳥種取名,譬如魚狗魯魯、小白鷺阿英、紅尾伯勞茶火、夜鷺阿信等都是在長期觀察後,覺得可以產生互動而取名的。

為何要取名呢﹖這也牽涉到一個有趣的比喻,例如「你看到公園裡有一個老人在打太極拳」,和「你看到公園裡有一個老人在打太極拳,那人是你的朋友。」這樣的兩種觀察經驗裡,試問,哪一種會帶來更豐富的故事,甚至觀察到更有趣的內容呢﹖

當然替鳥取名,也要對那一隻鳥的某一類特徵、行為相當熟悉才允當。譬如,有一隻夜鷺的左腳跛了,或者一隻小彎嘴有一隻眼睛瞎了。當你遇見時,便很容易認出牠和其他同類的不同。

我也建議,以鳥類覓食團體的方式來觀察森林的鳥類,從他們的組合情形來介紹。鳥類會組合成覓食團體,主要是為了覓食和避敵。 科水鳥如此、鷺鷥科鳥類如此,低海拔的林鳥也如此,而且有著更複雜的棲息狀況。這種覓食團體的架構,各種鳥類成員在森林裡所扮演的角色,我都有詳盡的分析。

水邊和平地的鳥類活動時,有許多明顯地有單獨的領域性,諸如白面白鶺鴒、小白鷺、魚狗、夜鷺等。觀察牠們時,我較偏重個別的生活習性,牠們也是比較容易取名的鳥類。但千萬記得,和鳥類取名做朋友,不要有和人類交往的想法,以為可以認識好幾年,他們和我們之間的情誼,可能只是三、四個月的時間,或者只有一年。

繁殖期的觀察也是觀察鳥類習性的重心,最容易獲得鳥種多樣行為的心得。但也要非常小心,盡量避免干擾到鳥類的繁殖生活,觀察者的工作最好在非常隱蔽的方式下進行。

.蝴蝶的觀察

有許多蝴蝶不像鳥類般,一眼即可辨認,不少三線蝶、黃蝶、小灰蝶、蛇目蝶便是,如果不用捕蟲綱捕獲,帶回家鑑定,根本難以確認。

為了研究和鑑定,用捕蟲綱捕捉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記得我們的目的,絕對不可亂捕。我也會建議你,參考張保信的《台灣蝶類鑑定指南》。這本黑白的蝴蝶指南是野外辨認的重要圖鑑。畢竟,我們筆記本裡記錄的蝴蝶特徵,往往也是用鉛筆寫下,或繪出的黑白簡圖。千萬記得!不要全然相信野外蝴蝶的色彩,雖然它是最好的辨認方式﹔但黑白的圖會使我們更加用心,努力去瞭解每一種蝴蝶的特徵。

無論如何,選擇少數幾種做為個別觀察的對象之一,絕對是必徑的路途。譬如以飼養喜愛十字花科的台灣紋白蝶,或者徘徊薑科的白波紋小灰蝶。我們可以試著長期記錄牠們,從幼蟲、化蛹,直到羽化為成蟲的生命輪迴,做為一個瞭解蝴蝶的基礎。

在野外,我也試著用長期記錄來瞭解每個階段各種蝴蝶出沒的季節。由於覓食的花源和幼蟲需要的食草都不同,每個季節都因了植物的變換,總會有不同的蝴蝶到來。記錄各種植物開花的季節,以及哪一種植物抽芽等記錄遂變得異常重要。

