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1

作 者 作 品

故宮六百年(下):從太和殿易主到皇權的終結
故宮六百年(上):從紫禁城的肇造到明朝衰微
《故宮六百年》套書(上、下冊)

歷史與現場

【類別最新出版】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特務時代與他的人生
中國憑什麼:從人類史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時代拐點


故宮六百年(上、下冊)(1BY0088)

類別: 歷史‧傳記>歷史與現場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閻崇年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02日
定價:980 元
售價:7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824頁
ISBN:4712966624577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1



  內文摘錄1

第01講  血色皇宮

開篇第一講「血色皇宮」,分為三個小部分:鮮血染成、北京故宮和多面皇宮。

鮮血染成
皇宮裡不是講仁愛、重仁義、施仁政嗎?哪裡來的血色皇宮?古今中外,所有皇宮,哪一座不是血染的?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拉得遠一點,從中國帝制時代的周朝王宮說起。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起全面禮法、完整制度的王朝。著名的「五經」── 《詩》、《書》、《易》、《禮》、《春秋》,是在周朝形成的。周朝興起於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周族首領姓姬,名昌,就是周文王,原是商朝的臣民,「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善待賢能之士。如殷朝有個人叫鬻子,給紂王上書「七十五諫」紂王都不聽,便投奔周文王。姬昌對於紂王來說,是一個「不同政見者」,也是一個「危險人物」。紂王下令把他抓起來,關押在羑里(今在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一帶)。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決不會在困難面前屈服。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做什麼呢?有的書說他「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就是在伏羲《易》的基礎上,將八卦演繹為六十四卦。所以,周文王應是《易經》的創始人之一。可見,有作為的人,在患難之時,更有所作為。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請姜太公為師父,周公旦為輔政,重德修文,改善民生,經多年準備,向殷紂王發起問罪之師。武王自覺兵力不足,便在盟津(今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一帶)大會「八百諸侯」, 組成聯軍。周武王統帥大軍,威威武武,浩浩蕩蕩,進到殷都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郊外的牧野。紂王發兵七十萬抵抗。兩軍展開了著名的「牧野之戰」。這場戰役,打得激烈、殘酷,屍橫遍野,「血流漂杵」。「酒池肉林」、「貪色亂政」的紂王,兵敗無奈,登上鹿臺,自焚身死。周武王凱旋,大肆營建鎬京王宮。後成王又營建東都雒(洛)陽宮殿。周朝尚紅,就是以紅顏色為貴。歷史表明,周朝王宮是用血染成的。秦朝的阿房宮殿,也是用血染成的。秦國興起後,南征北戰,東伐西討。我僅舉秦國大將白起為例。據《史記.白起列傳》記載,白起統率秦軍,「攻韓、魏大戰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攻魏國,「斬首十三萬」;繼與趙國作戰,「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還攻韓國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再攻趙國,長平之戰「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僅以上五戰,共斬殺八十九萬人。白起最後因功遭忌,秦王聽信讒言,賜劍令白起自殺。白起仰天嘆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 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列傳》)秦國名將, 何其多也。白起一人,斬殺、坑殺、沉殺等近百萬人。這個數字, 可能誇大,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伏屍百萬,流血漂鹵。」(《史記.秦始皇本紀》)這足以說明:秦始皇的阿房宮殿、秦皇陵寢,是用屍骨堆砌起來的,是用鮮血染成的。而後,兩漢隋唐,略而不論。最後明清的皇宮,何嘗不是屍骨堆砌的、鮮血染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歲從軍,征戰十六年,在位三十一年,建立大明,營造宮殿。朱元璋本是皇覺寺的一個和尚,投奔義軍。二十八歲時,率領水陸大軍,攻占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應天府,設官建政。而後,朱元璋以應天為基地, 逐鹿群雄,生死搏鬥。三十五歲時,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陳友諒率領號稱六十萬軍隊,「樓船數百艘,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明史.陳友諒傳》)。旗艦高十餘丈,聯結巨艦為陣,船隊長數十里。朱元璋軍二十萬,處於劣勢。朱元璋親自督陣,兵士不前,雖斬退縮者,餘眾仍畏縮不進。朱元璋手下一個叫郭興的進諫:「火攻!」被採納。命敢死隊,乘小船,載蘆葦,裝火藥,到上風頭,靠近敵艦,燃砲縱火。火燃風急,剎那之間,數百敵艦,一片火海,敵兵落水,湖水盡赤。陳友諒被箭頭貫穿眼睛和腦袋而亡。經過三十六天激戰,朱元璋取得鄱陽湖大捷。第二年,朱元璋即吳王位;四年後,在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建立大明,營建皇宮。清朝建立,也是如此。清努爾哈赤起兵,征戰四十四年,其中最殘酷的是薩爾滸大戰。明軍出動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後金軍也號稱二十萬,雙方集中在今遼寧省撫順市薩爾滸地方,雙方軍隊,血戰廝殺,殺得血流成河,森林染成紅色。前後經過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寧遠八場激戰,哪一戰不是屍骨遍野,血流成渠!到他兒子多爾袞時,率領清軍進關,「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孫承宗闔門二十四人同難,僅《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就收錄明末殉節之士近四千人。這說明清朝皇宮也是血色的。我們還是回到正題──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

