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作 者 作 品

石油世紀增訂版:億萬歲月積累 黑金150年

譯 者 作 品

股市大盜
石油世紀增訂版:億萬歲月積累 黑金150年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I世代的卓越關鍵(全新修訂譯本)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


石油世紀(BE0003)
The Prize :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丹尼爾.尤金
       Daniel Yergin
譯者:薛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1年10月02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688頁
ISBN:957130330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序幕

邱吉爾幾乎是一夜之間改變了主意。年經的內政部長邱吉爾一向是「節儉派」的領導人物。這一派閣員反對為了在英德兩國海軍競賽中保持領先而增加軍事費用,因為這項競爭已經成為兩國之間敵意逐漸升高的主要導因。直到1911年夏天,邱吉爾還在強調,對德之戰並非不可避免,德國的意圖不一定是要侵略,這筆添置戰艦的錢不如用在內政的社會政策上。

不料,德皇威廉於1911年 7 月 1 日派出德艦「猛豹號」(Panther),駛向摩洛哥的大西洋岸港口阿加底爾(Agadir),意在抵擋法國在非洲的勢力擴張。僅是一艘砲艇在阿加底爾這個次要港口的停靠,卻引起重大的國際危機。德國的強化武力早已令歐洲的各鄰國不安,此一舉動更像是正面挑釁法英二國的世界地位。好在,戰爭的恐懼籠罩歐洲幾星期之後,緊張情勢於7月底解除了。但邱吉爾卻也一改先前對德國的看法,認定德國想要的是霸權,而戰爭事實上不可避免,只是遲早的問題罷了。

邱吉爾被任命為海軍大臣之後,便竭盡全力裝備英國武力,務必使象徵大英帝國威權的皇家海軍有在海上迎戰德軍的實力。當時他面臨一大爭議性的問題,也是對二十世紀有深遠影響的問題,即是:要不要把傳統上使用煤為燃料的英國海軍改成以石油為其動力資源。如果要改,英國海軍就不再能夠仰仗供給無虞的威爾斯煤產,而必須倚賴遙遠而且供應不穩定的波斯(即伊朗)。但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等戰略上的優點,使得邱吉爾斷然作下改用石油的決定。用一句他自己的話來解釋:因為「主動本身就是冒險的戰利品」。

在邱吉爾託付重任給石油八十年之後,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與長期冷戰,在1990年代之始,也是所謂較和平的新時代之始,石油再度成為世界衝突的焦點。1990年 8 月 2 日這天,伊拉克獨裁者哈珊入侵了鄰國科威特。目的除了要征服科威特這個主權國,也要奪取其財富。此舉若是成功了,伊拉克將在世界石油蘊藏集中地的阿拉伯世界與波斯灣稱霸,伊拉克的力量與石油控制權將迫使世界上其他各國聽命於哈珊。攫取科威特的資源之後,伊拉克將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核武國家,甚至可能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強權。其結果,將對國際勢力的平衡,產生重大影響。換言之,主動的本身,又再一次成為冒險的戰利品。

但是,利害關係牽涉之廣使得科威特之受侵略不為他國所接受。哈珊始料未及,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了禁運,西方與阿拉伯世界組成了聯軍進駐沙烏地阿拉伯。美蘇兩國協同一致,軍事力量運用之迅速與龐大,都是史無前例的。在此之前的數年中,幾乎已經流行說石油不再「具有重要性」。甚至在1990年春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不過幾個月,美軍中央指揮部(Central Comnand)的高級官員還聽到石油已喪失戰略意義的訓詞。但是,科威特被侵,把這假象一掃而去。1991年初,等各種和平手段試圖勸離伊拉克都失敗之後,美國率領三十多個國家的聯軍,以五個星期的空襲,加上一百小時的地面戰鬥,把伊拉克逐出了科威特。即便是在這二十世紀將結束之時,石油仍舊是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保障,是文明的根本要素。

雖然石油的近代史始於十九世紀的後半葉,真正被石油完全轉變的是二十世紀。石油的故事可分三個主題來看。

第一主題是資本主義與現代企業的興起及發展。石油業是世上規模最大,無所不在的企業,在十九世紀末幾十年裡興起的大企業中獨占鰲頭。十九世紀結束時已獨霸美國石油業界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乃是全世界最早且最大的跨國企業之一。石油業在二十世紀的擴展,下起冒險投機的探鑽者、能言善道的創業人、作威作福的企業家,上至大財團的官僚與國營公司,在在顯現了事業經營、公司策略、技術轉換、市場發展,以至國家與國際經濟在20世紀的進化過程。石油史上歷來的交易與重大決策,多半經過極縝密的思慮,但也有時是誤打誤撞。總之,沒有任何其他事業能把風險與報酬的意義──以及機遇與命運的衝擊力──刻劃得如此透徹。

我們展望21世紀,可以料定一片電腦磁碟的神秘莫測將不亞於一桶石油,但石油工業仍將有牽一髮足以動全局的影響力。未發現到可替代的能源之前,石油對全球經濟仍有深遠影響﹔重大的油價變動可能帶動經濟成長,也可能造成通貨膨脹、引發經濟蕭條。在今天,相關話題除了刊在工商版又經常能登上報紙頭版的商品,唯有石油而已。一如從前,石油現在對個人、公司、整個國家而言仍是強大的致富原動力。