.蜻蜓的觀察

蜻蜓的觀察,我喜歡比喻為「第三類飛行」,因為牠是除了鳥類和蝴蝶之外,天空上最常見的動物。雖然蜻蜓到處可見,但主要仍以水域為主。

唯不同的水域,棲息的種類也有差別,有的喜歡死水,有的只能在流動的溪澗。有的喜歡在陰暗地區,有的偏向明亮之處。有的選擇小水塘,有的卻鍾愛大水域。

日本的蜻蜓專家將蜻蜓分為豆娘、河蛉和蜻蛉三類。一般常見的生活於溪流的短腹幽蟌、白痔珈蟌分屬前面兩種。數量和種類最多的是蜻蛉,在小綠山常見的三十八種裡,均翅目(前後翅相同大小)的豆娘和河蛉加起來,不過七、八種,主要是非均翅目蜻蛉的天下。每一個時節都會有不同的蜻蛉結集。諸如春天時,最先是紫紅蜻虰群,按著是黃紉蜻虰,之後又有猩紅蜻虰、粗鉤春虰、麻斑晏虰,直到秋天,薄翅蜻虰開始在草原的大群集聚﹔牠們的種類繁多、琳瑯滿目,而且生活習性也截然不同。

我在野外觀察蜻蜓的方法,和鳥類、蝴蝶一樣,都試著用圖鑑指示法,從外表的色澤和特徵,甚至飛行的方法、交配的姿勢來辨認。蜻蜓甚至比蝴蝶、鳥類更能從上下付器、交尾器鑑定出雌雄——如果你能設法接近。當然,牠也有諸多限制,譬如許多未成熟的雄虰和雌虰長相近似,難以辨認。或者同屬的外型近似,這些就需要靠經驗彌補,也有的無可避免地必須用網子捕捉﹔甚至,用顯微鏡方能鑑定。但以平地的種類來說,只要經驗成熟,多數種類都能辨認出來。

我也建議捕捉蜻蜓的幼蟲(水蠆)做觀察研究,餵之以大肚魚、蝌蚪或麵包蟲等。但不同的水蠆棲息的環境不一樣、覓食的生物也有差異。譬如,靜水的水蠆就不能飼養在打水泡的環境,反之亦然。大華蜻虰不吃大肚魚﹔反之,薄翅蜻虰便喜歡。

由於國內目前仍無蜻蜓方面的圖鑑,所以觀察者一定要有心裡準備,你遇見的種類往往是叫不出名字的,但沒關係,你必須忍耐這種不便,先記錄特徵、習性,甚至拍照、捕捉,先取一個假名,日後再請教專家﹔不要因為不認識而放棄了觀察的機會。要知道,遠從 19 世紀中葉,達爾文搭「小獵犬」號到加拉巴哥群島觀察迄今,每一個自然觀察者都會遇到數以千計叫不出名字的生物,你不是第一個如此痛苦、尷尬的遭遇者。唯一的方法就是先記錄眼前的觀察經驗再說。

.金龜子的觀察

金龜子是昆蟲裡甲蟲類相當龐雜的一個家族,成員相當繁多,迄今仍有許多尚無法鑑定。我們在野外也常遇見,遇到時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先簡單分為花潛金龜、粉吹金龜、綠金龜等幾大類,再去個別處理。我也會建議飼養個別的簡單幾種,譬如白點花潛金龜喜歡棲息在腐果和花蜜,你可以用腐木瓜放在野外吸引牠們,捉幾隻放到昆蟲箱飼養﹔或者,晚間到電燈下,尋找台灣青銅金龜、赤腳銅金龜等,用水果飼養,觀察牠們在飼養箱的活動情形。法國昆蟲學者法布爾,就是依靠飼養箱的長期觀察,獲得花潛金龜豐富而有趣的生活習性。

.步行蟲的觀察

如果你不在意,這一輩子永遠看不到﹔當你注意到時,牠就隨時會出現你身邊。步行蟲正是典型的代表類型。如何尋找步行蟲呢﹖我會建議,清晨時到水溝邊的枯葉堆和游泳池邊搜尋,在那兒,總會找到一些步行蟲和會放屁的炮步行蟲。不同的季節,就會遇見不同的種類。目前國內已有步行蟲的書籍,但仍無法應付步行蟲研究者的需要,若要廣泛而深入瞭解,恐怕還要藉助日本的甲蟲圖鑑。