故宮六百年,這六百年是怎麼算出來的? 明初皇宮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嫡長孫建文帝繼位。燕王朱棣發動戰爭,取而代之,年號永樂。永樂元年(一四○三),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一四○ 六),朱棣詔建北京宮殿;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北京宮殿建成,朱棣下詔: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舉行慶賀大典。從這一天開始,大明皇宮正式登上歷史文化舞臺! 所以,北京皇宮在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建成,到二○二○年,正好是六百年!大家喜歡故宮、關注故宮,很想了解故宮、參觀故宮,希望我講故宮六百年。海峽兩岸現在有兩宮三院: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六百年主要講北京故宮在六百年間的往事,也兼及其他。我以前在央視《百家講壇》講過「大故宮」一、二、三、四部,共八十三講。這一次我講《故宮六百年》共一百講。有人問:《故宮六百年》與《大故宮》有什麼不同? 第一,《大故宮》以故宮建築空間為順序來講述,如講到天安門,就講發生在天安門的人物和故事;講到午門,就講發生在午門的人物和故事等。許多人把它作為參觀故宮博物院的詳細導覽手冊來學習。而《故宮六百年》是以歷史時間為順序來講述,在明清時期,皇宮的主人就是皇帝,先後有二十四位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充當了故宮的主人。《故宮六百年》按照這二十四帝的順序,講發生在故宮,或與故宮相關的歷史,這段歷史大約五百年。故宮後一百年的歷史,是故宮變為故宮建築群和故宮博物院,由君到民的歷史。第二,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重新組合,特別是增加許多新人物、新事件、新故事,過去沒有講過卻又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和故事。我們今天可以穿越六百年的時間,看故宮在六百年間發生的有意思、有意義的大故事和小故事。大家看《故宮六百年》,可以從多方面了解故宮。

多面皇宮

「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歷史是勝利者與失敗者共同推動發展的」。世界上,沒有敗哪有勝,沒有陰哪有陽?勝敗、陰陽的演化,共同推動歷史前進。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是,在古代,成名的將軍自以為才能出眾、戰功顯赫,卻往往忘記死難戰友。於是,驕傲狂妄,終致因福得禍而身敗名裂。歷史事例,多不勝舉。因此,皇宮的存在,要從多側面觀、多角度看。譬如:從建築感受壯麗輝煌,從文化感受豐富多彩,從哲學感受天人合一,從歷史感受興盛衰亡,從服飾感受美輪美奐,從文物感受到真善美,從人物感受立德立業,從宮室學到布置裝潢,從園林學到天然情趣,從教育感受成才培養,從警衛感到安全重要,從禮制感受日常學養。