第二主題是石油身為一種商品而與國家策略和世界政治及強權密不可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憑著內燃機優於馬匹與燃煤的火車頭,石油奠定了成為國力重心的地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遠東與歐洲的戰事而言,石油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攫取東印度群島油源之時,為保護其側翼而偷襲珍珠港。希特勒入侵蘇聯的最主要戰略性目標之一就是要攻佔高加索油田。美國在石油方面的優勢則是致勝關鍵,到戰爭將結束時,德國和日本的油槽都空空如也。冷戰期間,一些跨國企業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油權之戰,乃是殖民地獨立和民族主義興起之際的重頭戲。1956年為歐洲舊帝國主義強權畫上句點的蘇彝士運河危機目的之一,也是為石油。「石油力量」的陰影籠罩了1970年代,把國際政壇上原先一些外圍國家,突然擠上有財有勢的地位,並且促使一向以石油為經濟成長基礎的工業大國驚惶失措。1990年代第一個後冷戰危機──伊拉克侵略科威待,其問題核心仍是石油。

然而,石油能成就人也能害人。伊朗國王享其福也受其禍。石油建設了墨西哥的經濟,卻又予以毀壞。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蘇聯把1970與 80 年代的鉅額石油獲益,浪擲在強化軍事與一連串無益無利的國際性投資上。至於一度是世界最大產油國且目前仍是最大石油消耗者的美國,所用的油量有一半必須進口,因而削弱了其整體戰略地位,並且增加了已很沉重的貿易赤字負擔。一個強國而有如此處境是危險的。

冷戰結束後,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經濟競爭、區域性的衝突、種族對抗外加現代化武器大量生產之助陣與煽動,有可能取代意識形態而成為國際(或國內)衝突的焦點,但不論這新的國際秩序如何演變,石油終將是攸關國家策略與國際政治的戰略性物資。

石油史的第三主題,闡明我們的社會怎樣變成了「碳氫化合社會」,我們又是如何變成「碳氫化合人」。最初的幾十年,石油業曾經為正走向工業化的世界提供一種「蠟油」(kerosene)蠟油使得黑夜縮短,可以工作的時間延長,因此被譽之為「新光明」(New light)。約翰‧洛克斐勒在十九世紀結束時成為全美國最富有的人,主要就是因為出售蠟油。那時候汽油只是幾乎沒有用處的副產品,有時候能賣到兩分錢一加侖。賣不掉的時候,就在夜晚倒入河裏。然而,正當白熱燈泡問世,石油業即將無用武之地的時候,汽油發動的內燃機又拉開了新紀元。石油業有了新市場,新的文明也誕生了。

到 20 世紀,石油加上天然氣的搭配,取代了煤而成為工業化世界的動力資源主幹。石油也成為戰後大規模都市郊區化發展趨勢的原動力。如今,我們太倚賴石油,以致不曾想過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無所不在的重要性。石油已是都市社區維持生命必需的氧氣了,食衣住行都少不了它。如果全世界的油井突然乾涸,建築在石化與塑膠上的當代文明必將崩潰。

對石油倚賴的加重在以前多受到肯定,被視為人類進步的象徵。如今卻不然了。環保運動興起以來,工業化社會的基本信條都受到了批判﹔石油業在審查、批評、反對的對象之中名列前茅。廢氣污染、酸雨、臭氧層破壞,以及氣候異變的怪現象,都引起要求減少使用礦物燃料的聲浪。在我們向所熟知的世界裡有過光榮貢獻的石油,如今卻被指為將危害現在與未來的社會。

可是「碳氫化合人」無意放棄代步的汽車、郊外的住宅,以及生活上用慣了的種種便利。不論牽涉到什麼樣的環境問題,開發中國家也不甘願放棄享受石油為動力的經濟帶來的優惠。任憑誰提出降低全球石油消耗量的意見,都會因為未來人口鉅輻成長的影響而大打折扣。預計1990年代世界人口會增加十億,也就是說,在這十年結束時,人口會多出20 %,工業化世界的全球性環保措施,必須以這個巨大成長數字為依據。因此,環保與經濟發展之衝突,必將是 90 年代的棘手問題。

以上便是本書的三個故事重心。故事背景則涵蓋全世界。這個故事記載了觸及我們大家生活的重要事端,敘述了經濟與科技的強大威力,也描繪了商人政客的機敏狡詰。主角人物包括石油業的大亨企業家:洛克斐勒、戴特定(Henri Deterding)、谷本坎(Calouste Gulbenkian)、蓋堤(J. Paul Getty)、哈莫爾(Amand Hammer)、皮肯斯(T. Boone Pickens)等人。此外,同樣佔了相當分量的還有政治人物,如邱吉爾、希特勒、史達林、沙烏地的紹德國王(Ibn Saud)、伊朗的莫撒德(Mohammed Mossadegh)、艾森豪、艾登(Anthony Eden)、季辛吉、布希、哈珊。

二十世紀當得起「石油世紀」的稱號。石油的故事裏雖有許多衝突與糾結,卻因為過去發生的事能引起當今的共鳴,而眼前的事又能在往昔中找出迴響,總會有「一體」之感。這是個個人的故事、強大經濟力與科技轉變的故事,也是政治鬥爭的故事、國際衝突與風雲際會的故事。我希望藉著探討我們倚賴石油而造成的經濟、社會、政治、戰略等影響,能夠說明過去,了解現在,展望未來。

 
書摘