.鍬形蟲的觀察

有關於鍬形蟲的觀察和捕捉、飼養等問題,昆蟲專家張永仁在《台灣鍬形蟲》一書已經有很詳實而生動的敘述,無庸我在此贅述。我只是提醒,除了翻撥枯木、腐果和利用夜間趨光性,享受這種有若挖到「黑鑽石」般喜悅的甲蟲外,請多思考鍬形蟲數量和一座森林的關係。譬如整個小綠山只有一種鍬形蟲——扁鍬形蟲,算是相當單調的。為何只有這種扁鍬形蟲出現﹖牠又以何種木材或樹為食物﹖幼蟲又以何種腐木為食﹖習性又如何﹖諸如此類問題的再追蹤,這種「找到一隻鍬形蟲之後」,再研究的工作,才會變得有意義,而不是停止於「找到」便結束。

.豆象的觀察

豆象是個龐大而常見的家族,幾乎無所不在﹔並非一定要到森林,或是到荒野才有可能發現。譬如家裡的米,就寄生有一種米蟲,牠是身長不到半公分的小豆象,卻展現了「一枝草一點露、一粒米一隻蟲」的生活哲學。

不過,我還是會多建議,朝樹葉、枝莖上多多尋視。基本上,豆象不是廣食性的昆蟲,固定有幾種或只是一種植物為食草,譬如大至一公分半的白瘤象鼻蟲,主食葛藤葉,隨著葛藤在冬天的消失而減少數量。也有數以千計比螞蟻還小的藍色小豆象,一生都在杜虹花集上,展現著集聚形式的渡冬生活。

.天牛的觀察

春初以後,天牛的數量便逐漸增多。檢視果樹和花朵外,尋找路邊的殘骸都是重要的觀察方式。有許多種類,都是在路邊撿拾到殘骸,諸如翅膀、觸角等,回去鑑定後始獲知身份。

.蟬的觀察

要觀察攀附在樹幹上、吸食樹液過活的蟬,聆聽鳴叫無疑是不二法門,觀察者必須有長期記錄聲音的經驗,才能做統計分析。

5月起蟬聲便出現了,這時至11月寒流到來之前都是觀察蟬的好時機。在小綠山,最早聽到的聲音,一定是草原上草蟬的鳴叫。一個月後,林子裡開始有蟪蛄和台灣熊蟬的聲音(在林相更複雜的郊區還會有聲音洪亮的騷蟬)。七、8月時,聲音細小的黑翅蟬和「夏夏夏」叫的熊蟬也開始出現。9月天氣較涼時,還有鳴叫宛轉的寒蟬來收尾。

在林子裡尋找殘留在樹幹的蟬殼,也是研究蟬種類的方法之一。還有晚上帶手電筒,檢視樹幹上那些剛由土裡爬出準備羽化的幼蟲,都是觀察蟬生態的重要經驗。

.蟋蟀的觀察

蟋蟀的種類繁多,有的喜愛到水溝、池塘邊,有的終日躲在土洞或枯葉裡。觀察者必須經常檢視這些地方,將蟋蟀捕捉回家,飼養在牠的原生環境。譬如熊蟋蟀生活偏向潮溼的水域和草澤,田蟋蟀、家蟋蟀在乾旱的地區。飼養也非常方便,買個水族館的飼養箱裝入,以餅乾和蘋果切片等餵食皆可。在南部有一種叫做朽木蟋蟀的,就須以枯木幹的環境飼養。飼養蟋蟀,主要在觀察牠們如何覓食、劃分領域、鳴叫類型、繁殖後代等等。這些野外難以觀察的內容,都不難在飼養箱裡找到答案。

以家蟋蟀和田蟋蟀為例,通常牠們的活動、鳴叫也是自春天起較為繁旺,冬天多數成蟋死去,下一代蟋蟀則開始長大。但也有越冬型的蟋蟀,例如白腰蟋蟀便是一例。

.螽斯的觀察

螽斯和蟋蟀一樣,不易在野外觀察,初觀察時,聲音也不易辨認。通常我都會捉回飼養,餵以水果、花朵和禾本科草桿。主要是聆聽不同的螽斯、露斯和剪斯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蜂的觀察