第02講  大明建立


明清皇宮從明朝開始,明朝皇宮又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朱元璋與明初皇宮的關係,本講分作三個題目:雄才大略、濟濟文臣和熙熙武將。

雄才大略

元朝末年,宮廷腐朽,大臣內訌,瘟疫旱災,民不聊生,屍骨遍野,民變四起,天下大亂,結束這場亂局的是朱元璋。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年),字國瑞,在位三十一年,壽齡七十一歲。廟號明太祖,謚號高皇帝。他生於濠州(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鍾離東鄉一個貧苦農家。十七歲,連遭父親、母親、長兄三大喪事。又逢災荒,便投皇覺寺為僧。僅五十天,寺裡也沒有飯吃,被遣散托缽遊食三年。後地方大亂,郭子興起兵,朱元璋投其部下,時年二十五歲,成為他人生旅途的轉折點。元末,豪傑四起,群雄逐鹿,朱元璋為什麼能獨占鰲頭?因為他有雄才大略。他提出政治綱領:「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明太祖實錄》)這四句話,包含三項主要內容:一是,推翻蒙元統治,建立朱明皇朝;二是,恢復唐宋禮法,重建社會秩序;三是,實現社會穩定,改善民眾生活。朱元璋征戰了十六年,先稱王,後稱帝,擊敗群雄,登上皇位,推翻元朝,開拓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朱元璋取勝的根本原因──不僅有正確的政治綱領,而且有眾多的文武人才。

濟濟文臣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取得發展、成功,必有一批優秀人才、俊傑之士。朱元璋身邊聚集了一批名士。這裡介紹的兩位:劉基和李善長。劉基(一三一一~一三七五年),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末進士。他鬍子很長,挺拔俊秀,為人慷慨,有大氣節。史書說他「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又說他是明初的「諸葛孔明」。朱元璋知道劉基大名,派人用厚金請他,劉基不答應;再以禮邀請,才出山。於是建禮賢館安置他。劉基上言《十八策》,朱元璋很欣賞。某年正月初一,朱元璋在中書省設御座,向韓林兒行禮,只有劉基不拜,說:「牧豎耳,奉之何為!」意思是這麼個小子,敬奉他有什麼用!他建議朱元璋另立旗號,建元稱帝。後朱元璋派將迎接小明王韓林兒,途中船翻人亡,朱元璋便自立為吳王,後來就稱帝了。鑒於朱元璋夾在方國珍和陳友諒兩雄之間, 腹背受敵,劉基建言方略:其一,先聚力對付陳友諒,陳氏既滅,方氏勢孤, 一舉可定;其二,「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果然,明太祖就是按照這條路徑擊敗群雄、推翻元朝、完成一統的。劉基善於計算、觀察、謀略、決斷。在鄱陽湖大戰時,「太祖坐胡床督戰, 基侍側」。一日,劉基忽然躍起大呼, 請朱元璋換船。剛倉促移到別的船上, 尚未坐定,飛砲就擊中原乘坐的御舟, 立碎下沉。陳友諒乘高望見,大喜。實答:「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又問:胡惟庸呢?答:「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好比馬拉車,怕馬「僨轅」,就是怕馬把車拉翻了。後來洪武帝命胡惟庸為宰相,劉基說:「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後胡惟庸事發被殺,株連三萬餘人。書評說劉基:「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往往屬基,故在軍有子房(張良)之稱,剖符發諸葛之喻。」(《明史.劉璉傳》)意思是劉基於軍事, 好比張良;於政治,好比諸葛亮。劉基對明太祖執意要在鳳陽建中都,敢於直言:「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劉基不得意,又身體有病,獲准還鄉,隱逸山中,飲酒下棋,口不言功。後劉基死,一說被胡惟庸下藥中毒而死,年六十五。李善長(一三一四~一三九○年),字百室,安徽定遠人。朱元璋起兵初,善長就投附,並得到重用,從一個掌管書記的小官,做到左柱國、太師、左丞相,封韓國公。朱元璋稱帝,冊封功勛之臣,列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公的只有六人:徐達、常遇春(死)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而善長位列第一。李善長的功勞主要有: 第一,負責糧餉、供給軍食,立下大功。第二,制定稅收政策,又定錢法,開鐵冶,徵魚稅,國用益饒,第四,主持編纂典籍,奉命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等開國文獻。第五,負責建中都宮殿。移江南富民十四萬充實中都人口和經濟,中都宮殿成為南京宮殿範本。富極而奢,貴極而驕。李善長既驕又奢,連遭舉報,被牽連到胡惟庸案。最後,「遂並其妻女弟姪家口七十餘人誅之」(《明史.李善長傳》)。

