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愛因斯坦的宇宙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2050科幻大成真:超能力、心智控制、人造記憶、遺忘藥丸、奈米機器人,即將改變我們的世界
愛因斯坦的宇宙:想跟光賽跑、從椅子摔落……世紀天才這樣想出相對論及量子力學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在台暢銷萬冊,2019年全新封面版)
2050科幻大成真:超能力、心智控制、人造記憶、遺忘藥丸、奈米機器人,即將改變我們的世界:(紐約時報暢銷書,2019年全新封面版)
離開太陽系:移民火星、超人類誕生到星際旅行,探索物理學家眼中的未來世界
神的方程式:對萬有理論的追尋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I世代的卓越關鍵(全新修訂譯本)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


人類未來三部曲:《2100科技大未來》+《2050科幻大成真》+《離開太陽系》(物理大師加來道雄經典代表作)(1BY0060)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加來道雄
       Michio Kaku
譯者:張水金、鄧子衿、黎湛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21日
定價:1200 元
售價:948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1104頁
ISBN:471296662293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離開太陽系:移民火星、超人類誕生到星際旅行,探索物理學家眼中的未來世界》

?引言:邁向多行星族類


小時候,我讀了艾西莫夫(Issac Asimov)的《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 Triology),這系列被譽為科幻小說史上其中一部最偉大的傳奇故事。艾西莫夫筆下的雷射槍作戰、抵禦外星人等太空戰役固然教人神往,但真正令我震撼的,是他提出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問題:五萬年後,人類文明將走向何方?人類的終極命運究竟是什麼?

艾西莫夫在這開天闢地的三部曲中,描繪了人類足跡遍布銀河系的景象,而這數百萬人跡廣布的行星則由龐大的「銀河帝國」(Galactic Empire)統治。在那個時代,人類已走得太遠,以致孕育人類偉大文明的原鄉早已消失在史前迷霧之中。銀河系遍布許許多多先進的社會體系,眾人亦透過複雜的經濟網絡彼此連結。既然擁有如此巨量的樣本,我們就能像預測分子運動一樣,利用數學預測任一事件的未來發展。

多年前,我邀請艾西莫夫博士至敝校演講。聆聽他深富哲理的談話,博士的淵博知識令我吃驚萬分。我問起那個自孩提時代便縈繞心頭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動機促使他寫下基地系列?他怎麼會想到「涵蓋整個銀河系」這麼大的主題?博士沒有片刻猶豫,馬上回答此乃受到羅馬帝國興衰啟發,因而寫下這個故事。後人可以從帝國興亡的故事中,看見羅馬人的命運如何遭歷史洪流淹沒。

於是我開始好奇,人類歷史是否也有其定數?也許,我們的命運是終將創造遍及全銀河系的文明。也許,人類的命運確實就在星辰之間。

艾西莫夫作品中潛藏的許多主題,其實在更早以前就有人探討過了:譬如奧拉夫.斯塔普雷頓(Olaf Stapledon)最具影響力的小說《造星者》(Star Maker)。小說主角幻想自己能翱翔外太空,終而抵達數顆遙遠行星。在意識世界裡,他穿越銀河,造訪一個又一個星系,見識一個又一個奇異璀璨的外星帝國。有些逐漸強盛壯大,創造豐餘富足的太平盛世,有些甚至利用星河建立龐大的星際帝國。其餘則猶如廢墟,因怨恨、衝突及戰爭而日益破敗。

後世許多科幻小說也納進斯塔普雷頓提出的革新概念。譬如,《造星者》主角發現,許多超先進文明會刻意對低階文明保密、封鎖其存在事實,以免後者遭高階科技污染──這個想法和《銀河飛龍》(Star Trek)系列中,星際聯邦指導原則之一「最高指導原則」(Prime Directive)如出一轍。

《造星者》主角亦巧遇一支複雜文明:該文明成員將母恆星包在一個巨大球體內,汲取能量。
這個概念後來稱為「戴森球」(Dyson sphere),業已成為今日科幻小說的基本要素。