春天天氣暖和時,長腳蜂、木蜂、熊蜂、虎頭蜂、鐘胡蜂和蜾 活動的情形也變得頻繁了。觀察蜂,最好是能找到牠築巢的位置,較能系統地觀察到精彩的行為,進而瞭解各種蜂的習性。

尋找長腳蜂的巢並不難,住家的窗口、屋簷等地方,甚至荒廢的信箱都可能發現牠像紙糊的蜂巢﹔不同種的長腳蜂,巢的形狀也不一樣。木蜂築巢的位置多在橫倒枯木的下方。在林子裏若發現倒木,不妨多注意倒木下有無木屑,或是木蜂進出。蜾 的堅固泥巢也很容易在屋簷發現。鐘胡鋒築巢的位置以平野居多,形狀和長腳蜂近似。

接近虎頭蜂的巢是相當危險的事,如果在野外發現頭上有蜂盤飛不去時,最好要小心了,首先建議你先蹲下來,視頭上蜂的動作再做決定。但平常在野外的個體覓食者,並不如想像的那般危險。通常,我喜歡在野外用木瓜吸引個體前來。

.蜥蝪的觀察

在小綠山出現的蜥蝪共有七種,除了中國石龍子、守宮外,其他都不難發現。

箕作氏攀蜥雄蜥往往是最早出現的,初春天睛時,他們就會往林子的樹幹活動﹔甚至庭院、馬路上都能發現。雌蜥出來的時間略晚。夏日以後,幼蜥的數量會逐漸增加,雌蜥也開始產卵﹔清晨黃昏時都是觀察產卵的好時節。

印度蜓蜥活動的區域在枯木、廢棄的木柴堆等陰暗處最多。不過,我尚未發現巢卵,牠們習性一如膚色的陰暗、光滑,充滿神祕感。

蓬萊草蜥在菜畦、草叢為多,春日天暖時最愛曬太陽,而且常有集聚的行為。產卵期多半選擇夏日為多,產於土中。麗紋石龍子則在枯旱的地區較常見,雌雄和年輕的幼蜥都不難辨認。牠們和草蜥一樣,遇到敵害時,往往以斷尾方式逃離。無疣蝎虎(壁虎)在住家區域出沒,巢卵生於牆壁隙縫,牠們多在晚間出沒。

.蛙類的觀察

小綠山的蛙類有六種,約佔台灣的五分之一,種數不弱。一個靠山腳的荒廢游泳池,3月時,竟常有澤蛙、長腳赤蛙、拉都希氏赤蛙、黑眶蟾蜍和盤谷蟾蜍五種蛙在池裡棲息。

觀察蛙類還是以繁殖期最為豐富,晚上和清晨都能看到精彩的習性行為。如果能選擇一個林子邊,隱密度不高(自己除草)的小水塘觀察最適合。冬末元月時,台北樹蛙開始來到水塘附近求偶、產卵泡,長腳赤蛙一樣會在水底產下卵塊。盤谷蟾蜍也悄悄產下帶狀的卵。不久,換四季可見的拉都希氏赤蛙產卵,4月起又有黑眶蟾蜍和澤蛙接近岸邊。這些季節也都是聆聽蛙鳴、觀察蝌蚪和幼蛙遷移的好季節。

.貝類的觀察

至少有十種貝類可以在不同的水域,或者林子、菜畦發現。像田螺、台灣蜆之類只要到水池裡都可以發現,也可以養在水族箱裡觀察。不同的螺棲息的區域也明顯不同﹔一些石頭和枯椎、潮溼的溝渠,也常有蝸牛棲息。陸地上的兩種大蝸牛:非洲大蝸牛和斯文豪氏大蝸牛,最適合當野外觀察的對象,不妨在牠的殼做記號,為牠取名,觀察牠的旅行內容,走了多遠,經過哪些地方。

.水中生物的觀察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會建議你,不妨把池子裡的各種魚類資源地做調查,包括魚類和烏龜。魚類如果無法網捉,不妨訪問釣魚者,記錄釣獲的魚種。我一直懷疑,小坡池,這個已經有一段歲月的天然池埤,已經形成生態島,而非人工的廢棄池子,目前從釣客中已經獲知有曲腰、七星鱧、鮕 、雷魚等原生魚種。說不定也會有蓋斑鬥魚、台灣細 。烏龜方面除了本土的斑龜和外來種的紅耳龜外,尚未記錄其他新種。

