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導論 1
導論 2
導論 3
導論 4

作 者 作 品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知識考古學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真理與方法(BD0018)──補充和索引
Wahrheit Und Methode,Vols. 2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
譯者:洪漢鼎、夏鎮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7月18日
定價:800 元
售價:6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695頁
ISBN:957131758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內 容 簡 介



海德格和戛達美的哲學詮釋學以理解或領會為核心,主張真理的開顯優先於任何方法學的考慮。但是,如果理解或領會不尋求「解釋」,亦無法面對知識論與方法學上之要求,也因此像呂格爾、貝蒂(Betti)等人的方法詮釋學乃繼其後,補其偏,重新確立方法的重要性,突顯「解釋」(Explanation)的必要性。不過,無論哲學詮釋學或方法詮釋學皆只著重在有意識而有意義的層面(例如個人的慾望或集體的意識形態),尤其對其足以扭曲意義與溝通的力量,卻顯得無能為力。在此,必須濟之以哈相瑪斯和阿佩爾(Apel)「批判詮釋學」的「批判」,始能化無意識而為有意識,以免受其宰制,總之,「理解」仍需要「解釋」和「批判」的濟補。最後,戛達美的詮釋學是以「交談」為其範本,甚至對經典的翻譯與詮釋皆主張用交談的態度以對。事實上,經典是書寫的文字。除了經典以外,吾人閱讀與詮釋的對象多屬「文件」。文字的份量越來越重,而文字的確含有呂格爾所言「語意的自主性」,不能還原為交談的歷程,相反的,此一不能還原的部分兀自又形成某種意義的盈餘,需要透過解釋、理解與批判的歷程來加以揭發。交談誠然有生動、臨在與揭露的體驗,但文字卻可以



超越時空,同時也蘊含真理。文字引人玄思,藉以揭發真理。文字雖有蔽障,但文字亦凝聚事理,待心靈去揭發。顯然,只講交談仍為不足,還必須深掘文字之富藏。總之,從「文談──文件」、「理解──解釋」、「真理──方法」、「存有學──知識論」幾組對比與互補的架構中,我們可以定位戛達美《真理與方法》的優缺點,更可明白他的貢獻。因為,其本上,開顯存有、了悟真理,這是海德格和戛達美為當代詮釋學設立的共同目標。但畢竟存有、真理的目標十分高遠,對大多數尚在路途中之人,仍需方法和解釋,也仍需知識論的討論以與其他科學交談。就此而言,既然「走出而後返回」是戛達美詮釋思想的路逕,則戛達美似乎亦應先行「走出」面對這些問題,再行返回真理的懷抱。


作 者 簡 介



導讀

一、導論

.在現象學和辯證法之間

  ——一種自我批判的嘗試(1985)



二、準備

.當今德國哲學中的歷史問題(1943)

.精神科學中的真理(1953)

.什麼是真理?(1957)

.論理解的循環(1959)

.事情的本質和事物的語言(1960)

.作為哲學的概念史(1970)

.古典詮釋學和哲學詮釋學(1968)



三、補充

.自我理解的疑難性

  ——關於非神話化問題的詮釋學討論(1961)

..歷史的連續性和存在的瞬間(1965)

.人和語言(1966)

.論未來的規劃(1965)

.語義學和詮釋學(1968)

.語言和理解(1970)

.語言能在多大程度上規定思維?(1970)

.無談話能力(1972)



四、發展

.詮釋學問題的普遍性(1966)

.修辭學、詮釋學和意識形態批判

  ——對《真理與方法》再作後設批判性的解釋(1967)

.答《詮釋學和意識形態批判》(1971)

.修辭學和詮釋學(1976)

.邏輯學還是修辭學?

  ——再論詮釋學前史(1976)

.作為理論和實踐雙重任務的詮釋學(1978)

.實踐理性問題(1980)

.本文和闡釋(1983)

.解構和解建構(1985)



五、附錄

.補注Ⅰ—Ⅶ(1960)

.詮釋學與歷史主義(1965)

.詮釋學(1969)

.第二版序言(1965)

.第三版序言(1972)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自述(1973)



本書論文版源

概念、名詞索引(漢—德)

概念、名詞索引(德—漢)

人名索引(漢—德)

人名索引(德—漢)

本書所引經典文獻

譯後記洪漢鼎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