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推薦序
前 言
遺傳

攻擊

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知識考古學
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論人性(BD0047)
On Human Nature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
       Edward O. Wilson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14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8頁
ISBN:957132905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推薦序前 言遺傳攻擊



  導讀

◎文/程樹德

一九七九年某一天,一位有點羞澀又帶著書卷子氣的螞蟻生物學家,正在美京華盛頓發表學術演講。一群怒氣沖沖的的學生衝上講台,從頭上澆了他一整壺冰水,然後一齊歡唱:「威爾森,威爾森,你現在可不全身都濕了!」(英文俚語all wet指大錯特錯了。)

這一幕鬧劇把這位哈佛教授推到當時勃興的大爭辯風暴中,而其起源就因四年前他所出版的書《社會生物學:新綜合》。這書的最後一章〈從社會生物學到社會學〉惹火了很多人,幾乎一夜間,就被某些人視為惡名昭彰、令人作嘔的政治性人物,甚至被指責提倡種族偏見、性別歧視、階級分類及納粹主義。

現在還很容易找到這場大爭論的餘燼,留在當時報章、雜誌及書籍中,如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就曾在他的專欄中,數度重砲轟擊他所謂的「生物決定論」(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古氏所著《達爾文大震撼》一書第二十七、三十、三十一、三十二章)。我在一九七○年代末在波士頓留學時,也在哈佛醫學院發現有討論小組,以演講及小冊子反對社會生物學。

到底這位身材高瘦溫文儒雅的學者有何本事,能惹出那麼大的敵意呢?我們得追溯當時歐美的兩項研究傳統,才能略窺其梗概。

大約到一九七二年左右,歐洲研究動物行為者依循一種動物行為學(ethology)的典範,用純生物學的眼光來分析行為,其主要創始人為勞倫茲(Konrad Lorenz)、丁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及弗里希(Karl von Frisch)。他們認為行為雖然有學習之介入,但它該是動物適應環境時的一種成果,會影響個體生存,既然如此,即可能受天擇的塑造。早期動物行為學家因之特別重視野外動物的自然行為,尤其有遺傳傾向且內生的行為,例如小雁鵝剛孵出來時的認母行為,人類小嬰兒雖沒睜開眼睛,但能尋找乳頭吸吮乳汁的行為。對從這傳統孕育出的學者言之,行為就像動物的手或腳,皆是性狀的一種。

而在美國大放異彩的實驗心理學派,倒採頗不同的看法。他們雖然最關切人類行為,但願用動物當替代品,遵循祖師爺巴夫洛夫(Ivan Pavlov)用狗作「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所創造的典範,大致上把行為當作後天學習而來。只要動物有一項天生的生理反應,例如狗見食物就會流唾液,就可用一項人為的刺激,使與反應產生關聯,最後讓刺激產生反應,完成學習。至於中間所經的神經通路、生物歷史、生物種類,可一概當作黑箱子(black box)而不予理會。所以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斯金納(B. F. Skinner)在一九五九年寫道:「鴿子、大鼠、猴子?誰是誰?完全沒影響!」

由於美國學術界在二次大戰後漸佔上風聲勢,實驗心理學派當時該佔著顯學地位。其對動物行為學頗為懷疑,主要理由是,既然人類有極強學習能力,那麼遺傳與演化就相對無關,也不重要了。其次的理由是「行為可遺傳」的說法,讓心理學家聞到十九世紀的白人至上論,以種族評定人的優劣高低。由於二十世紀幾項暴行,如希特勒的毒殺精神病患及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吉普賽人,均持這種論調,因之戰後學者頗敏感於任何可能支持「人之間有遺傳的差異」的說法。有些人還頗計較勞倫茲是否為納粹餘孽,因為第三帝國與奧地利合併後,確有不少奧國人曾在德軍中服役。

威爾森捲入紛爭,其來有自。他於一九七一年寫完《昆蟲社會》一書後,頗有野心將這一套解釋社會性昆蟲的族群生物學及比較動物學原理,應用到脊椎動物之群體,因之其最後一章〈統一的社會生物學前景〉即為一預告。果然他不負自己的期許,唸了許多脊椎動物行為之文獻後,於一九七五年推出引起大爭議的《社會生物學:新綜合》。雖然前二十六章是嚴謹的討論,第二十七章又揭出另一野心,想用生物學之概念及成果,應用於社會科學,就難免引人側目。爭議隨即現於媒體上,《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紐約時報雜誌》上戰火頻頻。

但威爾森更加努力閱讀人類行為的文獻,參與研討會及與社會科學家交換心得,於一九七八年推出這本《論人性》,完成了社會生物學的三部曲。這最後一本書野心最大,希冀彌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鴻溝,也即想用族群生物學及演化學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行為的緣故。

怎樣在略多於兩百頁的篇幅內,不但說明如何利用生物學的思維方式觀察人類社會,同時也得引出古今學者的智慧結晶,予以分析批判,大為不易。由我在幾千字內予以導讀更是困難,不過我希望能完成使命,不辱期望。

威爾森有幾項基本觀念,值得解釋。第一是關於「新自然主義」(New Naturalism)或是「科學唯物論」(Scientific Materialism)。唯心唯物或心物二元論在哲學內是辯析森嚴的觀念,我無力討論,只是科學家在探討事物時,假設外在物體是實際存在的,由物質組成,而其互相作用,依循可知的幾種作用力(重力、電磁力、強弱作用力),沒有外來神秘不可知的力量介入。換言之,可將事物以理推論,不需神鬼參與。這種態度同於古爾德所說達爾文之「哲學唯物論」(請見《達爾文大震撼》第一章),即所有實存物是由物質所構成,而所有心理或精神現象乃物質作用的副產品。