.蜘蛛的觀察

牠是種類最多的一種生物,林子、平原、家屋等處都可輕易發現。牠的觸角、腹部後的絲疣、四對步腳、造形以及蜘蛛的棲息位置都是辨認的重要特徵。

當然,最重要的是蛛網的結構,不同的蜘蛛會造不同形式的網。對我們而言,它彷彿是一個有趣而複雜的高科技技術。像人面蜘蛛和鬼蜘偏愛築圓形網,姬蜘築的是立體網,草蜘是漏斗網﹔也有不結網的徘徊性蜘蛛,如高腳蜘蛛和蠅虎等,到處流浪。

台灣目前仍沒有良好的蜘蛛圖鑑,只有一本 60 年代李長林編著的《台灣的蜘蛛》,唯這本的資料有限,描述方面也頗多必須更正。但一般常見的蜘蛛,裡面大概也都有描述。如果你對蜘蛛有更深的興趣,還是需要日本方面的圖鑑輔助。

.菌菇的觀察

一個林子菌菇的種類,可以探查出森林的演化程度。愈多的菌類,表示林相愈豐富。不同時期,出現的菌菇也不一樣。通常,梅雨期和冬天的雨季是菌菇生長的高潮期。不同種的菌菇生長的位置也不一樣,像膠鼓菌長在腐木上為多,鬼傘偏愛殘幹,白鬼傘在腐土,牛肝菌傾向於乾硬的山路,鮑魚菇多在枯立木為多。有的菌菇的生命可以長達一年如靈芝,也有一兩個月之久如樹舌,也有兩3日生命者如鬼傘,更有一夕之間即枯萎的,如馬糞鬼傘。

觀察一棵菌菇,可以從菌帽、菌褶、菌柄、菌環和菌托等外形記錄﹔同時,觀察其菌褶和菌柄是否為離生、直生、垂生等,以及採摘下來,製作孢子紋,由色澤、褶紋密度幫忙鑑定科屬。

大部份的菌菇也能採食,不過,如果非必要,無需去嚐試,除了像木耳、靈芝和樹舌等一眼即可辨認的種類。

.植物的觀察

認識植物應該是瞭解一個地區自然環境演變的基礎,目前坊間的植物圖鑑,或者主婦聯盟編著的,有關圓通寺、芝山岩、仙跡岩、虎山等自然解說步道的書籍,已經足以應付小綠山或相近山區重要樹種的認識。

而無論在任何環境生長,每一棵植物也都會衍生豐富的訊息和符號。譬如,水同木多的地方意味著那兒環境較為潮溼﹔青剛櫟喜歡生長在多風的山頂位置﹔構樹是生長明亮區域的向陽性樹種﹔這是認識樹種時,應一併擁有的清楚認知。

同時,在記錄植物的發芽、花期、葉脈、種子和果實等細部的形容外﹔還是要有長期的觀察記錄,才會產生有機的故事。

以芒草的記錄為例最為明顯。它在11月開始抽穗,漸漸轉紅,年底枯褐,元月時芒籽旅行,2月左右芒草幼苗開始逐一生長。3月枯褐的芒桿開始傾倒,葉子又漸漸長高長壯,重新一個生命的輪迴。

植物和其他動物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有趣的觀察方式,譬如芒草和麻雀、烏秋、褐頭鷦鷹、粉紅鸚嘴之間都有微妙的關係:它全身的每一部位,幾乎都是這些鳥類繁殖期築巢的必備植物。

植物的人文歷史化更值得發展。譬如芒草可以用來綁菜、餵牛吃草,芒桿可以做掃帚,芒心能炒食。這是往年常民生活和自然間的互動,過去的觀察者較為疏失,卻是將來自然觀察值得多加調查、瞭解的方向。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