熙熙武將

朱元璋不僅有濟濟文士,而且有熙熙武將。明朝開國武將,有「六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其中四十來歲死的有四位──沐英(四十八歲)、李文忠(四十六歲)、鄧愈(四十一歲)、常遇春(四十歲)。徐達死時才五十四歲。我這裡介紹兩位:徐達和花雲。徐達(一三三二~一三八五年),安徽鳳陽人,出身農家,二十二歲跟隨朱元璋。率軍攻安慶,斬首萬人,擒三千人,獲大勝。率二十萬軍攻蘇州,大敗張士誠,獲二十五萬人。定軍紀:「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軍紀嚴肅,秋毫無犯。洪武元年(一三六八),率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派兵千人守宮殿門,使太監護視諸宮人、妃嬪、公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官吏民安居,市場營業。徐達功績顯赫: 「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徐達為什麼出師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呢?因為他與兵士同甘苦,兵士無不感恩效死。徐達的可貴之處在於,越是取得大的勝利,越加謙虛謹慎。當他獲得重大勝利之時,部隊凱旋到南京,軍民夾道歡迎,他沒有騎著高頭大馬,卻「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他官居右丞相、魏國公,卻住房簡陋。朱元璋給新府,他就是不搬。一天,朱元璋請他喝酒,灌醉,令人把他抬到原朱元璋居住的吳王府床上。他醒來之後,一看不對,就到朱元璋面前跪著請罪,朱元璋大笑。之後徐達還是居住舊府。明太祖嘗稱讚徐達說:「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明史.徐達傳》) 花雲(一三二一~一三六○年),安徽懷遠人。體貌雄偉,膚色黝黑,為人忠厚,驍勇絕倫。早年投奔朱元璋,受到重用。他領兵作戰,攻城必克。一次,敵兵數千,圍攻朱元璋,花雲舉起兵器保護朱元璋,並拔劍躍馬,衝陣而進。敵驚道:「此黑將軍勇甚,不可當其鋒。」退散,得勝。一次戰鬥,連戰三天三夜,獲勝。受命急趨寧國,兵陷山澤中八日,花雲操矛,鼓噪出入,斬首千百計,身不中一矢。一次作戰,兵敗被俘。花雲奮身大呼,縛繩裂斷,奪守者刀,殺五六人,終因寡不敵眾,頭顱被敲碎,綁在桅杆上,叢箭射之,但仍罵聲不已,壯烈而死。時年三十九。他的妻子郜氏,赴水而死。死前,將三歲兒子交給姓孫的侍從。孫氏抱著小兒,逃到九江,夜投漁家。後乘船渡江,遇敵軍奪舟把他們拋棄江中。孫氏靠斷木浮游蘆葦中,採蓮餵哺小兒,七日不死。夜半,有一老翁,帶著他們二人,一年後才找到朱元璋住所。這時,「孫氏抱兒拜泣,太祖亦泣,置兒於膝上, 曰:『將種也!』」(《明史.花雲傳》) 以上故事,可以知道:一個事業的成功,有多麼艱難。克服艱難,需要優秀領袖,需要濟濟文士,需要熙熙武將。上下文武,團結一心,拚力奮鬥,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就沒有逾越不了的障礙!

 
內文摘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