第二項觀念是「對手學科」。物質由小積聚,就有一個個的組織層級,例如由夸克、原子核、原子、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群體、群社、生態系、地球、太陽系再上至銀河等。某一層級自成一學科,但上下層級也有學問,例如化學主要研究分子階層,其下是原子及各種作用力,為物理的範疇,故物理成了化學的對手學科。化學以上是生物學,從大分子一直研究到生態系,故化學是生物學的對手學科。生物學又是社會科學的對手學科,不明白化學基本原理,難以瞭解分子生物學,同理,不明白天擇及族群生物學,也難以透視社會科學的背後動力。

這就隨即涉入「浮現」(emergent property)觀念。雖然對手學科的知識極重要,但通常難由此知識完全推論出上一階層的知識,例如從氫和氧的量子力學知識,尚難推衍出水的種種特性;拋個錢幣上天,也難算出它哪一面在落地後朝上。所以某一階層的學問內,仍有其全新性質產生,這就是該層的「浮現性質」。當人群尚處於狩獵-採集生活方式時,難以想像農業社會有何新現象,這就產生了難以適應的困境。人類現有很多痛苦,即因許多「新生特性」而致。

再次談到「天擇」觀念。群體中的個體,多多少少有些小差異,若這些差異可遺傳,而且對個體的生存及繁殖有些許影響,那麼有助於生存繁殖的特性,在下一代群體中,其存於個體的頻率會略升,長久下去,頻率更高,就取代原先較常見的特性。這就是天擇,不但不涉及上帝或有意識的選擇者,甚至也不一定有持續的演化方向,更不能預見將來的環境如何,只能對現存環境適應。

最後是「發展地貌」(developmental landscape)這項譬喻。這由發育生物學家沃丁頓(Conrad H. Waddington)所創造的意象,想像一個黃土坡,水從上洩下,割出了山脊與峽谷。此後放個球讓它緩緩滾下,在高處尚有可能循幾個可能道路滾下,但一旦進入某一途後,即進入峽谷,不再可能循另一條路。沃丁頓用這譬喻說明胚胎早期細胞有多種分化可能,但逐漸受環境推拉而進入某途後,就漸決定未來走向。威爾森也引用這譬喻,說明決定行為的神經通路在個體早期還有多種選擇,而個體所處文化及物質環境予以推拉,最後導致行為成熟,深受文化的浸潤。讓我打個簡單的比喻,一塊牛肉是有營養的食物,但在不同社會,其處理方式就不同。日本人可能要細切它生吃,叫「雪花牛肉」;美國人會生火爐烤之為牛排;而中國人會切塊滷之,做牛肉麵。雖然結果均為飽人腹,但中間過程由文化決定。

綜合以上幾個觀念,便能進入《論人性》的理論架構中了。行為的演化意義,是它得促進個體的生存,否則必受淘汰。但有些社會行為必須與外在環境互動,才有目標可資追尋,所以新生嬰兒可有一發展完整的吸吮動作,但不懂分辨母親乳頭還是人造奶嘴,有奶便是娘!同樣道理,小雁鵝要認媽媽,但媽媽是何模樣,難以在演化過程中預先燒錄在腦中,故演化所找出的解決之道,便是追尋出生前後聽到且出生後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一般自然狀態下,這當然是鵝媽媽,但若勞倫茲剛好在旁,他便成了鵝媽媽。而讀者想試的話,也可設法自己孵一窩小鵝出來吧!

行為就是由遺傳及環境共同決定的,有些行為只要一點環境刺激就可顯現,但有些行為則需更多環境之協助,才能經互動而漸發展成熟,例如「愛情」始於羨慕異性的外貌及風度,但需對方有所回應,方能逐漸培養出來,否則愛苗即萎縮而夭折。

從演化史看來,人類與黑猩猩分歧不過數百萬年之久,許多行為的適應應該還相同,所以從黑猩猩的社會行為該能與人的社會行為互相比較。這種方法,雖如古爾德般挑剔,仍承認「普遍性」、「連續性」及「適應性」三種研究策略是合理的(請參閱《達爾文大震撼》第三十二章)。

《論人性》中,威爾森精微細緻地談人性中幾項重要特性,例如「攻擊性」、「性」、「利他性」與「宗教」,且讓我假設人性中有數種傾向,以資解釋社會現象。

女主播與外國富商事件中,即可分析出人性之運作。男人追尋交配機會,可以有長期策略及短期策略。長期策略是結婚,要投入極多時間、精力及金錢。但短期策略上,女方可能不是那麼注重男方投入的時間及愛情,用財貨收買即可。我們容易見到富商買春,即以大砸銀子為手段。

但砸多少銀子,得看女方的身價。美貌及社會地位可大大增高女方價值,所以富商欲得春,必得花下數十萬元方有機會;若欲得芳心,得花上千萬或億元。

何以又鬧出糾紛呢?這是人性中「互惠必須等值」心理作祟。嫖客妓女交易,每日千千萬萬,沒發出爭吵,是因價格已定服務已達。現富商出錢,但未嘗到性愛滋味,方才鬧上報紙。而媒體追逐炒作,不過顯示人性中「不讓別人欺騙自己」的警覺性極高,社會之互相糾察極強罷了。

這篇導讀可能不甚正經,若能激起您興趣,讀它、思考人性、超越人性,可就達成目的了。

(作者任教於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