他還見過不斷與族人心電感應、藉此溝通的奇特種族,族裡每一個體都曉得其他個體的私密想法。這個構想也早於《銀河飛龍》的「博格人」(Borg):博格人彼此「心意相通」,集體服從「蜂群意志」(will of the Hive)。

小說來到尾聲時,主角終於見到「造星者」本尊──創造並修補所有宇宙、賦予各宇宙獨立物理定律的「仙人」。這表示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宇宙之一。主角瞠目結舌旁觀造星者工作,後者猶如變戲法似地做出令人期待的嶄新國度,同時將不入眼的文明一把抹去。

在廣播電台猶如科技奇蹟的一九三○年代,斯塔普雷頓這本先鋒之作引發極大震撼。當時,進行星際之旅、接觸外星文明的想法壓根是癡人說夢,荒謬至極。那時候,螺旋槳飛機還穩坐「頂尖科技」寶座,人類還沒有能力衝出白雲、探索天際,因此星際旅行的希望看似渺茫,可能性微乎其微。

《造星者》甫一推出旋即大賣。英國知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爵士(Authur C.Clarke)稱其為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幻作品。《造星者》點燃「戰後科幻作家」一整個世代的想像力,但是這本傑作沒多久便消逝於在二次大戰的混亂與暴行中,為普羅大眾遺忘。

?尋找新行星

目前,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craft)和地表作業的一群天文學家,已在銀河系內發現近四千顆繞恆星旋轉的行星。既然如此,應該有人會開始好奇:斯塔普雷頓描寫的外星文明是否當真存在?

二○一七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發現不只一顆、而是「七顆」大小跟地球差不多的行星,繞著我們附近、離地球約卅九光年的某恆星轉動。這七顆行星中的三顆離母恆星夠近,足以支持液態水存在。要不了多久,天文學家就能確認這幾顆行星是否覆蓋含水汽的大氣層。由於水號稱「萬能溶劑」,可作為有機化學物質的混料缽、造出DNA分子,因此科學家說不定有辦法證明這種「生命衍生條件」為宇宙通則。也許我們就快找到行星天文學界的聖杯,在外太空覓得地球的孿生兄弟。

約莫在同一時間,天文學家又得到另一項改變遊戲規則的重大發現:一顆與地球差不多大小、命名為「毗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的行星,繞著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毗鄰星」轉動。毗鄰星和地球的距離不過區區四點二光年,長久以來,科學家始終推測毗鄰星應該會是人類探索的第一顆太陽系外恆星。

這幾顆行星充其量只是浩瀚的《太陽系外行星百科》(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裡的幾筆資料,而這份百科全書幾乎週週更新,內容囊括就連斯塔普雷頓也只能望想興嘆的奇特星系—譬如光是母恆星就有四顆以上、且彼此互繞的不尋常星系。許多天文學家相信,只要不違反物理定律,凡是你想像得到的行星組成,實際上都可能藏在於某不知名星系深處。

這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可以粗略計算整個宇宙有多少類地行星(Earth-sized)存在。銀河系約有一千億顆恆星,那麼光是我們這個星系裡,大概就有兩百億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它們的太陽旋轉。再加上目前的儀器約可觀測到一千億個星系,算算整個可觀測宇宙有多少顆大小近似地球的行星?答案揭曉:二億兆。夠嚇人吧?
在明白銀河系可能塞滿無數適居星球之後,往後各位應該不會再以相同的眼光看待夜空了。

待天文學家確認這些行星的性質,下一個目標就是分析其大氣層是否含氧及水蒸氣(即所謂「生命象徵」),並聽取無線電波、探測這些星球有沒有智慧文明存在。這項發現將成為人類歷史的重要轉捩點,足以與人類「馴火」(懂得用火)相提並論。此進展不僅重新定義地球和宇宙的關係,也將改變人類的命運。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